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29 00:0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经典读后感有感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是一本由Lin Yutang著作,Hesperides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30.95,页数:2006-1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精选点评:

  ●Like his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better. Donno why this did not interest me much

  ●時至今日都是國人的行動指南,民國時學界認為他是騙外國人錢的哈哈哈

  ●只找到word版本 乱码一大堆。加上本身内容不是我的兴趣所向,看的比较不快乐

  ●中国人现在学英语的条件已经大大提高了,可惜英语写作无人可以超越林语堂。这本书词汇量丰富,比native speaker还厉害。

  ●桃花源般的中国,失落的中国。

  ●Maybe because it's non-fiction, I found it not as readable as Moment In Peking. I agree with some of his conclusions.

  ●相当于一本GRE词汇和一百节翻译课

  ●They know Lin Yutang before they know about China.

  ●这个才是真的好书……

  ●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民族性格的理解,较多insight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读后感(一):Tales of eat-everything

  Tales of snake-eating, 原来八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问题了,而且现在发展到dog-eating, sea cucumber-eating,总之在外国人的眼中就是 Chinese eat everything。我本着来一杀一的原则,凡事碰到问我的通通严肃认真的给他们普及,这只是少数人的猎奇行为但绝不是普通人日常菜肴,至于sea cucumber是真的very good for your health,我总是用very good for u health来解释他们不吃不懂的东西。当然外国人是理解不了我们药食同源这个概念的,然后就会埋怨为什么吃什么都是for ur health.难道不是吗?如果你们吃东西只是为满足口腹之欲的话,那只能说我们跟你们看待吃这个问题的层次不一样了。然而就在我奋斗在一线为国人正声的时候,总是能碰上那么几个,碰到外国人就说你不吃狗肉吗?我们中国人吃哦。What?!国外对中国的了解本来就落后,我们能做的不就是尽所能及的把正确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展示给他们吗?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读后感(二):这就是所谓的大师吧

  这本书由于很多原因不好找啊,不好找。。。

  我说的不好找说的是没有阉割过的不太好找。 有资源有限,就我找到的版本说下我的感受吧。

  首先,说下这本书让我吃惊的几个地方:

  1. 虽然他写书时间距离现在将近一百年了, 但是对于现在的中国, 我还是可以对号入座地找到现象,用这本书里的原因进行解释, 完全没问题。 更让我吃惊的是,很多东西,林语堂也不是原创, 而是用的韩非子的论点, 我靠!!牛逼大发了,原来不是咱们老祖宗不行, 是咱们这些后辈不争气呀。。。

  2. 在书刚开始的时候他写道了洋人说中国人体力不行,不爱干净等等,然后他就回写道西方商人在中国三十年,每天都呆在西方文明的泡泡里,然后回到英国就介绍中国人,说中国人不爱干净云云,对中国人太不公平了, 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片地方,不了解他的文化, 只看到了一个因为战争连年失败,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的中国人形象。

  3. 这本书被很多人嫌弃的原因是,给中国人泼脏水。 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我通篇看到的是犀利的讽刺和冷静的分析, 如果连这都受不了, 我只能说, 你承受能力太差了。

  4. 因为看的原版,说下他的英语吧。一句话, 他说的英语跟我们说的屌丝英语差别不小。。。

  其次,学贯中西的大师的作品, 我看过的也就这一本。 虽然也看过何伟的书, 但是何伟的书总是以西方人的视角看的中国人,他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的样子, 剖析中国人,但是在人们行为的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他却涉及很少,原因很简单, 何伟有时候自称记者,也就是记录者, 他没有林语堂先生学贯中西的文化背景支撑, 当然也不会这么深层次地讨论中国。

  再次,如果我在大学等碰上这么个大师。。诶。。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读后感(三):世易时移,观念会变,千年底蕴难改

