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ISIS"》是一部由NHK执导,真下贵 / 后藤健二 / 汤川遥菜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踪"ISIS"》精选点评:
●對伊斯蘭國的資金來源和巴格達迪的成長經歷有了不少認識
●想不到Nhk的新闻纪录片拍出了CCTV的感觉。特别是主持人采访的那段。
●NHK援引此次采访的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的话,认为伊斯兰国业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及宗教性的现象,就是说即便其首领巴格达迪及其头目被打倒,他们的极端思想在世界扩散依然难以根绝。
●有一段反省美国的失算,就反省出来监狱里没管好,对美国侵略伊拉克导致中东大乱毫无反省,反而单纯宣扬将所谓”反恐战争“继续下去
●045/2015 世界在堕落
●《古兰经》第8章第12节:〝你的主启示众天神:我是与你们同在的,故你们当使信道者坚定。我要把恐怖投在不信道的人的心中。故你们当斩他们的首级,断他们的指头。〞
●在这样的时点,看这部NHK所拍摄的关于IS的纪录片,特别有感触。日本关于时事的纪录片,拍得相当有水准,反应非常及时,采访也很深入,制作也很专业,有自己独家的视角,也能得到一些较为独家的料。
●中东乱局的始作俑者还是美国,美利坚有责任和义务处理这件事情;坚决支持打击恐怖组织,但是要尊重穆斯林,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记录历史
《追踪"ISIS"》观后感(一):小日本对于伊斯兰国的草创支持者美帝有点欲言又止的意思。
小日本对于伊斯兰国的草创支持者美帝有点欲言又止的意思。
ISIS的幕后老板是以美国共和党和以色列摩萨德为首的犹太势力。首先从谁受益的角度看,ISIS打击的都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敌人,比如伊拉克什叶派总理马利基、什叶派的巴沙尔政权、黎巴嫩真主党。在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后,伊朗什叶派势力在中东地区急剧扩张,重要的突破就是在伊拉克和也门地区。伊拉克什叶派总理马利基的上台让逊尼派感到了绝大的威胁。在也门国内的什叶派胡塞武装崛起更是直接威胁沙特国内的石油产区。该产油区的居民大部分为什叶派。如果把伊朗比喻成一个蝎子的话,那么叙利亚和伊拉克就是他的两个钳子,而也门胡塞武装就是伊朗的蝎子尾巴。在这里固然逊尼派地盘有被拦腰截断的可能,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什叶派的兴起会重创以色列。在大家非常关注叙利亚局势的时候,大家往往忽视了另外一个人们话题就是巴勒斯坦问题。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前,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以色列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巴以问题不在是核心。因为黎巴嫩真主党回防叙利亚使得以色列的军事压力大幅下降。
《追踪"ISIS"》观后感(二):我为什么老是会想到日本呢?
昨天打开IPAD上纪录片的App,发现一部“追踪"伊斯兰国" 追跡”,昨天一整天的巴黎恐怖袭击的新闻,让我也很想知道这个可怕的伊斯兰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50分钟的纪录片原来是日本人拍摄的,而且是在上次IS杀害了日本人质之后的16个小时完成的。
片子,描述了:
1.IS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为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
IS的成员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伊拉克的前官员,IS的领导巴格达迪以前是伊拉克大学的老师,教授伊斯兰学,两次被美国人抓了,后来又放了。IS 在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一些地区,胁迫当地族人占领油田,因而获得巨额的资金。
2.如何在各个国家发展成员
有在发达国家招募生活不如意者,在不发达的国家就是直接绑架(如绑架十几岁的孩子)。叙利亚境内的很多人因此逃离,逃到土耳其。
3.IS的运作方式,残酷的行事方式。
基本上是简单地概括了IS的情况,对于宗教信仰的渊源和冲突并未做过多的说明。
纪录片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
1.IS的头目巴格达迪,以前是伊拉克大学的老师,教授伊斯兰学。后来被美国人抓起来后关在监狱里,与同样被关在监狱里的穆斯林激进分子,关在一起,他被这些人洗脑,而成为现在的IS头目。而且,我想,由于巴格达迪本人就是研究伊斯兰学的,因此他的深厚的学术背景成就他的强大煽动性。一个有渊博知识的人,被洗脑是不是就更可怕了?监狱到底是改过自新的地方,还是近墨者黑的地方呢?
2.关于最后一次巴格达迪被释放:当年的狱警说,其实当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巴格达迪的情况,在将监狱移交伊拉克政府的时候,曾嘱咐当局不要释放他,但由于给伊拉克的信息不充分,导致没有引起伊拉克政府足够的重视,就把他给释放了。而,美国当时没有提供充分信息的原因是“怕暴露了获得信息的方式”。--然后,当年的一个疏忽,造成当今的伊斯兰国的诞生
我只是好奇,当年是什么样的“获得信息的方式”让美国不愿意相告???
