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本由[日]远藤周作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读后感(一):翻译质检书:林永福(台)译《沉默》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9404387/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90164826/
总共63个问题。
以上所指出的问题,从“信、达、雅”的标准来说,仅仅是“信”层面上的。那么,在“达”和“雅”方面又是怎样的?老实说,也同样很差劲。有些“翻译家”能够“自搞一套”,虽然意思满拧也能够“面上抹得很平”,甚至恬不知耻地讲什么“文体”或“化境”。不过本书在这方面倒是不用担心的,因为它不仅没有“虚假繁荣”,甚至连“把话说顺溜了”都没做到,不具备任何的欺骗性。 远藤周作的名著就这样给它结结实实地糟蹋了!
事物一经存在,便永远存在,纵造物主也其奈他何?
与《深河》相比,《沉默》完全在一个天主教框架内叙事,表面上写的是上帝缺位(沉默)情况下教徒的内心交战,而深层次上则是一个自我完成和重新体认信仰的故事。“在这个国家,我现在仍然是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个人并非沉默着。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是在诉说着那个人”。从追寻上帝最初的灵肉二分,到最终的亲近合一。《沉默》依然与《深河》遥遥呼应,表达了远藤周作异于天主教正统教义的某种倾向,我认为即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倾向。神甫最后的觉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深河》的思想是横向延展探寻的话,那么《沉默》则是纵向的深入求索。
《沉默》读后感(三):震撼着享受一下
没读的时候,我就是好奇的想知道,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承受苦难,他们信仰的上帝却沉默不语?洛说,他在和他一起承受苦难,他在用沉默爱着所有人~洛说,他没有沉默,他在用一生的经历诉说着他~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深沉的故事,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有时会觉得可怕!怕自己没有勇气,没有坚持,没有目标和方向,然后随波逐流。在书里,我看到了别人的信仰,坚持,思考,怀疑,呐喊,崩溃,与身心融合,对自己的探讨,整个过程都在震撼着我。
没有经历的我,放下书,却没办法共鸣,只是享受了一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但这对我来说就够了,直到有一天,我也许会面对这些,才会理解书里的故事,它对我,又会怎样呢?
《沉默》读后感(四):人类的苦难与上帝的沉默
前两年读完《深河》之后一直期盼着这本《沉默》。无奈因为长期在外旅行以及每次回国要买的时候碰巧书店没有库存而拖延了许久。今次终于得以拜读远藤周作的另一大作,再次被感动、继续认真严肃的思考信仰。
在司祭到达日本后,看着受苦难的百姓,以及在山间流浪逃难时一次次询问上帝“你为何沉默”时,我也不禁再次思考这么多年一直没能明白的问题:上帝为何常常对人类的苦难默不作声。
教会里常常给过我们很多答案,而我们也“怀着疑问却凭着信心”去接受这样的答案:
1.受苦难是因为罪;
2.因为祂是神,祂的蓝图大过渺小愚昧的我们,我们短暂的视野不能参透祂宏伟的长远的计划;
3.祂以苦难试炼我们,为使人回转归向祂。
以上,听起来似乎有理,但对面长期的战争、面对巨大的贫穷、面对周而复始的自然灾害,在亲历过那些苦难地区后,我无法以此为由来说服自己。不明白上帝的心意,所以当别人诘问时,也无法解释。于是,上帝沉默;作为基督徒的我们也跟着“沉默”。
当司祭在面临践踏圣像的抉择时,我也在思考,为了那些受刑的信徒,是踩呢还是不踩?而当真到了那一刻,当“那双眼睛诉说着:踏下去吧!踏下去没关系,我就是为了要让你们践踏而存在的”,我被深深感动。我想起了耶稣十字架的真义,祂来就是为了我们受羞辱,因为祂与我们一同受过苦难,而胜过苦难,因此可以安慰我们。
“我并非沉默着,而是一起受苦。”作者对上帝之沉默的思考,让我佩服。
