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浮生》是一部由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 / 草刈正雄 / 田中裕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乱世浮生》精选点评:
●
●恩。还真有点乱,挺不错。
●没有乱伦,对手戏降幅,群像戏增加,最后载歌载舞的艺人充斥街头,弥补了《猪与军舰》中猪不能填满大街的遗憾。夜行作案,以及女性群戏,较为轻松滑稽,金平回归戏谑。最后那个琉球武士杀萨摩藩仇人,染成血色的帆回归故岛,是今平探寻日本人原始性的民俗学方向?
●真是乱世浮生,人啊
●+++
●很不错
●
●人生百态,乱世浮生
●人如蝼蚁,乱世浮生。
●众生蝼蚁,不过是当权者的棋子罢了
《乱世浮生》影评(一):与《猪与军舰》对比
作一个纵向的对照,和《猪与军舰》。
在《乱世浮生》中是源次劝稻子走,男劝女离开风月场,而《猪与军舰》中是女劝男,春子多次劝说欣太离开黑帮,都是希望可以重新开始。
前者是战前对美国自由的向往,后者是战后对农村自由的向往,美国则是强大的利益所。但对美国的强大有所依赖。
源次和欣太都有小人物自己的算计,但是都被卷入势力之争中,成为棋子,走狗烹。
在《猪》中,最后是猪群涌入街道;在《乱》中,是这群不知民主主义为何的乌合之众跳着舞,荒唐地挤在街中,蜂拥过桥。主角都一样死在自己游走于边缘的势力手下。电影从61年到81年,其中国民依旧是猪。
但是女性形象依然坚挺,无论是入了哪行的女性,最后不倒的还是女主,更加顽强,更会生存,再反观男主,都有一些傻乎乎的妄想。
镜头的距离也相样以中景为主,不抒情,只叙事。但在床戏却不同了,《猪》中还是局部特写,削弱了情欲,似两只虫子或是蛇在交尾,纠缠,而《乱》中的距离较远,激动戏都能看到全景,情欲有散发,但因为本身情欲不盛所以,就程度而言,两者是差不多的。
《乱世浮生》影评(二):我将书写蛆虫,至死方止——《乱世浮生》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总是会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极度匮乏的感觉。在《乱世浮生》这部电影中,里面的人物或繁忙、或游手好闲、或欲火焚身......都不过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在今村昌平的镜头中,电影中的个中人物多面临的矛盾也正是困境之中的选择。《乱世浮生》这部电影诞生于1981年,其故事的背景却发生了1866年。当然,任何一部电影在设定故事背景的时候都不是空穴来风,除了强调故事存在的意义之外,还有一点更加重要,那便是反映现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的非常迅猛,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日本本国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自我价值肯定的愿望。在今村昌平的电影中,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恰好可以被称之为日本特殊的民族精神。在《乱世浮生》这部电影中,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美国人的形象,这些美国人在电影中的存在,似乎决定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日本人的幸福和稳定。比如,原次必须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才能拥有土地,日本政府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才能拥有先进的武器,才能在政治博弈中取得胜利。这样的设定,将今村昌平心中的美好愿景表现的非常直接,他希望在日本经济腾飞的时候,日本可以拥有自己真正的独立,能够在国际交往中取得平等的地位。
在《乱世浮生》这部电影中,小人物的生活完全可以用荒谬来形容,原次回国,对眼前的世界有一种始料不及的惊讶,妻子稻子,迫于生存或者说是某种需求而混迹于风月场所,整个日本社会的荒谬便由此为开端。乱世之中,暴力和苦难是社会的核心,人性自身的潜藏的欲望和社会暴力之间出现了一种暧昧的,类似合作的关系。人内心的需求、欲望以及隐藏的暴力成分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权力结构,每个人都生活在这种权力结构之下,并且彼此分工明确。浮生之命,往往气若游丝,活着且罢,死了,也就死了。那个时代的大喜大悲来的快去的也快,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生是怎么回事,不过是别人做什么,他们做什么而已。
看完《乱世浮生》最直接的感觉就是荒诞,剧情结构有些松散,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原次和稻子进行的。或许,原次和稻子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代表。故事的开始是有秩序的,虽然人们贫穷,但是,日子,总归是太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秩序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这种秩序产生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人们开始质疑自己贫穷的身份,于是,这些不信任,导致了一系列的狂欢,乃至最后的死亡。
《乱世浮生》是今村昌平最有野心的一部电影,只可惜,这部电影形成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远。我想,大多数观众可能和我一样,不适合适应这种叙事的方式。零散的狂欢和致命的极端死亡,构成了整部电影的主体。在观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听见人们在面对苦难和贫穷的时候,灵魂所发出的声音。那种被贫穷击碎的尊严和自由一点一点的落在泥土里,任谁都可以践踏。在这些声音和面孔中,有焦虑,有欢乐,有放纵,有不安,有反抗,有悲哀。然而,最核心的依然是无奈。这就是今村昌平展示给我们的乱世之中的万千浮生,痛并无奈的活着。