  我看的是另一个英文版本,林先生的英文造诣之深非常令人艳羡。书中内容所涉甚广、论证深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速读,有时甚至觉得枯燥,所以断断续续地看了几个月,还有大约四分之一……

  虽然因为受时代局限,书中许多观点和断言在今天看来显得不合时宜、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又有更多地方让人感叹,关于过去与当今国人的许多处事言行特点,林先生早有独到精辟的见解。风俗与流行会变,人心人性难改,古老文明对现世的影响如此根深蒂固,有时候不能怪别人以stereotype来看待你。

  我们总认为自己比古人优越,从某些方面来说还真是太天真狂妄了呢。现在的我们是一株千年古木的新枝叶,靓丽鲜嫩,意气风发,却无论怎样挣扎也摆脱不了深埋地底的虬根。其实也不需要摆脱、不能摆脱,即使历经沧桑、备受烂叶糙皮腐枝的负累、遍体虫蚁风暴的新创旧伤,她依然是我们自我认知的依托。

  “我是谁”这个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太虚无,然而从 小我 的归属感来看,对于所谓的北漂南漂和客居异国他乡的人们,或多或少都被这种问题困扰过,为此惆怅过吧。“漂泊”“客居”“旅居”这些字眼的背后,都隐藏着风筝的那根线、落叶心中那遥远的根。

  扯远了……

  曾经吐槽自己诗词古文懂得太少,书中穿插许多林先生译的古诗文,好多我都不知道原作是什么,想去网上查询都无从下手。不过有些还是容易辨识的。

  I asked the boy beneath the pines.

  He said,"The Master's gone alone

  Herb-picking somewhere on the mount.

  Cloud-hidden, whereabouts unknown."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We go to work at sunrise.

  And come back to rest at sunset.

  We know nothing and learn nothing.

  What has the emperor's virtue to do with us?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先秦《击壤歌》)

  《击壤歌》英文第三行与原作在字面上毫不相干,不知道是林先生故意用了引申义,还是他采用了别的什么原作版本……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读后感(四):漠然是金

  在二手店里偶尔发现林语堂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heinemann asia singapore出的,成色如新,书背上连折痕都不见,赶紧拿下。

  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林老先生列出15条。其中有三条的负面:patience, indifference, old roguery——the worst and most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书是上个世纪30年代写的。现在过了70年,至少九成,依然适用于我们。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前几篇所述,汉民族虽然不断被融入外族血液,却因为其牢固的家族结构,而长存千年。

  我们也曾抱怨人际冷漠,也曾成为冷漠人们中的一员,当然也曾因为不明他人的动机而婉拒罕有的帮助,自然也免不了被别人拒绝过。现在终于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indifference is not a high moral virtue but a social attitude made neccessary by the absence of legal protection. it is a form of self-protection, developed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 tortoise develops its sell.

  当然这话现在也不全然适用。我们会因为害怕强盗,小偷报复而在现场不敢提醒受害人。却在网络上会看到无数人会流浪猫而心生怜悯。或者因为美女配财男而恶语相加,然后人肉搜索。要不然对某些其他国家的灾难而幸灾乐祸,原因只是因为多少年以前他们曾经欺负过我族。因为网络太好的保护了发言者。

  接着翻到前页,原来林老先生早就解释过这个现象:this indifference is not a na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people, but is a conscious product of our culture.

  是的,人本性就是该爱管闲事的。只要能有章法可以保护‘爱管闲事’人的权益,我们的本性马上就会发挥出来。yet no one has seen th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of this. no one desires it. no one sincerely wants it.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读后感(五):She will, as she always did, right herself again

  如果说读书确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或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那么这点在翻阅《吾国与吾民》时体现得尤为明显。仅需读至第二章,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圆熟、无可无不可和老猾俏皮等德行的描述足以让任何一位地道的中国人有切身之体会。行走在大街上观察路人的举手投足、收听其只言片语,常常不由自主地以书中所刻画的形象对照现实,偶有吻合之处即内心讥笑一番以为乐。

