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理解生活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22 00:49: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理解生活读后感1000字

  《理解生活》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1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生活》精选点评:

  ●嗯……人类正是因为个体的劣势与软弱才会共同生活在社会中

  ●教我们如何在了解自己的同时面对未来 包装和排版给人舒服的感觉

  ●Adele 的书都差不多

  ●生活在心中 生活态度即内心投射。略枯燥。

  ●2019第一篇章《理解生活》阿德勒 做一个在生活的有益方面努力的个体,更加勇敢、自信。

  ●本来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觉得排版和字体挺舒服的,题材看起来不错,就借回家看,当时也并没有注意到是阿德勒的书。在家放了一段时间之后拿起来看,觉得自己是捡到宝了。以前只是听说过阿德勒,糊里糊涂看过他的《自卑与超越》,但因为涉世未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今天拿起这本理解生活来看,不禁感叹,阿德勒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之下对人的关注和理解,他对人的个体心理学分析的是如此透彻,边看边可以对号入座。在看书的时候,不禁在回想自己年幼时的一些片段,不禁在分析自己现在的心情和一些行为,以至于第一次因为看一本书大哭不止。更重要的是,阿德勒告诉我们,之前那些自卑的情绪和补偿性的优越情绪,是可以随着自己更加透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来攻克的,或许很难,总是存有希望,而且随着读书的进展,觉得那心里的光束离自己更近

  ●1、自卑-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结-社会适应-社会兴趣;2、早期回忆-生活风格和目标;3、职业问题、社交问题和婚恋问题;4“有时候最艰难的道路才是真正的捷径”

  ●读了第一遍,有些懵懵懂懂。 适度的自卑是成长的动力。 接纳因自卑而产生的感觉和情绪,将由此产生的优越目标定位在社会生活的有益面,人将逐渐获得更多社会兴趣,拥有勇气 、自信、力量,最终实现独立、自由。

  ●世间万事万物的因果关系真是让人着迷。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理解人性”和”理解生活”,理解生活的译者翻译得通俗易懂,语言简洁,语义到位,理解人性的翻译读来有点拗口,不太顺。这是一本好书,建议先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再来读这本会有更好地理解。

  《理解生活》读后感(一):百年前的论点仍闪耀光芒,这大概就是学术的意义吧

  近期度过最好的书,深入浅出,留存近百年仍闪耀光芒!摘取了部分观点:1.生理缺陷、被溺爱和被厌恶对孩子发展不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学会独立。2.梦的目的是创造某种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反过来又促进了梦的进行。3.为获得优越感而进行的斗争是由个体的劣势引起的,这常常发生在那些对自身某一方面感到自卑的人身上。4.人们常常对个体不完美的方面感兴趣。5.坐立不安、脾气急躁、傲慢无礼、争强好胜、步伐犹豫、常用“如果是我”基本上可断定有很强的自卑感。6.优越情节是对自卑情结的一种补偿。7.适度的自卑感是促进成长的基石。8.少量的羡慕的无害的,但一丝的嫉妒都是危险的。9.人类总体来说是懦弱的。10.生活三大问题:社交、工作、婚恋。11.出生顺序影响个人风格,独生子女的不幸在于,他不是基于逻辑做出推理,而是基于个人的生活风格。12.恋爱和婚姻需要同理心。

  《理解生活》读后感(二):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Mark

  2017年10月7日于北京

  理解生活

  最近,读完了“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的《理解生活》。在这本书中正式引入了“生活风格”(the life style)的概念,指的是人积极主动的天性,从受精细胞开始成长,包括欲望、感觉、记忆和做梦等,人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以自我整体一致性朝向目标前进的。他强调个人能自主决定如何运用经验,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风格。

  阿德勒在书中采用独创的对于使用“早期回忆”(childhood memories)对人的生活风格进行探讨,有着精彩的理论和临床案例分析。在他看来,个体在面对工作、社交和婚恋困难问题时,因为缺乏社会感、不相信这些难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而采用逃避或压抑、暴力或犯罪等不良方式,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弥补过度夸大的自卑,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这些都可以回溯到他的孩童时期的经历,尤其是孩童时期的特殊事件,包括当时对该事件的想法和情绪,从回忆中去了解来访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从而探索其需求、目标、生活风格和个人特质。所以,在他看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于:父母拥有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最大优势。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虽然我没有孩子,但纵观自己和身边友人的经历来看,最好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对于个人性格、品性以及生活和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书中有大量问题少年或是成年人的临床分析案例,无不再强调童年时期所经历的,所受到的爱,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阿德勒认为,我们生活中有三大问题:

  1.工作问题,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是否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社会存在的意义。

  2.社交问题,即我们与社会、他人如何相处?

