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不在远方,就在脚下。年少时曾梦幻着潇洒远离,若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仗剑天涯做游子。
大学几年,终成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终体味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也终明了自己就是一枚念家仔。毕业那年,收拾好行囊,掐灭了远离的梦想,悄然回归故里。在故乡,在蜀犬吠日的天空下,惊喜于它的日新月异,它的梦幻迷离。
在我的课堂里,我和学生们共同徜徉在成都的悠久里。公元前310年,秦国宰相张仪主持,郡守张若修建成都城,规划格局“与咸阳同制” 。2300年,成都不变城名,未变城址。
公元前277年,秦人李冰到成都担任郡守,修建了近乎神话般的都江堰。千年清波,贻福后人,从此,成都平原富饶天下,世称天府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富庶肥沃,物产丰饶,南宋李良臣称之为:“成都,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
当年,杜甫写诗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更是在城内遍植木芙蓉,成都也因此得名“蓉城”。旖旎风光在陆游的《成都行》里尽情徜徉:
倚锦瑟,击玉壶,
吴中狂士游成都。
成都海棠十万株,
繁华盛丽天下无。
青青田野,潺潺小溪,与自然朝夕相处长大的我,回归故里,难舍田园情结,挥手告别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告别了街上的霓虹闪烁,继续与山野为伴,与白云为友。
每日伫立楼顶,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尽收眼底。春日繁花如缀,夏日绿意蓬勃,秋日稻谷馨香,冬日麦苗正长。
小院变小区,生活更丰富。晨有笑声朗朗,盖碗茶喝上;晚有歌声不绝,公园里溜达。看那广场舞的大妈,嗨着现代舞的奔放,翩着古典舞的柔美。听那排练室里的大爷,拉着经典的二胡,唱着传统的川戏,能干的还来点绝活——变脸与吐火。
夜色加深,车辆往来,归巢在即。看着万家灯火,心里暗自沉醉。流播均衡的三教——儒释道,在千年古城完美呈现。东汉时期,张陵翻过秦岭,来到成都大邑鹤鸣山,创建了中国本地宗教道教。青城山、蒙顶山、瓦屋山等蜀山开启了中国道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浸润成都,又蔓延至中国,影响深远。
2001年,新世纪的曙光带来了金沙遗址的惊世大发现,太阳神鸟翩然飞翔在城市上空。而今四通八达的交通更让这个有着3000年城市史的古老蜀都,吐故纳新,连接着历史,沟通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