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葬礼之后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28 01:10: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葬礼之后的读后感大全

  《葬礼之后》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葬礼之后》精选点评:

  ●通过人性的匹配,找到凶手的案子。凶手是大女儿——恶意报复社会┑( ̄Д  ̄)┍

  ●整个故事惟一的问题就是动机……好比明明可以去楼下对面小店买瓶酱油却偏偏要搭车去城市另一端……

  ●2018.10.22~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感觉适合拍成电影哎。

  ●在阿婆作品里只属中流水准吧,假如真人化诡计根本难以实现啊

  ●正常人认为为了一幅画完全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但是看到后面她入狱后的表现,她应该已经变态了

  ●缺点:凶手的诡计、动机怎么看怎么牵强 优点:凶手极不好猜,角色刻画的不错。 不怎么喜欢这本

  ●前面都很无聊。但结局很有趣。

  ●呵,套路哇

  ●阿婆~ 无论怎样都可以细细品味。猜这篇是照完镜子写的╰( ̄▽ ̄)╭

  ●就为了那五千英镑??你在逗我吗

  《葬礼之后》读后感(一):个人记录(剧透)

  20181221 阅读打卡 D10 书目:《葬礼之后》阿加莎 克里斯蒂 进度:完。 动机:金钱。 关键词:身份伪装,镜子,风蜡花,油画。 以冷色调的葬礼之后开场,又是一群众生相,一个家族三代人,名字不是很好记。一个老头死了,遗产也做了非常公正的平均分配,所有人都很满意。只有不着道的死者的妹妹说了一句“可他是被谋杀的,不是吗”。之后引发一连串的凶杀案,似乎都是因为这句话。非常大的一个误导吧,好像所有人都可能凶手,而都没有足够的动机。最后凶手依然是最不可能的那个,某诡计和阿婆另一部作品有点异曲同工。

  《葬礼之后》读后感(二):关于故事所要表达的内容的一些想法与一些小遗憾

  波洛就像一个心理学家,他侦破案件,总是从犯人的心理入手,毕竟犯人终究是人,总有心理上的漏洞。这个案子,同样是如此。

  在这本书里,阿婆花了大量笔墨去交待围绕葬礼的阿伯内西家族的每一个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犯案的动机,每个人都可能为了遗产去杀人,还有人是疯子,甚至有的人可以为了他们爱的人而疯狂。但到了最后,真相大白时,凶手、动机却都与遗产无关。仅仅为了一个关于茶馆的幻想,为了钱,就去杀人,还将还无关联的案件诱导性地联系在一起。或许,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什么样的凶手都有,什么人都可能是凶手”吧。无论多么巧妙的案件,都比不了无法预测的人性。人的行为可以预测,但人的心,却难以猜透。

  当然,作为推理女王中晚期的作品,就好像是模式化的产物一样,这个故事还是有类同的痕迹的。此外,乔治在科拉死去当天身在何处也没有交待,虽然无伤大雅,但也留下了个小遗憾。

  《葬礼之后》读后感(三):为了梦想的行动

  这一个故事不知道为什么总透着森森然的感觉。在乡下的小别墅,有热茶、热司康配自制果酱、美味小蛋糕,很美好的下午茶,但就是莫名感到不安和诡异。

  不管谋杀多么残忍,有大侦探波洛在场的故事,总让觉得莫名安心。这一次有点不一样了。

  英国文学总是以现实主义为土壤。简奥斯丁笔下的恋爱故事,一定会强调门当户对、年收入与阶层差异。同样的,阿婆推理小说中谋杀的动机,大部分来说是为了钱,很多很多的钱。东野圭吾笔下的那种为了恶意、执念,甚至是梦想之类的谋杀,在阿婆这里不存在。人生无需拧巴!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这个案子最大的迷惑人处,不在诡计(当然诡计也很精彩,我觉得没有bug),而在动机。这是一次为了梦想的行动。

  普普通通的小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那么的无能为力,这样巨大的悲怆。有些看似无足轻重的事情,在有的人那里就是整个天地。

  我们都是小人物,度过了这样一个不平凡的春天。

  《葬礼之后》读后感(四):一贯的阿婆谋杀故事

  还是在微信读书读的。这本书真相大白后感觉还是有些牵强,有些为了出人意料指出凶手的味道(就是不给你猜中)。在我看来还是那几个亲戚的某一个更合适。

  这本书出版于1952年。案子依旧阿婆特色,很巧妙,似乎关联未必关联,未必关联草蛇伏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切都在波洛解说,他怎么说怎么设计我们怎么看吧。

  我关注的点还是那些边边角角,建筑的式样,四四方方的房间,没有任何曲线,除了在其中的波洛本人,哈哈,阿婆调侃起波洛来乐不可支啊。人们还是在抱怨年轻人的无知。看阿婆怎么说,我觉得很有道理呢“都是瞎胡闹的教育,让他们有了自己的主意,他们接受教育后,回来后告诉我们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压根不会想,大部分不会,只知道书里的东西,这对于干我们这一行的一点儿用也没有。”哈哈,是不是现在还在经常听到,老生常谈呢,这是1952年的英国。“他们现在和过去大不相同了,不愿意学习,就是这个毛病。做了一两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而且不愿意加班,一分钟都不愿意多干,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还有:又是难民。我真的受够这些难民了。 天哪,这句话到处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只不过他们都太守规矩了,不敢如此坦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 现在更是英国大多数人的心声了吧。唉。阿婆。

  至于她提到的《威尼斯商人》里的杰西卡。我真的不记得了。在别人的口中提到自己读过的书,才发觉我读书太粗糙了,忽视太多东西了。“却不是没有悲怆,闻佳乐辄心伤。她的负担多重啊,可怜的杰西卡。当她拿着父亲的金币逃向自己的爱人时,她该多么怀疑自己。有金币是一回事,没有金币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阿婆眼光独到。

  最近读了阿婆三个故事。类型化的书她也写厌烦了吧。设计诡计填充细节,也只能调侃调侃自己创作的人物,吐槽自黑下国民习惯来解闷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葬礼之后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