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7 02:10: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摘抄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页数:5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精选点评:

  ●卡裡斯瑪...

  ●材料整理的不錯...

  ●社会学

  ●文化巨人的无敌之作,除了感叹与感想,不敢评论。

  ●一个“高贵”的德国人自以为是地纸上谈兵

  ●后三篇:《总序》,《导论》和《中间考察》很有用。

  ●卡理斯玛型的氏族和权力

  ●适应调和,传统主义,强调和谐缺乏冲突,没有彼世的憧憬,有也只是民间次一级非人格化的神,不起冲突,士人阶层和可见的最高克里斯马自有顽固的一套可说是稳固的体系,这些,两千年来像是停滞的过程,没有外来可以参照的情况下可能无法突破

  ●“所谓‘文化’即是指人类从自然生命的有机循环中解放出来一事。” 看了名为«中间考察»的节选,对恋爱和审美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

  ●原来只是第五册,原来还有那么多本!但是不论是哪一册我都看得云里雾里!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另一种中国式,虽重点在宗教,但包含了政治文化经济方方面面,极大程度撒谎那个可以说是一部社会学著作!好吧,我还是看不大懂!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一):宗教是个什么玩意儿?

  前面那些不想承认宗教问题的,是因为现在的中国人缺乏信仰,他们一提到“宗教”两个字就自己切割定义到落后迷信那边去了。其实宗教是什么?“宗教”就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根本价值观,也可以叫你所谓的“真理”,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科技本身也是一种“宗教”,是通过实践研究在试图解释世界的根本原理并学习运用它们,但是这两者本质上都没有区别,现代西方科学越发展越实践就更加会向传统宗教根本见解靠拢。举例来说,传统宗教和现代科学就好像是从两条不同公路行驶的两辆汽车,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一切存在的根本意义,通俗讲就是“搞清楚这个世界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二):中国的宗教

  虽以“宗教”为名,《中国的宗教》实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等诸层面的问题的探讨于一炉而冶之,即称之为一部“整体史”也不为过。   说实话,第一次看时委实无法理解,不光是标题与内文对不上,而且根本无法理解书中内容,毕竟那是十几年前了。如今看来倒还不难以理解。虽然韦伯是通过第二手甚至第三手资料来进行表现,但似乎并不影响理解,因为韦伯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社会学家,书中的看法分析更多是表现着作者的观点。所以不要把本作品当成历史研究书籍,而是社会学研究专著便可以了。而且所谓“旁观者清”。韦伯的看法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反而对于我们看待中国本身有着不一样的视角。   《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三):最早的中國研究之一

  繼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問題和方法,韋伯繼續考察世界其他文明中的宗教倫理與經濟的關係,從中國開始。如果說《新教倫理》中歷史視角非常重要的話,《中國的宗教》一書則更多地採用了社會學的結構主義視角。地一部份談social condition的各個領域,第二部份談儒教,第三部份談道教。作者總體而言解釋了為什麼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一方面中國沒有新教倫理式的倫理;另一方面,儒教與道教的倫理都不利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作者西方歷史何社會學界研究中國的始祖之一,韋伯本書所涉及的話題至今仍是研究的熱點。如法律、城市文化、稅收、官僚體制、文人士紳、禮等等。當然,限於材料和根本出發點,韋伯的大多判斷已被修訂。然而他開創的這種分析模式依然是基本的研究範式。

  對應《新教倫理》,韋伯探討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但顯然他將文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宗教倫理。人們傾向於將韋伯與馬克思相比,認為前者是文化決定論,但是韋伯明確指出自己只是想挖掘文化的意義,並不以之為決定因素。韋伯也沒有繼續問:文化的差異又是什麼決定的呢?或者文化何來?相反,他適可而止。

  與對文化的強調響度的是對“人”的處理,《新教倫理》談論的主角是priests,但是宗教改革之後人人結尾priest,故此書所談論的就是新教的大多數信徒。而《中國的宗教》一書則特別選取文人——也許作者認為中國的文人承擔了西方的牧師的角色,而傳統中國正如宗教改革前的歐洲。

  進一步追問,則韋伯所謂的理性主義rationalism可以藉《中國的宗教》而反思。韋伯在《新教倫理》中稱rationalism有其自身發展的歷史,資本主義只是其一環;rationalism體現在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以自然科學特別是數學為基礎。他繼而討論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理性rational capitalism和新教的ascetic rationalism,並稱後者為worldly asceticism。他接着說儒家思想也有rationalism,反對巫術等mysticism。那麼韋伯對於世界歷史與rationalism的發展有沒有更清晰的論述呢?似乎最終韋伯有一個ideal type的rationalism,各個文化中只是展開它,而以西方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為model。是這樣麼?

