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撒谎的人》经典影评集
日期:2020-11-21 06: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撒谎的人》经典影评集

  《爱撒谎的人》是一部由杰克·克莱顿执导,安妮·班克罗夫特 / 彼得·芬奇 / 詹姆斯·梅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撒谎的人》精选点评:

  ●不愧是品特的手笔,结尾收得漂亮,丈夫出轨了,精神崩溃了,随着女主经历了压抑痛苦绝望的婚姻,以为这就是尽头,然而日常生活亲人之间的温情一下子让人看到了还有维系的可能和希望。只是仅靠这一点温暖就能解救千疮百孔的婚姻么?

  ●和爱撒谎啥关系,这个译名。电影中几个镜头还是很不错的

  ●一个女人的(多次)婚姻生活面面观。女主角有着一张希区柯克风格的面孔,美得摇摇欲坠,仿佛随时准备歇斯底里起来。爱情是她的镜子,一任任男人走马灯样地穿梭经过,结果那些爱欲、猜忌和无可奈何,终究不过是她给自己下的绊子。

  ●剧本与叙事,以及Bancroft的气质。对于影片一以贯之的黑白,结尾Jo和Jake的双瞳乃是一抹异色调。

  ●什么叫祸不单行呢?在我的电脑连不上网的时候我存的电影全都没有字幕,直接变成英语听译。

  ●(2015年) 深圳独立电影社第五届半世纪影展 1964 不断离婚嫁人的女主难言的空虚痛苦。

  ●整部电影可以看成是安妮·班克罗夫特的独角戏,这位女演员有一张很有个性的意大利式面孔,导演在影片中运用各种特写来表现这种脸,而安妮也很擅长用表情和眼神的细微变化来刻画角色。

  ●好看

  ●几乎有些心理惊悚的味道了,像是听着品特一路私语。Anne Bancroft扮演的主角诚惶诚恐,有姿态地维系着婚姻的百无聊赖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0705098/

  《爱撒谎的人》影评(一):婚姻的实质就是孤独和苦闷

  安妮班克劳馥长成这样放在哪个国家,都是倾国倾城啊,也难怪导演给她那么多大特写,每次都维持2,3秒,简直都想把她画下来。好莱坞太凶恶了,有一个镜头是在美发店,那个絮絮叨叨奇奇怪怪的女人,其实演的挺好的,但是她的出现好像就是为了衬托一下安妮班克劳馥。颜值就是阶级啊。长得好看的女人跟长得难看的女人过的是两种人生。长得好看的女人无论生再多小孩,也可以保持高命中率的一见钟情。刚从一段婚姻中走出来就可以跳到另一段婚姻。而长得不好看的女人呢?都不知道是如无期徒刑般的漫漫长夜还是另一个糟糕的男人,一个男人也可以表现很多的层次,对待好看的女人和不好看的女人是不一样的。

  好吧,回来影片的本身上来。我在blibli上看的,只有一小个弹幕。像这种很苦闷的电影,年轻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插叙,倒叙,看似有点凌乱,其实这就是已婚妇女的苦闷之一——常常陷入不该有的对往事的回想之中。让我总结一下没有工作,只能生小孩和带小孩的已婚妇女的苦闷:斗小三,怀疑丈夫,和小孩斗智斗勇,还要照顾他们,常常对未来和自己感到绝望,没来由的争吵,突然的崩溃,被别人看成是精神病。

  品特的确是个有名的剧作家,他居然把小孩子们在的地方称作,有孩子的动物园。啊,已婚妇女是最需要关怀的阶级,她们怀着巨大的爱,对孩子的爱对丈夫的爱,牺牲属于自己的未来,过一天算一天,冒着随时被抛弃的危险,战斗在每一刻的日常琐事当中。婚姻啊,的确就是如此苦闷和孤独。

  拍的好!

  《爱撒谎的人》影评(二):如何含蓄表现人物苦闷情绪

  本片说的是女性的中年危机。

  作者多用写意手法来表现中年女性生活孤独而苍白无聊之境。

  该片不是用戏剧性的情节来表现人物心中的苦闷,而更多的是借助镜头语言来含蓄传达。

  总结的段落:

  开篇,奠定女主苦闷幽怨基调:

  首先,通过三个景别,全中近,的连接,女主看着窗外,加上幽怨眼神,便知道,女主内心忧虑。

  接着,通过不接电话,表明她心中有事。

  然后,换到女主独自走到车库,封闭空间的仰拍,延续这种忧虑苍白。

  此外,其丈夫丢烟的动作,则表明两人岌岌可危的关系。

  开篇段落节奏缓慢,也是奠定基调手段之一。

  到后面,女主在动物园听到噩耗,为了表现女主心中的杂乱无章。导演运用的手法是:

