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是一本由列夫·托尔斯泰著作,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4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复活》精选点评:
●还行吧。读心理描写很过瘾,但毕竟年代感太深,共鸣并不大。只有卡秋莎对赎罪的理解倒是说到我心坎上去了。摘:第3页 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第61页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达到顶点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既没有自觉和理性的成分,也没有肉欲的成分。
●“只要我们能经常及时看到自己眼中的梁木,我们就会变得善良些。”
●文豪啊,拜读下!
●放荡公子的自我救赎
●对托翁惊为天人,深深膜拜了!
●Mat几乎可以说是《圣经》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Mat 7: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复活》可以写得再紧凑些,总有种玄言尾巴的感觉,虽然它对俄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监狱制度腐化的揭露都是相当到位的。
●俄罗斯文学的经典啊,虽然托尔斯泰最后地转向宗教救赎的结尾和聂赫留朵夫神奇般地内心转变略显矛盾和唐突,但确实是一部描写俄罗斯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贵族阶层和下层民众阶级对立的鸿篇巨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个好心肠的老头儿啊~~~
●我本书是我大学三年级看的,记得很清楚,这本书在一年之中读了三遍,作者细致的心理描写强烈吸引着我,聂赫留朵夫良心的发现,卡秋莎的悲哀命运,人情世故,沙皇统治,监狱,法庭等等等等,真实地构成了一部人间悲喜剧。
●凡是年纪已不很轻、又不是在热恋中的男人,对结婚问题往往患得患失,犹豫不决。不过,除了这一点,聂赫留朵夫还有一个重大原因,使他就算拿定主意,也不能立刻去求婚。这原因并非他在十年前诱奸了卡秋莎又把她抛弃了。这件事他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即使想起来,也不会把它看作结婚的障碍。这原因是他同一个有夫之妇有过私情,虽然从他这方面来说,这种关系现在已经结束,但她却不认为已一刀两断。
《复活》读后感(一):书摘
第3页
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那种使万物趋向和平、协调、互爱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第61页
男女之间的爱情总有达到顶点的时刻,在那样的时刻既没有自觉和理性的成分,也没有肉欲的成分。
《复活》读后感(二):《复活》
书中讨论的土地改革有点跟不上时代,当年看会有更强烈的共鸣。比起书中站在贵族老爷视角来描写人民的苦难,个人更倾向于作为在苦难中挣扎的一员来描写苦难。本书出彩的是写到监狱、一些政治犯的经历、和被处死的犯人的部分,“人没有资格来惩罚人”的理念很精彩。但是书中最后一部分对于上帝、宗教的看法和本人价值观冲突。其中宗教部分不如陀的《宗教大法官》。
玛丝洛娃的情感转变描写的不够细腻,对聂赫留朵夫的原谅以及重新爱上他这部分过于突兀,不过可能这段感情线也只是作者用玛丝洛娃进监狱来带出作者对于监狱制度的不认同。书中重点还是在于描写俄官僚体系的乌烟瘴气,百姓们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欺压,以及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堕落、精神死亡、挣扎、觉醒到复活。
书中聂赫留朵夫的宗教观念多次转变,但是我却无法认同他彻底‘复活’后的‘宗教’方面的思想(但是对于监狱的不认同和对待人的观念,本人很认同),和作者的想法背道而驰。症结还是在于宗教观念不同。
《复活》读后感(三):用一无所有的心态,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
它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甚至可以把它当做俄国19世纪的历史纪实书来看。在主人公经历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之后,他的所见所闻,可以提供一种疏离并且冷静的视角,带你领略当时所有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下,空洞或实在的快乐,虚伪或真实的情感,丑恶或无私的选择。
书中对于那种生来穷困,没有机会接受正常的教育,受到歧视和剥削的人群,体现出一种关怀和反思。到底是他们这些违犯法律的人出了问题,还是这个“吃人”的社会制度出了问题?法律是不是只在为统治阶级服务,他们到底有没有权力审判这些被自己剥削的人?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你依然可以用这个300年前的故事,来反思当下社会对于人的影响,和每个人在社会当中的定位,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如果你出生在现当代富人家庭,你是否认可男主的所作所为,并且认为那是高尚的,还是觉得那傻透了,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你是否会像书中那些革命者那样,用语言和文字,而不是暴力,去反思,去解救,去改变些什么。而不是明哲保身,沦为专制与荒唐的发言人。如果你出身穷困潦倒处于社会最底层,或许你连看到这本书的机会和想法都没有,而是被这个时代的洪流卷在茫茫人海当中,没有喘息的余地。像玛丝洛娃一样,被当做欲望发泄的工具,奸诈之人的替罪羊,冷漠荒诞制度的牺牲品。
托尔斯用极其细致的笔触,把故事中出现的几乎每一个人物,像拍电影一样刻画出来。他们的穿着,举止神态,心理活动,背景故事,都让你用一种上帝视角的感觉去观察和体会。这或许是他为什么写了10年的原因吧,可能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让生活虚伪空洞的贵族,和受到压迫水深火热的被统治阶级,都能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救赎。于是他在后面的篇幅,引入宗教的观点,那位传教士仿佛是作者自己的化身,来拯救那些渴望得到救赎的人们。我想这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托尔斯泰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与绝望吧,于是寄希望于宗教来解脱。
