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医说》是一本由刘弘章 / 刘浡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419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7-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太医说》精选点评:
●一书的废话
●这种骗子也敢出书?可怜那些无知上当的人哪!
●狗屁
●本人觉得不错 有收获
●书后名单还是可以参考
●看到这些标签我就放心了,凡是抹黑我家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永乐大帝千古一帝棣棣的人都不得好死。信的人,人财两空;不信的人,健康长寿。刘太医的祖宗刘纯是假冒的,作为明粉,我表示明朝只有一个太医叫刘淳的,因为忠于建文帝被我家棣棣囚禁直到1412年去世的,这种骗子书还是不能出版的,否则出版社都会名节不保。我家棣棣不是暴君昏君也没生100多个孩子,他只有3子5女,而且27岁就结扎了,刘洪章和他全家被抓我表示喜大普奔放鞭炮庆祝
●看过了,道理都是那些
●都坐牢的人了……真不知道这种大忽悠咋还会在这里热卖,真是中国图书市场的一个大笑话。
●他说的确实没错。
●绝大多数人,都是懵懵懂懂地活一辈子。
《刘太医说》读后感(一):值得推荐的通俗书
我是认真读完了此书,我觉得书的知识,尤其是养生方面和中医方面,对我们正确理解中医(中药)与营养有正面的帮助,但对其提出的很多例子太过神奇化感到困惑,我是营养师,我甚至怀疑作者有无“抄袭”营养书本的知识,一个太医,懂得太多的营养方面的知识啦。但书本作为普通通俗读物,有些夸张是可以理解,而且会更令人觉悟,相对于药物厂商的夸张,其一点都不过分!
《刘太医说》读后感(二):是药三分毒,惟开胃无毒——谨慎看病、用药与吃饭
几千种药材中只有一二百种可用,凸显出皇家用药之谨慎,令作者是太医后人之说得到印证。
书中作者回忆了一些惨痛的案例,毫不掩饰自己对无能为力的遗憾之情。但同时,作者也指出,很多疾病本来并不严重,患者治病反而因此染上其他医源性疾病,甚至难以治愈的事实。是药三分毒的核心也许不仅在于药,而在于二百五大夫的治疗。
此外,不仅药有药性,食物亦有药性。作者在前面几本书中已经提及。下面是我读前两本书的简要感受,粘过来供大家参考。
颠覆你的治病观念
2007-08-30 16:46:30 来自: 榴莲
刘太医谈养生:三分治七分养的评论
尽管有很多人批评刘鸿章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局限于其经历、学历、履历,真正能够指出其书内容错误的人几乎没有。
很多批评的声音,都是来自西医、中医的走医及其信奉者,尤其是中医走医。这点作者早有预见。确实,现在充斥于社会的所谓中医多为走医,太医之道几近失传。能有幸了解这些精粹,当是今人的福分。也要拜书刊流传之广所赐。
贯穿刘太医几本书的核心,主要是爱惜自己的身体(书中云刘家药房视会员为上帝),而人的身体不是机器想拆想卸就行的。即便是病倒,依然要坚持七分养。而如何养的核心在于开胃,开胃即可排毒、补给,正所谓所谓饿治百病。
本书非常难得之处,在于很多病症及治疗方案都有真正的人体实验结果(刘纯的以囚试医)作为基础,历时数十载,这点如今已经无法做到。这为很多处方与治疗方案增强了可信性。
对于癌症、肝硬化、慢性中毒等疑难杂症及一些日常病症,书中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病因解读,并给出疗养方案。
本书的缺憾是内容有些罗嗦、重复,部分内容零散不齐,甚至个别地方有充字之嫌。出于保密及其他考虑,书中并没有给出太医黑名单和用药白名单。
除实用之外,本书对于中国对中医的管理体制和走医的狭隘提出了独到见解,发人深省。尤其包含很多医源性疾病的描述,对医学界的无知简陋与不拿病人当回事是有力的痛斥!
