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宽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18 15: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宽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宽宥》是一部由池娜叶·楚库执导,阿尔法·伍达德 / 理查德·希夫 / 阿尔迪斯·霍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宽宥》精选点评:

  ●85/100。其实拍得特别好,能让你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有窒息感觉的那种。尽管影片的剧情上有些短板,对于许多人物的具体刻画显得有些浅尝辄止,主题的反应上也有些不太明朗,但导演在对于人物情感的调度和感染力上做到了极致,让人在受到震撼的同时思考影片的深度内容。阿尔法·伍达德贡献了惊为天人的演出,明显应该取代辛西娅·艾利佛成为奥斯卡女主提名中的黑人代表,甚至于男主人公与其他一众配角的表现都让人折服。在看完电影后,你会意识到影片的海报设计相当出色——女主角,但不限于女主角,他们每个人看似坚硬的外表下都是如飞鸟般散乱的内心,都在一次次绝望与悲痛中寻找着宽宥的一道光芒。

  ●整体非常压抑,女主演技爆炸,但是心路历程让我非常出戏:作为监狱长,非常unprofessional对执行死刑的过程投入巨大的个人感情➡️觉得老公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艰难的工作无法理解自己➡️alone and no one can fix it➡️产生婚姻危机➡️在观看行刑时哭到失神。撇开死刑是否合理合法的探讨,只想说不适合干这个工作就换吧。

  ●常見但不會太認識名字的女角,演技一貫的出色,電影主要是關於職責和道德的問題,主體上不見新鮮,但拍攝得非常壓抑而克制,亦盡量減少多餘的枝節及人物,極其精簡地呈現出女角及死刑關係人的爭扎及取向,invisible vs visble的論點也有另一層面的意思,唯一問題可能是某些場景較黑,而主角們大多是黑人為主,基本上難以看到全部表情,但整體也值一看

  ●道德观,人性的剖析使我昏然欲睡

  ●表演 剧本 17天跑完 有缺陷但是不错了

  ●最后监狱长等待的宽宥既是对死刑犯的也是对她自己的。继谁先爱上他的之后又一部社会议题的剧情片比纪录片更有分量

  ●3.5

  ●很久没有电影院看片中途退场了

  ●阿尔法·伍达德依舊是我最喜歡的黑人女演員之一,寬宥的嚴肅性與伍达德的黑暗氣質相得益彰。故事在幾個有限的物理空間發酵,相對於探討的生死罪罰空間來說對照的非常有趣,其壓抑克制的處理方式,讓全片都陷入行刑房的冰冷中,甚至蓋過一些段落所散發的人性溫度。挺棒的導演處女長片

  ●温吞冗长,模棱两可,大失所望,把好题材拍烂还真是让人心痛啊。

  《宽宥》观后感(一):被死亡这件事情,什么时候终结

  对于作为死刑犯的人,很多就是打算去求死的。或者就是亡命之徒,不好意思,这个开头有点和电影不搭界。如果死刑能减少犯罪的话那真的太好了,然而并没有。所以对于这种残暴的方式,和那些用极端手段去剥夺别人生命的人是一样的。片子用囚犯“伍兹”的一句,“对所有要终结我生命的人,愿上帝宽恕你的灵魂”,影片中伍兹多少带有被怨死的成分。算是死者的控诉吧。如果说文明社会就是包容他人,关怀他人,无论身份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我想现实社会离文明还差得远吧。如果一个人的灵魂得不到救赎,他的死就是一种残暴。

  《宽宥》观后感(二):通往地狱的路

  通往地狱的路:

  对死刑的处理方式我了解的不多,能知道的也就是一种上吊式的绞刑,押解到某处的枪决,还有类似于安乐死的药物注射。看完了电影《宽宥》,了解了一些关于死刑的注射过程,囚犯必须要换掉自己的衣服,只能穿监狱发放的服装,还包括鞋。到行刑的时候,囚犯会被带到安排好的房间里,会有准备好的人把他固定到轮床上,等候一旁的专业医师会上前操作注射。先是给囚犯注射一种叫咪达唑仑的药,囚犯会失去意识,第二种药叫泮库溴铵,会让囚犯麻痹,最后一种药叫氯化钾,这会停止囚犯的心脏机能。

  即使是要死刑的人,也会获得尊重,比如最后一餐,由囚犯自己选择,想吃什么都可以,鲍鱼,龙虾,牛排等,一切看囚犯他要选吃什么。如果囚犯死后,没有家人愿意来认领他的遗体,死者会葬在监狱的名下,一块国有的墓地里,会让死者有安息之地。囚犯还可以为自己选择目击者,在行刑的当天目击自己,随便什么人,只要囚犯觉得可以就行,无论他选择谁来目击自己。执行的当天,会有牧师来做最后的告别,监狱长会站在现场目睹全过程,看着囚犯死去。

  整部电影都是给人窒息和压抑的感觉,毕竟大家都在面对死亡,总是重复这样的操作,对着一张又一张生人再到死人的脸,或是恐惧,或会噩梦。监狱长她并不是一个杀手,监狱里的其他人都不是,狱警、医师、牧师,他们都是按程序做事,听命令做事,剥夺别人生命的不是他们,是审判囚犯的法官。虽然是份工作,可一点也不轻松,精神压力,身心疲惫,特别是对生命的无奈,只能执行,即使觉得某个囚犯不应该被死刑,可结果他们什么也做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吩咐做事。或许这些人会在私底下扪心自问,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自己是做正确的事吗,还是像这些罪犯一样,也是个凶手。孟子说过“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是人都有良知、道德,能被感化,能怜悯别人,那些十足冷漠、残忍,对他人生死不屑一顾,甚至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应该不是人了。

