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17 18: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摘抄

  《王谢堂前的燕子》是一本由欧阳子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谢堂前的燕子》精选点评:

  ●欧阳子很懂白先勇

  ●看了台北人之后,在看这本书,感觉自己看了本假的台北人… 自己还是太浅薄了…

  ●自己读《台北人》时读得太浅,欧阳子的解读细致,写出了自己无力表达出来的东西。好像一个侦探带着你在探案,既感叹案件本身的复杂,也佩服侦探的眼力。

  ●看完的第一本文学评论书。历时两个多月,一直断断续续地看(一天一篇这样子),也做了很多读书笔记。 作者的文本分析能力太强了。学到了很多读书与分析的方法。 不知为什么觉得文章架构是清晰的,但阐述的时候有一点点乱。

  ●有些晦涩的部分 比照着读才能感受到台北人的奥妙

  ●有些地方存在过度解读,但总体来说分析得很到位

  ●读了其中几篇,对《台北人》有了更深的理解。

  ●可惜与原著《台北人》分开卖,可看花城版本,小说分析合在一起,相互参考看,大有裨益。大学时当成教材反复读。欧阳子从叙事学等角度细致分小说文本,让我见识到小说技艺的精深。

  ●读了《台北人》之后必读的书!!!!

  ●文本细读的典范,非知音不能至。欧阳子用14篇论文挖掘了台北人中14篇小说的独到之处,两书参照阅读更有趣味。她将台北人的主题总结为今昔之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恰切得当,至今未被超越。但此书已经不仅仅是文学批评了,它优雅的文风早已不逊色于任何文学作品,这可能得益于作者小说家的身份。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一):多年后我才懂得,大家,真的会读出你看不到的幽微隐晦

  《台北人》看完我也是颇有感慨,但是读完欧阳子的文学评论后,不仅惭愧自己读书之浅,更重要的是很多你看完后如鲠在喉的东西,你无法无力表达的东西,欧阳子都替你说了出来。

  白先勇的小说世界——《台北人》之主题探讨

  本书开篇,提纲挈领,纵览全书,今昔对比、灵肉之争、生死之谜,三个划分,佩服至极

  《永远的尹雪艳》之语言与语调

  这篇评论倒觉得一般,后面来回重复尹雪艳的角色特征,不免觉得烦了

  《一把青》里对比技巧的运用

  《岁除》之赖鸣升与其“巨人自我意象”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二):“时间”——《台北人》唯一的主角

  3.唯一有点美中不足的,很多篇目的解读都有重复的嫌疑。但也因为《台北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有人谈到《王谢堂前的燕子》只有“事后分析”,没有“事前分析”,这一观点我不能认同。如果想要看“事前分析”,可以去看白先勇的传记。欧阳子这本书更多是就《台北人》一书的艺术方面的阐释。况且一个作家的经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文学创作?恐怕是会有助于了解作家的各种价值观吧,或者换种方式说,叫“传记式批评”。我看完刘俊的《白先勇传》后,感觉对作品解读并未有太大帮助,个人比较偏向于“作者已死”的观点。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三):全书笔记

  这是一部从新批评出发,以白先勇小说中的种种中国传统观念为主题,也流风所及,与台湾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相行相反的评论集。隔了这几十年,新批评仍不失于一种好的读书方法,虽然太过局限。传统观念已经再度翻红,不必正本清源。台湾七十年代的乡土文学论战也云淡风轻不必再提。所以,仅将这本评论集中堪用的部分记录,再留下一点自己读书的看法。因为新批评的读书法不好做笔记,所以仅仅提纲挈领。

  《台北人》中有三类人,活在过去,能够与当下妥协并保有过去,及斩断过去的。

  一、 永远与最后一夜(《永远的尹雪艳》、《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这两篇的风格完全相反,但是都注重小说叙述的语调,特别是小说语言的使用。更深一层,尹雪艳与金大班这两尊观音一冷一热、一出一入、一高一低、一个永恒一个只有最后一夜,一个时刻怕老一个永远不老。可以将这两篇对照来读,都是采用全知视角,金大班看似不是,但是因为金大班本人的反讽而具有相对的全知。也因为这一种变化,金大班的叙事层次更丰富,也引发了关于最后一夜的争议。

  ——语调、语言、视角

  二、 花:青与红(《一把青》、《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花桥荣记》、《孤恋花》)

  四篇都是对比手法表现灵肉之争的主题。

  前两篇:一个主题浅露因而技巧也简单,一个因为表现性压抑,所以用了大量的隐喻与象征。灵与肉,是弗洛伊德的两种本能——性与死亡,的变体。

  都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都使用对比技巧,《一把青》重在变,《红杜鹃》则重在不变,以及这种不能不变下产生的突变悲剧的张力。

  ——对比技巧、视角、隐喻与象征

  三、 革命四部曲(《岁除》、《梁父吟》、《冬夜》、《国葬》、加一篇悼文《思旧赋》)

  《冬夜》五四运动。这一篇最有特色的是冷暖的感觉对比,将种种冷暖意象与今昔的主题连接起来;

  《梁父吟》辛亥革命。这一篇用了《三国》里的诸葛亮与张飞从两个角度建构王孟养这个角色;

  《岁除》台儿庄战役。这一篇与《梁父吟》一样采用的第三人称的客观全能观点。这一篇的精彩在于在于对众多人物的对话描写,从声腔、方言多个角度完成。是一出从普通军人出发的精彩戏剧。

  《国葬》北伐、抗战与内战。这一篇是从秦义方视角出发但是客观勾连过去的叙事观点。这一篇里的老和尚加入,增添了神秘气氛,从而将革命的四部曲划上一个神秘的句号。

  在这五篇小说中,有一些人物反复出现,两个副官、代表诸葛亮的李长官与王孟养、思旧赋也是李家,也有李少爷……代表着民国的死亡。

  ——对话、视角、意象

  四、 其他:《游园惊梦》、《秋思》……

  综合这本书,可以发现,新批评对于小说分析所注重的,观点与叙事角度、主题、隐喻、意象、人物、对话、语言与语调,各个层次都有涉及。这一部书可以当作新批评的具体实践教材。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四):《王谢堂前的燕子》:美则美矣,更应知道美从何来

  最近一直在一本书,欧阳子的 《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离开学校以后,似乎很少看理论性的文章了,但这本书的作者和书名,着实让人惊羡,让人须臾离不开目光。欧阳子——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的译者,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的作者,更是当年与白先勇共同并肩作战在《现代文学》阵地中的战友。经年之后,欧阳子为好友的小说集《台北人》作评论性质的文章, 正如欧阳子在前言中所写:

一九七四年春暮,我拾起旧已搁置一旁的《台北人》,重新认识一次,却有了新的惊奇,新的喜悦。近年来,常惋叹时间的激流冲走每一片刻的感触,乃决定写成此书,以捕捉这份惊喜,迟之永远。

《台北人》中的人。

  《台北人》中的《游园惊梦》最为著名,为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所激赏。纵观整篇,如梦如幻,恰如题目所言,这正是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今昔、灵肉、生死做了对比。而统观全书,亦是如此。只不过,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不会让普通人轻易看到斧凿之痕迹罢了。

  1.今昔之比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王谢堂前的燕子》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