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是一本由[美] 乔比·沃里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1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旗》读后感(一):矛盾制造机
其实本书介绍的,是ISIS成为如今这样的前世故事。全书共为三部,前两部是关于“宗师”扎卡维的发迹覆灭史,最后一部是美国与阿拉伯其他国家,在面临叙利亚危机之后,是如何一步步纵容ISIS一家逐渐壮大的历史。很明显,作者关注的重点在于ISIS发家所支撑它成长的背后机理。
也就是这个雏型,让全世界为之感到恐怖与愤怒。
他们对所有的异己,进行无差别消灭。他们不仅反抗美国的侵略者,还把屠刀伸向了另一部分什叶派民众。在“安曼新娘”恐怖袭击一案,为了报复约旦王国亲美的王室,扎卡维甚至用自杀袭击的方式,屠杀了逊尼派教众。
这股原教旨主义最邪恶的势力,产生的“动量”大过任何一个恐怖组织,却也因为过于极致,而失道寡助。但是,极致的“美”,又吸引着无数打着“理想主义”的人们前赴后继,回不到的过去,总比现实要好些。
扎卡维的极致非理性,也昭示了人类失去文明状态的真理:
如果没有文明的建构,我们或许将永远生存在屠刀的恐惧之中,而唯一值得信仰的,不是彼岸世界,不是内心的道德律,而是用拳头争斗出的权力。
而美国,一心想要做国际警察,其实就是防止人类社会,回到这样的“黑暗森林”。
而理性力量呢?
爱兹哈尔大学的大伊玛目Ahmed el-Tayeb也呼吁教士对伊斯兰教进行一次“革命”。为何他们坚持的信仰,竟然成为ISIS杀戮的工具?而这个举动,即使艰难,但依然具有意义。
人类因文化而与众生不同,在杀戮面前,愿良知成为我们的明鉴。
《黑旗》读后感(二):黑旗
“当时机到来,尸体将堆积如山。”“我手下求死的意志,和你们求生的欲望一样强烈。”—《黑旗ISIS的崛起》。
不知上次是谁推荐的这本书,我也买了一本。看了根本就停不下来,情节引人入胜,如同大片的感觉。
为什么ISIS让基地组织都弃而远之?为什么称ISIS能操控60亿人潜在心里恐慌的中东幽灵?看一个小人物如何一步步缔造了一个神话,看伊拉克战争是为何而战?看宗教信仰是如何恐怖。全书前半部分画面感极强,用故事解释复杂概念,叙事能力令人惊艳,堪称教科书般的非虚构写作,但后半部分却流于平庸,略显凌乱。书最后并没有结尾,因为ISIS还存在,或许有一天,当ISIS完全覆灭之时,亦是此书真正完结之日。杀人易,诛心难…
《黑旗》读后感(三):当人的良心被神吃了以后
“扎卡维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罪恶的欲望,让他蠢动不安,同时,一种追求伟大的超我的理想,则在和欲望反复斗争。”作者说到,扎卡维有英雄和恶棍的两面性,他做什么事情都非常投入,无论是对下属,对信仰还是对战争,都抱定一种坚韧不拔,冥顽不化的态度,而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往往陷入到偏激的妄想中。
相信每个年轻人都曾有过这么一个阶段,青春迷茫,无处安身,愤世嫉俗,求知若渴,总想着改变世界,改造自己,总不免会有一些激进的想法。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结婚生子,处事过多,就会发现平平淡淡才是生活,温温和和才有进步。也就是说,会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审慎主义者。
但是,扎卡维没有这个转变,他继续着自己的疯狂历程,只要有野心,有能力,就可能有大作为。而他恰恰不缺这两样,关键是他还有一个放纵他的社会环境,中东这个宗教大染缸,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和平和稳定,缺法治和平静。乱世出英雄,英雄造乱世。扎卡维就是那个乱世中培育出来的魔胎。
而从宗教和现代传媒的角度,作者分析了他的恐怖策略。
而且,恰逢中东乱局,王纲解纽,社会转型,经济凋敝,加上以色列和阿拉伯的世仇,整个社会处于乱世,道德规条会很容易涣散,人们会很容易走向丛林社会,暴力就成了唯一的解决方案了。
我想,从宗教和社会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可能比心理分析更深入一些吧。但西方个人主义的主流下,人的选择是最被关注的。
当然中东的乱局也离不开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家:本书直言不讳情报 人员和白宫政客的冲突,前者更知道现实,而后者却怀有自己的目的。这集中体现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上,小布什和切尼硬是要情报人员找出萨达姆和基地组织联系的证据,但是情报人员三番五次地解释说,这不可能,世俗主义的萨达姆讨厌宗教极端势力,更何况他们还是在库尔德地区。但是,后来,国防部长鲍威尔还是在国会做了报告,将扎卡维的照片展示给全世界看。
情报人员肯定也曾建议过不要发动伊拉克战争,因为独裁而世俗的萨达姆政权肯定比野蛮而攻击性强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要更容易合作。当时的伊拉克民众一开始是欢迎美军的,但是随着美军解散军队,无法维持治安,利用什叶派压制逊尼派,导致恐怖袭击和教派冲突频发,以至于让伊拉克成为活地狱,多少无辜的生命就此陨灭。
看完这本书,其实最大的感受,还是破解了对伊斯兰的误解。伊斯兰并不是那种不可救药的邪教,所谓的激进,保守,中世纪风,残酷暴掠,歧视女性等,尤其是政治伊斯兰的极端主义,这些所谓伊斯兰的负面,并不能否定它作为一个宗教的存在意义,正如印度教虽然有种姓制度,但印度不也转型成功吗?阿拉伯之春虽然失败了,民主化开启了伊斯兰保守历程,世俗化往往只能靠独裁来维持,但是这不也说明,民主是可行的吗?看看现在的伊朗,虽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虽然有诸多保守和专制,虽然还在输出意识形态,但民主制度还是在运转,社会状况也是在改善,就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它比沙特阿拉伯这个国家还要有希望。它可以说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了的共产中国罢了。