  3.爱情和婚恋问题,即我们爱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方式爱人?我们如何处理一段亲密关系?

  他多次强调,没有哪一个生活问题会另一个生活问题更加重要,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某个问题的重要性,就可能失去生活的和谐。

  确实是如此,往往由于我们内心的自卑情结,或多或少会夸大内心缺失那部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培养积极乐观和有勇气的生活风格,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的生活拥有平衡和谐的美好。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微信号:mark思,ID:keepwalking007

  《理解生活》读后感(三):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成长过程中避免不了的困顿与疑惑、生活的压力和苦恼,这些关于人和生活的大哉问都能从个体心理学获得清晰的答案,甚至提出生命努力的方向。《理解人性》与《理解生活》是个体心理学爱好者必读的两本经典巨作,也是每位心理专业工作者的实用工具书。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是一位对后世影响宏大深远的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大师和儿童教育家。他曾接受弗洛伊德邀请出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和学刊编辑,阿德勒早期的研究以器官缺陷(organ inferiority)为主,当自卑(inferiority)和补偿(compensation)开始成为阿德勒学说的中心思想时,他便与弗洛伊德产生了理念分歧,于1912年创立个体心理学派。

  《理解人性》即阿德勒在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之后,第一本出版的著作,其重要性自不在话下。阿德勒致力于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并进一步推及成人心理教育,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征招入伍担任军医,悲天悯人的胸襟激发他于战后退伍开始四处讲学,并推动儿童辅导诊所的设立。《理解人性》是阿德勒集结的在维也纳人民学院每周一回的演讲内容,于1918年以德文出版,随后由参与阿德勒研究工作并场场出席的美国W. B. 沃尔夫(W. B. Wolfe)医学博士进行英译,英文版于1927问世,《理解人性》中文简体版即以英文版为翻译依据。同一时期也首度出版《理解生活》,两年后英文版问世。此时阿德勒已远赴美国,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十年后辞世于苏格兰。

  个体心理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社会取向中发展出来的心理学系统,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发展深植于社会关系当中;人如果对群体生活适应不良,便可能产生性格偏差或缺失导致生活行为错误,从而影响自身或他人的生活质量。阿德勒认为:“我们对他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去理解他们,这是社会关系的基础”(《理解人性》)。他试图借由出版《理解人性》一书让大众了解四项主旨:①个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增进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②教导人如何辨认自己的错误及其影响;③进而能理解到个人的错误行为损人不利己,更影响群体生活;④个人如何针对生活和谐进行改善。《理解人性》全书章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的行为”包含八章,阐述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各种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行为与性格背后的动机。第二部分“性格的科学”包含五章,说明不同性格与情感的特征。此书对于性格描写丝丝入扣,充分展现了人性幽黯细微之处,有时令人莞尔一笑,有时又惊心动魄,仿佛身边的人就有此性格,长年来自己却未能察觉。这对于专业咨询人员进行咨询方针拟定十分实用,对于一般大众阅读亦能产生自我启发和成长之效力。

  阿德勒使用一般成人能懂的口吻,在《理解人性》一书中细腻大胆地揭露人性和心理机转,解说精神生命由来以及性格的不同特征,将情绪也视为性格的一部分,涵盖了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并强调儿童教育之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此书在个体心理学历史中具有特殊关键地位,主要是因为阿德勒于《理解人性》书中首度提出“社会感”(gemeinschaftsgefühl)》(或译为社会兴趣、社会情怀)这项贯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阿德勒说,人不够强壮到独自生活,群体生活是有必要的,因为透过分配劳务可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合作是群体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由于阿德勒亲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认为战争起因于人们缺乏足够的社会情怀,因此个体心理学致力于提倡培养人的社会情怀,是生活问题之终极解决之道。许多学习者对于社会感的概念感觉模糊难捉摸,翻译时的译名版本也层出不穷;事实上,阿德勒提出的社会感与孟子所描述理想社会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东方社会流传已久的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社会感便清晰、容易得多。

