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29 03:32: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1000字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是一本由佩里·安德森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6,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精选点评:

  ●这不是西马,而是披着白左外衣的西马,或者说是用白左的眼光来看待的西马,如果真有西马这个东西的话。

  ●左派悲情——历史地探讨了东马西马的分野,西马何以产生,以及如何退入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一定程度上,这是经典马克思所抵触的德国哲学们的现代回声),西马差异之外的共同的悲观主义基调被作者看作一种无可奈何的文青调调。理论实践不结合,各位就只能是垃圾。所以佩里的西方英雄谱的最后一位是葛兰西(一是葛兰西被关进监狱,一种隔绝环境让他免受玷污;第二是葛兰西不是资本家逆子出身)。而“东”马(被斯大林异化的马,本书暂时没有力量探讨民族主义+马的落后国家)的正统传人,毫无疑问是托洛茨基。短小精悍啊,笔调犀利悲情,事情都说得明明白白(反观法兰克福等等一干人)。后记里可能是觉得关于经典马克思的“问题”没交代明白,所以又补充了一些原始问题。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晓(10年后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马何时走出Regina Coeli

  ●西马马克思主义意味着经院式的哲学研究和现代学术建制的必然衍生物,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不可避免地被瓦解了,但似乎并非完全不可为,比如葛兰西的特殊背景马尔库塞的乐观主义。更为重要的是重新对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边缘人物(托洛茨基)和马克思主义本身加以重新的理解和解释。

  ●最早的一部相关论集(昨天看到有人管他叫老佩里,好吧…),意识形态色彩很重。力图揭示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生规律”,这个思想史(x)叙述路子使某些片段在我看来简直近乎玄学(一个偏见)

  ●2020123:国内的西马教材偏向于对具体流派进行分析,而缺乏宏观视野,佩里安德森这本小书无疑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为什么不再版啊喂!)西马的根本缺陷就在于严重脱离工人运动的实践,因而偏离历史唯物主义而钟情于资产阶级学说,放弃政治经济而偏爱哲学讨论。这一方面是由于一战后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工人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则是斯大林主义扼杀思想,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党内盛行,致使理论与实践日渐脱离。除此以外,对马克思手稿的再发现以及西马理论家的家庭背景和人生境遇也决定了西马注定是失败的产物(以第二国际为参照系)。当然,西马在文化上的创新,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坚定批判,依旧能给当代思想者以极大的启发。

  ●浏览。简明的小册子,可用来扫盲

  ●2020.1.16读完,寒假第一本。

  ●要让群众开口说话。

  ●4.4 第700本书作为我思想的转向吧,实践性必须结合政治经济层面与最广大的劳动阶层站立在一起,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其历史形成的必然,也有社会主义运动的补充与内部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形而上学的探索。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g7607mCMetYCygjttEn6A 提取码:gje0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一):第一本西马史

  国内对西马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以这本书为蓝本而展开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西马一些主要的代表人物都还没去世,但作者本身所拥有的哲学和社会学术养之高让他成功语言了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解决的问题。

  全书从四个角度来写第一代西马哲学家们的理论和作为,跟时代的结合非常紧密,且的确是在好好说话,不像其他晦涩的哲学家,就比如阿尔都塞,明明在《来日方长》里好好说话,一涉及到哲学理论了就偏偏要写的晦涩,不过这也跟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语言写得太清晰甚至会有政治迫害。

  更值得推荐的是,本书的问题意识很强,如果读者愿意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思考的话,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西马的探讨了,更是从法国大革命到五月风暴时期,历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纠缠。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二):有力度的一本西马入门小书

  作者几乎把西马主义者都批了一遍,但偏爱葛兰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互不干涉各成体系但又有千丝万缕关联的状况下,阿多诺与阿尔都塞巧妙地将理论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聪明地为二十年代后理论与革命实践分道扬镳的困境、从对政治经济的批判返回到哲学方法论辩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其各自的背景结合马克思主义进行多维阐释,然而也不得不向资本主义稳健发展的时代妥协,甚至沾染了后现代主义的悲观情绪,转向文化美学的研究。西马的出现是命定的,如果说曾几何时坚固的马克思理论离开了现实斗争便烟消云散,那西马主义者对马克思理论存在的哲学意义上的合理性溯源寻证,除了强行拆解来解决今天的矛盾外,也显得苍白无力。