阿拉伯世界在民族主义浪潮中,没有办法达到联邦的统一,而在宗教化的浪潮中,也无法达到团结,它们还在摸索一种政治,宗教和民族和而不同的国际秩序,一种容纳了土耳其,波斯,阿拉伯,犹太人,容纳了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容纳了君主立宪,威权军政府,民主国家,政教合一国家等各种政体的环境和氛围,这非常难,中东不像拉美、东亚,东南亚那么有统一的文化和开阔的空间,它可以说比欧洲还要复杂,还要分化严重,要实现和平恐怕还需要很多年吧。
最后我还还有一个想法,和平第一,稳定第一,只要不乱,宗教极端主义就很难煽动仇恨。在和平的基础上,慢慢开始改变吧。
《黑旗》读后感(五):一个人的平庸之恶
《黑旗》读后感(六):由“黑旗”所引起的一点思考
《黑旗ISIS的崛起》一书是由中东问题资深记者乔比·沃里克所写的一本新闻纪实,主要介绍ISIS的发展历史。作者认为ISIS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伊拉克战争,其主要创始人是一个名为扎卡维的约旦人。扎卡维年轻时候只是一个生活在扎卡小镇的普通的市井流氓,但是在从阿富汗战争的战场回来之后他变成了宗教极端分子,再后来就成了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主要创始人。在世人眼中,他比本·拉登更凶残、更嗜血。他有个“屠场主人”的外号,这是别人送他的,他认为这是对他的赞扬,于是后来他也会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扎卡维的采取的一些行动有时甚至会让基地组织都会无法接受,怕他的做法会损坏到基地组织的形象,故而出来指责他的做法。扎卡维虽然在2006年被击毙,但是他的阴魂却不曾散去。之后他的继承者们趁着叙利亚的混乱局势又再次壮大起来,恐怖主义之花再次绽放,于是“伊斯兰国”出现了。《黑旗》读后感(八):燎原的烈火
“人弹”、爆炸案、暗杀等一系列的恐怖事件将中东这片“燎原”烧起了熊熊烈火。《黑旗:ISIS的崛起》将走进扎卡维、伊斯兰国的世界。
作者乔比•沃里克,美国作家,中东问题资深记者,本书曾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品奖。《黑旗:ISIS的崛起》主要讲述了扎卡维的“成长”,一步步成为极端宗教主义的领导者,奠基了伊斯兰国。在内容上,作者不仅写出个人的经历,还站在整个中东全局的角度看伊斯国的产生。在风格上,本书属于纪实类,但笔者却把真实写出了一种丝丝入心、扣人心弦的精彩小说感。
俗话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何况是烈火,扎卡维就是那点燃的烈火,把中东地区烧得透红。他是极端宗教主义的头目,恐怖主义活动的策划者,为何有如此多人追随,他的王国如何建立,答案都在本书中。
《黑旗:ISIS的崛起》让我们更真实的认识了这些极端宗教分子,同时也展示了一个不争的现实,燎原的烈火依然在燃烧着!
《黑旗》读后感(九):4.7
4.7
看这本书之前对什么中东局势一无所知,作者从头至尾梳理了恐怖主义头目扎卡维的发迹史,叙述流畅。有关中东政治部分的,因为不了解,所以也不能轻信作者一面之词。(至少在书中,他对一些政治人物的处理很刻板化,显得没有说服力,这显然和作者的政治取向有关,这也是我不愿意给五分的原因。)
但看完这本书同样有很多问题,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那就是“虚构”为什么难以满足现代人?非虚构的文学生命有多久?因为题材的限制,很多文学的技巧和思考不能增加到文本中,非虚构作品如何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呢?(当十年后,倘若恐怖主义离我们渐渐远了,我们还会读黑旗吗?)
正好最近看到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首席作者角谷美智子前两天退休了,据说她抛弃了奋战几十年的书评领域要转战政治文化领域,她写的一些文字也许能够给我们一点启发。
“We live in a relativistic culture where television ‘reality shows’ are staged or stage-managed, where spin sessions and spin doctors are an accepted part of politics,” she wrote. “This relativistic mindset compounds the public cynicism that has hardened in recent years, in the wake of corporate scandals, political corruption scandals and the selling of the war against Iraq on the discredited premise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it creates a climate in which concepts like ‘credibility’ and ‘perception’ replace the old ideas of objective truth—a climate in which the efforts of nonfiction writers to be as truthful and accurate as possible give way to shrugs about percentage points of account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