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深厚的复杂的神学教义,通过故事和艺术直接有力而又意犹未尽地呈现出来。所以一个故事的所着力的点,不会是单一的片面的。吉次郎卑弱的、反反复复背弃又渴求被恕罪的形象一直伴随着司祭从意志坚定寻恩师到被“老师”费雷拉引导着弃教。在我成长的路上,常常听到很多老信徒在苦难逼迫中持守信仰的见证时也会自问,像我这种柔弱怕疼怕苦的人若在此境地会弃教还是持守呢?而我也总是祈祷,不要让我遇到我所受不住的试探。也许,当我处在吉次郎的境地时,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我相信,的确有那么一些人是渴望真理却又软弱的存在。
对弱者与强者的思考,贯穿着全书。我们很难理解和接纳弃教者,尤其是像犹大这种卖主的“恶者”。那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深处,对自己是高尚的清洁的设定。犹大的背弃,也掺杂着困惑、犹豫和挣扎。但耶稣就是为了被卖的那一刻到来。人若没有意识到,自己和犹大一样的挣扎、软弱、罪恶和丑陋,就无法接纳其他软弱犯罪的人。
我相信,司祭在最后听吉次郎告解的那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听告解。因为他经历过“弃教”的那一刻,他体会过“弱者”的软弱。
一个成熟的信徒做的是:面对强者,能谅解他的软弱之处;面对弱者,能欣赏他的高尚之处。
我们信仰上帝的人,所信的不应是教义本身,而是被上帝的爱吸引,在这个爱里不断地经历被爱与去爱,以及所生发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接纳与理解。
2015年2月22日
《沉默》读后感(五):沉默的时候上帝在说话
写在前面: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提前看完了马丁·斯科塞斯筹拍了25年的同名电影,电影很长(161分钟),部分内容并没有打动我,所以当时我给电影打了四星。今天终于看完了远藤周作的原著,原以为有关宗教和信仰的话题会很枯燥,然而我要说这是我寒假以来看的最顺畅的一本书,甚至结尾以文言文的形式翻译的日记我都仔细看了一遍,确实不愧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高峰”!毋庸置疑,我给这本书打了五星。因本人水平有限,顶多也就只能谈谈信仰与反叛、强权与卑微之类的是非命题,所以下面引用一篇高人的书评。原文请戳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4937803/&dt_ref=02B380E3F459AA448E530105625086E90FC5B6CDE510CA38B108739D3140EE0E21B8A3B48E8B294C&dt_dapp=1
(节选自《远藤周作的“约伯记”》 文/陈榕)
《沉默》中,远藤周作将弃教的洛特里哥写成了坚守信仰的基督徒,这样的人物塑造,体现着远藤周作独特的基督教伦理观。远藤周作年幼的时候,父母离异,敏感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作为东方人,受到了不少歧视;成年后,身体一直不好,患肺结核差一点死掉,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有比较深的体会。这些都使受到母亲影响而成为天主教徒的远藤周作,对受难者的基督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笔下的人物,并不是道德无缺的完人,而是有缺憾的弱者。他们所行践的,是耶稣式的忍耐、坚持,尤其是无私的爱。小说具有普世价值,不局限于基督教徒才能产生共鸣。如果抽取了宗教元素,我们可以发现,远藤周作所推崇的基督教伦理关系,其核心是基于爱的伦理关系。
有关爱,哲学伦理学上有三重不同的定义。首先是“欲爱”(eros),这种爱,是充满着生命欲望的爱。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爱。其次是“友爱”(philia)。这是友谊之爱,我们爱和我们相似的人,彼此欣赏,互相尊重。最后是“挚爱”(agape)。这是利他的爱,我们摒除了私欲,对人类爱的深沉。在三种爱中,只有“挚爱”是无条件的。
《约伯记》中,上帝爱义人,惩罚不义之人。他欣赏约伯的正直,赐给约伯丰厚的奖赏。他不满意约伯的三位朋友曲解了他的意图,惩罚他们,要求他们献燔祭。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神爱的是至善的人,爱的是爱神敬神的人。
新约中耶稣对上帝之爱的阐释,却与《约伯记》中的不同。耶稣告诫信众,“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做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耶稣将旧约中的十诫,简化为两个诫条:一是爱上帝,二是爱邻人。这里的“邻人”,超越了种族、阶级、性别的差别,耶稣所行践的,是平等的“挚爱”。它不以增加个人利益为准绳,拒绝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人进行评估,以感同身受的悲悯为基点。
