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詹姆斯·希尔顿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199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精选点评:
●神神叨叨的书,这是从云南大理买回来的。
●看过后有点失望
●名气超级大的一本书,有它 有香格里拉。 只是这本书的版本实在太烂!错别字很多!!!
●第一次知道。一个神奇的地方,叫香格里拉。初中时读的。补上~
●诚实的说没看懂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等着
●换个角度看西藏
●上篇很深刻,下篇很狗屁……
●前半部分是怪谈,后面才是原著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在西方的眼中看世界的香格里拉
是去了香格里拉之后才爱上了那里,这本书是那里的每个导游开场白都要提到的书,也许是这本书让世界把更多的目光投到了那里。其实作者詹姆斯.希尔顿根本没去过香格里拉,他写此书的目的只是想让当时生活在战争中的人找到希望。所以在这本书中你会更多的看到西方人的视角和一些离现实太远的行文,但和作者的本意相联系,你又能理解这样的表达方式了。何谓“消失的地平线”,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天堂,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就在你的心里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从《消失的地平线》到《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附身中国人的文化魔咒》
我们自我封闭的文化让我们很少愿意去主动了解西方,消除误会;更可悲的是,我们的文化里还有浮躁的劣根性,由此导致这样为数不多的主动了解也都太过表面,我们从来不愿意主动从人家的历史和文化深处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
举例而言,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对中国的西藏问题横加指责,我们当然应该激烈抗议,但是我们激烈反应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我们的抗议没有打到重点。其真实的原因就是,德国人因为受到血统论的影响,他们认为西藏人是他们失落的兄弟,而且这个可笑的血统论经过一部电影《失落的地平线》一渲染,竟然在西方各国形成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把西藏描绘成了如同世外仙境般的桃花源,这就形成了所谓的西藏情结,这一点是我们过去所理解不到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西藏所谓的活佛转世,在我们听起来有点神话,但是西方通过《失落的地平线》这类文学艺术的传播,对这种事情特别迷恋。
——郎咸平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三):作者写作地:世界长寿乡巴基斯坦的罕萨
罕萨(Hunza)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在那里,4.5万的罕萨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罕萨人几乎从不患病,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那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去罕萨进行了实地考查。他发现,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主要有以下几个:①饮食结构合理。罕萨人喜欢吃葱、山药、胡萝卜、牛奶、芝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此外,他们还常将菠菜和马铃薯、薄煎饼一起作为主食来吃。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河流,这些河流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罕萨人常年饮用这种水,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因此种出来的蔬菜特别有营养。③生活习惯古朴自然。罕萨人多以务农为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这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著名的自然健康创始人森下敬一先生在对129名罕萨百岁老人的身体检查后显示:他们体内脂褐素浓度很低,这使得各个器官机能非常年轻,相当于城市中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这和罕萨人常年食用的一种粉末状食物息息相关。它提炼自罕萨地区的黑橄榄和地中海的蟹类生物,罕萨人用山上的冰川水烧沸后冲饮。森下敬一将这种食物称为橄固力(英文:hydroxytyrosol),取意从橄榄中提取,坚固身体的力量。该研究成果被美国权威健康杂志《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所报道,并称之为“4000年橄榄健骨传奇”。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不一样的桃源
作为一个中国人,或将范围扩大一点说,作为一个东方人,我在看《消失的地平线》的时候,对于其间描述的一切,并无丝毫亲切的感觉,而是始终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当然,我们看任何一本书都不免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只有当书之内容情境甚或只言片语于你有特别会心处时才会突然爆发“如若己出”的共鸣——在我的期待中,《消失的地平线》应该是这样的一本书,然而它竟不是。尽管书中不停地出现“东方”“中国”之类的字眼,但是在这些字眼背后,我却很难找到真正属于东方、属于中国的气息,相反,我所看到的都是类似于《鲁宾逊漂流记》一样的西方传奇的影子。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它的作者本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他以西方的视角来观察、来想象、来写作,其结果便是写出来的东西令东方人和西方人一样好奇,一样陌生。
据说西方真正理解中国的“世外桃源”是因为这本书,未知确否,我想那也不过是他们的以为罢了。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里面的村民绝不会以为自己居住在世界之“肚脐”,更不会想着通过什么密道去影响外界——好容易逃出来,又何苦再巴巴儿地搅和进去?除了夙兴夜寐辛勤耕稼,我想他们应该也不会那么热衷精通多少国家的语言、阅读多少国家的名著——对于一个立意遁出尘世的人,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在这里,我并不是在宣扬知识功利主义或是知识无用论,在我心中有那么一点隐约的感觉,但是一时却又说不清楚,如果一定要说的话,我只能说东西方的差异真太大了,这个差异足以让他们中的一方完全不认识自己回家的路——如果这条路是由另一方来理解来描述的话。
总之,香格里拉绝不是中国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至于它之于西方的意义,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