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线》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希尔顿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一):这是一个伊甸园
两个角度来选择的话,我宁愿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名为香格里拉的圣地,它隐藏在山谷之中,在某种程度上与世隔绝。那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民风淳朴,文化富饶,甚至可以让人延年益寿,乐不思蜀。或许每一个在尘世中,在文明社会里有经历过痛苦、不安、悲伤的人,都渴望甚至梦想着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人是一种奇妙的生物,人与世界的连结是一种奇特的关系,人依附于世界存在,在世界中改变,同时改变着世界。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也应该经历懵懂、梦想、激情、挫折、痛苦、奋斗、最后归于沉寂、恬静。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属于哪一个阶段,是像马特森一样充满着干劲,毛躁而富有激情;是像巴纳德一样经历过风浪与罪恶从而需要避世;是像柏灵克洛一样追寻着主的旨意随遇而安;还是像康韦一样,纯粹地只是喜欢上这么一个地方,这么一段经历。或许以现在的人生阅历,枉议人生只是无病呻吟,但也总希望不论在以后任何节点,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在内心里都会有一个如香格里拉一般的圣地,那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恬静安乐,那里免疫着一切苦难、病痛、冲突,那里是为自己预留的伊甸园。
小说里讲述了一段冒险的故事,包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唯美的爱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对美好的向往。这是一本温暖人心,并且让人满怀憧憬与希望的书。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二):世界长寿乡罕萨被称为了“香格里拉”
罕萨(Hunza)山谷距离我国的新疆仅30多公里。在那里,4.5万的罕萨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罕萨人几乎从不患病,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那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为了解开罕萨人的长寿之谜,英国医生罗伯特·麦卡森去罕萨进行了实地考查。他发现,罕萨人长寿的秘诀主要有以下几个:①饮食结构合理。罕萨人喜欢吃葱、山药、胡萝卜、牛奶、芝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此外,他们还常将菠菜和马铃薯、薄煎饼一起作为主食来吃。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罕萨山谷附近有许多河流,这些河流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罕萨人常年饮用这种水,在种庄稼时也用这种水进行灌溉,因此种出来的蔬菜特别有营养。③生活习惯古朴自然。罕萨人多以务农为生,古朴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远离了现代社会的恶性竞争,这也是他们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1999年,著名的自然健康创始人森下敬一先生在对129名罕萨百岁老人的身体检查后显示:他们体内脂褐素浓度很低,这使得各个器官机能非常年轻,相当于城市中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这和罕萨人常年食用的一种粉末状食物息息相关。它提炼自罕萨地区的黑橄榄和地中海的蟹类生物,罕萨人用山上的冰川水烧沸后冲饮。森下敬一将这种食物称为橄固力(英文:hydroxytyrosol),取意从橄榄中提取,坚固身体的力量。该研究成果被美国权威健康杂志《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所报道,并称之为“4000年橄榄健骨传奇”。