  首先两人对话,随着内容的深入,让景别放大,剪辑变快。

  然后女主受不了逃走,接到的画面是动物园猴子,不稳定构图和快剪辑,声音是动物的嚎叫。

  通过巧妙运用所处环境,来表现女主情绪的含蓄手段。

  同时,也可以通过女主表情和她个人主观镜头的对切,来表现恍惚情绪。

  还有,女主回忆段落。运用反衬手法,回忆的喜和现在的悲相映衬。此段是通过笑声转场。

  而前后呼应也是导演运用的手法之一,这种手法产生的效果是让人百感交集和唏嘘不已。

  所以我觉得,该片表达情绪的手法还蛮值得借鉴的。

  但该片看起来还是很闷。闷的原因还是在于前面说的,没有戏剧性情节所致。所以说故事要看起来有趣,不能够只用细节,构图去撑,因为他们太细,给人的冲击力不强,所以观众难以感受得到。

  当然,我知道导演不是走戏剧性这方面,他只是想表达女性到中年的苍白无聊,所以这种没强烈因果关系情节的片,来表现苦闷是蛮合适的。因为确实蛮无聊的。

  而因此,我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能在大情节的故事中加上细节,讲究构图摄影所带来的心理效果的话,则是最好的。

  《爱撒谎的人》影评(三):《爱撒谎的人》《太太的苦闷》《养不起老婆的男人》《吃南瓜的人》The Pumpkin Eater(1964)

  本片由英国女作家Penelope Mortimer的同名小说改编。书名之所以取名叫“吃南瓜的人”,是因为英国有一首诗以吃南瓜的人代指不忠贞的男人。而这个故事的内容也就是描写一场失败的婚姻的整个过程。

  我为什么会翻到这部年代久远的冷门电影呢,是因为去年在读叶嘉莹先生的《迦陵演讲集》的时候,她在讲冯延巳的词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记得在国外看过一个电影,大概是叫做《吃南瓜的人》,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女子,剩下她很孤独寂寞的一个人的时候,拉开窗帘,一片花影的闪动。电影上没有说什么话,但是表现了她的寂寞孤独。再引一句中国的词,欧阳修的词:寂寞起来牵绣幌,月明正在梨花上。我看那个电影的最后一幕,看到窗帘上光影的闪动,一个孤独寂寞失去一切的女子,就想到欧阳修这两句词。”

  叶先生引这个例子的本意是为了说明诗词创作的意境美。而我却因此得以欣赏到了一部优秀的电影。

  我虽然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仅以电影的感观来讲,我猜想这部电影是应该完全表达出原著所要表达的意境了,甚至有可能青出于蓝。

  叶先生的回忆不太准确,她所描述的那一幕不是在片尾,而是在片头,而镜头所表达的也不是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而是对爱情、婚姻、生活的无望和苦闷。

  影片用了大量的穿插叙事的方式来向观众逐步展示一段婚姻生活从开始到破裂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许多隐晦的对白来对情节中的真相和人物的关系进行暗示,这需要观众有足够的理解力才能看懂剧情的发展,这种风格倒是和法国的家庭风俗小说十分相像。我觉得一部好的作品真是要像足了一篇谎言,让观众能通过细节处的蛛丝马迹去思考内容的言外之意,而不是直白地告诉大家山是山、水是水,这种意境,不仅需要观众的感悟力,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对人世的丰富阅历。

  这部影片的魅力在于,不是浅显地把一个婚外情的故事流于鄙俗的吵吵闹闹,而是细致地展现了人物幽暗的内心世界,婉转地映射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的流弊,让故事和人物本身非常的饱满和充满韵味,这也和主角投入的表演密不可分。女主的扮演者是大名鼎鼎的《毕业生》中的女主角。

  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影片的上映日期,因为是黑白影片,最初下载以后一直以为是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后来看看觉得不对劲,点开一看是1964年的电影,就非常疑惑:60年代在西方应该已经基本普及彩色了啊?为什么这部电影是黑白的?然后我一边看一边就在脑海里给影片补色,但是一上色就觉得味道不对了,剧中所营造的那种气氛一定会大打折扣,黑白的基调完美地升华了剧中人物的痛苦和烦恼,完美地贴合了故事中那段婚姻生活的死气沉沉和摇摇欲坠,所以我十分怀疑导演是不是有意把影片制作成黑白色?

  女主角是经历了三次婚姻带着6个孩子与现任丈夫一见钟情的婚外恋者,无论从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看,这个家庭都是一次伟大而勇敢的结合,所以不能说男女双方没有真实的感情,这种狂热的难以割舍的爱情也是维系剧情发展的基础。然而当爱情最初的甜蜜过后,婚外情如同一个小偷鬼鬼祟祟地进入了这个本来幸福的家庭。谎言、背叛、怀疑、报复开始成为盗窃者的一把钥匙,给夫妻间的关系带来了恐惧和不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家庭悲剧的发生呢?

