《街头绝味:拉丁美洲》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美国主演的一部2020-07-21(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街头绝味:拉丁美洲》观后感(一):活着的状态
Street Food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街头食物本身就是从小到大都吃过跟在吃的,对它饱含感情,比如我现在还能回想到小时候跟父母逛街时,在街上吃一根羊肉串、一份烙馍卷菜有多幸福,还有那个巨大的市场里一家挨着一家的拉面馆子热气腾腾,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家都挤满了人。这种记忆让我对这话题本身就充满热情。那亚洲其它国家的街头食物是什么样的,拉丁美洲的又是什么样的?由喜爱所引发的好奇心使然。第一季的亚洲,大概是导演对于陌生文化的不熟悉,人物特质的提取是不成功的,只是借助食物在讲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第二季的拉丁美洲,依然是食物-人物-故事的结构,但每一集我都能看的泪流满面,我想是导演因为熟悉美洲大陆,把成长中对大陆上其它文化、民族的理解放入了其中,所以在食物和故事之外,引发的对人物特质的提取和呈现,是极其细腻到位的:人在遭遇苦难时巨大的耐性,可塑性喷薄而出,冲破了大陆的物理限制,和屏幕前的我产生连接。这让我看到身边有许多类似的人,经历了困难甚至苦难,会有沉沦,但因缘际会,在不可知的外力和可控的内力交汇下,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新的选择,让人生有了新的开始,让自己活在新的热情里。这时候,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把内在的那个自己释放了出来。我想起来某个企业家说的话,人生的苦难是大于快乐的,所以人生的本质是苦中作乐。那么,一部美食纪录片,让我看的哭哭笑笑,看到了人性光辉,以及身边有那么多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人,我推荐放下有色眼镜去看它,这部剧无关乎政治正确虽然里面都是有色人种还有LGBT,去共情里面的人,也是在共情我们自己。我看到所处的这个社会阶段,缺乏的是共情,因为自己经历了痛苦,因为经历痛苦时没有得到爱护,就不再去共情ta人不再去爱护ta人。那么,谁先迈出无论如何都去爱ta人,懂得珍惜ta人付出的第一步呢?
《街头绝味:拉丁美洲》观后感(二):吸引人的除了美食,还有在最糟糕环境中长成的人性之花
南美洲,一个远隔万里的异国土地,一个很少了解的生活环境,一个离美国,加拿大很近,但离天堂太远的区域,更不用说对其街头小吃有多少了解了。
这一季的街头绝味从南美洲各国各城出发,带我们去了解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萨尔瓦多,墨西哥瓦哈卡,秘鲁利马,哥伦比亚波哥大,波利维亚拉巴斯的各国街头美食,从雨林到大海,从高原到丘陵,从现代到传统,从足球到舞蹈,从毒品到节日,从贫穷到富足,从玉米饼,夹心披萨,炸饺,烤香肠,黑豆炖肉,炖鱼,阿巴纳,阿卡纳耶鸡肉玉米饼,梅拉饼,恩巴纳达煎饺到特拉尤达饼,烤牛心串,甘薯南瓜圈,炸土豆泥,大米布丁,布提法拉斯香肠,什锦米饭,柠汁腌鱼,墨西哥粽,巴依萨套餐,炖汤,奶油山药汤,烤奶油馅饼,炖腰子,辣炖牛腩,确丽三明治,肉桂雪芭,油煎饼,土豆包,森田辣椒莎莎酱,阿加可高汤等等美食,但像上一季一样吸引人的不仅是异国他乡的美食,更重要的是这些制作美食人的经历和抗争。
无论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心市场开餐馆的巴图接受自己同性恋的故事,萨尔瓦多苏珊娜靠美食接受自身缺陷摆脱困境的故事,瓦哈卡单身妈妈多利亚抗争命运,依靠厨艺抚养子女的故事,还是利马艾尔托克鱼餐厅老板松藤,摆脱父亲的影响,放弃化学博士角色做平民美食的故事,波哥大托卢餐厅的卢兹从头开始的故事,拉巴斯的艾米用三十年无休工作制作土豆包抗争贫困和不支持少数民族确丽塔做街头小贩的政府等等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和美食,让我了解到世界除了中国,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和国度,不一样的生活和各种民族,虽然不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度都在过往或现今世界的舞台颇具影响,一些民族和国度很多时候的地位都是默默无闻,毫无影响的,甚至其现实生活环境也是混乱糟糕的,但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就是接受一切,并抓住一切机会生存下去。