不仅仅在于他在英语词汇中,开创了shangri-la这个东方乌托邦新词,也不仅在于作为编剧参与拍摄1938年获奥斯卡最佳美术,剪辑奖的电影《消失的地平线》,而是作为一个纯粹的英国人对于东方文化,艺术,宗教,社会的深入见解。
尽管有些见解,比如东方文化的中庸,适度和彬彬有礼,有些过度理想化的修饰,但作为一部浪漫主义的小说,也并非不可接受。
读希尔顿的这部名篇,有时不得让人赞叹,想象的翅膀,的确能够飞越最险峻的山峰。
小说的结构来说,4人团队的历险故事,是否借鉴了名著《西游记》,让人揣测。以书中表现出的希尔顿对于东西方历史,哲学,艺术各方面的广泛涉猎看,是很有可能的,在此暂且将这部书称为希尔顿的《东游记》。
小说惟妙惟肖的描写,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高海拔地区的雪山景色,垂直落差明显的山谷地区自然风貌,喇嘛寺院的肃然气氛等等,令人感同身受,尤其对于那些有过滇西北,藏区游历经历的人来说。
更传神的,是作者对于半隔绝地区的社会生态的推测。令人惊奇的是,这种类型的社会生态的确在当地普遍存在,例如泸沽湖地区,迪庆地区,甚至更深的藏区,这种自然形成的山谷里的微社会,在许多方面与作者的推测惊人的一致。
最后,说到作者的乌托邦倾向。其实希尔顿也已经在很多地方给出了提醒:乌托邦是有成本,有风险的。
比如,说到邦,就是有边界。也许这个边界无人看守,但越界一定是有代价的,比如书中暗示的,蓝月山谷的长寿效果在越界后立即消退。
又或者,比如迪卡普里奥的电影《海滩》,越界的后果将是付出献血和生命的代价。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四):如果读不下去,从第三章开始读
如果读不下去,坚持到第三章,绝对不虚此行
如果读不下去,坚持到第三章,绝对不虚此行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和许多伟大的小说一样,《消失的地平线》吃了开头故弄玄虚的亏。这貌似是十九至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很流行的一种写法:要讲个什么故事吧,偏不直接讲,非得借另外一个人的视角,从毫不相干的地方讲起,啰啰嗦嗦,不厌其烦,自得其乐,铺垫个万把字,直到把读者的所有兴趣和耐心消耗殆尽、确保读者绝对不会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这才心满意足、慢慢悠悠地开始说正式的故事——而上帝知道,那其实真是个好故事。
法国文学也是如此,开头必定是寒风雪夜,一架马车,孤村野店,围炉夜话——前面七八千字精雕细琢的十几个人全都没用,这时一个人拨着篝火,开始说:多少年以前,我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好,正主儿这才登场。
中国文学也不谋而合,深受其害。《红楼梦》一上来是贾雨村,是甄士隐,是和尚道士,就算写块大石头也不写林黛玉。当然这段是考据癖们的最爱,细细咂摸起滋味来也算是有道理。而后世《鹿鼎记》的开头就简直不可容忍,为什么要用整整N章来写河,写船,写茅十八!
你们都是商量好了的吗!
成心不想让读者看下去对吧!!
——————吐槽完毕,言归正传——————
当大部分“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类作品都在千篇一律和不厌其烦地关注缠足、辫子和长衫的时候,詹姆斯·希尔顿,这个英国人,看到了中国的美——“这种纤弱的圆熟至美犹如花瓣飘零一般落入尘世。”书中的场景描写多是夜晚,幽幽柔和的灯影,淡淡朦胧的光晕——希氏真知人也。也就是他汉语不够好,要不然喇嘛庙的墙上一定挂着古诗。
希尔顿不抖机灵,不像列维·施特劳斯那种法国人(咦)一样刻薄、不满、骂骂咧咧,他心怀尊重。他看到美,看到美的脆弱,他愿意去小心翼翼地呵护。所以当然,希尔顿就是康韦,只有希尔顿才能是康韦——只有他与缓慢、优雅、从容、神性的山谷时间自然相应,只有他洞悉一切,情愿留下。我们知道,所有作者都会在故事里把自己YY成自带光环的主角,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希尔顿真不是一个好的故事讲述家,他为什么要逃出香格里拉呢?当然,如果不这样的话,就没有这个故事了呀。他就像自己讲了一个梦,然后不负责任地结尾了——梦就是这么做的,怪我咯?
我也无意再重复讨论“世外桃源”这一古今中外的母题;我也无意对角色对应的人类类型和情节深入分析;我也无意再去感叹,天堂煞费苦心地把你请了进来,你却一心拼命想逃回外面的地狱去。
但这本书带我走过的这趟旅程,的的确确是值回票价的。
以上。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五):《消失的地平线》-你真的想待在一个乌托邦?