  另一个在《理解人性》中被强调的重要概念是“行为的目的性”(teleology)。人需要适应环境,并对环境做出反应,个体心理学假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想要追求的特定目标,虽然个人可能对于自己的目标选择不太了解,也可能是模糊的想象目标,然而精神生活中的所有表现都朝向一个目标,是种对未来某些情境所做的准备,也像是一出从头到尾自编自导的戏剧。阿德勒在此书中再三提及辨识人们如何设定目标的重要性,伴随着他稍早发表的自卑感及其补偿(compensating of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理论,说明目标设定是一种支配他人、胜过他人的倾向,基于幼年时期的不成熟和弱小,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影响,孩童很容易有不如人的自卑感,为了弥补自卑感,逐渐产生出被认同的需要,并获取优越感。孩童也容易错误估计自己的自卑程度而建构出错误的行为目的,发展出被称为“问题儿童”的问题行为。

  相较于《理解人性》侧重于人性心理机转的精细描述和说理,《理解生活》于1927年首次出版,原名为《生活的科学》(The Science of Living),书中运用大量的临床实务案例,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其性格,并呈现不同个体上的差异和独特性,对于如何进行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或教育方针有更清晰的说明,在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的实务工作上贡献宏大而深远。阿德勒在《理解生活》一书中正式引介了“生活风格”(the life style)(或译为生命风格、生活方式)这个概念,指的是人积极主动的天性,从受精细胞开始成长,包括欲望、感觉、记忆和做梦等,人的每一部分都是以自我整体一致性朝向目标前进。他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创造性,主张人不会任由过去的经验决定自己,而能自主地决定如何运用该经验。在这一点上,个体心理学让人从过去的宿命论中解脱出来,重新赋权个人。在原著出版近百年后的今天,经典重译的此刻,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生问题所展现的釜底抽薪、解决问题的力道,仍让我们感到震撼。生活风格既然是由个人的自主决定所塑造,那么结果自然得自行承担,改变也需从自身做起。

  《理解生活》一书中对于使用“早期回忆”(childhood memories)

  对人的生活风格进行探讨,有精彩的解析。阿德勒独创的早期回忆分析法,是最令人好奇和津津乐道的个体心理学概念,即请来访者回溯孩童时期的特殊事件,包括当时对该事件的想法和情绪,从回忆中去了解来访者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从而探索其需求、目标、生活风格和个人特质。早期记忆就像是探照灯,是阿德勒心理治疗技术中用来检视生活风格的主要工具,照亮生活风格的根源。也由于对于童年早期的重视,阿德勒认为研究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所以他对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了教育学领域,他对于家庭学校教育的论述,至今仍蔚为主流。他倡导儿童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重要性,认为父母拥有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最大优势,主张父母和教师需懂得生活风格的道理,才能敏锐察觉出儿童早期的错误,掌握最佳的修正时机。如果家庭无法提供适当教导,学校教师则成为儿童人格的第二道防线。

  在心理治疗和教学工作中,经常能印证阿德勒对人性和生活的看法,他认为生活中出问题的人,他们在面对工作、社交和婚恋(或亲子家庭)困难时,因为缺乏社会感、不相信这些难题可以用合作的方式解决,而采用逃避或压抑、暴力或犯罪等不良方式,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弥补过度夸大的自卑。从阿德勒的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描绘个案心理感受的细致完善和深刻透析,便能看见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性和生活秉持着完全接纳与尊重的态度。阿德勒相信,每一个看似伤害的无理行为,背后都有良善的企图,想要追求成功的心意,只是受挫太深缺乏勇气与人合作;若能让来访者看见自己犯的错误,调整行为背后的目的,改变就有发生的契机。

  笔者实践阿德勒心理原则于工作和生活多年,对于善用阿德勒学说造成人生巨大翻转的情形,时有见证并感悟深刻。人生目标若能选择确切利人利己,成功已经在握,然选择一个具有社会感的目标则需要勇气,需要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理解人性》与《理解生活》两本经典书籍中,提供给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和人生面貌的绝佳途径,阅读过程中请慢慢体会这位心理学百年大师的真知灼见,愿你我以阿德勒的智慧淬炼心灵,培养乐观有勇气的人生风格,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的人生。