以“挚爱”为基点的伦理,格外关照弱者。《圣经》中,耶稣所救治的是瘸子、哑巴、瞎子、有残疾的人、得麻风病的人、被恶鬼附身人人敬而远之的人。他肯定柔弱者的生命价值,赋予他们有尊严的生活。正如远藤周作在《沉默》中写到的:“喜欢有吸引力的、美丽的人,这对谁都办得到的。那不是爱。对容颜衰老、如破布般的人以及人生不会抛弃才是真正的爱。”
《沉默》这部小说前半部中的洛特里哥,有着约伯式的自信。他相信自己信仰上的坚定性,鄙夷吉次郎这种出尔反尔的信徒。他和井上筑后守激烈辩论天主教在日本存在的意义,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弃教后的洛特里哥,却有了约伯式的忍耐。他不再有“绝对真理”可以传播,却身体力行着“挚爱”的原则。如果洛特里哥拒绝弃教,可以以殉教者的荣耀身份进入天堂,这符合“欲爱”的原则;洛特里哥却放弃了这种以个人幸福为基点的立场,选择在卑微和罪恶感中活下去,拯救了素昧平生的三名日本普通教民的生命。这体现了洛特里哥从“欲爱”到“挚爱”的转变过程。远藤周作透过洛特里哥,说明了信仰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内核,即爱的精神。他超越天主教的正统理解,将洛特里哥的弃教,形容为“至今没有人做过的最痛苦的爱德行为”。
《沉默》提出了和《约伯记》一样的问题:人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的苦难?但《沉默》中,上帝并没有现身,回答这个问题。远藤周作用上帝的沉默,说明了苦难是人的宿命。这是一种十分悲观的世界图景。然而,看一看现当代人类社会的历史,人们面对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冷战的对峙、中东的动荡、非洲的饥馑,还有地震、海啸、飓风的自然灾害,确实,任何对消除了一切困厄的世界的承诺,目前都只是乌托邦的幻影。身处这样的现实境遇,只追问造物主的正义与否显然不够。远藤周作在《沉默》中,在约伯式的发问之外,追加了新的命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回答是:像基督一样,加入到那些受难者之中去,积极实践以“挚爱”为基础的利他性的伦理准则。
德国神学理论家莫尔特曼在《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中指出,基督的受难,意义重大。通过受难,“基督成了被鄙夷、被遗弃、被压迫的人的兄弟”。他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是广岛受到核弹光辐射的孩子,是越南美莱村被美军残杀的妇女和老人。他分担着人类的痛苦,与受难者结成了共同体,体恤着人类风雨飘摇的命运。《沉默》中,洛特里哥也是通过受难,放弃了来自天主教大国的高傲身段,和被迫害的日本教民融成了一体,相互支持,休戚与共。《沉默》中,历史是沉默的,边缘化了这一段宗教迫害的黑暗过去;上帝是沉默的,没有承诺人们任何幸福和希望;但是,在沉默中,我们也能够看得到人在面对苦难时体现出的坚韧、尊严和无私。爱的伦理学没有华丽的言辞,见证的是无声的行动。
《沉默》读后感(六):keep slience
作为我在豆瓣写的第一篇书评,我最先想到的是这学期伊始读完的《沉默》。
当时借了图书馆的书看,现在也记不得一些细节了。而至今想起来的,也只是故事的一些梗概了。
主人公千里迢迢来到日本察看传教士的情况,当时的日本是反基督教的,主人公历经艰险,几次濒临死亡之时,他都没有放弃他的神,并且抵死不踩踏基督的圣象。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口口声声信教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叛教的一个日本人。最终,主人公还是找到了费主教,发现他已经叛教,并且有了妻女。这才让主人公的精神崩溃了,他一直坚持的信仰,难道真的错了吗?他祈求神帮助那些绑在水里历经酷刑而死的人们,他祈求神帮助他逃离,他祈求神阻止他践踏神相,可是在这些情况下,神都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对,就像雨水撒入海中,祈祷也无济于事,神只是一味地沉默着,沉默着。
看完之后,我在想,既然神都在沉默,我们信他,也许他对于我们的苦难也有可能爱莫能助,可是归根结底,信神看起来对当下的苦难没有丝毫助益,既然这样,人们为什么要信仰?