《街头绝味:拉丁美洲》观后感(三):《街头绝味:拉丁美洲》,感受美食和人性之光
很多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都喜欢去本地菜市场看看,因为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日常饮食组成,更是观察平常生活的好地方。
对于喜欢吃又爱下厨的我来说,去一次本地菜市场简直就是人生乐事之一,才走过几个摊位,就已经忍不住在脑海里勾勒出美食的模样。
更方便的是,在许多的菜市场中,就可以直接解决吃食的问题,因为不少市场中,都会设有那种现点现吃的摊位。小贩们“就近取材”,先去旁边的蔬菜区抓上几斤当日最新鲜的蔬果,另一边的肉铺、海鲜店,早就处理好的新鲜食材也在等待这些厨师们的到来。
比如,我现在生活的墨尔本,也有这样市场和小食店结合的地方,那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市场,本地华人亲切地称之为“维妈”。
“维妈”虽然号称南半球最大规模的露天菜市场,但是说实话,我逛起来却无甚乐趣。因为它早已沦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里面设置的各类小吃店铺也是整齐划一:贝果、三明治、披萨、炸鱼薯条、西班牙油条、中式点心、咖啡、咖啡、咖啡……
每家店铺明亮整洁、服务人员也热情大方,但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哦,也许缺的就是那种食物美味又多样、环境虽然有些乱哄哄,但却透着随意又亲切的感觉吧?
拉丁美洲的美食食材多样最近,我看完了网飞于7月21日上线的纪录片《街头绝味:拉丁美洲》,它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每集30-40分钟,每集选取一个国家中代表性的一座城市,介绍它的街头小吃。六集分别介绍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萨尔瓦多、秘鲁利马、墨西哥瓦哈卡、哥伦比亚波哥大和玻利维亚拉巴斯。
纪录片从街头或者市场主人公所售卖的食物出发,再引出其背后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
第一集开篇就介绍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心市场的一家店铺,它由一对同性情侣经营着,售卖再简单不过的“土豆饼”和其他一些街头小食。
要知道,阿根廷如今的文化深受当年强大的欧洲移民潮的影响,从巴图制作的“土豆饼”上,就可以看到其和欧洲有着深厚的渊源。
巴图在切刚烤好的土豆饼我在西班牙旅行的时候,曾经吃过这道同名为“Tortilla”的食物,它在任何一家酒吧、餐馆或者小食店都可以轻易找到。
同时,它也是伴随着每个西班牙人长大的“慰藉食物”,就连著名厨师Tono Perez都说过:“如果让我闭上眼睛想象我此刻最想吃的西班牙美食,不是伊比利亚火腿,也不是瓦伦西亚烩饭,而是朴实无华的Tortilla。”
Tortilla看起来很像意大利人常做的“Frittata”,但是西班牙版本的则更厚重一些,也更顶饱。需要先将切好小块的土豆、洋葱炒软,混合加了盐的蛋液,放到锅里煎成蛋饼的样子。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拿出一个比锅大一些的盘子,把蛋饼小心、完整地倒扣在盘中,随后再把上面那层倒扣回锅中煎熟。
西班牙的朋友还告诉我,Tortilla的至高境界,就是外面已呈固状,但里面的蛋液仍旧是半流动状的时候,口感才为最好。
西班牙的Tortilla也适合聚会食用Tortilla如今早已成为了西班牙人日常离不开的吃食:比如在售卖Tapas的小店,它是客人的下酒菜;在吃正餐的馆子,它是前菜的一部分;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它则摇身一变,成为了西班牙人必不可少的睡前磨牙小食。
而在我学习西语的这一年中,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Tortilla”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仅是吃食这么简单,还成为了表达西班牙人人生态度一种手段。
