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是一部由朱宏 陈璐 诸颖政 谢申照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精选点评:
●其实旁白可以更好,但这类纪录片只能用感情打分
●看不了八佰,只能再看一遍了
●给那些牺牲的先人和英雄们
●总体很不错,看到很多新公布的资料。但对杨慧敏送国旗那段应该再详细些。还有谢晋元被叛徒杀害讲得也太轻巧了。最终结尾有嗲意犹未尽。
●有些作品,生来满分。为了真正保家卫国的勇士们,为了88、87军的精锐们,为了中央教导大队的教官们,为了第20军的四川汉子们,为了用血肉阻挡坦克的广西爷们儿们。一寸山河一寸血!
●向先辈致敬,缅怀先烈
●“日本投降之日,你见浪花拍击船头,那就是我回来了!”——英烈不死,魂兮归来!
●农耕文明的基因裹挟着温和和懦弱,但农耕文明传承下的家园意识却可激发出更为强烈的民族团结,真正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相比于40天就投降德军的法国来讲,我们的民族是永远不会灭亡的。
●淞沪抗战以国军的大溃退而告终,日本人经过的上海郊区众多无辜百姓遭到屠杀,法国人饶神父在南市老城区建立了难民营拯救了30万上海市区的难民。。。虽然最后上海还是沦陷但是将士们的精神却鼓励了全国人民,从来都是一盘散沙的中国人第一次团结在了一起。。。
●真正的一寸山河一寸血,无以名状的悲壮和震撼。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观后感(一):山河悲壮——珍惜和平
没有看这部记录片之前,我对于国民党军官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抗日神剧里面,今天是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历史,他们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尤其是讲到他们和日军的肉搏战,川军的滚刀等等,不是人的不勇敢,而是当时武器装备的落后,导致了战争的失败,我们付出了30万军人的牺牲,换取1.9万日军的性命,太悲壮。
很想去淞沪会战的博物馆去看看,去当年抗战的四平仓库看看。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观后感(二):最好的淞沪会战纪录片
头一个让我感动的纪录片,只记得上一个让我感动的是电影《血战台儿庄》
看完了脑子里瞬间有了淞沪会战的框架
第一阶段:德械师强攻陆战队
八十八师死啃海军总部
三十六师攻克汇山码头
日军两个师团登陆吴淞口,德械师十天赶海军陆战队下海的计划失败
由于上海是一个三角凸出地带,日军战略意图是南北登陆夹击凸出,就像卡住一个人的咽喉,不但占领上海,而且围歼国军几十万部队
第二阶段
日军没有正面增援上海市区日军,而是先登陆北部吴淞口,从侧后方包抄,不但可解上海顽敌之围,同时与市区日军里应外合,使国军腹背受敌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观后感(三):英魂千古
从刘行迁居罗店,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曾经是主战场,看了本片后,对当年的绞肉机战场又有了直观感受。有幸居住在这片英雄之地,付出年轻生命的你们理应被记住,而不是被一笔带过,感谢导演!期望日后有更多反应真实历史的作品出现,认识历史,正视现实,认清差距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不是一直活在意淫的世界里!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观后感(四):观后感
看了八佰,对背后的淞沪会战愈有兴趣,于是看了网友推荐的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会战实录》。在里面,看到了中央军各王牌师各地方军精锐源源不断的长途跋涉驰援上海,阻击登陆日军。看到了吴淞口,宝山,大场,南翔,金山卫,松江,这些熟悉的地方所发生的惨烈战斗。同时也看到淞沪会战中不缺猛将勇士,而装备、火力、士兵训练的巨大差距,非勇气和热血可以填补。 日军三板斧,飞机炸,重炮轰,装甲车带步兵冲锋。而国军大多只有临时搭建的木头沙袋防御工事,前两轮只能默默忍受,等步兵临近了用所有火力切断后排敌人,发起白刃战来消灭前排敌人,增加敌人战损。国军也曾勇猛地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在敌人交织的火网下,一天一支精锐之师就打没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战前日军已在上海租界建立多个据点,并在虹口区建有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其形如舰船,异常坚固,国军久攻不下。还有大型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炮艇等30多艘停在黄浦江沿线,其中出云号万吨巡洋舰更是停在苏州河口。而反观国军,就连在吴淞口设防的权利都没有。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让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观后感(五):胜利之日,我会化作吴淞口岸的浪花,拍打在你的船头。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和爸爸看完了《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一共四集,是很好的一部纪录片。
四集纪录片,扑面而来的是惨烈和心痛,民族危亡关头的那种紧迫感和无力感,也改变了我对国军官兵的刻板印象。
政略影响战略,战略影响战术,战术影响战斗。
如果当年的淞沪会战蒋介石没有那么依赖外国力量,该打的时候抓紧战机,该退的时候及时撤退,可能无谓的牺牲会少一点,也不会有几十万人无组织的大溃败。他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陈诚将军后来在淞沪会战的反思录中也说一旦开战,战略要放在第一位,不要让政略牵绊战略。还有失去延安的时候毛泽东说的,打仗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两失。
整个纪录片,郭汝瑰写给军长的那封信里的话是让我最感动的:“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革。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日本投降之日,你看浪花击打船头,那就是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