  印象深刻的是社会秩序作为第二自然压迫人民,技术进步仅仅是使专制机器更完善而已。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相关论述与p117—120的总结十分精炼,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论述匮乏的片段也刷新了我对他的印象。

  在原则上,马克思主义渴望成为一种普遍的科学,而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却不能摆脱任何地方性的限制。在什么情境下说西马在今天仍有希望呢?那惟有等待。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三):反思西马,立足中国

  迄今为止读到的最马克思的概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作为「一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加之国际共运自身问题、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西马某种程度上的确是非马的。西马的很多理论读来让人深陷其中,觉得头头是道,不能自已,给人以只要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与意识形态,唤起人民群众阶级意识,一步一步来,就能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幻觉,然而现实……,「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革命的运动的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才能最终形成」。

  作者立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批评了西马的种种问题,实在精彩,也让人反思当代中国左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前理论研究借鉴西马,批判虚假意识形态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更应该把研究重心放在政治和经济上,毕竟中国不同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经验、当代情况、实践的方向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西方的经验也不同于中国的经验,西方马克思主义既然冠之以「西方」作为限定条件,也表明其不具有普遍性,几十年来发生在中国的许多经验事实正等待着人去分析、总结、提炼。

  作者在书中多次准确而精致地吐槽西马的理论形式。在中国的高校,特别是在中文系,也有许多人觉得西马高端洋气,那种成天把葛兰西卢卡奇阿多诺马尔库赛阿尔都塞本雅明萨特哈贝马斯等一大堆人挂在口中,不说人话,从理论推到理论的,是否应该读读毛选学学如何使用民族语言写理论?

  作者在后记中抛出了很多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包括托洛茨基)、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现状都有很大关系,所有问题都鼓励人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相信在未来,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能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与共产主义的胜利。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四):道阻且长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五):安德森对西马文化研究的述评

  葛兰西 霸权主义: P101

  霸权主义从马基雅维利发展而来,葛兰西反其意而用之。霸权主义的主要手段:通过取得民众的普遍赞同,减少压制民众所需的高压网络(针对的可能是苏联)。为了赢得赞同,各种机制遍布于文化机构网中,例如学校、教堂、报刊、政党等,并由依附于资产阶级的知识集团传播,使被剥削阶级逆来顺受。在西方,这种控制模式为无产阶级运动造成了难题,因为它遏制和阻挡了曾经被马克思主义者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爆发革命的主要杠杆——经济危机——的出现。葛兰西的研究是西马最后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而其后的西马研究逐渐和实践脱节,成为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

  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 P104

  同法兰克福学派的“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相关。该观点最早追溯到谢林;马克思的学说中,人类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我们的政治书里耳熟能详);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反对马克思的观点,他们回到谢林,认为人类为了取得对自然的支配,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分工和精神分工,这使得人类遭受空前的压迫,尽管,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客观条件。 理性结构依靠抑制人性建立起来,造成自我与本能之间的心理分裂,从而使理智控制了人的本能冲动。理性发展的极致是逻辑和科学,这使得人类成为被操纵的对象。 启蒙运动以哲学的形式压抑人的天性,而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法西斯。法西斯是堕落的天性对理性的野蛮复仇。因此,一个解放的社会(自由王国),是同自然妥协的社会。

  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 P106

  马尔库塞步弗洛伊德的后尘,认为人的本性是”性欲“(力比多)。文明使得压抑和支配产生(联系福柯的《性史》第一卷认知意志);一旦异化劳动限制被消除,人类的解放就将发生,这与性爱的解放同步,人类和自然将在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体中获得协调。但历史的进程否定了历史终结的可能,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与性欲解放背道而驰。艺术曾经是批判性的,现在缺失了否定的向度;技术成为一种退化,它要使现有生产关系固定不变。《单向度的人》 资本主义创造了极大的富足(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但缺乏否定的向度,无产阶级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被剥削阶级所具有的全部意识。在这种体制下,民众机械地选举自己的主子来统治自己。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无可挽回地吸收了。