我以为它是个纪录片,后来它告诉我,这是个悬疑故事片,而最后的结局?或许在每个人的想象中,或许整个悬疑,不过是主人公康伟精神错乱的虚构,又或者,像那些大喇嘛,不需要结局。
我被吸引,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康伟一行开始适应了香格里拉,谜团开始一个个揭开,面对真相,如果是马林森是焦虑的,康伟是淡然的,巴纳德是怡然的,布琳克罗是带着使命感的,那如果我身处其中,我想,我该是矛盾的。
我想,大部分人都在羡慕着世外桃源,向往着乌托邦,并且发愿等退休了,等赚够了钱,如何如何,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世外桃源,乌托邦,香格里拉。但我们从未抵达,或许只要你稍微转个弯就到达,可我们仍然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转过了那个弯,绕过了那条路,并且嘟囔着,找不到,或者下次再来,这样的离开,就是我想说的矛盾。我向往着心灵澄澈,但我抛不开世俗的惦念恩情,我渴望着智慧通达,但我放不下尘间的世俗享乐,在取舍之间,在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被这矛盾所伤,最终都选择了同一条路,这条路,很多人走过,会与更多人相遇,每个人都会说着自己的乌托邦,但谁都未曾真正走近过,那样的路过,成了谈资,对另一些人来说,闭口不提,因为那次路过,成了伤。
不一定选择了乌托邦就是智慧的,走了世俗这条路就是浅薄的,除了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做选择的前提这个理由外,,还有,拐入小径,需要莫大的勇气,这个莫大,要超越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在我个人的观点里,这个莫大,这样的智慧,是以冷漠,懒散为钥匙的厚重大门。我未曾,不敢跨越大门,所以不知道,大门的另一端,是否超越了冷漠,超越了七情六欲,抵达了智慧的终点?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六):香格里拉在何方?
年轻时读书,总是囫囵吞枣,不加咀嚼。
毕业至今数年,又走过了许多路,看过了许多人。再捧起同样的书细细品读,剥丝抽茧般的竟寻得了许多分的趣味。
香格里拉在哪里?
印度说它在克什米尔,尼泊尔说在木斯塘,而中国,则说它在云南迪庆。
从喀喇昆仑到青海甘肃,从书中无处不在的东方式的智慧,从“无为而治”,到“中庸之道”,再到“渐至佳境”,无一不彰显着外国人对远东神秘巨龙的想象。因此,它一定在中国。
然而,争辩香格里拉在哪里其实是无意义的。因为在书中,它应该是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存在,它是“灵魂向陌生时代借来的不朽”,它是一种伟岸的精神象征。它是隐居之地,避世之所,它是陆地上的诺亚方舟,是纷乱战火间的伊甸园。
虽然争辩香格里拉所在没有意义,但隐隐之间,我总觉得尼泊尔耸立的犬牙交错的山脉与之有着气质上的接近。这大概源于数年前徒步时的山间数日。没有电,手机也收不到任何信号,脱离了现代文明的掌控,就像摆脱了心灵上的桎梏,于是在夜幕低垂之际,在漫山的繁星中,在旅舍升起的熊熊篝火中,在无比的安宁中,仿佛寻找到了一条直达内心的通路。
“什么是山?”
“什么是路?”
“什么是生活?”
“什么又是我?”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七):心中的日月
乌托邦的经典作品,还真是一个让人心神激动的故事。香格里拉秘境是如此摄人心魄,虽然一开始并没有任何兴趣,但就是在某个瞬间突然的热爱了甚至被深深的吸引,想要汲取其中哪怕不能再微小的甘露来满足我内心的幻想。 康韦四人意外地踏入英国政客空机被带到一个任何地图都无法寻觅的地方,那是个一切都离奇得像中国古老神话的地方,各路或探险或迷失的旅人在现实里穿梭进没有被沾染世俗尘埃纯洁得只出现在人类幻想的地方,那里被称为蓝月谷,所谓“心中的日月”。 都柏灵修女为了布道留在山谷,巴纳德则因为搜寻庞大的金矿而停留;故事出人意料的转折是那样沉静而渴望一人孤独生活,完全与香格里拉精神契合的康韦因为对洛岑的爱而离开了香格里拉。我猜想,或许在大喇嘛圆寂之前,康韦的思维和心灵都有所支撑,并持续不断获得力量达到巅峰,大喇嘛离世后,康韦的记忆无法抵抗现实开始坍塌直至消亡。流浪于两个世界的人最终还是无法舍弃现实,与现实拥有深刻羁绊,被世界被社会吸引的康韦,即便是从秘境获得了极大的幸福感,也不能抵挡这真实又世俗的人类世界吗? 刚刚读完著作的时候我确实无法理解为何满足于自己内心最大渴望的康韦会毫不犹豫地舍弃秘境,且丝毫不为之羞愧和难过。后来我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康韦本来也就只是更倾向于喧嚣热闹的世界而已,情欲牵动了他,沸腾鼎盛的人群社会才是他更想要去的地方,这纯净地有些让人窒息的香格里拉只是他暂时的躲避之地。书里是如此提倡中庸之道,西方人的敬仰贯穿了整个主线,“奉适度为美德并认为连美德也应当适度”,这极符合佛学的宗旨。康韦最终的选择或许也包含着中庸之道? 很久很久都不曾为一本书如此着迷,让我为这样的秘境神魂颠倒无法自拔,如果是我说不定会想要留在香格里拉,那样的扫除一切杂念净化心灵的地方带着不可抗拒的魔力。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八):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