比如:Dar la vuelta a la tortilla,直译为“翻土豆饼”,其实是“熟能生巧”的含义。另一个则更有意思:A falta de pan,Tortillas——没有面包,鸡蛋饼。引申为,“有啥吃啥,我们就要随遇而安”。
这种智慧其实同样适用于片中的主人公们:命运给了他们什么,他们就欣然接受,并且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做到最好。
正如美食评论家所说:“在阿根廷,无论你的理想如何,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你都会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我想这正是巴图的人生,亦是每个普通阿根廷人的人生缩影。
另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集关于墨西哥菜的介绍。
不知道为什么,我有一个奇怪的执念:努力在一座城市寻找到一家好吃的墨西哥菜馆。墨尔本,是移民文化的大熔炉,不用说,城中大大小小的墨西哥饭馆自然不计其数。但是,吃了几家后,我却一直都不太满意,为此每周末都会拉着朋友,执着寻找我心中的完美塔可。
墨西哥塔可塔可,被我称为“墨西哥春饼”——它是典型的,同时也是墨西哥最出名的美食代表之一。
拿上一张由玉米为原料做成的Tortilla饼,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上炒制的鸡肉、牛肉、猪肉,或者鱼肉,再配上由番茄块、生菜丝、莎莎酱、牛油果等组成的一系列菜码,卷好后食用即可。
两种味道的莎莎酱可以选择一个周末,趁着我还没绝望之前,终于找到了一家我心目中完美的墨西哥馆子。我还记得,在浏览菜单的时候,我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从没见过的菜名:Memela。它被归类在素食中,英文介绍的组成成分也仅为:莎莎酱、新鲜奶酪。
带着好奇,我点了两个。
服务员端上来后,发现它确实简单至极:烤得微焦的Tortilla饼上,刷着一层厚厚的黑豆酱,上面配有莎莎酱和切得极碎的奶酪。因为刚做好就被端上了桌,只见热气腾腾,豆酱和莎莎酱还在咕噜咕噜地冒着泡泡。
卷起来吃上一口,外面焦香酥脆,而内里则为柔软细腻,奶香十足的同时又混杂着浓浓的辣味和烟熏的味道,两种看似不相干的味道在口中碰撞,却搭配得如此天衣无缝。
这道名为Memela的卷饼,原来来自墨西哥瓦哈卡。瓦哈卡这座城市是墨西哥美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在这里,保留着许多西班牙殖民前留下的传统美食,Memela就是其中之一。
多利亚和她的Memela片子的女主角是单亲妈妈多利亚,她就是依靠在街头售卖Memela拉扯大了自己的几个子女。她的Memela当年在市场只卖20分一个,因为售价过低,遭到其他小贩的报复,日日在她摊前堆放垃圾,企图用这种办法赶她走。
但是坚强的多利亚并没有屈服,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使她的Memela吃起来美味还与众不同,她开始研究这款食物的灵魂——那一坨看似毫不起眼的莎莎酱。
她注意到前面的小贩总是在收摊的时候,在地上漏掉一些辣椒,他也毫不在意。多利亚就把这些辣椒捡回来,洗干净后加入锅中,再放入紫番茄、大蒜、香菜、和墨西哥独有的浓重烟熏味道的辣椒酱,小火一直熬煮至粘稠。
等到饼铛上的玉米饼经过加热,微微鼓起呈棕色后,多利亚就会在上面放上黑豆酱、莎莎酱和Ricotta奶酪,Memela就做好了。
就这样,她把日常平淡无奇的且再简单不过的一道街头食物做到了享誉国际:不同肤色、国籍、性别、年龄的人们一早就会聚集在她窄窄的摊位前,只为吃上一口Memela,喝上一口Tinga鸡汤,享受街头美食最纯粹的乐趣。
他们都是日常如你我般的普通人除了这两款美食外,我还从纪录片中了解了更多的街头食物,也更为这些制作者的故事为之感动。比如利马艾尔托克鱼餐厅老板松藤,波哥大托卢餐厅的卢兹,拉巴斯的艾米……是他们,不仅让本地食物和大众建立起了联系,还成为了人们理解和亲近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
正如每天凌晨2点就起床准备土豆包的艾米所说:“生活一直都充满艰辛,但总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让我继续无畏前行。”
扫一扫公众号,喜喜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