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告白》是一本由罗莎蒙德•勒普顿(Rosamund Lupton)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告白 【英】罗莎蒙德-勒普顿
关于读书,村上春树曾经在《挪威的森林》中通过永泽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认为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是在浪费时间,并列出了一份经典小说的书单。
然后,依据书单,我就买了一本后来让我沮丧不已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因为时至今日还是没能完整地读下去。
还是选择畅销书吧。
《沉默的告白》就是一本2016年7月出版的畅销小说:物理学家雅思明带着先天聋哑的十岁女儿露比从伦敦飞到阿拉斯加北部的小镇,本来应该在机场与她们会和的父亲-野生动物摄影师马修-却未能如约出现在机场,很快,母女就得到了一个噩耗-在一个叫安纳图的北极圈原住民村落里,发生了及其严重的火灾,23名原住民及一名外籍男士被证实已经全部遇难!警方已经停止了搜救工作,一枚遗落的婚戒证实了马修的确未能幸免!
面对由于灾难带来的悲伤,雅思明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否认,她不相信马修就这样突如其来的消失,在警方无法重启搜救的情况下,她选择带着十岁的露比踏上300多英里的寒冷及黑暗的征程
本来还想能跟着主人公领略一下北极圈的异样景色,可惜未能如愿,因为故事发生在整天不见天日的极夜时期,透过纸张感受到的只有黑夜与寒冷带来的恐怖。而在一辆始终跟踪母女俩的汽车出现后,你才发现这还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慢热的故事节奏,不同视角故事讲述方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吸引你继续阅读下去。
也有许多好玩的情节,比如,原来在1867年之前,阿拉斯加是属于沙俄的领土,但由于人烟稀少,气候寒冷,在纳入沙俄版图100多年期间,没有给沙皇带来任何金钱贡献,于是沙皇便以总价720万美元,折合每英亩2每分的价格卖给了美国。而今,这片155万平方公里,占美国国土面积1/5的阿拉斯加已经不止多少万亿的价值了吧?
作者是位毕业于剑桥大学的女作家,所以在女性心理刻画以及对于聋哑儿童的关爱方面用了不少的笔墨,如果给这部小说打上几个标签,我会选择爱情/亲情、悬疑、生态保护。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二):以爱的名义
以爱的名义
——沉默的告白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我更喜欢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享受着季节变化带来的各种美景,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而英国女作家罗莎蒙德•勒普顿的《沉默的告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夜笼罩皑皑白雪覆盖的北阿拉斯加荒原。罗莎蒙德•勒普顿2010年就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妹妹》出道成为专职作家,而这本《沉默的告白》则位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前十名。
这是一个发生在北阿拉斯加家荒原上的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冒险和救赎的故事。英国的物理学家雅思明带着她天生耳聋的十岁女儿露比来寻找在阿拉斯加安纳图进行拍摄的丈夫马修。到达费尔班克斯机场后没等到来迎接她的丈夫却等来一个噩耗,安纳图发生火灾无一人生还,包括马修。不肯相信这个结果的雅思明执拗的开始了一次寻夫之旅,揭发了一个被白雪覆盖被大火损毁现场的巨大阴谋。
作为一个母亲,我对雅思明的执拗不太理解,种种迹象已经显示马修可能已经遭遇不测,他的结婚戒指都已经在废墟中被发现。即使身赴险境她也要带着露比前去寻找。她明明是因为质疑马修和安纳图的柯拉松之间有些暧昧情愫而前来下最后通牒的,却因这个变故变得有些固执和疯狂起来,小说在讲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不断的回顾雅思明和马修的相识相爱。在环境恶劣的阿拉斯加荒原,在奔赴安纳图的路上,处于同样的环境下,雅思明越来越相信马修,越来越信任他理解他,她自身也像找回了一个更真实的自我,看清楚了自己,两个人仿佛重新认识彼此,爱意更浓。
露比是这个故事中的重要一环,这是个患有天生耳聋的小姑娘,虽然雅思明一直致力于让她生活在正常人的环境中,过正常人的生活,但天生的残缺叫一个小姑娘如何能坦然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憾,幸好马修给她不同的教育方式,父女间有更多的话题更多交流,对父亲真挚的爱让小姑娘在面临可能去世亲人的情况下同妈妈一样勇敢,坚强,无所畏惧,仿佛一夜间就长大了。