  姚以婷

  台湾亚和心理咨商和训练中心院长

  北美和台湾阿德勒学会认证讲师

  美国正面管教和鼓励咨询资深导师

  本文是姚以婷老师为《理解人性》和《理解生活》撰写的原创导读内容,首发于【华章心理】官方微信号:hzbook_xl

  《理解生活》读后感(四):你相信吗?其实童年从来没有离开我们

  我们都知道,童年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时期。童年受到良好照料和指导的孩子,在长大后往往人格会更加健全。而童年遇到了打击或困难的小孩,性格中很可能会出现偏激的一面,这些性格中的缺点如果被放大,很可能会促使人进一步行差踏错,从而毁掉整个人生。

  这样的看法固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对童年的理解还属于十分浅显的阶段。即使是所谓身心健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同样会遇到很多困惑和痛苦:工作的无力感、社交的不适应、与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这些琐碎的痛苦虽然时常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焦虑感,但还不至于迅速压垮我们,因此我们只是将其作为现代都市人的常态来看待,并没有去了解背后的深层原因。

  但《理解生活》这本书却不是这样认为的。《理解生活》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如社交、婚恋中的问题,往往都可以在童年找到答案。因为童年生活建立起了我们的“原型”,而“原型”决定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理解生活》这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者。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学说。在阿德勒看来,“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深深根植于社会群体之中。他认为人与群体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如果人无法与群体良好互动,就会产生一系列偏差性行为,从而影响自身的幸福。

  阿德勒曾经与弗洛伊德是同事关系,但两人因为学说不合,很快分道扬镳。虽然阿德勒与弗洛伊德都很重视早期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但弗洛伊德更偏向于解释为什么人的早期经历会使人变成后来的样子;而阿德勒则更加关注未来的生活目标,即之后将去向何方。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应当且可以获得幸福,如何引导人走向未来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一点而言,阿德勒可说是一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学者。

  在《理解生活》这本书中,他告诉我们:人在早期生活中因为追寻目标所产生的“自卑”与“优越”情结,会使人养成独特的生活风格,而生活风格的缺陷会给我们的社交、职业、婚姻等社会生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克服这些困难,就要矫正生活风格,并且要积极建立正面的社会兴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阿德勒究竟是怎么说的。

  一、 早期生活经历

  1、目标的追求与原型的形成

  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同样认为,人之所以会变成后来的样子,很大程度是由早期的生活经历导致的。因此,没有无缘无故的行动,每一个行动背后都有特定的含义。

  我们经常会觉得只有大人才有目标,才会努力。但阿德勒却不是这样认为。在他看来,“具体的个体生活目标的确立发生在生活的早期,也就是童年成长期”。

  这些目标往往是十分具体的,他们会以身边强大的人为榜样,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以老师、医生等作为自己的目标,因为这些职业是被身边人所尊敬的,孩子耳濡目染就会生出"老师和医生是最强有力的人"这一想法,从而将其设立为目标。

  而“原型”则是包含早期目标的早期个性。想当老师的孩子喜欢教导他人、更有耐心;想当医生的孩子会对人的生死格外有感觉。当然目标与偏好不只这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好。因此,每个人都会拥有不一样的原型。

  原型一旦确立以后,孩子便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偏向与爱好偏向去感知身边的一切,因此原型不同的人所认识和感觉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每一个生活情境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2、自卑感与优越感

  阿德勒说:”在个体的原型刚开始形成时,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就已经大于对他人的关注。“

  原型促使我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认识世界、追求目标,那么目标就有实现与不能实现的区别。比如,有的孩子不想吃饭,有的则无理取闹想要买下所有玩具。但这样的目标显然是无法被满足的。这个时候他们会怎样呢?大哭大闹只是表面现象,他们也会和成人一样生出自卑情绪。

  自卑感是阿德勒的一个重要理论。在他看来,人性格中的缺陷很大程度来自于自卑感。我们在日后生活中汲汲进取、不断努力最根本的也是为了克服这种情感所带来的痛苦。

  不过在阿德勒的理论中,自卑感与自卑情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卑感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感与体验,甚至它会帮助我们拥有上进心,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这种情感本身是无害的。

  但一旦自卑感超过了界限,变成了自卑情结,事情就朝着不利的方向开始发展了。因为自卑情结是病态的、无益的,既不能帮助自己克服缺陷,又对他人及社会无意义。

  而优越情结更是自卑情结的延续,是人为了逃避自卑的痛苦所生出的。有的时候我们看到有的人颐指气使、张牙舞爪、十分傲慢,很可能他只是通过这种优越模式来掩盖自己的自卑而已。因此,自卑情结发展成了优越情结,人的所作所为不再只是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他人及社会。