《刘太医说》读后感(三):御医是中医的中坚力量吗?
“东南逸士”是一位关心中医的前辈的笔名,本文和那些“抓游医”者的视角颇有不同,完全是为了中医事业的振兴,作者本人本不想发表,怕影响中医的发展,但本人认为,为了正本清源,使大家了解中医的真谛,广大读者有权知道他的想法,因此说服前辈发表
《刘太医系列丛书》书评
东南逸士 2009-3-6
本丛书(编者按:指《刘太医谈养生》、《病是自家生》、《是药三分毒》)的基本点是正确的,可以效法的,正确的养生观和治疗观理应发扬和传承。通俗的语言表达和叙述,让读者能明白事理和缘由,也很值得称道。加以现代医学和科学知识的合理运用,使现代人,特别是在西方文明中浸泡已久的知识群得以觉悟。可以预见,本书的流通,为中华原创医学的复兴将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然而,书中某些论点失之偏颇。在作者看来,中医是分为“太医派”和“民间派”的。民间派的是垃圾,而太医派才是真正的“中医”,而太医派起源于明代,作者甚至十分露骨地宣称“太医派”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先祖刘纯。潜台词就是:我才是“真正的中医”。其他则是“民间中医”,都是垃圾。作为现代中国的缩影,自我膨胀欲是一种新潮,本无可厚非,但是因此而打击一大片,甚至颠倒黑白,那就值得推敲了。
在作者笔下,“太医派”才是“真正的中医”,而这个起点是始于十五世纪的刘纯,那么十五世纪之前的中医就都是他心中所鄙视的“民间中医”了吗?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是“太医”还是“民医”?包括刘纯的先祖、金元四大家之手的刘完素,是“民医”还是“太医”?但到他们也一无是处吗?难道中华原创医学的历史真是应该从刘纯算起的吗?
关于中药的“黑名单”,这是刘纯的功劳,意义重大。但是,中药是不是像作者所轻视的那样:杂货铺?有毒草药就一定不能入药?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结论:中医治病是“聚毒药以攻之”。请注意,这里不仅有“药”而且还有“毒”。《本草纲目》在所列的一千八百余种药材中就有四百多种标明其毒性:微毒、小毒或大毒。这说明李时珍并非不了解药材的毒性,或许你会认为李时珍是“民间中医”(本丛书就是这么评价李时珍的)。但是李时珍之前数千年的几乎所有本草专著,大多有各种药材毒性多寡的记载。因此刘纯当年所做与其说是中药“黑名单”,不如说是官医的“护官符”更恰当一些。
《红楼梦》第一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就出现了这么一张“护官符”。符中所列金陵四大家族贾、王、史、薛的权势和彼此勾结的渊源,告诫来金陵为官者切记此“符”,犯戒者轻则失乌纱,重则丢脑袋;刘纯之“黑名单”告诫后世“御医”们若想要保住乌纱和脑袋,就要远离这些毒药,千万记牢这张“护官符”。
综观明清两朝,御医们的平庸表现,恐怕这张“黑名单”是脱不了干系的。恰恰相反,这600年来中医学的发展,“民间”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李时珍、杨继洲、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等大家无一是“御医”,就是明证。
书中指太医用仲景方,其中有附子、细辛两味“急毒药”毒死朱棣宠妃一案,连刘纯当年亦称太医无过,然而处方太医却惨死刀下,这只能说永乐皇帝是个暴君,而不能指证就是按张仲景的处方毒死的。按,张仲景《伤寒》113个方中,共有26方使用“附子”,若加上其他“黑名单”榜上有名的毒药,那么接近半数的处方都应是被“开除”之列,如果真是这样,医圣张仲景的价值在哪里?应当指出的是,麻辛附汤和四逆汤至今仍然十分有效地被应用于救助那些适用证者。切忌,只有没有本事的医生,而无不可用之药(这包括所谓“急毒药”)(未完待续)。
相关论坛见http://www.zhongyidao.com/viewthread.php?tid=690&page=1&extra=page%3D1
《刘太医说》读后感(四):恭喜刘太医系列荣获2007年度烂书排行榜第三名
2007年度烂书榜
(主)所谓批评,不过是摸着良心讲真话
文|袁复生
我们并非畅销书的敌人,也不是一群红眼病患者。但我们深知——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我们只不过自认还是读书人,读书人要讲真话而已。从2006年底,我们炮制出首份年度烂书榜的那一天开始,第二份榜单就在我们心中构思。一年后,我们呈现了一份规模更大的提名榜单,试图勾勒2007 这一年,在阅读中带给我们坏心情的那些发霉的葵花子或者酸糖果。
28位提名委员,大多是来自大众媒体的书评人,因此我们所选择的书,大多有不小甚至惊人的销量。虽然我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但我们也明白“盲从的群众是可怕的”。
尽管对于有些书,我们的意见相左,但所有提名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我想这种尾随独立意志的分歧应该予以呈现。比如王朔的《致女儿书》乃至《我的千岁寒》,将其列入最有争议的文本似乎更合适。而贾平凹的《高兴》,老贾的认真与苦心其实在今日之文坛还颇为难得。至于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有提名者坚持认为干货太少,50页就够了,行文也不流畅,尽管王晓渔坚决反对将其看成烂书,可陈丹青的书固然值得一读,但也没必要因此把对他的批评遮蔽。