书中写道“这片土地纯净纯碎,万里无垠,充满了孤寂的意味,细微处与整体协调统一。”或许人到了那样空旷的天底下,才能更体会出个人的渺小,才觉得在这浩瀚的星空和大地下,那个小小的 “我”实在是不足为道。
这是个悬疑故事,在母女的寻亲之路后面一直有蓝光追踪,这是个环保故事,美丽的阿拉斯加受到了盲目开发的破坏,伊努皮克人的生活受到影响。这是个关于爱的故事,没有爱作为后盾,这个故事也许在开始就可以结束了。没有大张旗鼓的说我爱你,一举一动都已代表那三个字,这是个沉默的告白,你我都懂。
书中提到关于阿拉斯加的历史:
1741年,丹麦航海家维特斯•白令航行至阿拉斯加湾。1784年俄国人在三圣湾建立居民点。该地区1799年起属俄国。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俄国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国夺走,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1867年4月双方以720万美元成交。土地合约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故阿州将这一天定为“阿拉斯加纪念日”。
关于水力压裂:
水力压裂是一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油气井增产措施,是目前开采天然气的主要形式,要求用大量掺入化学物质的水灌入页岩层进行液压碎裂以释放天然气。这项技术在10年中在美国被大范围推广,但美国人正在担忧这项技术将污染水源,从而威胁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并认为这种技术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包括使自来水自燃,引发小幅地震等。
一位母亲带着孩子下飞机与丈夫团聚,丈夫久不现身,传来了他的死讯。村庄大火使得尸首无法辨认,婚戒作为遗物被交到手里,一般情况下,普通妇女都得号啕大哭,上演一场丧夫后悲痛欲绝的戏码。可罗莎蒙德•勒普顿在《沉默的告白》中塑造的女主角并没有这样做,她质疑这听起来证据确凿的死讯,想出很多丈夫依然生还的可能性。带着失聪的女儿,开启了一场惊险的寻夫之旅。
全书花了一半的笔墨描述她前进路上回忆起夫妻间的往事及自己的成长历程,每小节后半部分都会让女儿露比来上一段独白,侧面了解母亲雅思明和父亲马修。作者莎蒙德•勒普顿是名全职编剧,这样的叙述方式出现在影视剧中会很精巧独特,以文字体现的话略显拖沓,幸而奥斯卡获奖电影《房间》的制作方慧眼识珠,买下了本书的电影版权。相信待故事搬上荧屏,这段画面会很值得期待。尽管在前面的情节里,为悬念稍微做了些铺垫,但后面火灾背后的阴谋还是令人大吃一惊。书中所有的疑团和悬念都在后半部分揭晓,耐不住性子的读者可以先翻到好心的司机被送往医院后,雅思明独自带着女儿开车穿越北阿拉斯加的桥段。这一节开始,情节比前面紧凑,也是神秘的跟踪者现身,主角真正开始感受到危险的时候。从这里到结局一气呵成,终于见到幸存的马修、真凶现身、急转直下的剧情发展把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一个个真相浮出水面,令读者不自觉地为主角的安危捏了一把冷汗。这时候才发现,前面每一句话和一些小细节,都是作者设好的提示和线索,不愧为全英人气最高的悬疑小说作者。
看书过程中,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要专门写一段小女孩“沉默的告白”,这样故事从第三人称调到第一人称再跳回来会不会造成读者混乱。到《感谢》那一章,作者呼吁大家重视、接纳失聪儿童,并列上了全国失聪儿童协会的网址,才明白这个故事不仅包含了生态环境、阴谋、爱国狂热、亲人之情,更有浓浓的人文关怀意味。就如女主角雅思明无论如何都认为丈夫未死一样,在警察眼里她不过是个拒绝接受现实的偏执狂,而这份偏执却来自于爱,不愿痛失挚爱,更不愿女儿就此失去父亲,心怀着万分之一都不到的希望和可能性,冒着生命危险创造了奇迹。
如果接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信息,不科学的分析质疑,不亲身实践去论证,是无法看到事实的真相的。这书也给自己敲了一记警钟,不要对任何信息和观点照单全收,挡在你前面的人,也未必知道你道路的尽头通向何方。在此,向美丽聪明的女知识分子雅思明致敬。
比较有趣的是,我和朋友一起读这本书,到结局我看到了圆满获救,她看到了死神降临。不知其他读者怎么看。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四):一个不错的故事-《沉默的告白》
文/安心
雅思明带着女儿露比从英国到美国阿拉斯加寻找失踪的父亲,在被警察告知丈夫已经被火烧死之后,雅思明依然认定丈夫是活着。带着女儿,经历千难万险,穿越北阿拉斯卡,最终找到了丈夫。
比如阿拉斯加的极地风光,有大量的描写,看得很过瘾,有种黑暗和刺骨的寒冷扑面而来的感觉。这也是读书的迷人之处,作者并不是刻意为之,但你却被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惊奇得让你移不开眼睛。
故事里有个不寻常的地方那就是露比是一个聋哑人,应该说是一个聋人。因为聋,露比不愿意开口说话,露比觉得自己说话的时候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而雅思明一直试图让露比用嘴说话而不是手,并强迫露比上普通学校而不是特殊学校。
