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15 02:07: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锦集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是一本由齐宏伟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精选点评:

  ●很有料的导读。像打了强心剂一样蛊惑

  ●文学书的书

  ●应该看的书。

  ●原来我读过的那些书本、篇章,不是关于资本主义也不是关于人类平等,而是关于那永恒的生命与无条件的爱。最后一篇是《海的女儿》,儿时最喜欢的童话书之一,没想到那是关于爱与牺牲,那是关于从以爱作条件换取永恒生命,到舍弃自己,反而得了永恒

  ●【拥有者】WL 【借阅状态:可借】

  ●哈哈 买了就是为了求签名的。。。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一直疏于文学 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本想不过翻一翻放回 但齐教授所揭示西方文学和圣经,西方文化和基督教的关系之直白深触我心。文学它不次哲学深奥又在艺术升华下更为迷人,信仰多年后再面文学,简直是打开另一条路:信仰在更好欣赏文学,同时文学更多面诠释信仰。

  ●相信宏伟哥哥书如其人,人如其书。如果我不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感兴趣,也许我就奔着欧美文学去念汉语言文学了……

  ●分析合理,内容深刻,文笔丰采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一):开始喜欢其宏伟教授

  特别棒!这位作者是文学系教授,平时读其他的读书点评,我都把作者写的部分跳过,只看书摘;而这位作者语言优美,论点清晰,观点明确,我每一个他写的字都细细看过。值得看!真的是一种享受。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二):关于“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点质疑

  166:“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是西方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名著。”

  此句令人疑窦丛生,据我早先的认知,享有这一殊荣的是王尔德的《小王子》。

  上网求证,居然又查出更多说法:

  说法一:《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

  说法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魔戒》在英国最畅销

  说法三:新华字典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

  呵呵,看来“发行量仅次于《圣经》”一说,多半只是一句宣传用语,大可不必当真。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三):穿越迷雾森林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虚无而华丽的表面以下是一颗颗躁动不安的灵魂!这是一个无限度张扬个人个性的时代,这是一个以“我就是我”来言说自己的时代,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相,只要我愿意,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

  于是,众说纷纭的言说仿佛弥漫于森林中的迷雾一样,冰冷而潮湿,令人分不清林中小径在何方。而《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以下简称《一生》),与其他无数名著的导读书籍不同的特点在于,它企望通过阳光的照耀驱除迷雾,为我们指出林中小径何在。

  漫天迷雾之中,身边古木参天,却无法确定自己身处何方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找正确的方向,而非肆意按照幻想出来的预期方向。同样,阅读一本名著,首先需要做的是找出作品和作者写作的原意,而非把我的预期意愿强加在作品之上。《一生》正是通过让作品自身的言说来扫清其上的迷雾的,让作品言说作品,还原作品的原来意义。

  现在让我们以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的名著《天路历程》为例,看《一生》的作者是如何做到让作品言说作品的——

  国内某些学者对《天路历程》的评论是,“班扬也是个清教徒作家,因宣传清教思想被关禁12年。《天路历程》(1678)以梦境寓意的形式,揭示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不满。(1)”

  《一生》的作者则是这样评论的,“《天路历程》关注的是在这个罪恶和堕落的世界上,人到底怎样才能得到拯救。(2)”

  以上两种观点谁更加贴近约翰•班扬的创作原意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一生》的作者的是如何导出其观点的。

  首先《一生》的作者准确地抓住约翰•班扬基督徒的身份,从这个切口渗透进原著当中,基督徒独特的世界观必然导出基督徒独特的写作意图。“作为基督徒,班扬则相信人是上帝创造的,人死后还有灵魂,又天国也有地狱。这正是他的信仰情怀,他固然一方面会去思考人在社会上怎样立身处世,但更重要的是在关注世界的罪恶和人性的幽暗,人怎样才能得到心灵安宁,怎样是人生的罪孽得到救赎。(3)”如果忽略班扬作为基督徒的身份,其他方式的解读都可能和本意相隔万里。

  其次,《一生》的作者准确抓住了《天路历程》主角被设计为“基督徒”的事实。清教徒把人生视为一场圣战,他们认为自己蒙召被拯救是为了在世上作十架精兵,参与一场道德战争。信仰之旅不是吃喝快乐等着上天堂,反而是要付出一生的努力去征战的,故此“……他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和造物主的关系,和彼岸世界的关系,所以,他所写的人,基本上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社会意义层面上的人,而是宗教和信仰意义层面的人。……《天路历程》依据《圣经》对救赎作出了深入思考,正式把信仰之旅设计成一场斗争与考虑之旅。(4)”

