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1-29 00:0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锦集

  《遗失象牙的海岸》是一本由洛艺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象牙的海岸》精选点评:

  ●那种介绍购物特产名胜风景的书,根本不能算旅行书,顶多算旅行指南吧。越来越觉得,一个地方最有趣的,是那里的人发生的事,而这些不是在一个地方呆上三五天可以发现体会的。只有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才能真正感受这个地方的血脉涌动和心跳节奏。

  ●这不是旅游,这是生活。像洛艺嘉一样用生命来行走确实是幸福的事。看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看一半继续不下去

  ●三毛般的女子,是我未醒的梦。

  ●行走!一直我向往的.

  ●读她的书,总让人想起三毛...

  ●很勇敢的女人。

  ●写作与行走,是这世界上最幸福的两件事。 这个洛,还真是太能罗索了....

  ●文笔太差了点,不过很想念科特

  ●作者的文笔很朴实,很生活,描绘的西非却很立体,很形象。也许,真正的功力在于,你读完一本书,觉得好像没多么厉害,可是又还想看看她写的其他东西,知道她其他的故事。。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一):三毛一族书--关于非洲

  有人认为她比三毛漂亮,我觉得三毛更有风情!

  她俩不同,虽然周游海外的经历相似。而我想读者在读此类作家作品时,可能更多是想借助他们的发现的眼去看去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

  在网上购了这本书,并不是因为她的名字,而是有“非洲”二字,更奇怪的是,本人几乎快读完这本书才想起去看看作者是谁?

  洛艺嘉的名字应该在去年网上搜索“非洲”时就有看到过的吧,还有一个去非洲的女士-梁子的博客;更多的是看些图片和故事,作者是谁还真常忘记了;

  本书的可读性还好,只要和当地人有了生活上的交集;读者自然觉得值;

  摘录留存书里提到的:(童子军创始人:英国贝登堡先生的话)

  真正的快乐,是让别人快乐。

  试着在你离开这世界之前,让它变得比你原来眼中的那个更美好!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二):象牙海岸

  非洲,那是一个让我神驰的地方,我喜欢非洲,喜欢沙漠,喜欢原始森林,喜欢一个人在没有人的地方,调节自己。。。

  我爱你直到冬天的到来。在这样一个没有冬天的地方,我深深的爱你直到冬天的到来。

  这样美丽的誓言,在这样美丽的地方,怎能不让人神驰啊!!

  恐怕是被三毛影响太重了,骨子里有一种想去流浪的想法,流浪流浪,无拘无束,自己过自己的生活,可以自私一点,不用考虑别人,不用考虑家庭。。。。

  洛艺嘉,我想说,她没有三毛的魄力,也许是时代不一样,地理环境不一样,总之,三毛笔下的沙漠,一去不复返。。。

  但是洛艺嘉,他笔下的故事,也是生活。有人说,她的故事太过冗长了,可是,换一个角度,就是细致,也许她的性格就是如此,细腻的人,写出细腻的东西,就是这样。。。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三):你使我看见自己的火焰

  我喜欢孤独的河流,熄灭的灯塔,我喜欢在午夜,看恐怖电影。没什么能把我吓倒,因为死亡在我眼里,不过是寂静的蓝黑色火焰。

  看了《遗失象牙的海岸》,看了那里人们的生死,我觉得自己,有些做作了。你强调那么自然的事情,那一定很做作!

  象牙海岸,对我们来说远了点,但让你看到内容和意义的生活,距离又何足挂齿?我从洛行者粲然的绽放中,看到我身体里被荒芜的大片田野。虽然我不知道她为何这么行走,找没找得到她出发时的答案。

  这纪实体的记述,也很即兴。忽而惊险,忽而让人忍俊不住。已经少有阅读,能带给我这样的乐趣。

  行走天涯,却不孤单。动荡生活,却充满暖意。让我这冷硬的心里,有异样的打动。也许,我也会找到那曾在我的天空中歌唱的云雀?

  我望向自己的远方,也许,那有等我的新生活。

  洛行者,我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你情有独钟,因为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麻木或茫然的人,像你一样生机勃勃。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四):我喜欢这个名字

  高中时,我的同学问我,理想是什么。从小就在小地方生长,没见过大世面的我,竟然毫无征兆的说:“我想去非洲帮助那里的儿童。”

  若干年后,我去了非洲。呆了三年。现在回来了。

  提起非洲,心中很有一种亲切感。但是,也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担忧。

  曾经听过很多人,去了那里,便再也没有回来,其中还包括我弟弟的高中同学。那个孩子去世的经历,至今让我无法忘怀,这样的事情,太多,太令人伤心。

  当然,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回来的人,还是多数的。从那里回来的人,或者从非洲来的人,我都愿意与之交流。

