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马拉松》是一部由保罗·唐斯·卡莱佐执导,里尔·莱尔·哈瓦瑞 / 吉莉恩·贝尔 / 麦可拉·沃金丝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的马拉松》精选点评:
●鉴于中美两国的肥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所谓的女胖子大概率比电影里瘦身成功的女主还要瘦……另外作为一个瘦子缺少共鸣体质。
●AMC18
●很喜欢这种类型电影,想起自己的减肥经历
●前半部分的笑话都还挺好笑的 看完我甚至动了一秒钟想跑波马的念头
●跑步真好
●nice的小故事。。。最多3.5,但会让我想做国产化
●还有再深度挖掘的空间,但总体很喜欢,很现实,感觉可以在她身上看到自己和很多人的影子,那种对于生活以及自身的不安与焦虑,对于在面对其他人表达善意时不自觉树立起的防御感,还有鼓起勇气做改变后碰壁的沮丧感。这是人成长成熟过程中很难避免的阶段,所以这电影才那么真实
●有励志,有黑白配婚姻,有同性恋好朋友,真是无比ZZ正确的一锅鸡汤——当然,鸡汤也有其意义所在
●对于一个生活一塌糊涂的胖子来说,本篇非常治愈。打算明天早上就早起去跑步。
●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的马拉松》影评(一):退哦
布列塔尼·福格勒是一个有趣的,可爱的,27岁的纽约人,紧迫的生活让她过得乱七八糟的,其肮脏的夜总会冒险和清晨羞耻的散步使她每天上班迟到。但是当她停在一个叫“推荐医生办公室”的地方,试图给她加药时,布里塔尼得到了一系列的诊断结果,而不是心率升高、血压升高……一长串的疾病。突然,布列塔尼被迫握紧,系上她的匡威运动鞋,跑了一个汗块。第二天,她跑了两次。很快她就跑了一英里。布列塔尼终于有了方向,但她走对了吗? 获奖剧作家保罗·唐斯·科拉伊佐以这部明亮、活泼的喜剧首次执导了他的导演生涯,而吉利安·贝尔则以一个不可抗拒的演员阵容为布列塔尼的故事注入了内心和灵魂。布列塔尼经营一场马拉松是一部既有趣又鼓舞人心的电影,讲述一个以派对生活闻名的女人如何通过控制自己找到真正的朋友和真实的生活,跑过一次一个街区。
《她的马拉松》影评(二):26.2
影评第480话《她的马拉松》—26.2
影片《她的马拉松》于8月23日在美首映。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拍摄,
讲述肥胖症患者Brittany O'Neill励志长跑减肥,
并参加纽约马拉松的故事。
在美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自己的汽车尾部贴上13.1和26.2的标签。
13.1和26.2分别代表13.1英里和26.2英里,
即半程和全程马拉松。
26.2英里是希腊城市马拉松到首都雅典的距离。
公元前490年,希腊与波斯帝国在马拉松平原交战。
希腊士兵菲迪皮德斯为了传达战事捷报,从马拉松一路跑到雅典。
在传达捷报之后,菲迪皮德斯便因过度劳累而逝世。这也正是马拉松这项长跑运动的起源。
无疑,马拉松这项长跑运动是瘦人的竞技场。
带着一身过重的体重,跑下全程26.2英里,无疑要做更多功,消耗更大的能量。
女主Brittany本是一个由于过度肥胖而性格中带着自卑的女孩。
现实生活中的Brittany在改变和塑造自己的同时,Brittany也改变了自己的心性。
人生,在经历磨砺之后,人性的光泽开始华丽的展现。
rittany的永不妥协值得每一位观众的称赞。
现实生活中的Brittany作为一部真人励志影片,本片并不缺乏笑点。
在积极向上的同时,导演也能让诸位观众哈哈一笑。
向喜欢真人励志影片的观众推荐此片。
祝大家周一工作愉快。
剧组合影《她的马拉松》影评(三):没错,生活不是马拉松,但你也得跑啊
这片子让我想起了一个日本广告,反高潮的情节,否定了人生是一场制定好赛程的马拉松的说法,认为人生应该有更多可能。
对此我十分认同,生活不是马拉松,但是时间一直在追着你,不论是什么线路,最终你都要跑到终点。
电影的主人公布列塔尼,一个有趣但超重的姑娘,沉迷于各种夜场Party的她,有一天被医生告知体重超重了,终于她准备告别之前看似风光无限,其实很“屎尿屁”的夜场生活,开始跑步。
但是生活怎么如此轻易收手呢?