  创作者把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之中,是为了从逻辑上排除物质条件成为感情破裂的因素,建立一个纯粹以情感为基础的完美的婚姻模型,来探寻家庭矛盾的产生,从而使主题的思考转移到更深的层面上,以便归纳出社会生活中的人的共性。在影片中段有一次社交圈的聚会,这一幕剧情是整个电影的核心,通过女人注意力的不断转移,我们可以看到聚会中的每一处都在戏谑地、堂而皇之地谈论艳遇和暧昧的话题,肆无忌惮、恬不知耻的大笑、吹嘘、挑逗,证明谎言与背叛在每一个家庭中都是如此的司空见惯,这一幕所表达的讽刺和巴尔扎克笔下的贵族风貌何其相似,我联想到最近正在读的我国南北朝的秽乱历史,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时代,不道德与纵欲都是人性中普遍存在、无法根除的现象,那些隐藏在地位和形象的光环之下的秘密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是多么丑恶。而在影片中的这次聚会里,一个商人醉意盎然、反反复复念叨着对伪君子们做了点睛式的总结:

  ———现在的“专家们”只不过是些该死的社会寄生虫...许多许多....医生、律师们....你知道...还有神父,这也是他们贼船上该死的一员。

  ———如今,我自称自己是位生意人,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如今这个世道仅存的一点尊严。没错,我的真实看法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生意人是如今这肮脏世道上仅存可以值得尊重的职业了...一个像我这样的人,比如一个普通平凡的股票经纪人,而其余的人仅存的只有无数的谎言欺骗...

  多么讽刺啊!这样的指责由一个最不可能诚实的职业说出来,证明虚伪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是那么地习以为常!

  因此在灰白的影片中,女主角数次孤独地站在窗口望向窗外的时候,那落寞、无奈、憔悴的表情,空洞、悲伤的眼神,无可适从的莫名的紧张、逃避,仅仅是因为对婚姻的失望么?还是对世道的绝望?

  当然,除了这层深意,影片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个体的不幸,每一场剧情都没有脱离那个家庭所发生的事,表面上仍是在讲述两个男女之间的问题,以此完成对爱情、家庭、女性、生育问题的寻究。女主人公和心理医生之间的一段对话就是对硬币另一面的表述。

  医生问她:“你认为你的丈夫有可能会改变吗?”

  “不可能。”

  医生又问:“你觉得你现在的丈夫和前几任有什么不同呢?”

  “可有可无”。

  接着她突然说道:“你应该放个碗在壁炉前.....”

  “空的吗?”

  “装满水,一个装满水的碗。你需要它。但烦人的是,如果你有这个水碗,大家都会把用完的火柴丢在那里面。它们就成天漂浮着,被水浸透,把水染黑。然后反正...不管怎样还是得把碗擦干净。”

  医生最后问,你是否发觉过自己对于“不生育的性观念”感到可憎?再或者你是否觉得“性”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尤其是通过不断生育来体现?

  这段话多么难以理解,可是在影片最后,当女人对丈夫完全绝望,做了绝育手术,报复性地开始出轨,两人的关系降到冰点的时候,丈夫带着孩子们若无其事来乡间别墅找到她,两人竟然举起酒无言地干杯———原来婚姻就是这样的一个水碗,无论多么脏,洗一洗还得继续用!

  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生育本应该是女性天赋的权利,作为婚姻的基础,感情的纽带,被女人视为一件神圣的、体现爱情完整性的、幸福的象征,却被男人用来作为掩盖自己负情的借口,成为了男人心虚自卫的武器,最后女人不得不用绝育来挽救婚姻,这貌似解放女性的先进的医学手段,这种牺牲,实质上是对平庸、世俗的俯首、妥协、同流合污。在影片所讲述的这个故事里,我们不要被表面的事实所误导,这个男人并非养不起太太的男人,女人也并非一个传统守旧的附庸,正因为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对家庭的忠贞,对堕落放纵的抵制,她才把生育视为异常重要的意义,她本来是健全而独立的,而当她被剥夺生育的可能性以后,她作为一个女性的意义也被扼杀了,她的灵魂被抽空,成为一具徒有其表的躯壳,对婚姻的彻底绝望,让她终于和世人一样沉沦,所以当她在最后无奈举杯的时候,他们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名存实亡了。当婚姻不是用生育来维系,而是用绝育来维系,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辛辣讽刺!

  以上略微地写了写它的背景和片段,这是一部可以细细品味的有意境的电影,值得再阅推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撒谎的人》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