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殺人事件》是一本由高木彬光著作,光文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臺幣170元,页数:3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紋身殺人事件》精选点评:
●如若是十年前读,必然评分会高一点。古典推理的演绎还是很享受的
●比占星术好
●不错的本格推理
●诡计一般,文风不喜欢
●倒是长了关于纹身的知识。。。
●负责任地说,这是一本结合了日本民俗色彩“刺青”文化的本格推理小说。大概密室与心理诡计是重点吧,到了后来总是看似最牢固的不在场证明最不堪一击。不过我真的不太喜欢机械推理啊,繁复与心理诡计的设计不错。【可买】
●我被气到了,这是读高木彬光的第一本,其实质量相当不坏,但是当一切线索交代干净之后,他煞有介事的向读者发起挑战,还列举了读者可能进入的误区,说【尸体之所以是xx而不是yy,是因为....】我就被误导了,我原本以为尸体是yy的,于是现在我就认为尸体是xx了,结果揭底之后,尸体是yy而凶手是xx!这个可恶的八嘎只是想说用这个借口不能推出尸体是yy而已,真是被他带沟里去了,为表示愤怒,减一星
●高木彬光的书总感觉比起推理,民俗和其他边角料知识的含量更大……这个也是看了才知道火影里面的自来也纲手和大蛇丸都是有来历的 OTZ……日漫里还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另外这本里面对刺青的大篇幅描写一直让我联想到山蓝紫姬子的《长恨歌》……
●这个很不错,尤其考虑到出书的时间,现在看起来一点都不过时
●很难得的精彩之作啊。书中第一章和后面书本中花了众多笔墨对刺青的描述,其实都是为了误导读者,但是做的很自然、又合情合理。至于密室,其实没有也可以的,并不影响剧情的发展。说真的,书中的那个密室,我估计没有在小日本生活的人,是没有办法理解的。这本书的高明之处是,凶手把杀人的过程设计成误导的模式,结果没有办法通过寻常的杀人动机来破案。高啊!
《紋身殺人事件》读后感(一):不愧是经典之作
尽管开始就猜到了凶手和大致的轨迹,但还是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如果关于凶手的信息作者写得再隐晦一些就更好了,这本书写于1948,半个多世纪前哦,估计那时候读者的水平还没有现在的我们这么高吧,呵呵。我觉得这部比能面更好看,能面的叙述手法更新颖罢了。
《紋身殺人事件》读后感(二):元素齐备的代表作~
听说,新星版的骷髅头晚上真心不发光?上千元拍得、传说中的梦幻绝版阅毕,总体而言是一部元素齐备的代表作,带来不错的阅读体验。
背后刺有大蛇丸图案的妖娆女子,引来各种男人的注目,引发了一连串的杀人事件,剧情与古代的传说相结合,契合度相当好,其实要说,高木彬光的风格跟模沟正史还挺相像的。故事的发展有序展开,既有连续杀人事件,也产生了密室难题,最后是潇洒帅气的神探登场,理清所有线索,进行最后的解谜,剧情在最后绽放血腥芬芳后华丽收场。
老实说,人物塑造、剧情今天读来其实还挺俗气的,但以那个年代的日本推理小说而言,这应该是一部集“大成”的代表作品。
《紋身殺人事件》读后感(三):侦探小说入门读物
刺身杀人事件是高木彬光的第一本推理小说。
这本处女作成书较早,现在看来中规中矩。
毕竟看过那么多推理小说之后,几大套路都可以总结出来。
但这本书当之无愧是一本佳作。得到江户川乱步的赏识。
作者熟练运用了密室杀人,身份调换,混淆时间线 三大经典套路,营造出扑朔迷离的案情。
小说在写作上细微之至,比较适合当做侦探小说入门读物。
很多前期的铺垫因为写的太过细致而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对于熟悉侦探小说的人来说凶手早已暴露。
除了推理的环节,小说还略着笔墨勾勒了战后日本的世态炎凉。
更有意思的是,在刻画神津恭介这位侦探的时候,除了逻辑推理部分,还加入了不少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神津恭介很注重凶手的profile,通过犯罪现场和犯罪过程的分析来判断凶手的行为特点。
通过两场对弈看出下棋者的性格特征,锁定真凶。
另外,作者对刺身,刺身者的描写也鬼魅动人,尤其突出了刺身的心理。塑造出妖媚诡谲的气氛。
《紋身殺人事件》读后感(四):恐怖与推理--结合完美的一体两面
连体双胞胎
推理小说自诞生之日起,似乎就有恐怖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恐怖小说转型来的莫格街杀人案之后,虽然后世的作家们都致力于在逻辑推演上下越来越深的功夫,然而不争的事实却是,越是离奇怪异,变态残忍的故事情节,往往受众越多,越能争相吸引人们一窥其真实面貌,推理小说与恐怖氛围,犹如不能分割开的一对双胞胎,在优秀的作品中始终绽放着炫目的光芒,然而事实上,推理书中的恐怖情节,往往只能在书中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真的能做到融合进故事情节当中与作案手段,奇特诡计完美结合成一体的,真的不是很多,那些单纯的为气氛而怪异,为渲染而恐怖的书,往往并不能经受住读者严苛的考验,犹如割裂了连体人般,总是叫人觉得差点什么