为什么读这本书
前段时间在丽江玩,本来想到玉龙雪山,听旅馆的小姑娘介绍说香格里拉的石卡雪山也不错(肯定是跟旅行社合作了),心想也不错,正好顺路可以去香格里拉看看(本不在行程中)。路上导游讲到香格里拉的由来,说到香格里拉一次源于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书中把香格里拉描述成了一个战火纷飞时代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现在的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在2001年改名字为香格里拉(原名中甸县,中国缅甸的意思,边境县)。到石卡雪山景区后发现了很多引用 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的文字描述,随激起了要看一下这本书的好奇心。
什么样的地方是香格里拉
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康伟(英国驻巴斯库儿领事),对现实的争斗与动乱失去信心,在从巴斯库儿乘坐飞机向白沙瓦撤退的时候,与其他三名小伙伴(一名康伟的下级同事马林森、一名传教士女、一名美国逃犯)遭遇劫机,飞机飞往了中国西藏的香格里拉,四人被张先生(见习僧侣)带到了喇嘛寺,张先生与康伟十分投机聊的很投入,随向大喇嘛引荐康伟,从大喇嘛处康伟了解到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两三百年来这个地方来了很多外国人,他们纷纷修行成了长生不老之身,有登山队员、肖邦的学生、满族公主、内地士兵等等,他们来到香格里拉这个地方之后被这个地方的宁静祥和与世无争的特点所吸引,都纷纷答应大喇嘛留下来潜心修行,在康伟看来,这个地方就是他梦中向往的地方,他很享受这份宁静给他带来的舒适,完全忘记了剩下三个小伙伴迫切想要回家的想法。
另外一个角度嘛,对于大喇嘛来说,他之前是瑞士来中国的传教士,后在西部地区迷路来到了香格里拉,到达这个地方之后,便被吸引,致力于在香格里拉建立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世界,两百多年过去了,他深知自己时间不久了(他自己说还能活几年没问题),希望找多一些外国人(因为他认为外国人的思想观念更先进),从中选取一些能够传钵他伟业的人,在跟康伟第一次聊过之后,他便认为此人勘此大任,便打破长久以来的惯例,隔三差五就找康伟聊人生聊价值观,康伟也是越来越上道,两人就越来越投机。
最后有一个晚上,大喇嘛聊的过于激动,说出没有真正的长生不老之术,只是能给生命延长两三百年,他感到自己剩下的光阴不多了,他想把香格里拉的继承权和命运交到康伟手中,显然康伟背着突如其来的安排吓坏了。晚上回到卧室准备休息,一心准备跟随脚夫回到正常世界的马林森来找康伟,说自己聊系到了山下的脚夫,要和康伟一起走(另外两名同志准备留在香格里拉了),此时康伟把马林森未知的真相告诉他,马林森并不相信这些事情,并认为康伟是病了。此时小说的高潮也就来了,在与马林森的争辩之后,望向窗外的拉卡尔山璀璨的辉光,月亮高悬在静若止水的苍穹之上,他意识到梦境已经在触碰到现实的那个瞬间开始消融,康伟知道自己的心灵一直驻守着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香格里拉就是这个世界的缩影,但现在这个世界岌岌可危,他似乎看到幻想中的回廊在冲突中扭曲、绷紧,楼阁接连坍塌,一切将成为废墟。
他不知道自己现在究竟是摆脱了癫狂恢复了理智,还是曾一度理智,而现在又陷入了癫狂。他转过身,面对马林森,好像神情恢复了往日的机敏,下山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香格里拉,它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充满了与现实的冲突,但香格里拉又不能为你提供长久的慰藉。
去过两次高原了,第一次是拉萨,真的有点与世隔绝的感受,恬静舒适,完全不一样的人群,不一样的环境,会让你觉得逃离了之前的那个世界,可能跟高原大脑缺氧也有关系。第二次到香格里拉,这种感觉很是明显,像是重新找回了某种失去很久的东西似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高原这片土地下的人民为什么如此可爱,如此祥和的原因吧。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九):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远方的乌托邦