  那么班扬自己是怎么谈到自己的作品的呢?在“作者为本书所写的辩解词”中班扬说:“当初我的意愿,是描绘我们这个福音时代,圣徒们如何奔向所盼望的未来;没想到写成一个寓言,关于他们的历程,和如何到达荣耀的境界。我设计了二十多种情景,描写完了之后,又有二十多种进入脑海;他们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新的故事,如同燃煤爆出的火星在飞舞徘徊。(5)”

  然后我们再来听听班扬的传记作者是如何谈到其的创作意图的——“他(班扬)想构思一部有趣得令人不忍释卷,有益得令人难以淡忘的伟大作品。……他想些一个关于一个人首次感到自己的罪,以及他复杂、无定之命运的故事。(6)”

  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地说,相比之下,《一生》对《天路历程》的评论更为贴近原著的本意,它就这样仿佛手术刀从小处入手解剖作品,以其独特的眼光穿越迷雾,为我们指出林中小径何在。三十部名著的导读和评析,从“心魔、诱惑、分裂……”到“恩典、自由、永恒”,既是贯穿《一生》的主线,也是关于信仰与人生经典的游览,或许,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可能你并不同意作者所指出来的方向,但他为扫清迷雾而付出的努力仍彰现在寻找真相的诚恳中。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齐宏伟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定价32元

  2008年2月11日

  附注:

  (1)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2) 齐宏伟著,《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3) 齐宏伟著,《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

  (4) 齐宏伟著,《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至第165页

  (5) 约翰•班扬原著,王汉川注译,《天路历程》,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6) 萨姆•韦尔曼原著,朱文丽译,《班扬传》,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四):记录盗用我文章的无耻之辈:齐宏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曼回(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30370877/

  ===================================================================

  关于齐宏伟私自盗用我文章的说明:齐宏伟未经我许可,私自引用我豆瓣日记,问过去,还嘴硬,说以为在网上公布的就默认可以被转载,交涉到最后也仅仅说对不起,全删了,他确实都删了,但是引用他博客的还留存着。

  在这件事情里最让我气氛的是,不仅仅私自引用我豆瓣日记,还无耻的加了一行编者按,说的冠冕堂皇,好像如何悲天悯人,但是我想说你这么慈悲有爱心,你怎么不对我本人说呢,豆瓣可评论可豆油,怎么就好意思引用到你自己博客里,你在给谁秀爱心呢??

  本来读他的书《与上帝拔河》非常受感动,却没想到私下行事如此卑劣伪善,实在恶心到我了。

  =======第二篇盗用===========================================================

  [转载]曼回的日记:那天离开家时哭了[转] (2014-11-12 14:34:45)转载▼

  标签: 转载

  经上说:伤你最深的是你的亲人,因太了解,杀伤力巨强。如果让基督做一家之主呢?

  原文地址:曼回的日记:那天离开家时哭了[转]作者:小约翰

  小约翰按:读这篇公开的日记时,忽然很心疼。我们其实总是没有爱的能力,这就是真相。所以,信仰给了我爱的力量,我要告诉曼回这另外的真相,真相背后的终极真相。愿她收到的那本书,使她抬头看到那束光……

  曼回的日记

  曼回的主页 广播 相册 日记 喜欢 豆列

  那天我离开家时哭了

  2014-09-11 14:01:11

  在这个午间休息的时刻,我收到一本书,叫做《与上帝拔河》。

  我零星的翻着书,看到作者写道小时候在家里,一家人去看火车的事情。

  不知怎地,想起上上周离开家的时候,我哭了。

  我在市区工作,每周末回家,一般周五晚上回家,周日晚上回。

  那天周日,我照例吃完晚饭,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奶奶来问,要不要带点菱角走,我突然觉得委屈极了,哭了出来。

  她前面已经问过两遍,我已经觉得不耐烦告诉过她要的。

  我很厌烦这样的生活,在我心里我的家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讨厌极了,我讨厌极了,讨厌极了,他们仿佛要把所有好的东西都自己舍不得吃用,要留给我。