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宗教真的十分荒谬。可能就我而言,从小就没有什么宗教影响,况且从学习以来全是唯物主义教育,宗教这样的东西过于唯心。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实用性告诉我,不论信仰什么,都没有什么切实的作用。我看到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想要从神那里获得什么的功利心才去信仰,如果得不到干脆就另外换一个神信,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是说,主人公发现,耶稣在日本已经变形了,而是信仰圣母玛利亚了。
哲学史上,有很多人证明过上帝。从最开始的奥古斯丁,还有安瑟尔谟上帝证明,甚至较他们更近现代的笛卡尔。我发现不管什么哲学,具体点说,大部分伦理学,都会把善归结到上帝,认为上帝是最终的善,最完满的善。这些哲学家对于人类的恶也有很好的回应,说是认识理解上帝错误之类就会产生恶。我之所以提这个,为了说明,上帝究竟是什么?
对于我这样根本不信上帝的人来说,如何跟我解释来自于上帝的恶。好吧,即使可以说服我相信上帝,相信来自上帝的恶,我也可以质疑,凭什么你认为你认为的就是正确的呢?我认为的就是错误的?如果不能很好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都会陷入一种无法自圆其说的境地。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认为上帝不存在,但是又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可能通过这本书,我更可能偏向于上帝不存在,信佛信真主信梵天不都是一样的信,因为他们都是沉默的。
《沉默》读后感(七):完全
也许因为自己也是基督徒
所以读这本书是对于书中所描述的对主耶稣基督的挚
爱和疑问是感同身受
一个愿意到遥远的异国为上帝传教的人
经过怎样的挣扎才能踩下那一脚
这如同要你站在日日相守深情相许的美丽圣洁的妻子
面前要对她说出污秽亵渎的言语
即使有挣扎,即使有难过,即使受尽艰难
但是若背叛了比死还难过
信徒的血会令教士的心中悲鸣
但是真正撼动教士的心的是老年神父的那段话吧
真正的信徒死而能得着永恒的生命
他们因信罪得清洗
但是
那些迷信的信徒呢
那些以错误的信仰来相信上帝的人呢
你愿意为他们承受比死还要难过的刑罚吗
你愿意抛下最后的骄傲,教士的身份的骄傲,
你愿意献祭自己的灵魂
只为那些痛苦的却不知道是否是属于上帝的罪人
沉默的黑色的海洋里有没有上帝的悲痛
正如耶稣的眼泪流在圣殿之中
“噢,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杀死了先知们,向他
们投掷石块,而它们本是赏赐给你的;我是何等频频
地把你的孩子聚集在一起,像母鸡把它的孩子收拢在
翅膀下一样,只是你们不愿意”
上帝的全能和良善并不同于人所理解的
他所要的心是全然的圣洁,因为他是圣洁的
约壹2:16
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
,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我们最难克服的便是今生的骄傲吧
《沉默》读后感(八):当祂沉默时
当祂沉默时
——读远藤周作的《沉默》
不是老牌的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不是中坚的村上春树,也不是当红的东野圭吾,而是鲜为人知的远藤周作。为什么选择他的作品作为赴日前的读本?因为我觉得日本这个民族同样苦难深重。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沉默》便是大和民族不堪回首的一段秘史。