  并且因为人几乎无可避免一定会拥有自卑感,如何面对它则很大程度决定了我们在踏入社会之后的行为。

  二、生活风格的建立

  “生活风格是一个统一体,它形成于个体早期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对目标的追求。”

  如果在生活早期中,我们的目标偏向于正面、容易被满足,我们就能很好控制住自卑感的界限;但如果追求的目标过于偏激以至于始终处在受挫之中,又无法得到良好的疏导,自卑感就会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

  但这种情感无疑是痛苦的,人的天性想要努力摆脱它的纠缠,因此行动就应运而生,目标就随之而建立。这种“指向目标的持续行为”就可称之为生活风格。

  努力追求卓越其实就是为了获得优越感的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因为这种满足感能够压住内心的自卑感,让它可以待在不被察觉的地方,不让我们感觉到痛苦。

  因此,一个人生活风格的建立很大程度依赖于早期的经历与目标。而一旦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就可以尽可能地预测出他对于生活的追求。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人因为儿时母亲在下雨时放下了他转而抱起了弟弟,因此感到自己与弟弟相比,是不受喜爱的那个,以至于当他成年以后,他的生活风格依旧深受影响。

  和朋友相处时,他总是焦虑不安,因为担心有人更受自己朋友的喜爱。一点小矛盾便会让他与朋友的友谊破损。

  和人在一起时,他在意的是是否有其他人比他更受喜爱和欢迎,因此他时常沉默,心思并不真正放在交际方面,让人觉得沉默寡言、难以相处。

  这样的疑虑重重深深影响了他的人际关系,甚至可以推知,他在婚姻中也是一个疑神疑鬼的人,总是怀疑爱人是否是真的爱自己,是否会突然出现另一个人夺走爱人的喜爱。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疑神疑鬼太过可笑。但事实上,那些由童年发展而来的原型在遇到困难时是很难人为控制的。我们的表现形式或许不是疑神疑鬼,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敏感且好争吵的人,追溯起来,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生活风格同样能在童年找到答案。

  三、如何克服童年的缺陷

  如上面的例子所说,在生活风格上遭遇的困难影响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更体现在了与人相处的方方面面,工作、交际、婚姻无不受其影响。

  这是因为原型遇到的困难会使我们无法良好融入社会,比如上面所说的疑心过重或敏感好争吵。而无论是工作、交际还是婚姻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它们的第一步都是融入社会、与人交往。

  那么,如果我们已经遇到了这样的困难,应该要如何克服呢?

  阿德勒提供了两个方法:

  1、矫正生活风格

  在阿德勒看来,对于原型中的缺陷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击是不恰当的,这只会适得其反,使得人越来越缩回原型的壳里去保护自己。

  因此,千万不能对原型予以指责与批评。如同上段提到的那个过于疑虑的男子,如果毫不留情指责他冷漠、疑心重,只能让他越来越不爱说话,越来越自卑。他需要的是毫无保留的关爱和帮助,以减轻他的自卑感。这是由他的童年经历决定的,也是他养成这样的生活风格的来源。

  2、建立正面的社会兴趣

  原型中的困难往往是自卑感导致的。自卑感会促使一个人缩回壳内,也会促使一个人从此变得富有优越感,容易伤害他人,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

  阿德勒认为,要想治疗自卑情结就需要拥有正面的社会兴趣。正面的社会兴趣被社会所广泛接受,因此人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不会轻易受到挫败,自卑情结也就不会加深。而正面的社会兴趣往往是有意义的,有意义能使人感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满足感,从而能控制自卑感的泛滥。即使在这过程中,我们同样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态度会变得更加积极,会获得更多勇气,会努力做出更有价值的事情。

  读完阿德勒《理解生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自身的缺陷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我们也应该如阿德勒所说一切朝前看,努力克服个性的缺陷,让未来变得更美好;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或许他们与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我们会更有同理心地重新认识他们,推知他们之所以害怕与焦虑的缘由;甚至,在面对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我们会更加理性地对待他们的需求与想法。能满足的、不能满足的,我们都能耐心地去体会他们,而不是粗暴蛮横地对待。这样,他们的原型会更加积极、更加正面,未来也会更加幸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理解生活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