  不久前读了《围城》,钱老在其中以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为主角,虚构出一幅市井百态图,以辛辣讽刺的笔法,对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处世之道进行了剖析。而林语堂则以写实的方式解构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种族纷争与融合、文学与艺术生活,由此形成的品行与性灵,以及孕育于此的社会、政治和闲暇生活。从全书的脉络中,我们可以看到儒释道三大流派的思想,自其发轫起,始终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虽偶有法家等流派穿插,但未有成气候能与之抗衡者。

  儒家的中庸之道常常被用作和事佬的理论依据,仅需声称双方都有道理,各给一台阶,便可平息一场争执。其效力是如此巨大,更可以成为墙头草的遮丑布,此即为“圆熟”。似乎与中庸之道相悖,却是孔教组成部分之一的,是男尊女卑的陋习。它不以中庸为名,强调阴阳相调和,而是以女性为末端,依附于男性。伴随而来的自然是对女性的贬低,生理上有缠足习俗,心理上则是忠贞守节等持双重标准的敦敦教诲,后者影响应更为深远。

  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第一位,然后依次递进。天下或社会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不是关注的焦点,公共精神的缺乏也就不难理解了。享受特权的阶级,搜刮民脂民膏以肥自家田,纯粹是在遵守传统的家族观念,将自家利益置于更高的位置。亚伯拉罕-林肯称,如果你想考验一个人的德行,只需给予他权力。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想来是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得起考验的。在不受监督的所谓“贤能政府”里,有多少人能以天下为公而后修身齐家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对道家和道教曾做过区分。道家的出世哲学与道教的长生不老炼丹术有泾渭分明之差异。本书里的Taoism似应译为“道家”,而非“道教”。对于儒家与道家,林语堂先生有云:

Taoism is the playing mood of the Chinese people, as Confucianism is their working mood. Every Chinese is a Confucianist when he is successful and a Taoist when he is a failure. The naturalism of Taoism is the balm that soothes the wounded Chinese soul. The Confucianist in us builds and strives, while the Taoist in us watches and smiles.

  一本正经地谈论仁义等孔教礼数是很难出现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向往自然、追求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更能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带来不竭的灵感。人类的钢筋玻璃水泥,纵使能立起巴黎艾尔菲铁塔和印度泰姬陵等不朽建筑,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相比,仍犹如初出茅庐的艺术学院毕业生抖机灵。所有伟大的中国文学作品,无不跟道家的淳朴自然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民族是“老大”的,各式文学和艺术历经各朝各代的过滤,想来与原貌会有相当之距离,但其中的精神内核,在祛除外部无关宏旨的元素后,必定愈加接近其最深层处的特质。文学生活和艺术生活,归根结底即为生活之艺术。与诸如美利坚等的年轻国家相比,中国经历了更多的世事变迁与更替,也练就了一身对大事小事淡然处之的本领。孔子谓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颇有一副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假装没听见的姿态。林语堂将英文“humor”译为“幽默”,其所蕴含的意味要比英文更深。中国的诗歌、戏剧、散文、小说、书法、绘画、建筑和饮食等艺术,无不为愉悦性情而服务;徇私舞弊而不循章办事或固守教条是应付人生的一大妙招;家有一亩三分地而知足平和,绝不管他人瓦上霜,更是老猾俏皮淋漓尽致之体现;以上种种均为极致幽默之表征,其力量之巨大恐怕会超出我们想象:“只消跟它的气息一触,每朵热情而理想的花,无不立遭枯萎而消逝了!”

  作为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民族,我们常常听不得外界的负面意见。纵使我们有资本有资格自我陶醉,倘要继续迈步向前,还是听一点为好,她内在的生命力足够强大,无惧只言片语的冲击:I can lay bare her troubles because I have not lost hope. China is bigger than her little patriots and does not require their whitewashing. She will, as she always did, right herself agai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