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群言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之旅》读后感(一):十分钟速读《文明之旅》(插图版)
这本书其实是凤凰卫视在千禧年来临之际组织的一次文明考察节目的文字版,大部分内容都在《千年一叹》里出现过,只有后面关于宗教的讨论比较有意思。只看文字的话信息量实在太小,压缩一下,十分钟就能看完。
1.希腊
《文明之旅》读后感(二):“千禧之旅”的文字版
本书为凤凰网1999年“千禧之旅”电视节目的视频的文字集结。几乎是电视中台词的原稿,缺少电视中的影像和一些口头上/非正式的宣介。对于喜欢旅游文字的人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看视频可能会对其中的人物穿着及话语感觉过时,毕竟已经过去10多年了(不知道余老师10多年前的经历现在才出书?不过这本书里我真的没有找到作者是谁),不过对于文化的介绍和评价无所谓过时。
书中的照片都是后补的,因为“千禧之旅”整个行程他们就没有派专职的图片摄影师(这一点在后来的“欧洲非常之旅”中得到改善),所以此书的图片甚少。喜欢看图文旅游的还需要自己去找一些图片来充实感官。
现在网上还有视频,不过不建议,不妨顺着书中的足迹自己做功课去探究整个文明旅程,自我学习感悟下文化的传承和伟大。
《文明之旅》读后感(三):文明之旅,真的是文明吗?
此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心里只有一句话,这真的是在写文明吗,然后这句话一直伴随到我整本书看完。
对于余秋雨的书我是有情结的,因为当年一篇《莫高窟》激起我曾经的文青情怀,他的《文化苦旅》伴随了整个高中,其中的人文、感怀和扑面而来的文人情怀让我久久不得忘却。
等到几年之后再看他的其他书籍便再也没有年轻时那种共鸣,也许是书的问题,也许是人的问题。
回到本书,因为太懒于挖掘,任性的将都看里一时兴起的书评摘抄之下:
“什么是文明,一种文明对一种文明的摧毁、渗透、取代,还是一脉相承?
最终震撼的莫过于伊拉克、伊朗、约旦的那几段旅程,没有亲眼所见,却依旧触目惊心。
人心从来最羸弱,却也最残忍。没有理所当然的和平,和平从来都背离了人类的本性。和平需要代价,然而代价却太容易被击垮。
重新思考了国人的宗教信仰,书中一段话印象很深。大概是说国人从来没有一种癫狂的宗教,中华的文明优点之处就在于我接受,不排斥,但从来不会让你成为一种癫狂。所以中华的文化是活的,不可抗拒的。这何尝不是一种信仰,我说不出来,永远有一种懒散之处,然而你却永远拆散不了,只因中国二字。
然而,还是觉得之后的书再也没有一本抵得上《文化苦旅》中的思想和情怀……”
摘录:
1.和平可以消失于顷刻之间,和平实际上现在存在于一个并不太大的领域。我们生活在和平当中是偶然,是幸运,我们有呼唤的可能性的时候,那么,我们要尽我们的力量继续呼唤,否则的话,人类不可收拾,地球不可收拾。
2.希腊的思想家是思考了战阵本身的罪恶以后,才会想到人要理性。理性可能就是从血泊当中的出来的结论。它的辉煌也让我们吃惊,它的破败也让我们吃惊。
3.许多国际惩罚,理由也许是正义的,但到最后,惩罚的真正承受者却是一大群最无辜的人。
4.也许一切伟大的文明存在于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它已经沉默寡言。
很难得,在豆瓣上看到的 这本书居然书评没有几个,也许这本书本来就是电视文学的缘故,所以可能读者更喜欢去看电视而不是静静的来读读书
题外话了,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可以的,从希腊到尼泊尔,其中经历了欧洲文明的发源,中东的发源,以及整个伊斯兰文明和中东文明,对自己来说除了心灵上的游走,也让自己梳理了一遍世界政治格局的脉络。
整体来说,秋雨老师的文字总能给人一种向往,从《莫高窟》开始,自己就喜欢这样的文字,其实自己内心还是有一种隐秘的愿望,逃离一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书评正式开始-----------------------------------
从希腊开始,现代的希腊是欧洲最慵懒,闲散的国家,然而就在公元前两千年之前,这里是西方世界所有文明的发源地,随便就可以说出几个名人: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这是是灿烂的文明,充满理智和民主的文明。罗胖有一期节目讲的,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其实讲的就是民主制度最根源的地方,因为在这场战争里,民主制度将雅典推向了灭亡。以至于后人在理解民主的时候,会用上这个例子,后人用理性和平和,来推动真正民主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
到了埃及,更是不得了,这里是有着世界闻名的金字塔,也有着因为地缘位置导致的不稳定,就现在看来,埃及任然面临着内战不不稳定。但是在两千多年前,这里也是有着高度的闻名,金字塔究竟是怎样堆建的?木乃伊究竟有怎样的传说?