  提起洛艺嘉的这本书,《遗失象牙的海岸》,如同知己,或者像个生活的向导,带给我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预告。作用之大,类似生活指南。

  这个名字,是最先吸引我读下去的。科特迪瓦,原名象牙海岸,现在,当地政府要求统一音译名字,所以称为科特迪瓦。这里有大象,自然有象牙,有象牙,就有了偷猎,有了杀戮,有了非法贸易。

  没有了象牙的海岸,“象牙海岸”也就“国将不国”了。

  好看的装饰固然重要,但不值得我们用杀戮生命来获得。这是残忍的。

  但凡和非洲有过联系的,有情感的人,读这本书,都是值得的。

  如果你认为自己和非洲没有交集,那么,这本书是你拓展视野的窗口,不知道哪一天,或许你也会有机会踏上那片土地,去领略那个非凡的、有危险却也充满无限魅力的世界。

  超越国界的沟通,能够消融彼此的分歧,洛艺嘉在地球另一半的亲身体验,让我们觉得那里的世界并不遥远,并不陌生。因为,我爱非洲!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五):独一无二的行走

  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洛艺嘉刚刚来过邮件,说是在南非意外摔伤了脚,紧接着的邮件又说马上正准备要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我不断地被她的意外所震动,这震动不只是担心,更是佩服。

  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方式是单一的,一来远渡重洋的历史相对欧美数百年的殖民扩展要来得单薄,二来就算今天中国人遍布全世界,也多是商人们在辛劳。我们缺少纯粹的冒险,缺乏敢于长期行走、停留异域的体验者和观察者。

  现在开始不同了,慢慢发现了很多勇敢的家伙在到处行走,他们是热爱旅行的人,视野开阔、对异域有渴望的人。但即便在这些人当中,洛艺嘉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在以往那些伟大的行走女性的名单上,大多是来自欧洲的名字。

  一九二四年,法国女人大卫-妮尔化妆成女朝圣者或者说一名乞丐进入西藏,并写下引起轰动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她因此成为全欧洲知名的女性,法国人的女英雄,甚至当时的法国总统也成了她的崇拜者。

  一九五七年,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德尔去到肯尼亚,在非洲研究黑猩猩四十年,她的工作使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人性和人道有了新的深入了解。

  除了这些如同男人一般坚韧的伟大女人,还有如同凯伦布里森(Karen Blixen)这样经历的普通女子,把自己的异域生活变成文字,一部《走出非洲》成为了无数人寄托梦想、渴求远方的经典。

  终于,我们等到了中国人重新开始把目光投向远方的年代。像洛艺嘉这样的中国女子,开始用自己随意但坚持的方式行走世界了,这是值得记住的开始,迟早在那个伟大的名单上,将会出现中国女人的名字。

  常常和洛在网上聊天,但我没有问过她为什么要这样去遥远的国度、尤其是非洲进行动辄数年的旅行和居住。因为这问题问了白问,就像问一个学者是否都已读过家里全部的书,你只能得到一个无声的回答。能够理解的,自然就能理解。不能理解的,就像迁徙的天鹅和安居的松鼠一样无从对话。生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能否满足自我愿望的区别。

  她喜欢那么走下去,能够去经过,就是福分。她观察、记录、写作,让更多人分享纸上的旅程和遭遇,这更是功德。我在不能旅行的日常工作之间,追看洛艺嘉的博客日记,也感受着旅途漫长,世事如烟。很多人也就如同我,喜欢、羡慕并且期待着她的旅程。

  洛的文字和人,都有着从容淡定的美,我赞美她的个性。其实她和她笔下的非洲,有着强烈的反差。透过文字虽说也能体验她的生活,但别人无从真正感受那种生活潜流下的不安与激荡。那种行走需要独立和坚韧、自由与宽容,还有忽视所有不顺和意外打击的勇气。我们都知道,在异国的路上,每天纷至沓来的人和事情,总是比在家里的那些事儿要超出想像很多。

  朋友们说她用字简略,含蓄深沉,有力而节制。她的文字是很容易抵达内心的,因为她太不冷漠了,天生的热情和女性气质既带给她无数陌生朋友,也同时带来不少麻烦和困扰。然而洛从不在意。在另一个方面,洛又是个安静的观察者,她的文字极为平和地接近读者,一种奇妙的幽默感让她不断消解着每天可能掉下来的古怪压力和意外,更征服了她接触面对的陌生人。这些平和淡定的文字,这些极具私人角度的记录文本,却是我们如今不易遇见的体验文字。

  洛的世界,包含着远比日常生活更大的部分。这些部分,只存在于我们多数人的想像当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遗失象牙的海岸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