3.纪录片中还反复强调IS杀害人质以及违背他们那些人残忍的方式。
我就不自觉地想到南京大屠杀,非常自然地联想到了。当初日本人屠杀中国百姓的各种方式,一样残忍。IS号称为了信仰,日本人入侵的信仰号称“为了天皇”,都做了惨绝人寰的事,又有多少不同和相同呢?
似乎,人类的战争史无外乎因为资源或宗教,资源的争夺容易理解,宗教的战争之局似乎太难破解。
《追踪"ISIS"》观后感(三):在时代中崛起的伊斯兰
世界上哪个宗教对青年的争取力度最大?现在看来想必是伊斯兰教了,在英国大城市的每个晚上都会有穆斯林上街去对那些迷茫的青年们传教,那些迷茫的青年们往往没有工作,三五成群,或者吸烟吸毒,或者勾肩搭背搭讪过路女人,甚至偷偷摸摸计划写犯罪勾当。在欧洲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欧洲平均青年失业率超过百分之20, 西班牙更是到达可怕的77%,英国虽然只有17%,但可以想象那些即使刚找到工作的年轻人对未来感到的迷茫和恐惧:遥不可及的资产价格,繁重的生活负担,以及单调的重复工作,都使他们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感到被遗落。而这时候除了物质上和肉体上的堕落,精神上唯一可以解救他们的便只有宗教了。
其实能缓解精神需求的只有几种:社会认可,真理,爱情和宗教, 现代社会专业过于细分,社会认可要花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追求真理太辛苦太难,而爱情太短暂甚至并不存在,只有宗教连文盲都可以非常容易把握,把自己交出去,丢掉自己的主体性,不加以辩证思考,就能解决精神需求,多么简单粗暴啊。
有些人可能会问宗教那么多,为什么伊斯兰最近却盛行呢,因为要知道西方现代社会是在基督教的光辉下成长起来的,早在新柏拉图主义盛行时便已经融入了希腊的理性之光,伴随着之后中世纪漫长的经院哲学和一些神学家的不懈努力,希伯来宗教原本的狂热已经被燃烧掉很多了,而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更是鼓励了人的本性和权利,伴随着现代社会的成型,和尼采以来这些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于理性和宗教的反对,逐渐导致了多元价值观的时代产生, 基督教已经成了一种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极的宗教。人类似乎已经对神淡漠了,过度的考虑自身利益,物质需求,这或许是资本主义在答应带给我们丰富物质之后让我们付出的代价吧。空虚和孤独弥漫,世界在堕落,我们却在狂欢成了时代的缩影。
人类已经松懈了,正如人们说的那样,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便是前所未有的物质丰富和滞后的无法与其相符的精神状态的矛盾。
也许人类是时候渴望一些刺激了,于是那些过得好的,过得不好的,这些都普遍精神空虚的人们迫切需要一些对他们心灵提供刺激,补偿的东西,哪怕它很危险,像极限运动,哪怕它会夺取生命,就像战争。
这时候伊斯兰登上了舞台,这个从它出生起就孕浴着鲜血的宗教,这个一直带有希伯来狂热精神和献身精神的宗教,这个规定了从头到脚巨细无遗的生活法则的宗教,这个要求信徒一天礼拜五次的宗教,又一次找到了适合它的时代。
穆斯林的大本营中东是目前世界上战争最频繁,最荒乱的地区,而伊斯兰就在这战火中孕育着,也茁壮着,把触角伸到了早已遍布全球的信徒手里。
干柴与烈火,欧洲的年轻人仿佛抓到了救命药。中东人的形象一直是彪悍和凶狠,即使他们在说英语时,口音也是非常短促和逼迫的,给人一种强而有力的感觉。而对于年轻人来说,面对这些强悍健壮的大胡子人更多是畏惧和敬佩,所以由这些穆斯林来给他们传道,是非常有效和洗脑的。那些对于社会的不满,分配的不公,人情的冰冷和现代科技的距离,使得他们一下找到了归属感,并对中东的战争滋生出了一股同情和热血。他们开始被洗脑,开始对西方世界产生厌恶,开始对每天物欲横流的社会产生仇恨,这时只需要一个口号,一个导火索,这个危险的炸弹便会随时爆炸。
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便在这个时候建立了,这个由于美国国际战略失误埋下的种子,在中东开花结果,迅速横扫叙利亚伊拉克,虽然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国家并和大国抗衡几乎不可能,但它却成了全球极端穆斯林的一个理想国,一个目标,而西方对它的打压也必将引起穆斯林世界的反感,宗教冲突愈演愈烈。这个极端宗教国家同时吸引着无数的充满热血愤怒的年轻人涌进去,他们相信这场战争是阿拉在呼唤他们,他们在为真主而战,这是他们生命的意义,超脱了物质,超脱了世俗,他们在这一刻是完全精神的,是神的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