  阿尔都塞 意识形态 P108

  弗洛伊德:无意识是永恒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没有历史。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意识形态是现实的一组神秘的或幻觉般的描写,表现了人同自己生存的实际条件之间想象中的关系,因而是一种无意识体系。它是幻觉寄身之处,又使得人们被联结在社会之中——意识形态成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结合的重要粘合剂。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总是要把个人当做社会中想象的臣民,以此保证社会秩序的产生。宗教是原始的模型。斯宾诺莎曾对意识形态有了彻底的描述;但今天它可以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联系起来。阿尔都塞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仍然将是社会的粘合剂,因为这种无意识结构仍然会存在,并控制人们。对共产主义时代的人们来说,意识形态仍然控制他们。

  萨特 《辩证理性批判》 P110

  “匮乏”。李嘉图曾有提及,马克思也含糊论及。萨特认为,匮乏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关系和可能性状况,既是所有历史发展的偶然出发点,又是其被动的推动力。(自然最初是富足的,人的出现使自然趋向匮乏,所以人的出现就是对自然的否定,也是人的否定)在人和自然之间并不存在和谐统一,匮乏这一绝对事实决定了自然一开始便是对人的否定,因而也决定了历史是一种反自然。反对匮乏的斗争产生了劳动分工,并由此产生阶级斗争,因此人的自身变成人的否定。暴力行为,亦即所有社会中都存在的压迫和剥削,就是内在化的匮乏。这种形式就是非人的集合体,这是历史上大多数社会共存的方式。 与这种方式相对立的是融合集团,代表是群众运动。但是这种集团会随着其自身在匮乏中的维持固定化为体制化的集团——国家,以加强对人的控制,从而形成独裁和官僚,成为消极的共同体。与此同时,阶级本身不构成一个整体的融合集团,而是机构、集团、系列等不稳定的混合物;无产阶级专政,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任何阶级不可能和国家完全一致,工人阶级无法真正统治国家。萨特由此指出,只要全球性匮乏和阶级分裂存在,所有革命后的国家就会成为官僚化的和压制性的。

  112:葛兰西对霸权所表现的动人关注,在二十年前就预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会出现持久、普遍的稳定;阿多诺对自然的关心,后来在帝国主义国家有关生态学的争论中广泛出现;马尔库塞关于性欲的分析,预言了六十年代中后期后资产阶级文化的性解放;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由先进资本主义世界的高等教育体制中出现的反抗浪潮直接激发。萨特关于匮乏的论述表达了落后国家每一场社会主义革命后普遍出现的官僚主义;它的系列和集团的辩证法,则预见了二战后发达国家(1968)群众对资本主义进行首次造反的路线。

  然而,西马的基调是悲观主义的。它们体现出种种悲观主义的色彩。

  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这个时代共产党的本质中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构分离,使经典马克思主义特有的那种把政治——思想融合一体的著作不再可能。结果是,大学中的理论家和他们本国无产阶级的生活远远隔离,而且理论从经济学、政治学退回来而投进哲学,语言也随着这种专门化而愈加晦涩难懂,这种技术上的障碍是它脱离群众的结果。

  “因为理论家都从事专业性哲学研究,加上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发现,导致了一场普遍的追溯探讨,要在以往的欧洲哲学思想中寻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并据此对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重新阐释。这种做法有三重结果。首先,认识论著作占显著优势,基本问题集中在方法问题上。其次,美学成了将方法实际加以运用的实质性领域——或者更广义地说,成了文化领域的上层建筑。最后,该领域以外理论上特点为离经叛道,并且带有悲观主义色彩。”

  安德森对此评论:谈方法是因为软弱无能,将艺术是聊以自慰,悲观主义是因为沉寂无为:所有这一切都不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找到。因为造成这种传统的根本性因素在于它是失败的产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