要特意说明的是,“十大烂书”这一数目,仅仅是凑巧而已。
《晨报周刊》2007年十大烂书榜
1,《货币战争》宋鸿兵 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07年6月
入选理由:与《中国人可以说不》类似,以诡辩的逻辑和阴谋论的思路导出耸人听闻的结论,凭借着子虚乌有的煽动获得数十万的销量。
2,《悲伤逆流成河》
入选理由:所谓悲伤,不过小儿科的屑小情绪放大;所谓对边缘人群的关怀,不过是失败的自我形象挽救。
3,刘太医谈养生系列 刘弘章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年——2007年
入选理由:2007年12月6日,天津市塘沽区卫生局与药品监督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刘太医”系列的作者刘弘章的案子已经移交给公安局,两年间大卖的“神医”与海峡对岸的“红薯博士”太有缘了。
4,《光荣日(第一季)》韩寒 著 21世纪出版社 2007年6月
入选理由:为“破”而破的非小说。韩同学还在青春期,还在搞发育,而且这回的重点只在下半身,至于对下半身的上半身思考,则还是初级阶段。
5,《恍若情人》洪峰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6月
入选理由:一个日薄西山的伪文人苍白无力的意淫,且对时代有侮辱性的描写。
6,《驻京办主任》王晓方 著 作家出版社
入选理由:一个模式化的、主旋律的、“政治正确”的市级官员腐败层面的侧面照而已,至于驻京办本身,“跑步进钱”等关键部位总是语焉不详,一本劣质的官场小说在畅销。
7,《成都方式》易中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入选理由:官员出现多,群众出现少。官员讲的多,自己分析少。定性分析多,数据分析少。基本概念多,深入分析少。成绩讲的多,问题分析少。
8,《于丹<庄子>心得》于丹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2月
入选理由:不管《论语》还是《庄子》,在她那里都成了“真”、“善”、“忍”三个字。庄子的逍遥游,被理解为超越名利的淡泊心态。原来庄子在数千年前就在熬制心灵鸡汤——这不是于丹眼中的庄子,恐怕只是于丹眼中的于丹。
9,《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夏世清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入选理由:年度最烂包装。很多人只看到了封面上的《色,戒》,却忽略了下面那一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小字,还把封皮封上不让人看里面,比买到坏书还让人恼火,这样的被骗如同被动挨打。作者署名也有误导为“夏志清”之嫌,内容本身亦粗糙不堪。
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 [德]韦伯 著,龙婧 译 群言出版社 2007年4月
入选理由:年度最烂翻译。龙婧显然是个枪手,主要为陕西师大、民主与建设、哈尔滨扛枪。有些励志垃圾无所谓,但非要惹尼采、蒙田、韦伯、爱默生,以讹传讹,不能原谅。
(最后名单根据王晓渔、涂涂、小古三人讨论结果形成,入选理由还综合了曹保印、阿乙、柳已青、呙中校、朝北、徐讯、施雨华等人的意见。)
2007年度烂书榜提名名单
文学类
《驻京办主任》王晓方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1月
《女心理师》毕淑敏 著 重庆出版社 2007年4月
《悲伤逆流成河》郭敬明 著 2007年5月
《光荣日(第一季)》韩寒 著 21世纪出版社 2007年6月
《恍若情人》洪峰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6月
《惜春纪》安意如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年6月
《锄奸》 石钟山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7月
《婚姻诊所》柯云路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7月
《山楂树之恋》艾米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8月
《鲜花手术》毕淑敏 著 明天出版社 2007年09月
《我的千岁寒》王朔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3月
《致女儿书》王朔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年09月
《高兴》贾平凹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9月