德川幕府时期天主教在日本迅速传播,引发政府的不安和恐惧。禁教政策随之而来,大批信教百姓被杀,教堂被毁,神职人员被驱逐。传说著名的传教士费雷拉因逼迫而弃教,他的两个学生洛特里哥和卡尔倍立志远赴日本调查这件事,他们在一位信徒吉次郎的带领下登陆日本,找到了五岛边远的农村中还尚存的信众。信徒们的生活充满苦难,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他们对信仰的热忱却令人感动。月黑星稀的深夜,他们爬到山坡上神甫住的小茅屋告解,把自己省下的食物奉献给神甫。洛特里哥和卡尔倍虽然身体疲乏,精神困苦,但看到信徒们并没有因打击而失散顿觉士气大振,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信徒的施洗,告解,弥撒。然而,不多久他们还是被官府发现,两名保护他们信徒一藏和茂吉不肯弃教被以绑在海里的木桩上活活溺死,他们也没能逃脱被捕的命运。洛特里哥一心想殉教成为圣徒,他对长崎地方官井上筑后守的劝解无动于衷,但这个狡猾的老人并没有折磨他的身体,而是让他不停地观看处决信徒,从把摩妮卡在他面前活活扔进大海,再到把他放在被穴吊酷刑折磨的信徒隔壁,让他日夜聆听信徒们垂死的呻吟,洛特里哥眼前出现耶稣疲惫的面容,他憎恨神的沉默。最后费雷拉神甫出场,他告诉洛特里哥:“穴吊的信徒,被倒挂在洞穴里耳后都穿有小洞,鼻子、嘴巴不停地流血,呻吟。你不要再欺骗自己,不要以美丽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软弱。你认为自己比他们更重要吧?至少认为自己的得救是重要的!你如果说出弃教,那些人就能够从洞里出来,从痛苦中获救。虽然如此,你还不弃教,是因为你觉得为他们背叛教会是可惜的,像我这样变成教会的污点是可怕的。我也是这样。在那黑暗而寒冷的夜晚,我也和现在的你一样。可是,那是爱的行为吗?司祭必须学习为基督而生。如果基督在这里的话,一定会为他们而弃教的!”
多么震撼人心的话语!耶稣基督为罪人舍己,他的教会也要为人类舍己。读完掩卷,感受到两点:一是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动物只会在自己饥饿的时候杀生,大型的动物最多是在争夺统治权的时候杀戮。人类的杀戮无处不在,无所不用,他们居然可以为观念不同杀人,不论是中国的炮烙、车裂、凌迟,还是欧洲中世纪的火刑,都残忍可怕地将人类的兽性表现到了极致。王怡说:“狗不会堕落到连猪都不如,但是人会堕落到连狗都不如!”为了逼迫神甫弃教,折磨信徒的身体,从根基上击溃他们的信仰,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坚持毫无价值。二是人类向上的精神追求没有止境。人类之所以高贵,就在于灵魂,可以不食嗟来之食,可以不饮盗泉之水,可以面对身体的痛苦却能去追求更加高远的境界。“神迹和神迹的缺乏都是神掌管这个世界的证据!”然而渺小的人类面对整个宇宙中无尽空间的永恒沉默怎么能不感到恐惧呢?其实,神并没有沉默,祂只是走进了你的内心。“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心中的良知让我们更加接近神圣,接近神!
2016年6月29日
《沉默》读后感(九):基督只是一个观念?
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
我来不是为带平安,而是带刀剑
——思高圣经·玛窦福音 9:13&10:34
而,那个人并非沉默着。
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着那个人。
——·林永福译·远藤周作·《沉默》
电影《沉默》是部光环之作,导演接到教宗接待、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改编剧本、第41届美国电影学会奖年度最佳,就算如此佳绩,不少影评人还在为此片没出现在奥斯卡(实际上出现在了摄影提名里)感到遗憾。
小说的《沉默》是一部历史小说,时间线正是在文艺复兴之后的巴洛克时期,也就是《堂吉诃德》诞生的同一个时代,十七世纪的日本德川幕府。可以说,对于这本小说诞生的战后日本,那段历史有些遥远,却还未被尘埃埋没。
远藤周作为什么从灰尘里掘出这段历史?
