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佛教修行的目标和宗旨
日期:2020-11-05 10:02:09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佛教修行的目标和宗旨

  佛教修行的目标和宗旨

  佛教中也有达到现世目标的方法,佛教把这些当作引导人走向究竟目标的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次令入佛智”。现世目标和世间宗教目标都是这样那样的欲,佛教根据人们不同的欲望因势利导,设立一些方法达到这些目标,但这些方法不仅仅是让人达到其初始目标,同时还夹有或深或浅或显或密的佛教修行在内,当人努力达到其最初目标时,也就走在了佛法修行的路上。

  对人们追求健康、财富、权力等现世利益的目标,佛教中也有一些方法来满足之。如汉传佛教在民间流通最普遍的三部经典,观音经、地藏经和药师经都有满足人现世需求的一面。三部经又各有侧重,适用于不同情境。观音经重在救苦救难,药师经重在治病,地藏经重在超度冤亲债主而解决由他们引起的疾病或灾难。密宗中这类方法更多,如属于观音法的六字大明咒、大悲咒,属于药师法的药师真言等等。再如《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修的准提法在满愿方面有神奇的效验,被称为准提如意珠。佛教并非仅仅用这些方法满足人们的现世利益,同时还不断用或显或隐的方法导人发菩提心,修学佛法。所以,这些方法虽然很明显地追求世间利益,但仍然属于佛法。

  由于佛教相信生死轮回,在追求长生不死和修炼微细身方面就显得没有必要了。特别是汉传佛教,在这方面几乎完全没有,而道家则完全在这方面用功,所以汉地佛道两教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但这方面的方法并非绝对不可以,既然人们有这种追求,佛教完全可以借用这种动机施设方便导人学佛。如密宗经典中也有修长生不死的方法,藏传佛教中也有修天色身的方法。但这类方法不象求现世利益的方法那样容易和世间宗教划清界限,那些方法只是在利用佛法达到现世目标,而修天色身涉及到对微细身的认识,处理不好可能和佛教的基本教益发生冲突,风险比较大。

  人们追求到另一世界或天堂达到幸福和永生的愿望,在佛教中有净土宗来满足。佛教的净土宗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解脱生死轮回,称为横超生死、易行道,仅就通过往生另一世界的办法解脱生死这一点看,净土宗与宣扬在另一世界获得永生或解脱生死轮回的宗教是相似的。净土宗在讲往生净土的同时也讲净土是唯心所现,与其它宗教的说法还是不同的,不过这也还是枝节。净土宗和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把往生净土作为最终目的,往生净土后还要在净土中经过长久的修行才能觉悟,其最终目标和别宗并无不同,所以净土宗还是符合佛教教义的。

  解脱生死轮回的追求是印度所特有的,在佛教中对应于小乘佛教的解脱道。佛教最初在印度传播就利用了当时已有相当基础的寻求解脱的思想,因势利导的安立了即生解脱生死的教法,得以迅速传播。针对当时外道企图靠修定来解脱生死,佛教提出证悟空性成阿罗汉才能解脱生死,这是佛教与印度其它宗教不同之处。

  但成阿罗汉并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阿罗汉只解脱了分段生死,还有变异生死,而要解脱变异生死必须觉悟究竟圆满的智慧,成为佛陀。当人明确意识到佛教和其它宗教的不共之处,并把成佛作为自己的目标时,就是发起了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正式修学佛法的开始,以上目标和方法都是引导人走向学佛成佛的方便。

  根据人对佛法认识深浅不同,发菩提心也有不同层次。有些人从福报的角度理解佛,如有位企业家从利益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佛,他认为,能力弱的人只能管自己的事,能力扩展一点就能照顾家人朋友,再扩展则能帮助一个企业数十、数百乃至上万员工,推而广之,佛就是能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人。还有人从神通角度来理解佛,认为鬼的神通不及神,低级神的神通不及高级神,神的神通不及罗汉,罗汉神通不及菩萨,菩萨神通不及佛,所以佛身神通最广大的人。还有人从生死的角度来理解佛,普通人寿命不到百年,仙人可能活千万年但不免于死,天人寿命更长但报尽还要轮回,阿罗汉不再有分段生死但还有变异生死,只有佛才能连微细的变异生死也彻底解脱。类似这样的理解不能说完全错,佛有无量功德,这些功德也都包括在其中了。但仅仅这样理解应该说还没有完全走出方便引导阶段,发心不纯。也不能说发心不纯就不是发菩提心学佛,很多人就在这个认识层次上虔诚修行,效果也很好,如修净土宗的一些老人常常是这样。他们对佛的理解可能是相当片面的,但要他们在今生获得对佛的完全认识后在修是不现实的,能在一个不太正确的理解上勤修往生,也是相当好的结果。

  真正发起菩提心如金刚经所说,“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其中包含三个层次,广大心、深心、无所得心。发菩提心要有无所得心,故一般人制定一个目标努力达到的思路不再适合解释发菩提心。本文从世界模型的角度展开讨论,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认识世界就是地地道道的有所得心,故本文所讲理论只适用于解释有目标的修行方法,而不适合解释发菩提心。而在理论上把发菩提心的问题搞清楚后,依此理解所发起的还只是行愿菩提心,要入实相般若才能发胜义菩提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佛教修行的目标和宗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