《素年锦时》 安妮宝贝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9月
非文学类
《虹猫蓝兔七侠传》系列 苏真 主编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6年——2007年
刘太医谈养生系列 刘弘章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年——2007年
《解读大秦政坛双星:吕不韦与李斯》孙立群 著 中华书局 2007年4月
《明朝那些事儿(四)》当年明月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年9月
《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 檀作文 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7月
《巴黎文学地图》BY工作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生活的勇气》孔庆东 著 长安出版社 2007年10月
《退步集续编》 陈丹青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
《成都方式》易中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于丹<论语>心得》(典藏本)于丹 著 2007年2月
《于丹<庄子>心得》于丹 著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年2月
《庄子諵譁》南怀瑾 讲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马瑞芳 著 作家出版社 2007年8月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 于丹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11月
《季羡林生命沉思录》季羡林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12月
《公司进化论》 [美] 杰弗里A.摩尔 著 陈劲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5月
《货币战争》宋鸿兵 编著 中信出版社 2007年6月
《牛市一万点》温元凯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9月
《人间重晚晴——杨振宁翁帆访谈录》潘国驹等编 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墨迹》曾子墨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2月
《桑迪·韦尔自传》 [美]韦尔 克劳斯哈尔 著,万丹 译 中信出版社 2007年6月
《我是谁》胡一虎 著 中信出版社 2007年12月
《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孙燕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12月
翻译类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全译本)》 [德]韦伯 著,龙婧 译 群言出版社 2007年4月
《生活有意义吗》[英]约翰·科廷汉 王楠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恶劣炒作、包装类
《色,戒——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前世今生》夏世清 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不能说的秘密》(原名《再见,苏菲斯》) 郭妮 著 燕山出版社 2007年12月
提名委员会成员
王晓渔(文化批评家)、曹保印(学者,媒体评论员)、张远山(学者,著有《庄子奥义》)、陈希我(作家)、杨小洲(书评人)、梁捷(书评人)、殷明(书评人)、云也退(翻译工作者,书评人)、阿乙(书评人,《体育画报》编辑)、朱晓剑(《天涯读书周刊》主编)、吴又(作家,读客图书公司总编辑)、涂涂(和讯网读书频道主编)、阳继波(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熊远帆(青年作家)、萧三郎(《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潘采夫(《新京报》书评人)、雷天遥(《长江商报》编委)、柳已青(《半岛都市报》书评人)、朝北(《南方都市报》书评人)、李蔷(《时代信报》阅读版编辑)、徐讯(《武汉晨报》文化记者)、师永刚(《凤凰周刊》执行主编)、许嘉俊(《新华书摘》总编辑)、呙中校(《亚洲周刊》编辑)、小贝(《三联生活周刊》书评人)、王尔德 (《21世纪商业评论》编辑)、施雨华(《南方人物周刊》编辑)、衣薇(《新民周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