中东的国家,大多充满着紧张和忧虑,伊朗和伊拉克最为明显,用石油换食品虽然让部分人可以吃饱肚子,但是贫穷和仇视任然让这里的人民生活的并不幸福。所以说战争让一个民族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这种如果打击是连续性的,那么无异于一场灾难。以色列这个国家,可以说是一场神话,好端端的就在巴勒斯坦那里建了一个犹太教的国家,这里四面楚歌,周围全是敌对势力,虽然说几场战争都打赢了,但是以色列还是需要提防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剿,罗胖说犹太人复国运动可以给创业者很多启示,我想最重要的启示应该就是面对困难,一项一项的解决,可以让自己目标更清晰和做出的选择更明智。
读到一行人到了临国印度,其实自己最感兴趣的是秋雨老师他们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却发现这里是一片冷清,很惊讶国内香火鼎盛,发源地却是一片冷清,也许这就是释迦牟尼的大智慧吧。
本书不太满意的地方是进入中国四川盆地之后,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开始那几段,也许是比较容易得到采访授权,这几篇有点官话,不接地气。不过对于西藏的描写还是很美的,怪不得人们都想去西藏修行,面对一片白白的雪,真的会让人感动至极。
如果能够让我也行走,我想我会挣扎很久这样的勇气,但是有人走过,你还畏惧什么?
《文明之旅》读后感(五):千年走一回
买这本书是冲着余秋雨先生而买,以为是他的文化苦旅姊妹篇,一本旅行散文集。收到书后才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台探访文明旅行节目的脚本,红色绸布的封皮,让书的表面看起来很精致,很华丽,然而书的内容却像是躲藏在华丽背后的浅薄,读者本想看到更深层次的文化追寻,却找不到踪迹,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次文化考察,不如说是一次现代传媒的行为。所以看书的过程,远没有看电视来的精彩。
1999年9月26日,余秋雨先生作为节目嘉宾,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编导和主持人从香港维多利亚港出发至南欧的希腊,9月27日,从希腊出发,游历五大文明古国后,也就是2000年2月5日,安全回到终点万里长城,用131天的时间用车轮造访历史,脚步丈量文明。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巴基斯坦不知道是什么颜色之外,希腊是蓝色的,埃及是黄色的,耶路撒冷是象牙色的,伊拉克是灰色的,伊朗是黑色的,印度是油腻腻的黑色,而只有尼泊尔是绿色的。
他们称这次旅程为文明之旅,从探访古希腊文明开始,到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还有古中国,一路上还经过了世界几大主要宗教发源地,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还有佛教。身体经历了太多的未知,到达各个文明的历史遗迹的现场后,思想上更对曾经的未知一次次感到吃惊,又一次次矫正了之前的印象,比如迈锡尼遗址、希腊的海神庙、印度的恒河,原来传说中的文明、遗址是这样的,辉煌的文明终究走向了衰败,过去的辉煌让人吃惊,而现在的衰败也让人吃惊。
人类的文明最早的时候是想摆脱自然,因为自然有点儿野蛮,所以要摆脱自然,建立起文明。然而现在感到好多野蛮却来自于文明本身,超速的发展,使文明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要更多地走进自然,这也是新的文明的选择。