从《理想国》到《乌托邦》,人类总在探寻和描绘理想世界的模样。大多数作者并非要真正的去实现这样的一个“乌有之乡”,更多是因为现实的丑恶让人反省,所以每一部经典的“乌托邦”作品都会有一个与之相对的现实社会。
《消失的地平线》也是一部经典的乌托邦小说,作者是英国的詹姆斯·希尔顿,小说出版于1933年,故事背景也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我读的版本是2015年6月出版的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最新译本。译者所作的序言,非常完美的以不剧透的形式总结评价了这部经典小说,非常值得一读。
之所以强调不剧透,因为这是一部推理悬疑小说。现代的很多人因为云南的“香格里拉”才大概知道《消失的地平线》这部小说,很可能就想当然的以为,这是一本游记攻略之类的书。事实上香格里拉原名中甸,也是不久以前为了推广旅游业才改名的,原因就是《消失的地平线》这本小说在西方的普及程度较高,大部分西方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似乎以上的推荐还不够完美,我还是要稍微提点一下剧情。作者在书中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福地:香格里拉。这里保存了全人类的所有文化遗产,还有黄金地矿。人民安居乐业,喇嘛们是智慧的代表,是文明的传承者。作者身处战乱的时代,在他看来,东方文化具有神秘感和包容性,最终将拯救人类于水火。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曾经一部灾难大片也使用了其中的元素。电影《2012》中拯救人类的诺亚方舟,就位于西藏的某个神秘之处,这艘载满人类火种的孤舟,正如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待外部的世界全部毁灭,这里所保存的菁英和文化足以重建文明的人类社会。
这是典型的理想状态。
真正的智者,会看到人类的致命弱点,并且毫不留情的批判,比如赫巴拉尔,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就跟下水道一样肮脏。东西方文明在循环往复中不断碰撞,人类也在长期的斗争和短暂的和平中不断的反复。这是宿命般的永恒悲剧。
还有一些怀抱悲悯的智者,他们也能看到人类的悲剧宿命,但是他们会去描述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社会来映射现实的不足,给人启迪。
现实的生活永远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用理想来鼓励自己。我并不是为了理想而理想的人,理想对我而言,是为了让我苟且的度过平凡的一天,还能怀抱希望入眠。
主角的最终选择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理想的世界值得追寻,但不是人生的全部。理想与现实的复杂关系值得反复思考,慎重选择。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十):一些散念
1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动是洗净了心里对香格里拉的杂念。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充斥在生活中许多年,不管是那个藏南旅游小城,导游常年举着五颜六色的旗子吆喝着卖纪念品;还是那个五星级大酒店,让人畏惧的灯光和霓虹,都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人太坏,“窃”走了她的名字,可她还是那个她,美丽,纯净,神秘。
2
希尔顿于一战时期成书,不难想象会寄予着多少人对现实脆弱的愿景,就像漫漫黑暗中投射下一丝光,无谓真实还是虚幻,都带来安宁,哪怕片刻,都是好的。
3
主角康为心如止水的性格与香格里拉中庸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他最终还是没有留下,因为那个他深爱的姑娘,因为年轻和爱情。这样的结局乍觉不能理解,细细想来,这就是康为,这也是香格里拉,适度拥有,没有绝对。
4
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这个被赋予了躲过世界末日和青春永驻的魔力的山谷,最终也没有人探寻到在哪,如果她真的存在,也许正在安静地默默守护着人类文明的残存,不想被察觉,或者,她就在心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追寻着心中的香格里拉,愿世界末日之时,幸得一时庇护,愿岁月衰老之时,心中永远年轻
柚子
1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