在长崎,他看见一个留着黑色趾印的磨损圣像,他被击中了心底。在住院之时,那部圣像,这部小说逐渐在他心中、在他笔下、得以成形。就这样,这段历史成为了新的见证历史。但沉默又意味着决绝,他非常清楚自己写的小说里有着异教徒的成分,作为天主教徒的他甚至会因为此招致在神学方面的批评。
“但我也认了”——远藤坚持的,是认为沉默足以回应外部世界的看法吗?
在故事里,与信仰的强力意志相伴的神性光辉是沉默的,甚至占据大量篇幅的神父,吉次郎等人故事,也不过是最后编年史中翻过的一页。在合上书本的灯罩,沉默之人的影子在‘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的灯光下拖出长长的痕迹。
沉默是对言辞的反思吗?是的,只靠言辞来驱逐的精神的幻像,只靠荣誉与爱微光来驱散生活本身的麻木黑暗,这是不行的。这怎么可能改变那些有着客观目的行为?又怎么能把那些遥远的认知变作对基督福音的传播?
这不是陷入了更大的危险吗?难道……基督……只是一个观念?
那翻译官那叫喊的“踩上去吧”,那叛教的老师说“基督会为了爱牺牲一切”,那筑后守的故事“丑女的深情对男人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除了承认基督是观念,还有什么新的可能性?告诉自己这不是叛教?这是将‘神的义’转换为’神的爱’?这是为了拯救更多人的智慧?这难道不还是将基督放在了观念的天平上吗?只需要承认这是‘观念’,就可以和任何理论与自欺之谈结合,让这一切拥有属于自己的虚荣,自己的灵魂也变得强壮起来……
这样,在观念的理性祭坛上,圣经、甚至基督都成了解释技巧的牺牲品。
对于基督是否只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行走在路上的基督是沉默的,但随行的人服从于他那充满生命力量的一瞥,从这一瞥中理解,生命来自基督,也伴随基督,把延宝时代的故事变作三百多年后的见证。
远藤非常清楚,‘基督是否是观念’的困惑,是种无法根除的异教因素,这种与经验羁绊的观念里,有着母性的部分,有着弱者的部分,也有着真实的部分,能够让那些不信基督之人皈依基督,见证基督不仅仅是圣灵,还是肉身成道的人。
作为人,每个人都清楚自身只是一个点,是圆点也是原点,无法被消除、永远保留自身的一个点。但是作为基督之躯的教会却不是点,而是无限延伸的线,作为道路而延伸的交汇处是十字架,是永恒的道路中点,也是见证基督在十字架上赎罪的共同体所在之处。
所以,每一位基督徒都会明白,除了自己正行走于其上的道路之外,别无永恒之路。
不得不提到,小说里,没有出现《圣经》里一样给予人极大欢乐的奇迹,为如果在那个时代出现这样的奇迹,会是怎样呢?比如,小说中基督真的开口在梦境里对神父们说话了。比如,德川幕府改变政策,对于基督徒们给予宽容,吉次郎变成了最快乐,最虔诚的基督徒,幸福地渡过了一生……
任何读者都清楚,这并不是什么奇迹,只是一个魔术,一个咒语,一种低劣的戏剧效果,剥夺了小说对于弱者以历史面貌的辩护,也剥夺了远藤周作关于信仰的立场,将真正的奇迹变成了一种纯异端的法术,这种效果下,诞生于沉重的十字架之下的信仰之子,变成了一个驼背的丑陋矮人。
信仰有权利拒绝这种替换,不过,《沉默》真的足以回应永恒的天主吗?