余秋雨先生说整个世界有两种战争,一是国家战争,二是民间战争,两种战争交杂在一起最激烈的地方恰恰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文明原本要阻止这些战争的,然而在与混乱战争的对峙中,文明并没有取胜。于是很多文明失落了,中断了,希腊如此,埃及也如此。奥林匹克运动会也与希腊无缘了,仅仅名称起源属于希腊而已;太阳神庙、金字塔由于不知道是几千年前什么样的文明传下来的,所以也与现代埃及没有多大关系。
和平可以消失在顷刻之间,所以我们要以生活在和平中的偶然和幸运,来呼唤更长久的和平。
节目组从希腊开始,问惑埃及,经历烽火巴以、平和的约旦,到达未眠的伊拉克,见识了内秀的伊朗,跌宕的巴基斯坦,感叹佛教起源地的印度已抛弃了佛教,行走尼泊尔后,回到锦绣中国,到雪域西藏瞻仰佛颜,巴蜀天府探秘三星堆,感受长安的荣华后回到万里长城。除了编导,主持人换了好几个,没有电视画面做补充,我只感受到了行者们的走马观花,并没有感受到文化的冲击力。
余秋雨先生也说,通过这次节目他和节目组的所有成员打成一片,不知道这本书对读者是否有价值,但对他们而言,收获的是一份珍贵的友谊记录,和永久的美好回忆。
这是他们的千年走一回。
《文明之旅》读后感(六):《文明之旅》——战争、文明和宗教
《文明之旅》是描写一对人马走过九个有深厚文化或宗教底蕴的国家,记录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的地理历史书籍。历史一般很长,长到被人忘记也是合理,历史中的地域不一定很美,却或壮丽或残破或令人生出苍凉。当我们人不在路上的时候,看这类书是性价比多么高的精神旅游。
书里面有很多伟人,如居鲁士、亚历山大这种骁勇智慧而未能有机会统治王国的君主,有以智慧不卑不亢地态度斡旋在中东纷乱势局而俭朴长眠的上任约旦国王侯赛因,有卓绝才华写出《见与不见》和《问佛》却英年早逝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等。
不同地域的风景及文化,不同时间文明迁移与推进孕育出的不同人与结局,或多或少让人备受启发。
lt;关于战争与文明>
没有一种文明的开始不值得历史欢欣,也没有一种文明的消失不值得祭奠。一种文明的消失不是由于自然灾害,就是通过战争,而一种文明的新兴,只能是通过战争。
就像克里特岛(据说由于自然灾害国力减退)后的迈锡尼文明,团结了希腊诸城的迈锡尼文明由于发动十年特洛伊城战争,元气消耗至希腊诸城联邦瓦解而消亡,后来斯巴达群领希腊诸城打败波斯帝国奠定霸主地位,然斯巴达并没有能力治理希腊诸城,希腊的新兴势力马其顿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父亲)又统一了希腊,后面征服了波斯帝国和印度的亚历山大帝国又被罗马帝国攻陷(亚历山大此时已经去世,他死后王国被手下分为四个板块)等。
每个战争背后都有很多政治文化经济故事,每个战争后都有新的政治文化经济形成(头好晕),即新的文明形成,在那个时候,文明和信息的传递方式是战争,尽管会有很多人牺牲,会有很多人家破人亡。
但是当时间久到形成历史后,历史和文明都在前进,战争中人们的牺牲对于文明的进步而显得无足轻重,但是因战争受伤的当下却是当下人不能承受之重,但如果战争并没有带来文明的进步就更是一种进化的讽刺。
当路过伊拉克时,《文明之旅》描述的当地生活环境及水平与其它他们路过的地方相差不止一两米。发生在这里的战争也许通过禁运石油(石油本占其国民经济的95%)及实施石油换食品计划,伸张了国际公正,但是,这里的孩子文盲率高,普遍消瘦并营养不良,过早辍学打工补贴家用,婴儿、儿童及大人没有足够的食品用品来源,再加上严重的通货膨胀,那里无辜的人经受着贫穷,病痛。他们应有的公正又应该在哪里得到伸张呢,还是说他们几十载苦楚的岁月不用等湮灭在历史中,即在当下也是是合理的牺牲品?