《乱世浮生》影评(三):江户日本的浮世绘
江户时代的日本,德川幕府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统大局,但是为了维系他们的通知,他们严格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等级制度:将军、大名、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各个等级之间是严禁流动的,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世世代代不能离开土地;武士的儿子还是武士,世世代代替大名效忠;而手工业者和商人这种新兴资本主义阶层处于社会最底层,得不到丝毫尊重。到江户时代末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幕藩体制出现危机,幕藩财政困难,农民暴动频繁。民族危机又加剧了封建制危机。萨摩、长州等西南强藩,在改革派下级武士推动下,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兴业,抵抗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萨长等西南强藩为中心的倒幕运动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于1867 年末被迫宣布奉还大政。
影片时代就定在幕府政府倒台之前的一年,是整个社会矛盾冲突最尖锐的时刻,幕府政府政令不力、商人受到歧视挤压、农民生活贫穷不堪、下层武士自身精神信仰开始动摇,群众的不满情绪一触即发,整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受到社会变革环境压力的影响都呈现出一种迷茫、痛苦与煎熬的负面情调。此时,贫农出身的源次在美国漂泊六年后回到国内寻找深爱的妻子,却发现父亲和兄弟早已经因为贫穷把她卖为艺妓,任流氓和下三烂人物肆意调弄。本来在国外漂泊多年始终得不到幸福的源次试图回到故乡,找回幸福的生活,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稳。却不可避免的陷入时代的混乱之中,任社会冲突把自己恣意玩弄。
曾经做为小津助手的今村昌平并不同意小津的拍摄定位,他批评小津构筑的人物都是理想化形态的日本传统人物,是脱离当下社会人类精神的虚构产物。他总是把社会人类学看的比单独的理想化个体精神更重要的,他片中的人物都会烙上深刻的社会与时代心理暗示,在这部《乱世浮生》中,金村昌平通过一个小人物的生死经历,描写了他周边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歌姬、商人、农民、手工业者、武士、大名、将军各自的立场故事与思想冲突的生存状态,堪称江户末期时代变革的大百科“浮世绘”。
源次的父亲兄弟和亚松的父亲等是地道的农民代表,在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结构变革中,农民的生存环境日渐批贫穷,他们在衣不遮体、事不裹腹的生存环境中苦苦挣扎,在生活继续不下去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去思考环境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根源从而去相应作出生存结构的变革,而是去卖掉妻儿,寻求眼前的满足,得过且过,当源次把亚松赎回去后,她父亲想到的不是团聚、不是亲情,而是把她再买一次。正如金藏所说的:农民和商人不是武士,他们没有社会优越感,也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
稻是艺妓的代表,她们是年轻的一代人,一方面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感召,不满足农村的贫穷生活,到城市里去出售自己的各种技艺从而试图迎合时代消费的浪潮,即使违背了既往的道德观念也无所谓。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自己的故土,即使在源次再三让她去美国过自由的生活,她也左右搪塞不愿意离开。
古川是个有社会意识的武士,他有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认识,试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对社会变革做出贡献,可同时自己生活潦倒,妻子沦为妓女,一方面他反感妻子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他想通过一些行动来改变当前社会结构的存在状态。正是如此他被金藏利用刺杀将军,可最后金藏又残忍的谋害了他灭口。
金藏是个在社会变革中利用改革名义牟利的保守大名,他并不关心武士、农命的真正生存困难,他只是利用这乱世为自己牟利。一方面他挑拨民众情绪,鼓动城市贫民暴动,以此挑拨中央统治的权威性,向幕府统治示威。另一方面又打压商人敛财,同时又利用一些真正对具有社会意识的武士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最后又把所有被他利用过的人统统害死。
源次从美国流浪六年回来,受西方思想影响,但同时在西方又找不到幸福,心中始终放不下对妻子和爱情的思念,于是想回到故乡寻找幸福的生活,可发现故乡的生活混乱不堪,他既不愿意回到农村去过穷困的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城市去加入改革的大浪潮,即使他被金藏利用去参加了一系列的暴动、偷窃行动,可他心里仍然想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去各安静的地方生活,在一次次失败之后,他开始醒悟:在任何时刻,自己都不过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牺牲品,最后他在一场末日狂欢中死去,在另一个世界去寻找自己的理想生活。
… …
金村的这部作品构思宏伟,耗费巨大,是金村试图复原日本最后一个古典社会末期变革、新旧文化交替、价值观念混乱时代的史诗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