——END——
公众号:摆普书茶吧
武汉·汉口·园博园4-3-1号2楼摆普书茶吧
看书·发呆·喝茶
《沉默》读后感(十):你的软弱被祂原谅
两年前读这本书的时候,无非是被封面语所震撼“雨,未曾片刻的间隙,不断的落在海上,雨杀死他们以后,也一味的沉默不语。” 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刚考完期末考试的下午,重庆下起小雨,我回成都的火车票定在了翌日的早晨,而赶着回家的寝室好友早已匆忙离去,一种难以言说的孤寂彻底击倒了我,人的渺小与世界的无常让我顿时不知所措。
毕业了快一年, 这本书一直束之高阁。昨晚突发奇想的取来读读,不想却是另一番体会,是沉默残酷之外的一种温暖。一句话从我的脑袋里蹦出来“你的软弱被祂原谅。”
这本书里最栩栩如生的人物莫过于吉次郎,读者先从神甫的视角里认识他,多么可悲的人物,即使是在自诩高尚的神甫的书信里,也难掩对他的唾弃,
(“他很狡猾的装作没有听到我们问他的问题,脸上浮出悲屈的浅笑,对人做出谄媚的微笑是这人的坏习惯。”
“在漫长的旅途中,吉次郎不但帮不了大家的忙,反而会增加麻烦,会是跟我们立场相同的人吗? 不,不可能,信仰绝不会让人变得这么胆小,懦弱。”)
吉次郎的所作所为是软弱的,是屈服的,甚至怜悯世人的神甫都不愿意为他做一次真心的奥迹,神甫质疑他的信仰,可他真的没有信仰吗?
出卖神甫的那一天,虽然知道自己是叛徒,但看到神甫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他还是会痛苦,(“神甫连我也不相信?”他站立着,褥着草叶,以微弱的声音嘀咕着,“已经没有人相信我了。”)
出卖之后,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我是弱者,我无法变成像茂吉和一藏那样的强者。”读到吉次郎一次又一次的去找神甫忏悔,“神甫,神甫,我要忏悔,请你听我的告解”我想起故事开篇是神甫初遇吉次郎的描述
(“有一件伤脑筋的事,他非常爱喝酒,一天的工作完毕后,他把工头发给他的钱全部拿去喝酒了。而他烂醉如泥的样子,让人觉得他是想忘掉内心深处的痛苦回忆才喝酒。)
吉次郎的心里也因爱主而愧疚,只可惜这份愧疚却从不被世人所同情。
故事的结尾,我相信神甫因为他而感悟到了何谓救赎,所以神甫最后一次逾越职分的奥迹却是最为真挚的,读到神甫说”要裁判的不是人,而且最了解我们弱点也只有主” 我想起1 Samuel 16:17 For the Lord does not see as mortals see, they look on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 Lord looks on the heart. 谁又能断言弱智不一定比强者痛苦呢?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现在的自己像极了吉次郎,周围的兄弟姊妹总是跟我说依靠着神,我们刚强壮胆,可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我是多么的软弱,在这个世界的包围下,我是多快的就就向它所输出的价值观屈服,我无法每一次都喜乐的参加礼拜,但我也深知我像吉次郎一样从来也没有想过要抛弃神。
我想起年前和我最敬爱的선생님见面,对我而言,他一直是the true definition of faith.在他的面前,我总是不自觉的去隐藏我的悲伤,我的困惑,我的挣扎。我愿意扮演者开心果的角色,不想让他担心我的信心,也许出于我的自尊心,我也不愿意他看透我的软弱。但在선생님送我去车站的路上,还是忍不住一股脑的说了出来,说了这毕业一年以来的痛苦,说了我对人生的无望感,说了我对上帝的愤怒。。。。。。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场景。八九点的夜晚,天有些微凉,선생님停在路口,我的耳朵里是来来回回车辆的声音,像一个做错的孩子,长久垂下的头突然抬起来,却正撞向선생님的脸,高大的선생님低下头微微的笑看着我,仿佛朗月入怀,那么温暖,我想起那句古文“上善若水。”
他说:“最近很是担心你,shiya,不要用这世间的标准来衡量你自己。在神你永远宝贵,亦如不管你如何,我都知道你是怎样的人,我们的神也是如此。”
和他道别后,我独自走在路上,眼睛红了,心窝是热的。
是的,你的软弱被祂原谅。
我回忆起这个场景,总能深深的体会到吉次郎,神的爱超越了我们的意志。正如深河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即使我抛弃神,神也不会抛弃我。” 祂诚然担当我们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