lt;关于宗教>
宗教在很多地方从一开始起源自内心对自然的敬畏,后发展成用来统一思想稳定民心的政治工具,尼泊尔是个诸神的世界,其总理说,宗教较好的影响就是引导人做好事,使其不做坏事受约束,大概是这个意思,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每个国家该是多么闪耀着圣洁充满爱的世界,宗教本应该透着美好神圣信仰的祥和。
犹太人是个有信仰但命途多舛的民族,从史上“第一次巴比伦之囚”事件灭国开始,后面更是经历了总总磨难,被驱逐,被屠戮,一个原本有如此坚定信仰的国家却遭受着最艰难的熬炼,没有国土的时候,在伊斯兰教借的哭墙边恸哭哀泣,寄托对宗教圣殿家园的悲愤思念,1948年以色列复国后,这块土地也不平静,与周边国家的冲突时有,内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分歧也不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于犹太教),但这个国家的信仰却是几千年不息,尽管少平静及祥和,宗教信仰就这样坚定牢固的盘踞在每个信徒的灵魂里。
印度是宗教大国,据说到了印度才能体会宗教的狂热。印度本是英国殖民地,后来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领印度取得了独立,因为宗教原因,巴基斯坦1988年从印度分离出去,甘地被奉为印度国父,但最后这位提倡非暴力的伟人却被印度教激进分子杀害。
印度在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的国教是佛教,那时佛法盛行,佛僧四方游走传教佛理,到后面却被印度教取代了,印度现有超过80%的人信奉印度教。除了人们虔诚的礼拜及祷告和那些雄伟的庙宇能体现出信徒对印度宗教的狂热外,恒河沐浴是印度教徒不可缺少的神圣。
可是《文明之旅》里面描写的恒河沐浴顿时让人少了以前总总的遐想:很多人在那刷牙洗脸洗澡,船夫在那丢垃圾,去世的人在那火化,而且据说每天有9亿工业污水被排入恒河等。
看到这些情景描述和数据时心里顿时梗塞。恒河晨浴是印度教认为最神圣的河,那里的早晨应该是随着日出染上神圣的金色啊,那里的晨浴应该是充满圣洁的仪式感啊,但是事实却是,信徒们秉承着虔诚的信仰在科学理论下的脏水里以似乎不太不宗教的方式洗涤他们的心灵及宗教形体,来表达他们对信仰的坚忠。
我想,对于不能体会印度教的人来讲,这种情景让人产生“宗教迷茫”感。
以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相比,国民生活及科技发展和宗教那种保守不开明的坚守似乎大体呈反比例关系(石油贸易发达的地区除外)。欧洲国家大都有信仰,但是和中东女子必须带头巾,用黑袍遮住身体不让男性见到是不一样的氛围,和伊朗那种连外国女人也必须头巾黑袍加深的压抑更加不能“相提并论”,和印度这种跨越生理健康的狂热习俗也不一样。
也许应该思考什么是进步,是以经济科技发展为进步的载体,还是以信徒守着他们“初心”的思维和遵从宗教各方面的”约束“作为进步的体现,前提是加上知识经济素质等这些权重。
当然,除了很沉凝重的战争和宗教,《文明之旅》里面的很多景观让我神往,那些纯粹的美感很吸引我,不论是自然赋予的质朴壮观之美,还是历史或艺术赋予的浑厚之美。
屹立在蓝色爱琴海旁边的波塞冬神庙、西奈山美丽的日出、玫瑰城佩特拉、秀丽神圣的山水波卡拉,以及布达拉宫里大昭寺和响铜佛殿、羊卓雍湖及念青唐古拉雪山(以前只知道梅里、冈仁波齐、阿尼玛卿及尕朵觉沃四座神山),还有美丽生态的九寨沟、那条被毁又被修的明月栈道,周发祥秦崛起的青铜乡宝鸡、八百里秦川中心13朝古都西安(虽然我去过两次,但没有一次能摘下它的头盔看到它的轮廓)等等。一幅幅的画卷在脑海中一次次摊开。
虽然这本书是前几年的书,关于一些当时的局势和现在肯定有差别,而且需要好奇心查资料把里面的背景和脉络连接起来(我远远没有查完),但整本书确实从各方面让人回味无穷,富裕与贫穷交织,先进与落后辉映,壮丽与残破齐飞,进步与遗憾共存。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的世界,婆娑即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这段来自仓央嘉措的《问佛》。
也许,时空中的文明,战争,宗教,因为需要有美好,所以得有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