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30 01:09: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摘抄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本由(意)卡尔维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23,页数: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精选点评:

  ●想象力:5分,道德寓意:1分,平均一下三分。

  ●卡尔的书总是充满了离奇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言性

  ●卡尔维诺式的黑色幽默和成人童话。一个年轻的子爵被敌人的大炮撕裂成两半,却依然生存成了两个半边的分裂的人,一善一恶。这篇短篇小说里精彩的片段,来自分裂后的子爵对残缺和完整的尖锐的观点。残缺会让残缺者同情完整的人,因为血管堵住的痛是麻木的完整者所不能体会,却可以让残缺者看待问题变得更加犀利和敏锐的。书中最让我难过的地方是那个无私的善良一半的子爵,比起恶的那一半,他反而是更受百姓排斥和责难的那个。因其他人无法达到他的无私的高度,因为私心会让他们更趋向于对残暴的恶者趋附。如果最终二者没能合二为一,那么恶的会继续他的暴政,而善的很可能会被他所爱护的百姓杀死。

  ●很短的故事,但很有意义。昨天窝在家一天读完了,一整天未见一个人,未说一句话,完美逃离世界

  ●而我还继续留在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上…

  ●王小波推崇卡尔维诺得很,特地找来看看。喜欢开篇多过结尾

  ●这样的故事,我该如何说,抛开不切实际的一面。卡尔维诺一直在用这样极端的故事,传达一种显而易见却难以表达的内容。

  ●好人出现了,就成了童话了

  ●五星是不够的

  ●很遗憾的没爱上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一):人性有善恶构成

  没有人是完美的,不存在完美的好人,也不存在完全的恶人。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天使和恶魔,问题在于如何把控,周围的人又是如何去影响与引导。摒弃了长篇阔论的说教,以一个儿童的第三视角讲述了子爵从平凡人在战场上变成了2个半边人,从日常生活中描述2个半边人所散发的大恶大善,最终又在爱中被救赎。读起来轻松,读后又感慨万千。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二):对战争的感觉很到位

  我想卡尔维诺是打过仗的,否则不会有那么真实的感受。

  人不能太好,否则会让别人无所适从,也会伤害自己。

  邪恶的人自己也是痛苦的,正因为自己痛苦,才想让别人也尝尝这个滋味。

  正视自己身上的阴暗面,对它保持警惕,意识到它的存在。

  不要碰见人就劝他去做慈善募捐,很讨人嫌的,

  自己捐了就捐了,用不着张扬。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三):不完整的真实

  很喜欢这部作品。原因很简单,短,不矫情,读罢有余味。

  若说道理,它告诉我们了分裂更能显示出真实,完整有时会模糊人的双眼。里面的子爵个性完全相反的左右两半,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与生俱来的恶和向善奉献的本能,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点,分裂的现代性意义此时便显示出来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让受人敬仰的子爵刚出场就丢掉左半身躯,在最后却又能顺理成章地回归城堡,情节设置的如此巧妙,不得不顺赞作者的写作天赋。里面的麻风病人,胡诺斌教徒和工匠无不具有象征意义。故事却没有刻意地站在一个高度来讲述。其实作者在扉页上的文字就深深打动了我,“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把自己放得很低,却让我们这些俗人不得不看出他的鹤立鸡群。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四):在完整和不完整中平衡

  ”我现在怀有我从前完整时所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的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且学会在疗救众人的伤病的同时医治自己。“这是子爵在残缺时说过的话,而渐渐地,人们越发了解两个半身,也越发无法忍受这两个残缺身子所代表的极端,一个极端的邪恶,一个完满的善良。于是才知经历过不完整才知完整的缺与美。

  在不完整中追求完整,也就是我们生活的追求之一吧。而书中最后落脚到”我“这个讲述者身上时,又牵扯到何时完整何时却又不完整呢?也许我们觉得完整时,可能是不完整的,恰若《思凡》里唱到的”也许完美本就是一种缺憾“;而看似不完满整的,却也有可能是我们情感充沛体解最深的时刻吧。我们所追求,大概就是随心而感,随心而抉择吧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五):静默的螺旋

  文字是个神奇的东西,能在薄如蝉翼的纸上记述深不见底的思想。

  其合上这本书的一刹那,我的脑中不是赞叹,而是惶惑,我问自己:主人公在决战前夜的那种“既没有产生出义愤填膺之感,也没有激发起悲伤哀怜之情”的平静,不正是人们一心所追求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吗?既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为何还有之后的苦苦追寻呢?

  稍作思索后,忽然明白,未谙世事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平静”,也许仅只出于他对于眼前世界混沌粗浅的认识。这种“平静”也好,“无忧无虑”也罢,每个人,不论高矮胖瘦,聪慧愚钝,在童年的时候,一定都曾有过体会。涉世渐深的我们,虽然不一定上过战场,可着实也被生活撕成了两半,好的一半阅尽可人间的善;而淫邪的另一半则看遍世上的恶。有的人把高尚的一半落在了人生的修罗场,另一些人则恰恰相反。于是便有了所谓好人与坏人。而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那丢失的一半,也许会回来,与先前的一半合成了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样的人是幸运的,因为在上帝而非卡尔维诺所写的名叫“现实”的小说中,许多人的另一半,永远不会回来;回来的,也已已不再完整。

  小说中的“好人“回归后,曾对牧羊姑娘说过:他体味过了不完整的苦,因此对世界充满仁爱。我想说,它所拥有的,并非是仁爱,而是偏爱,因为,他无法容忍丑与恶的存在。真正的仁爱,是一种无偏袒的平静的大爱,是以万物为刍狗的深沉的爱;它可让人笑对一切生老病死,善恶赏罚,肯定美好的同时,也必须认可丑恶。这种仁爱,无论是邪恶的还是高贵的一半,都无法体会,而唯有完整的子爵,才可能具备。

  果然,合体后的子爵也拥有一种“平静”,与先前的平静不同,此次应当归功于他对世界货真价实的领悟:好的一半身体何为高尚,而恶的一半则力行的何为淫邪。这两个“平静”截然不同,实为一种螺旋上升,投影虽叠于一处,可高度已不可同日而语。又如《悉达多》中那个印度王子游遍世界之后的那种对万物不带丝毫偏袒的理解与包容。

  可我仍然不太理解最后木匠缘何不做绞架,医生不再采集磷火。因为如先前所述,真正的仁爱和超脱应该是包容一切,不论是善与恶,还是美与丑。而木匠和医生刻意规避丑恶,不可不谓一种偏颇。百思而不得其解后,我只能一厢情愿地把这个细节理解为作者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对美好的本能的向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