  而我根本不需要,菱角我也不是爱吃,我也不想背着很多东西上路。

  我更讨厌,他们把这当成一件很重要宝贵的东西,一定要留给我的样子。

  我讨厌透了。

  我觉得超级委屈。他们根本看不到我的需要。

  我觉得委屈透了。

  我每周回到家,仿佛履行义务一般,我受够了。

  受够了每天奶奶,爸爸,爷爷为着不算事的小事不停的争吵,在我面前抱怨,仿佛我能给出一个公允的评判。我受够了,我除了做老好人,说几句调停的话,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觉得极其的无力。

  有时候,我真地不想回家。

  我哭得很厉害,我说了几句心里的委屈,可是我看出爸爸试图将这件事情哄好,他也很无力,他也无力解决,有时候,我觉得爸爸特别像一个没有能力的小孩,他知道但他没法解决,所以他只能把我哄过去,赶紧招呼我离开家,不让矛盾爆发。

  奶奶找到了另外一个点,牢牢地抓住了,然后不放,仿佛就是她有道理了,她一点错都没有,她根本没有看到我为什么大哭。她只是说你这个孩子干嘛跟我客气,你要就跟我说好了,哭什么哭。她讨厌孩子哭,奶奶是个强势的人,利落决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什么值得牵扯不清的。

  爷爷不在家,在家的话,估计只是数落奶奶,爸爸当时的情形也是在数落奶奶,说你赶紧帮她收拾好是了。

  奶奶在家很可怜,奶奶很要强,但奶奶又能力不济,因此总受爷爷爸爸的数落。

  我知道家里都活着一帮可怜的人,我知道这一切,却也可怜的找不到可以哭诉的地方。

  =========第二篇盗用===================================================

  [转载]曼回的日记:哦,我知道那都是真的[转] (2014-11-12 14:32:31)转载▼

  标签: 转载

  虽人性本恶,但因着耶稣而向善!

  原文地址:曼回的日记:哦,我知道那都是真的[转]作者:小约翰

  小约翰按:有时候,心是可以互相感应的。当然,我更相信通过《圣经》,上帝可以和人感应。祝福你,陌生的做弥撒的女孩,有机会请读读新教的《圣经》译本,也读读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

  哦,我知道那都是真的

  2014-09-11 21:23:39

  我在读齐宏伟老师《与上帝拔河》,他在里面提到了遇到的那些让人感动的人事:无私地帮助别人,或因某句话而感动,还有那个因为想和他继续争论问题,而一起坐上车,又回头走了20多公里回程的人;在路上热心帮他换胎的路人;热心教她小女儿打球的不认识的老头……好多好多,还有很多基督徒们的故事。我知道,那些故事都是真的,因为在我身边这样的故事也实时发生。

  我似乎一直怀着对人无条件的信任活在这个世界,也很少失望。

  我记起我夏天的时候去鄱阳湖,在一个阴天的没有鸟的日子,我来了。然而,我走错了地方,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据鄱阳湖野生湿地还有10多公里,没有继续往前的公交车了,我也不着急,把背的大书包放在一个包子店那里,自己去找公共厕所,包里有电脑之类的。

  后来既然都来了,怎么去鄱阳湖呢,我看到了一个面包车,就问人家去鄱阳湖不,车上2个20多岁的小伙子说恰好家里住在湖边的村子,可以带我过去,司机20多岁,光着膀子,整个背后是关云长的纹身,我没多想,就上车了。他说还要去接个朋友,就开着车绕小镇去到一个在施工的楼房旁边,这时候出来一个浑身肥肉光着膀子带着金链子的光头,真真的就像黑社会似的,叼着烟。我一惊,但也没多想,反正车都上了,他们又在那逗留了一会,我也下车透透气,虽然我不心里觉得他们是好人,我还是下车记了车牌号,用QQ发了地点给我的朋友们,告诉他们。

  后来一切如我所想的顺利,他们把我送到了鄱阳湖边上,他们办完事情回程路上又顺便把我捎回了公交车站。中途我还把我的大包扔在了他们车上,如果他们拿了我的包不还我,我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我还是选择相信了陌生人。事实是,我一切顺利,愉快地看了湖,还认识了几位朋友。