  最後一個問題涉及社會學和歷史研究的基本邏輯。韋伯在《新教倫理》開篇問了一個why的問題,即為什麼新教倫理的盛行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發生。然而在實際分析中他問了how的問題,即在何種意義和程度上新教倫理能影響資本主義。問題在於,何謂explanation,韋伯又如何證明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之間的聯繫?歷史研究幾乎總要問why的問題,近來文學研究亦襲此風。但是這種問法註定無法為自己提供完滿的答案。但是什麼是所謂的研究呢?不是不斷地追問為什麼嗎?也許確實,”every causal relation is construction”,我們只能滿足於較為巧妙的construction而已。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四):一个观(瞎)察(写):组织逻辑的不同

  韦伯在本书中从丰富的视角中介绍了中国为什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其中,一个观察是值得注意的:对每个人的“理想人生”的不同设想和他具体被组织起来的方式,在人的行为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稍有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人都会被完全组织在以家族为样板结构中(毫无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也很难想象他会有家族)。从分封制的结构看来,天子作为大家长,具有来自上天的克里斯马,成为由皇室及其兄弟构成的一家族的行为榜样和服从对象。从普通的家族来看,家族长无论是否受到教育,在家族中都因其为族长而有“独尊”的地位,并同样在祭祀中扮演者祭司长的地位(这一现象持续至今,课参考《白鹿原》中白嘉轩与鹿子霖的地位,以及陆兆鹏与白灵与其父母的紧张关系,以及围绕着黑娃和田小娥关于祠堂的争执)。而在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中则写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这种对于人生的“终”(既是完结,也是完成)的理想刻画有这样一种特性:所有人都被整合到一个家族体系中,他不仅仅出自他自己的父母,也出自于他的父母,当然尤其是父亲,所出的家庭,以至祖宗。反过来,他的人生的终极目的也由这个家庭所规定。电影《花木兰》中的台词可谓是这种理想的表现:“I’ll bring honor to my family”。

  而基督教则表现出了强烈的脱离家庭的意识。《圣经》中有一段文本,某人向耶稣提出请求,要埋葬自己已经死去的父亲,之后再跟随他,而耶稣说“让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这在中国是一定不能接受的:即使是朝廷要员,父母去世也必须守孝丁忧,如若不然则必要以”夺情“的名义才能留下,并且也会被冠以”不孝“的罪名(张居正)。这种对于家庭的脱离也影响到后来的”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或社团,其早期的词义就指信众在脱离家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团契“。而基督教文明的最高理想是“荣耀上帝”。无论教派如何,具体的实现形式如何,至少他们都在用词上强调了这个人生理想并非根植于自然,而是人造的一面。

  这个线索不仅有助于解释韦伯的命题,即资本主义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形成,还或许能为当代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形式和政治行动方式提供一种视角。或者至少是对于我们理解甚至想象中的,关于西方世界的“ideal type”来说有启发的作用。

  首先是关于人生观的不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或感受,即,在自己的生命中,似乎找好工作,成家,生子,“延续香火”,获得体面的生活与人格是人生的意义;而在西方则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选择,他们似乎无需买房或者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有所保障,可以投身于科学或文艺而不认为是“不务正业”。(要注意的是,在我们国家艺人和科学家似乎也不仅仅是为其技艺而获得承认,而是因为他们的财富地位与影响力获得承认,或者简单地说,是因为他们的某种整全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承认,否则饭圈文化也不可能存在下去。)。即使成立了家庭,有了很多孩子,他们也可以继续保有自己的俱乐部和读书会,以及宗教政治活动,而不至于像国内一样,似乎生了孩子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家庭与孩子身上。或者说,国内会认为牺牲自己的喜好,为下一代投入全部精力是“理所当然”的是,而花时间社交,打牌,玩音乐的成年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认为是“不正经”的。这种现象可能并不是独独因为很多外在的情况,比如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和婚姻市场压力造成的,反之,在持续的传统人生理想中可能就有它隐秘的根源。一个人,只有亲属均在,有产有家才能被叫做“全乎人”,而一个沉醉于学术研究或者艺术创作的人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除此之外,我们的政治环境似乎也在逐步加固这种情况:当同好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争取权利(力!!!)的时候,他们自然而然也就会解散,退回家庭这一整体的,持续的,有成就感的事情中。而西方的情况,则可以参考最近的新剧《美国夫人》,看看里面的各种人是出于怎样的理由组合在一起产生影响力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的宗教 宗教与世界-韦伯作品集V》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