而露比的爸爸马修却愿意遵循露比的意愿,所以露比更爱爸爸。艰难的寻找之路,雅思明为了露比的安危,想要放弃,但是露比不肯,她坚持要去找爸爸。
这一路上,母女俩经历被人跟踪,暴风雪,被追杀,互相那种深刻的爱终于让彼此开始互相理解。这是特别让人感动的部分。
故事有悬疑的部分,最后谜底被揭开,人性的恶让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所有都对自己有威胁的东西都要除掉。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露比的勇敢,这一部分很精彩。
除了故事之外,文章的深意应该在于呼吁保护极地动物和关注聋哑人,这两个离普通人很遥远的世界,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的爱和关心。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五):值得一读的书
这书的主题大致就是永远主旋律的爱和加分项的环保。 多视角、多人称频繁切换,但感觉并没有一些书评所说的显得很乱很臃肿,用心去读习惯之后也很自然。 后半段剧情反转有些戏剧性,但好像的确没有更好的办法把情节推动到这个结尾。 人物的刻画和一些比喻很棒 个人认为书名的翻译不太好,为了吸引眼球落入俗套而且没有很好的贴合主题。还要吐槽封面,我猜画师一定是只看了梗概没亲自读完。 用心读,可以感受到阿拉斯加的寒风扑面而来。还算吸引人,我分三次就读完了。 又想立去读英文原版的flag。。。之前立类似flag时还踌躇满志充满期待,最近立这些flag就是认清自己并羞愧难当地回忆“欠下的债”。 推荐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六):沉默的告白 真实的宣告
沉默的告白 真实的宣告
《沉默的告白》作者罗莎蒙德•勒普顿,她是英国当红畅销书女作家,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编剧,毕业于剑桥大学。2010年以第一部长篇小说《妹妹》出道成为专职作家,销量超过150万册,该书成为2010年英国最畅销的小说,也是《星期日泰晤士报》和《纽约时报》的超级畅销书。
11月24日,著名物理学家雅思明和先天失聪的十岁女儿露比踏上了阿拉斯加的茫茫雪原,然而期待中本应在机场迎接的丈夫马修并未出现。几个小时之后,雅思明和露比开始了在冰封荒野里的孤独跋涉。这里渺无人烟、寸草不生,连眼泪都能瞬间成冰,漫长的黑夜还将持续54天。
她们要寻找露比的父亲,深入荒原腹地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警察断言他已经在大火中丧生,可是雅思明知道,他还活着,在等着她们。
然而,她们不知道的是,漆黑无边的荒原上,她们并非独行,有一双眼睛一直监视着她们的一举一动,危险如影随形……
经典片段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父亲说好要来机场接我们。可现在,我们只见到了这个“对不起,我什么都不能说”的警察。这会儿,她大踏步走在我们前面,好像我们在参加学校旅行,博物馆要关门了,可一群女孩子还在她身后大喊:“老师,我们去礼品店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好。”要是一个女人这样走路,你就知道,她一定不会放慢速度。
我戴着护目镜和面罩。父亲命令我们必须带一些东西来——恰当的极地装备必不可少,巴格——这里天寒地冻。我很高兴听了父亲的话。我一直没哭,至少在别人面前我没哭过,因为,一旦你开始顺着斜坡而下,到最后,你可能就穿上了粉红色芭蕾舞裙,变成一个娇气包了。可戴着护目镜哭不算当众大哭,我觉得别人都看不到。父亲说过,在北阿拉斯加,眼泪会被冻住。
雅思明握着女儿的手,停下脚步,不再向机场的警务大楼走,那个年轻的警官见状蹙起了眉头,不过,她有充足理由为眼前的一切驻足一会儿。大雪在她们周围飞舞,覆盖住一切,放眼望去都是白色;这样的场景像是用烧石膏做成的。她看到脚边的雪地里有精致的鸟儿足印,这才意识到她正低着头。她强迫自己为了露比抬起头来,周围的清澈叫她深感震撼。
这本书写得太好了,真好!正因为上述原因,《沉默的告白》是罗莎蒙德的最新长篇小说,位列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前十名,为英国理查德&朱蒂俱乐部春季选书。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七):直击心脏的微光
《沉默的告白》是英国编剧、专业书评人罗莎蒙德·勒普顿的第三本小说,沿袭了《妹妹》、《后来》一贯的亲情主题,同样以亲人陷入危境作为导火索,《沉默的告白》亦是一个关于拯救与追寻真相的故事。
原本与自己有约的丈夫马修突然失踪,警察宣告了他的死亡,但是雅思明和失聪女儿都坚信马修还活着,于是她们在重重困难之下,踏上了寻找丈夫和父亲的旅程。在阿拉斯加茫茫的雪原中,等待她们的不光是无边无际的孤寂,还有暴风雪,以及在身后穷追猛打的危险。
