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上帝的宗教》是一本由[美] 罗纳德·德沃金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8.00,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上帝的宗教》精选点评:
●值得一读的宗教学小文,作者视图在唯心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之前寻求一个共同点相互弥合,给出了一个略略牵强的答案,对宇宙的美的共同的敬畏,一种宗教式却又无关神的虔诚。相比之下很喜欢前半段对人类尊严价值的定义:一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特别的的价值,二是每个人都有责任使自己的人生成功
●德沃金试图弥合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以及有神论者之间的鸿沟。他成功了吗?其实作者自己也说希望渺茫。但这种事情总要有人开始去做。个人来说我很喜欢,也赞同他的努力。尤其现在,这本书更值得一读。
●德沃金是个诗人。。。很对味。
●大师之作,必须精读。古往今来的学者大多都会关心宗教问题。洛克论说过宗教宽容;拉德布鲁赫与神学家蒂利希有过学术讨论;据说人们拉开罗尔斯遗留的抽屉,引入眼帘的也是关于宗教问题的手稿。
●主要阐述了德沃金的无神论宗教观:信仰很重要;信仰令虚无的人生实现意义;德沃金的理想是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忽略对上帝是否存在的激战,而去关注彼此的共同点——都信仰着一种超然于自身的存在,并以此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指导着自己的人生——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解。在宗教冲突不断激化的当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美好的愿景和人类未来思想融合的发展方向。另外马克一个由德沃金指出的似乎显而易见却振聋发聩的真理“通过有意识的生活而获得永生。”
●将我们的人生活成艺术品——有(存在)意义、有(价值)成就,而能支撑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唯有信仰。
●生活的意义。第三章需要在接受法学教育后再看一下。
●所谓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之间的共识就是:找到一种解释未知的终极理论。有神论者靠上帝,无神论者靠物理。自然主义者靠自己“一位认为现实仅仅是物质和精神之和的自然主义者不具备这种态度,他们会认为所谓价值不过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某种幻想或假象。”
●有一种搔到痒处的快感。薄薄一本小册子却包含了很多领域的内容,让我得以把自己平日里的一些肤浅的、碎片化的思考系统地组织和考察起来,并发现了很多此前没有意识到的逻辑漏洞。确实,“无神论宗教”之类的观念并不是这么容易接受的,自身也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要弥合有神论和无神论的间的鸿沟更绝非容易,不过我认为这仍不失为一种可考虑的方案。
●其实还是太短太浓缩了...
《没有上帝的宗教》读后感(一):没有上帝的宗教,没有分岔的信仰
一直以来在我内心得苦恼和疑惑,每当别人问我是不是基督徒时我找不到更好的回答。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让自己真的去相信和理解这样一位人格神,但我又确确实实需要仰赖和依靠一位“神”,这依靠不是外显而确切的,它非常隐秘,是少有那种住进人内心、非自己不知道的。再一次福音讲座上,港大一位化学系的教授姊妹说,信仰个宗教是两码事,它们是两条平行得线。那一刻我确信自己拥有的是信仰而非摩托一宗教中的某位神。而,德沃金说的更好,宗教本身就是更宽泛的一种价值存在,它不论有没有神。
《没有上帝的宗教》读后感(二):短评
《没有上帝的宗教》,罗纳德·M.德沃金。法学家德沃金在临死之前写了一本为无神论申辩的书,但将之伪装成一本试图弥合有神论和无神论裂隙的书。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可以将宗教信仰分为科学和价值两部分,无神论者虽然无法接受有神论的信仰科学,但却可以接受有神论信仰的价值部分,因此,有着价值信仰的无神论也是一种宗教。这种论辩实在简陋得很,我们只需要这样反问就可以了:如果你说的信仰价值(比如善之价值)的无神论者真的相信这种价值的实在性,那么这种价值的在(being)为了与某不知名的空间里一块石头的在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可以在心智中被辨识为一种价值,那么它是否逻辑上必须是有评判功能来确定是与非的?同时要让这种评判真的是一种评判而不是主观幻想,你所说的这个价值是否必须能主动呈现于人并以某种方式宣告其评判的有效性?如果是这样的话,对不起,你说的不是无神论,而是一种不自知的有神论,而且是信仰位格神的有神论,因为你说的“价值”显然是有某种“人格”的。事实上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信仰一位位格神,或者否定任何物质之外的东西,包括善恶,中间状态当然在事实上是有的,但在逻辑上没有。德沃金只是没有勇气接受这一点而已,其实他也挺可怜的。
《没有上帝的宗教》读后感(三):一点感想
从面对壮丽的自然,浩瀚的宇宙以及简洁优美的数学公式所体验到的震撼的美来入手切入宗教体验无疑是聪明的,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一个呆板木讷到完全体会不到头顶星空神秘不可言说的美的老汉,完全可以具有无可置疑的最深厚的宗教体验;而一个具备了最敏锐的感受力的艺术家或科学家却可能是一个完全体会不到任何宗教体验的人。美无疑是重要的生命体验之一,但美并不是一个价值判断,甚至不是一个伦理判断。而宗教体验,却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的伦理判断。宗教体验是在最深的层面上对生存意义的解答—值不值得继续生活下去,以及由此引发的怎样生活。在克尔凯郭尔的人生诸阶段的阐述中,他明确区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和层面:审美的、伦理的,以及宗教的。从形式上来说,审美的阶段对应着古希腊艺术特别是古希腊雕塑,伦理阶段的对应物是古希腊的戏剧(悲剧的艺术),而宗教阶段的对应物是基督教,以亚伯拉罕为代表。本书作者在此犯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是把审美阶段的心醉神迷与宗教阶段的与神合一的迷醉和由此获得的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状态混为一谈,而任何有过真正的宗教体验的人,都绝不会把二者有任何的混淆。因此,从论述信仰与宗教这一角度来讲,我认为作者最终是失败的。