  再提到我有段日子在苏州工作,我宿舍正好住在观前街旁边,恰逢暑期,我就做了2个月的沙发客,接待了好几位从各地来的姑娘,还有几天我恰好回南京,我就直接把钥匙留给了来的姑娘,走的时候帮我锁门,钥匙给门卫,一切OK.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人的天性中因被上帝所造而有上帝的形象,那种善良信任是原生的一般。他们最先还是愿意以美好待人。如果可以,哪个姑娘不愿做个天使呢?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五):【阿毛有话说——读书吧】名著之所以被称为经典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阅读是与大师的对话。高中的语文老师曾如此这般向我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而对我来说,早在入校以前,阅读就已成为我的习惯,书籍和音乐是从小陪伴我成长的两样必不可少的爱好,直到现在亦是如此。刚上小学那会儿,电视台里成天放《西游记》和《红楼梦》两部电视剧,我就翻来复去地看,连环画也是颠过来倒过去地读。有一次,妈妈的一位同事到我家作客,我就跟他侃《红楼梦》,从头侃到尾,每个人物都讲得一清二楚,不带丁点儿磕绊的。结果,把这位叔叔听得那叫一个惊诧,连连跟我妈说,屁大点儿小孩儿,脑袋瓜里怎么装得下这么多东西,还讲得头头是道。这还算不得什么,再往年幼了看,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给外婆讲过孙悟空闹东海龙王的故事,我对此倒是印象极其模糊了,但外婆记得门儿清,逢人就夸我口才好,还那么小就会一板一眼地讲故事,将来肯定是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直到现在还这么夸我,听得我这个走出校园没当上人民教师的打工族很是不好意思。我要是说一句,您就别老提我小时候那点事儿了,外婆绝对回嘴说,我看你就是当老师的料儿,错不了。我听着还真不是滋味儿,像是没当老师亏欠了她老人家的一番苦心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外语系老师找我谈了好几回话,就是劝我留校,家里人就跟着盼望了一阵儿,结果看着我义无反顾地奔上海来了,这让我当老师的心也算彻底放下来了。然后,从外婆到我妈开始改变策略,既然我当不了老师,就开始打我未来另一半儿的主意,一个劲儿地跟我说找对象还是找个学校里当老师的稳妥,将来教师都是受国家重用的人才,看来她们是盼着我这辈子就栽在教师手里了。每次她们一提起这个,我就想起大学宿舍同学的一句笑话:你从小就跟这学校里生的,幼儿园也是这儿上的,初中高中都离这儿不远,大学吧又回到自家这学校来混了,你要是再毕业留校在这院儿里,将来找个教授一嫁,生了小孩儿再往你从前那幼儿园一送,得了,整个一复制的你又诞生了,你一辈子就献身这学校里了。当时听了这话,我猛不丁地一个寒颤,想想要真是如此,我这青春年华加后半辈子不都一眼望穿了么,还有啥劲头。所以,无论家里人还是学校老师好说歹说,我还是奔着大上海来了。原先不理解,怎么就一股脑儿地想来上海,其他城市都不带考虑的,申请出国留学也几次不成功,似乎来上海就是唯一的出路。现在是彻底明白了,这都是神给我预备的。所以再回头看看,之前那些磕磕碰碰根本就算不了什么,生活多美好啊。

  话题扯得有点远了,人一开始回忆,就容易顺着思绪飘。这不,还得飘回原先嗜书如命的学生时代不可。上初中的时候,遍地都流行看世界名著。我估计,在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中,约摸有将近一半的人所读的第一本名著是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么厚的一本书,对刚开始啃名著的我来说,着实算一项挑战了。那年夏天,我刚刚参加完中考,妈妈带着奶奶、表姐还有我去江浙沪一带旅游。在火车上的时候,我跟表姐两个,人手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颇有“这本书是怎样被啃完的”架势。那时候,老师们也乐意我们读这样的书,就是让我们学习刻苦努力的精神呗,省得我们在学业上懒惰。接下来的第二本,我又读了《牛虻》,我倒是觉得,这后一本比前一本好看多了。虽然现在把这两本的内容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对当时的读后感还是印象深刻的。同样都是为了坚定的革命信仰甘愿忍受命运折磨的人,我怎么就看着牛虻比保尔·柯察金顺眼多了呢。我那会儿正值妙龄,对这一类硬梆梆的革命书籍也不感兴趣,这两本读完后就歇菜,转而啃更厚的那本《安娜卡列尼娜》。其实,对于我那么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儿而言,根本就看不懂这么深刻的主题。但我偏偏就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完了,然后就记住一件事: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卧轨而死的故事。紧接着的那个暑假,我跟着我妈到上海看亲戚,在火车上就想起安娜的遭遇,立即就向我妈打听:你说咱这辆火车要是出车祸了咋办。结果遭来我妈一顿臭骂,说我这张乌鸦嘴真是不知好歹、不分场合乱讲话。我当时心里就怨哪,这安娜自己卧轨不说,还连累我跟着她一块儿受累挨了我妈一顿骂,心下发狠跟列夫托尔斯泰断交,从此再也不读他的作品。直到我上高中以后,在表妹的家中捧起他的那本《复活》,这“恩怨”才算一笔勾销。