将恐怖气氛与案件紧密联系起来的印象中当首推金田一系列(不管是爷爷还是孙子)在金田一的许多故事中,恐怖怪异的传说,不可思议的景象都对作案手法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为了恐怖而恐怖,岛田庄司的某些作品也能依稀见到这样的影子,这类作品恐怖推理小说最初的形态,也是我心中至高的作品,而今,要把这本纹身杀人事件算进去了,一起由三忍(大蛇丸,自来也,纲手姬)相克传说而诞生的杀人命案,由妖异的纹身烘托出的无处不在的鬼蜮气氛已经足够出彩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纹身还是案件至关重要的破案线索让人不得不感叹作者在这部处女作中彰显的实力
两个密室
书中有两个密室,第一个机械密室并非作者着力的重点所在,表层是将故事往三忍传说上靠,深层作用是给第二个密室作铺垫,而第二个反向心理密室就高竿多了,虽然今天的读者看到解答后一定会觉得以前也见过,但是没看解答之前一定很难想到其实这个密室是这样形成的,作者一环套一环的功力的确让人叹服
期待
高木彬光笔下的神津恭介作品系列,在日本一向名列三大侦探之一,可惜大陆几乎一直无缘得见,据说近期新星即将引进,绝对是一位超级值得期待的侦探系列,目前我个人看过的2本,纹身杀人事件和魔咒之家,都给了5星的满分,喜欢横沟正史风格的朋友,再看过高木彬光的神津恭介系列后,一定能找回相同的感觉
《紋身殺人事件》读后感(五):《刺青杀人事件》——旧时王谢堂前燕
神作的神,很多时候并不是常量,而是变量。诚然,真正的经典之作不会因为时代而褪色,但要做到超越时代,小说中就不能出现太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贴近时代是很不错的选择,不过有利也有弊,其他时代的读者不见得就喜欢这种类型。很可惜,《刺青杀人事件》就是昔日王谢堂前栖息的燕子,类似的模式和结构已经大众化了。
故事情节不用再累述了,这本书最为出色的是对“犯罪经济学”的诠释:“从犯罪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圈套或是一个小道具,至少要有两三种用途,才有意义。就像一座水坝,对发电、灌溉农作物、治水都有益处,这是同样的道理。”是的,小说中的密室很好地贯彻了犯罪经济学的原理。如果仅仅是要表现密室这个trick,一个短篇就足够了,如果在trick上再加一些渲染,便可以写成长篇。但作者绝不想就这样简单处理这本小说,对小说的凶手来说,设计繁复的诡计很符合犯罪经济学原理;而对作者来说,设计繁复的诡计则很符合诡计经济学的原理。当然,读者也更喜欢繁复诡计,毕竟熬了几百页,都冲着结局的解谜,繁复一些的诡计,读者才会觉得值。
这里似乎有必要详细阐述一下繁复这个字眼,我在这里想说的,并不是诡计的大量堆叠。话说用诡计杀人是一项成本很高的行为,搞出那些复杂的东西,如果仅仅是炫耀自己的能力,或是用诡计来向侦探挑战,这种行为真的太傻了。想的诡计越多,反而越会露出马脚。如果只讨论诡计的有效性,那随手在路边拿起一把刀刺死一个乞丐,当时没有人看见你,你也没留下指纹,这种案子恐怕是最难侦破的。你完全不需要动机,更重要的是,没有留下什么线索。从实用性来说,最简单的诡计就是最有效的诡计。当然,小说中不能这么干,作者要是真这么写,估计会被读者骂残。不要紧,还有这么一条路。我们不可能动不动就去谋害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人,小说中所描写的死者,大部分都和凶手有某种关系,所以杀人就有了动机。有了动机,在构思诡计的时候就不可能无限制地将诡计简单化了,这种情况,就好比是有了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理论上的最优值是无法取得的,这时诡计不得不复杂。此时就要用上犯罪经济学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道具,自己的诡计才不易被识破,使用同样的步骤,能够达到的效果要尽量最多。如果你用的步骤过多,很遗憾,你被识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繁复和堆叠的区别就在于,繁复的诡计能够充分利用每一项步骤,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而堆叠的诡计,利用率太低了。
在这一点上,现实和小说终于有了共同点,繁复的诡计读者很爱看,实际生活中也能运用(开个玩笑,最好别用)。而《刺青杀人事件》就是这种类型的优秀小说,同样的步骤,同时达到了机械诡计和心理诡计的效果,在当时的年代,的确算是神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样的构架早已层出不穷,回过头再看这本书,自然不觉是神作,但仍然值得强烈推荐,如果是初次阅读推理小说的朋友,这本书一定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