虽然如此,但因作者在本书第三章中对宗教与法律之间关系的精彩论述,此书并非一无是处。其对美国宪法修正案相关宗教条款的辨析,显示出了作者作为一个自由主义法学家和哲学家的高超能力。
《没有上帝的宗教》读后感(四):【转】於兴中:自由主义者的宗教问题——德沃金《没有上帝的宗教》之介评
【作者简介】於兴中,男,汉族,生于1956年,甘肃岷县人。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外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分配至西北政法学院外语教研室任教。1985年5月至1986年9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思想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86年后任西北政法学院法理学教研室讲师。198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年取得美国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取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5年到1998年在贝克·麦肯思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1998年3月至6月为北京大学访问教授,1998年8月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高级研究员、讲师,2000年始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法律系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自2012年1月起,被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聘为the Anthony W. and Lulu C. Wang 讲席终身教授。著有《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
原文载于:《中国法律评论》
《没有上帝的宗教》读后感(五):in chasing the truth and faith as another religion meaning among an unknown universe
一气呵成。 最爱的法哲学家。 第三条道路的自然法学派,序言介绍德沃金背景是自由主义,看完之后知道自己为什么爱德沃金和哈耶克了、都是具有独创性的自由主义,富有创造力智力成果的刺猬型学者。而哈耶克作为以辩护市场经济出名的人也写了法律的哲学。看本书,不得不再次佩服美国的法学家们的哲学素养,甚至本书是基于爱因斯坦的各种理论与宇宙之美、智性之美的讨论,囊括美学、灵性、神秘主义等相关概念集成的impersonal gods,无神论者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一种conceptual truth,坚信生命的意义,这种意义的追寻与信仰便是无神论者的宗教信仰。“生命的内在意义和自然的内在之美,构成了一种彻底的宗教人生观的基本范式。它可以使我们超越人生的局限和虚无,从而使生活的更有意义。而这一切并不依赖于神的意志。” how profound and mystic the universe could be , among the intelligence and religion .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tried to asked a final theory in language of explanation, it’s endless... 宗教更是一种世界观。不需要借助一个超自然的实体,那么逻辑上的假设呢? 德沃金认为是一种次要假设(无法仅凭自身价值判断成为真理,仍然需要前途性假设)、终结于一种整体性。这种整体性的概念,独特地发展在他的法理学中,我更愿意将他说是法哲学中(毕竟哲学导论中熟悉的哲学家名字竟是在他笔下抓出重点思想)。更为巧合的是发现了要入手他的下一本书,吉林大学研究他法哲学中的整体性的一本学术论文集。本书的第四章,死亡与永生,未竞之章,完成此书德沃金已病,两年后病逝且无力完善也未看到此书出版。 死亡与不朽,如何问什么方式可算上永生?德沃金一直举的是伍迪艾伦的例子。“像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艾伦的电影仅仅因为被创作出来就是永恒的,不管其能否被后代承认或是能否继续存在。”。 本书即便未竞,其成也是不朽的。德沃金这种哲学认知上的包容性,极具人文关怀的政治法律观,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对逻辑、伦理主义毫不含糊,在我心目中他是无法超越的。不仅仅因为本书,解决了个人阅读多年经验中对文学、哲学、艺术、美学中的虚无主义与人生意义难题,巧合的是双十一的前后买的两本书(信仰并不从属、虚无主义的荒诞),阅读顺序再到本书简直在内容逻辑上有一种奇妙的映刻。 信仰并不从属也提到了英国当下信仰的崩塌,宗教信仰占人口比例的逐年下降、信仰归类中无神论,甚至归于一种模糊自认的不可知,虽未读完后需章节将有更深入的分析。而虚无主义的怪诞这本书从理论上让我明白了什么是nihilism,它的含义与分类。而文学作品中我深爱的意识与形式,其透露出来的孤独与虚无原来属于一种宇宙虚无主义,同时也包含一种认知上的虚无主义。这本书对虚无主义的阐释与认知,对于人生的思考、对文学作品中的某些精神上的理性认知,是非常难得的。再到今天的这本没有上帝的宗教,更是对虚无主义的一种反驳,其对生命意义本身的肯定而不是证成、宗教作为一种世界观、活出生命内在的责任与意义,这种信仰终是一种永恒对faith and truth 的追逐简直是对消极虚无的一记暴击。但拥抱这种多元化,在自由主义中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困境,必然有不断更新的学术理念的抨击。维护他的法哲学理念仍有价值(当然德沃金肯定对于身后的一切是不屑的),最简单的体现即是德沃金阐述的这种宗教自由理念,读完本书后我知道仍可以将虚无主义视为一种宗教,即便他的理念是对宇宙自性的不可追问、美与智性分离弥合所延伸的一种自然主义下的惊叹(对自然美与智性美的颤栗,及至艺术作品与诗学中对美学的整体性阐述)、对生命意义诚挚坚信使然的一种宗教信仰。 一个业余读者感叹于阅读过程中的巧合与昭然若揭:这些年对阅读文学的一种信仰,对艺术与美的追寻等等,遁形于小说中的虚无主义、哲学与美学上的映证。生命中让人狂喜的巧合,在虚无主义的怪诞中得到了对某些文学类型喜好的直白理解,这种贯穿人生阅读理念的信仰引至今天这本没有上帝的宗教,感慨!(最后插一个阅读这接连几本书在内容逻辑以外的另一个巧合,巧合到到作者名字有两位Ronald、一个Donald,英美分别)。
一辈子不会放弃文学艺术、哲学、法哲逻辑、社会学了。 学无镜但终相通,通过阅读不但能解决精神困境,形成自己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