  从高二下半学期到大三上半学期,是我读世界名著最凶猛的一段时期。高中三年跟表妹同班,从她那里借了不少名著来啃。表妹有一个嗜好,就是专门收集图书却束之高阁,如此以来,就便宜了我这个嗜书如命的家伙。那时,当每个女生都抱着席娟、三毛趴在课桌上忽而羞赧忽而落泪时,我却一本正经地抱着狄更斯、凡尔纳和小仲马眉头紧蹙地快马加鞭。等到升了大学,比较难啃的世界名著基本上都已经被我扫罗了一遍,便转而看一些轻松的、打发时间的校园书籍,比如什么郭敬明啦、韩寒啦,没事儿地时候瞎翻翻,再无聊的时候,就借来几套日本漫画,从齐藤千惠到筱原千惠,也都一网打尽。而在此期间,又抽空啃完了一套《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和《小妇人》,总算是给阅读名著的生涯划上了一个较为满意的休止符。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之作,经久不衰,必定是有其深刻的存在价值的。别的不说吧,单单《小妇人》这部奥尔科特的家庭小说就能用朴实的言语叙述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我甚至觉得,这是每个女孩从清纯转向成熟必看的一本温情小说。当然,经典的作品并不一定非要用华丽的文字砌成,有时,它甚至可以是简单的、孩童式的。就像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那本享誉全球的《爱的教育》,我在大学临毕业的时候读了这本不算厚的书,却被每一章的内容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日记也足以震撼成人世界,因为爱永远都像那荒漠里的甘泉,甘甜无比。再或者,就是年幼时听过的童话故事都是一部部难得的经典。再读《安徒生童话》,感受截然不同:好奇的不再是那个在寒冷的冬夜蜷缩在街角的小女孩到底卖掉了几根火柴,也不是皇帝的新装到底是什么样子,而是小美人鱼为什么甘愿化作泡沫也不愿保存性命,丑小鸭是如何变为美丽的天鹅的。

  如果没有神所赐的属灵的眼光,我可能至今仍陷在这些谜团里找不到答案。前些日子读完了齐宏伟的经典推荐锦集——《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在最后一篇里发现了从小就能倒背如流的《海的女儿》。于是把这篇童话找出来贴在博客上,发给博友们,但其实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了这个故事。我爱故我在,爱之于永恒,必定常存。这就是小美人鱼的象征,她爱,直到受伤,却本是为了那一个灵魂,那个永远不灭的灵魂,幻化为人,即使身体化为尘土,它仍是活着的。通过爱,也唯有通过爱这一条途径,我们才能像小美人鱼一样找到自我。小美人变成泡沫就结束了吗?没有!再去看看那结尾的七个段落,安徒生写道她是向死而生了。向看得见的世界死去,向看不见的世界活了。向看得见的世界死去,才能向看不见的世界而活。就像《圣经》里耶稣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不是占有,而是牺牲。在甘愿牺牲中,爱得到成全。

  当你还是孩童、听到这些美丽的童话故事的时候,能懂得这其中的奥秘吗?或许可以哦,因为凡是得进入天国的人,都如婴儿般单纯。那么,现在的你,还能从这简单的童话故事中读出那隐藏在背后的含义吗?当你仰望满天繁星的时候,有没有看见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存在?大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样事物使我越想越感到神秘和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这说明上帝不但在我头顶,也在我心中。”我想,或许很多人都会说,如今连星星都难以见得,更何况满天繁星,而现在工作忙的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谁还有闲情逸致去读童话。那么,世界如此冷漠,也就不足为奇了。世界蛊惑人们,要人出发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要人根据自己拥有的来获得人的本质,生活就不再是一种恩情,而是一种争竞,在所谓“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残酷生存法则下,人正在日益沦为动物。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醒我们关注思想,关注真理的存在,而不是被大行其道的谎言欺骗为动物。

  我说,名著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必有其深刻的存在价值。那就是这样一种情况,对人性、对生命、对世界的描述,无论是放在过去,还是放在现在,都一样适用。而我们所处的现在,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第一段写得那样:“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