  电影中所有的角色都在绝望,陷入生活困境,会因为死者的面容而愧疚、愤怒,无论是谴责还是求索,都不能挽救一个个被决定了死刑的生命。有的人死那是罪有应得,有的人死却是被冤枉,做了替罪羊,像电影里那个叫安东尼·伍兹的人,他并没有杀人,却被逮捕,判处了他死刑,原因就因为他的皮肤是黑色的。电影中还有一个律师,他毕生的精力都花在给死刑犯辩护,想为这些人脱罪,从死刑中解救出来,他不是在挑衅法官,而是对存在的死刑不满。律师似乎就要精神崩溃,可监狱里的团队也一样是处于崩溃的边缘,甚至是精神分裂,他们都是在杀人的现场,无一不是充当杀手的角色,即使下命令的不是他们,可完成杀人全过程的却是他们。

  每天监狱的大门外都有呼吁废除死刑,和抗议死刑的人,有时候道德也会自私,也会短路,只看到一方面,忽略了另一方面。比如一个杀手,他被处以死刑,反对死刑的人肯定是站在他的这边,却遗忘了被杀害人的家人们的痛苦。所谓杀人偿命,死刑的目的就是惩罚那些不把别人生命当生命的人,但很多时候法律也难做到公平,总有人在玷污法律,没背景的没关系的人死的很快,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总有办法从死亡的缰绳中摆脱。如果问我是否支持废除死刑,我很难回答,废与不废,对我来说都一样,报应不会完全实现在每一个坏人的身上,正义总是和弱者擦肩而过。

  《宽宥》观后感(三):美国人自己都不理解自己,你还指望他理解你!

  

理解与尊重意味着对于很多事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表象的简单判断上。如何全面地认识一些事情,本质上还是要深入接触,只有深入接触后,才会对事情的本质有了理解,自然会对于这件事情有全面认识。但并不是每一个深入接触过的人都会全身而退的。

理解某种事情,知道,某种事情,并对于某种事情发表客观的见解,这是最难的。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开始深入接触之后,有的人就做不到客观了,当他带着自己的某种见解去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进去,带进去的结果就是对于这件事情本身的理解有了偏差,或者说沉迷于这件事情中不能自拔。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工作将人逼到死角的故事。当然,我们多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自然会得出来不同的结论,可能某一种观点是导演的主要阐述,有些观点只不过是旁支末节而已。这

部电影叫做《宽宥》是一个将某种救赎与自我救赎结合起来的故事。

典狱长博娜丁是一个即将要到退休年龄的女强人,在她的管理下,这座监狱得已稳定流畅运行好多年,但是慢慢的在工作的影响下,博娜丁的生活开始走向了消亡。

她习惯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去,以至于生活中的博娜丁与自己的丈夫相处并不是很和谐。长年累月的精神紧张,使得博娜丁本身开始轻微的抑郁。而这样的抑郁导致她将自己完全封闭了起来。

她的世界里除了自己所供职的监狱之外,基本上没有别的什么可以进来,对外,她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领导,对内,她是一个非常不好相处的名义上的妻子。

甚至于连自己的枕边人都没有办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但是突然有一天,监狱里来了一个新的死刑犯,通过与这个死刑犯的接触,博娜丁开始有了变化。

这是一个非常压抑沉重的电影,电影的本身讲述的是这种压抑的环境下,扭曲的人格的一般表现。表面上看这个女强人典狱长属于风平浪静的执法好领导,但是她每天面对的是什么呢?是死亡,一个人面对着别人的死亡,首先,他不是一个执行者,如果是执行者的话,是不用考虑太多的,因为这个死亡并不是自己能左右的,因而心中的愧疚感就会少一些。但是决策者不同了。

典狱长博娜丁是一个决策者,她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就能决定一个犯人的生命安全,这个角色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仔细地考虑一下这个问题的本质了。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这是一部美国法律环境的电影。

正如同很多“向往自由民主”的人所想的那样,美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美国同样是一个民主的国度,美国依靠什么体现自己的自由民主呢,毫无疑问,依靠的是自己先进的法制制度。

为什么说是先进的法制制度呢,因为美国是一个讲规则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严格依据制度办事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制度的标准化,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秩序的运行平稳。

因此,很多人都会觉得美国的制度很先进,因为法律的本质就是法制,而并非是人治。但毫无疑问,本片将这个问题推上了一个审判台,它需要所有观众共同给出答案。

假设美国的法治建设十分的完善,那么典狱长博娜丁就不应该有这样大的决策权。依据法律对于一个犯人进行判罚后,根据判罚结果对于犯人进行执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法律行为。但是片中却将这种执行行为慢慢的淡化为了另一种解释。

执行官有权对于执行死刑的行为相机行事。这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了,执行官认为一个死刑犯需要执行死刑,那么他就能保证死刑的顺利进行,反之,死刑是可以赦免的。这就是为什么片中一直都有人在墙外抗议。

既然执行官拥有这样大的权力,那么这种大环境下,美国的所谓的完善的法制制度又从何谈起呢?这就是与很多人向往的民主自由制度相违背了。

本片主人公博娜丁抑郁的根源就是对于制度与其中的灰色地带的不明确性的纠结,她不知道该不该秉持一个基本的正常人来试着理解每一个被执行死刑的人,她同样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应该做一个执行者,还是应该将决策者的角色扮演得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她抑郁了。

纠结往往会使得问题更加的复杂化,但是导演仅仅是想要让整个故事明显风格化,至于说这背后的大环境究竟如何,这好像并没有被考虑很多。

博娜丁依旧是会纠结,问题也同样不会被解决。这下那些民主人士就会更吃瘪。

……

你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宽宥》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