就像下副本一样,主人公也得有队友。摄影艺术家邻居——凯瑟琳,一个看似人生圆满,但其实深陷离婚困扰的健康生活倡导者;通过慢跑组织认识的同性恋爸爸——赛斯,他跑步的原因仅仅以为了向儿子证明自己可以跑下来10公里。
电影还安排了情感线主人公——杰恩,二人通过帮有钱人照看联排别墅工作相识,杰恩是个看似不靠谱的南亚裔二代移民,美其名曰照看别墅,实际上他就住在里面,享用着免费的福利。后来布列塔尼也和他一样心安理得的住在别墅里,直到被主人抓个正着。
亲情当然也不能少,布列塔尼有个黑人姐夫,她从小可以说是姐夫抚养长大的。她同姐夫的感情比起姐姐更加深厚,在受到挫折的时候是姐夫无条件的做她的后盾,支持着她,给了她触底反弹的机会。
好了,队伍人齐了,可以去打怪了。
剧情并没有围绕布列塔尼怎么开始跑马拉松到最后完成马拉松展开,相反,马拉松只是个引子,真正想表达的是一个关于个人的成长以及如何面对真实自己的故事。
布列塔尼从一开始的夜店妹,到决定跑步的忐忑;再到享受跑步的乐趣,甚至提出跑纽约马拉松;看似顺利发展的剧情,在这里起了波澜。说人话就是——“生活开始对她下手了。”
副本第一个怪物——与过去朋友圈子告别。大家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如果你和现在的朋友做的事情完全不同,渐渐的你就会被排挤出原来的圈子。一开始你小心翼翼的维护这自己在圈子里的参与感,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最终有可能和之前的朋友决裂,不再参与圈子活动。当然你会有新的朋友,但是免不了伤心、彷徨、自我否定。布列塔尼就同原来的室友分道扬镳了,没有固定工作的她只能住进了自己照看的别墅。
副本第二个怪物——恋情。因为与室友闹掰了,只能和杰恩住进了自己工作的别墅。于是两个人在相互试探中“成长了”一番,并保持着定期“成长”的关系。只不过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捅破最后的那层纸,布列塔尼内心深处的自卑,让她不敢确认这个关系;而“情场浪子”杰恩,也没有想要负责人的意思。于是两人在相互试探、猜测中反而越走越远。
副本第三个怪物——同样烦心事一堆的队友。之前说了,摄影艺术家自居的凯瑟琳,每天住在自己的工作室,看似是个事业为重的女强人,生活健康规律,实际上她和丈夫正在闹离婚。而且丈夫为了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步步为营,用尽手段,甚至剥夺了探视孩子的权利,这让凯瑟琳伤透了心。赛斯看似人生圆满,有同性爱人,有个领养的儿子,但是即便是在开放的美国纽约,同性恋依然是弱势群体,电影虽然没有过多描写他,但是生活对他下手肯定也不轻。
副本大Boss——她自己。“直面自己”,四个字说出来轻易,做起来太难。当你腾出时间,想好瞒着家长去网吧开黑的理由,约好了一众“狐朋狗友”,副本已经更新好在等待着你。就在这时,你去不了网吧了,所有的计划和努力全都白费了,怎么办?
布列塔尼应该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她的遭遇更加“完犊子”。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开始改变自己,感觉自己“要上天”,终于能告别原来那个又胖又不自信的自己时候。马拉松抽签结果出来了,朋友抽上了,自己落选了。想要今年跑纽约马拉松,另一种方法是捐一笔不小的款项,这对房子都租不起的布列塔尼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凯瑟琳和赛斯出于好心,打算用凯瑟琳的基金帮布列塔尼解决赞助费用。可那该死的自尊心啊,让她拒绝了朋友的好意,拒绝了杰恩的爱情,拒绝了所有的帮助和支持,她彻底的“自闭了”。
好死不死,比赛前膝盖伤了,彻底断绝了她当年参加纽约马拉松的可能。于是她灰心了、丧气了、自我否定了,灰溜溜的回到了老家。还好黑人姐夫无条件的接受了她,并且在他的劝导下,回到纽约,重新开始联系朋友和恋人,为来年的马拉松做准备。
最后,作为一部轻喜剧,自然是副本顺利通关,布列塔尼在次年完成了自己的马拉松,重新找回了朋友,与杰恩顺利“双宿双飞”。
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IMDB和豆瓣的评分都不是很高,但是我在电影里却看出了自己的影子。
我羡慕也佩服布列塔尼的决心和毅力,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有多少人能做到她这样,虽然也自我否定,但是能坚持到最后,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了呢?
看电影的好处就是能让自己与主角共情1个半小时的时间,进入她的生活,有时候第一视角、有时候上帝视角的,跟着主人公完成副本任务,拿到最后的装备。
只是看完这部电影,我希望自己能像电影一样,与自己和解,不懈努力,最终完成目标。
毕竟时间总是无情的催促你向前,人生当然不是一场马拉松,人生要难得多。
既然你已经选好了方向,在有限的时间里,跑的越长、越久,人生的长度也就被你相对拉长了。
可能中途你会改变方向甚至折回头、走老路,但那也是你增加人生宽度的一种方式。
不管怎样,这场人生的马拉松都已经名枪开始了,尽你所能,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