个人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还是集中在失去和得到这个比较狭隘的个人层面。因为聂赫留道夫是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塑造的,他的思想和做法也都是真实发生过一部分的。所以我不禁问自己,在对待得失上面,是不是做到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在越走越远的人生路上,我想我会不断提醒自己,当初出发是为了什么。
用一无所有的心态,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
《复活》读后感(四):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看这本书吧
如果你是卡秋莎,你会原谅聂赫留朵夫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托翁笔下的卡秋莎选择的不仅是原谅,而且是再次爱上。我挺佩服卡秋莎的,因为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原谅他,但绝不会再次爱上。在我看来,有些伤害是永远的,就像身上的伤疤一样,或许经过时间的洗礼之后已然不再疼痛,但疤痕永远都不会消失。所以,就算原谅也不代表伤害就不在了,不代表可以重新来过。因此,奉劝诸君无论何时都不要伤害你爱的人。
卡秋莎原谅聂赫留朵夫,是因为她善良的天性使然,上面已经说过换成是我只是有可能会原谅他,但更大的可能应该是绝对不原谅。不原谅不单单是因为他毁了“我”的一生,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始至终他的赎罪都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他那渴望被救赎的灵魂。换句话说,他所谓的赎罪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灵魂高尚、不同流合污的贵族。
千万不要因为我这样说就认定他是一个混蛋,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虽然他的赎罪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高大,但他确实是在认认真真赎罪,这样的人,依然比多数权贵阶级好太多了。无可否认,他年轻时犯过错,而且他的赎罪也没有那么高尚,但正如托翁在书中所说:“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
没有永远的好人,也没有永远的坏人;没有永远的善良,也没有永远的罪恶。这个世界从来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情。聂赫留朵夫以救赎自己为目的的赎罪,其出发点或许有问题,但他为了达到目的所做的事情绝对值得称道,绝对是君子行为。
我总在说聂赫留朵夫的出发点有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无稽之谈,他们所看到的是聂赫留朵夫为了赎罪而做的一切努力,甚至放弃了舒服的贵族生活、离开了原有的圈子。这些我都承认,而且我也承认他的灵魂是在“复活”的,但无论他怎么努力,无论他做了多少好事,他的出发点都是不变的——拯救自己的灵魂。只要看清了这一点,你就会在佩服他的同时决定不原谅他。你问我凭什么这么说?好吧,让我们看看托翁是怎么看待他的吧:“不论玛丝洛娃的行为怎样,他对她的爱都不会改变。这种思想使他高兴,使他的精神升华到空前的高度。让她去同医士调情吧,那是她的事。他聂赫留朵夫爱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为了上帝。”我想,这已足以说明托翁的态度了吧?再者,托翁之所以将书名定为《复活》,也足以说明他是认同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在复活的,但是,认可他的灵魂在复活和认可所作所为的动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聂赫留朵夫年轻时真爱过卡秋莎,这无可厚非。可是,时光流逝,命运改变,原本清纯可爱的卡秋莎沦为人尽可夫的妓女后,再次遇见她的聂赫留朵夫对她的感情,除了愧疚、良心难安之外再无其他。如果单从爱情的角度来说,聂赫留朵夫是残酷的,他年轻时伤害了卡秋莎,成年后为了让自己心灵好过一些而假借爱之名要娶卡秋莎,如果卡秋莎真跟他结了婚,她会幸福吗?所幸,善良的卡秋莎为了不再拖累他而选择了跟别人结婚,这才没有再次掉进他编织的美丽谎言。
那么,卡秋莎呢,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我看来,妓女卡秋莎才是真正纯洁、无私、高尚的那个人。她的妓女身份丝毫无损于她的品质,而且我们也能看到,使她一步步跌入深渊的,正是所谓的贵族,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的上层社会。她的堕落是她自己控制不了的,当大的社会环境肮脏不堪,而自身又因为漂亮而遇到各种伤害时,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该如何生活?去偷去抢,去坑去蒙,去拐去骗吗?这些或许都是出路,但卡秋莎选择了做妓女,因为妓女虽然肮脏,但毕竟是靠自己的劳动生存。在这里,我不想论述卡秋莎所处的那个社会有多肮脏,因为认真看过书的人必然深有体会,我怕说着说着就骂起了天朝。
卡秋莎最后选择了西蒙松,不是因为她不爱聂赫留朵夫,恰恰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再次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他,所以才选择离开他,摆脱他,解放他。她知道,如果自己嫁给聂赫留朵夫,他的上层生活就彻底被毁掉了,他以后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笑话,成为上流人士眼中的浪荡子,他所拥有的优渥生活也将一去不返。她不忍心看到他为自己做出这么大的牺牲,虽然他几乎毁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她最终的选择并不是因为不爱,而恰恰是因为深爱。聂赫留朵夫也知道这一点,只不过他在知道后长舒了一口气。
换个角度来说,卡秋莎对聂赫留朵夫的爱,以及她为了“拯救”爱人而嫁给西蒙松,又是对西蒙松的伤害。她让西蒙松成为了她的爱情的牺牲品,她用他来换取爱人的贵族生活。这个世界啊,伤害总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处在爱情中的男女更容易受伤。
如果你是卡秋莎,你会像她一样对自己的爱人放手,而嫁给西蒙松吗?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做出选择。如果你已选择,那不妨说给我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