罗莎蒙德以多人叙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抽丝剥茧地还原事情的真相,当然最终马修得到拯救,而雅思明亦在茫茫极夜的跋涉中逐渐明晰自己的感情,并且正视自己的恐惧与软弱。而女儿露比,也迅速成长,并且与母亲解开心结,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罗莎蒙德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雅思明和露比这两个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雅思明的孤独,对马修与自己的感情的怀疑,对现如今生活的困惑以及对过去的耿耿于怀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但同时她又在寻找和拯救丈夫的路途上一点一点的释然与明了,这样一段经历其实对她自己来说是一种救赎。而露比始终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来发声,与母亲的对抗最终也演变成两人的相互理解。两个人的形象一点一点的被充盈,让人动人,而她们为了所爱的人勇往直前的勇气,更是让人敬佩。
故事带着一点悬疑的成分,所以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在里面。罗莎蒙德善于营造一种寂静之中的恐惧氛围,她始终以一种缓慢的姿态在讲述,但是其表现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却是焦躁的,像是以静衬动的描写比比皆是,尤其是读到有一辆油罐车始终在孤独的雪原里紧紧跟踪着这两母女的时候,我好几次都呼吸加快:“在大雪中很难看清路面,我们开得特别特别慢,我们后面的那个人也开得特别特别慢。好像他在慢慢地猎捕我们,慢归慢,他依然是在猎捕我们。”危险正在逼近,母女两个始终被这种氛围笼罩,你想逃,但是条件不允许,无边无际的荒野,似乎永无止息的黑夜,什么都看不到,也与外界断开了联系,她们能做的只有靠近心目中那个执念,那就是找到自己爱的人,去拯救他。
《沉默的告白》不仅仅是一部悬疑小说,也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对夫妻是如何在养育自己残缺的孩子,作者着眼于探索人性的最深处,雅思明不断的自我剖析与解读,对孤独的理解与释然,罗莎蒙德一层一层剖开她,通过对她和马修的过去的回忆让她正视自己,并且一步一步解开自己的心结。而罗莎蒙德塑造的小女孩露比,虽然只有十岁,并且天生失聪,但是正因为她的与众不同,所以才更敏感,并且具备平常小孩所没有的勇敢。她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罗莎蒙德试图描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另外一个世界,它是无声的,却又色彩斑斓。
罗莎蒙德甚至想要探讨在金钱与欲望面前,人会丧失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燃料公司的杰克,为了掩饰油管爆裂导致一个村子死亡的真相,不惜放火烧了整个村庄,他甚至道貌岸然地说是为了国家。罗莎蒙德试图以这样一部作品来让人们重视对极地地区的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重视我们的未来。
有爱,让我们无所畏惧,这样一部作品,似乎是一道微光,能够照亮很多人的心。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八):这个世界是属于大自然的
“爱能创造奇迹”这样三观过正的主题多年前就已经被大家写烂了,更何况很多时候这样的奇迹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小说主人公一身的好运气,所以从主题方面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价值。但是书中关于北阿拉斯加的地貌描写地非常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得益于去年的大西北之行,我完全能想象到在没有白天黑夜之分的、室外温度零下几十度的极地驱车行驶有多恐怖。以前觉得“手可摘星辰”是件特别美好特别浪漫的事情,到了大西北之后发现,这场景的确浪漫,但是当你从那“手可摘星辰”的地方驱车下来的时候它可能就变成了一件特别恐怖的事情。光下坡路就绵延几公里,一个不留神就可能侧滑跌入山谷。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救车道的存在,它们就间隔地架在那绵延几公里的下坡路上。但是即使有自救车道,因为惯性问题,重型卡车在这样的路段也只能龟速行驶,龟速到我开始怀疑那些卡车司机是不是每干完一票就得接受心理疏导,不然可能会疯掉?我们去大西北的时候正值艳阳高照的秋天,路况和冰天雪地的北阿拉斯加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但是那时候我已经常常吓得屏住呼吸。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其实也就骗骗自己和身边的人,让大家不要失去继续活下去的勇气。事实上,当天真的发怒的时候,我们人类能做的事情是多么的有限。比如汶川大地震,比如98年的洪涝,比如99年的台风丹尼。当天发怒的时候,我们除了躲藏起来别无它法。当有人不幸中招被它抓住的时候,我们也只能等它息怒了的时候再想法设法去营救。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脆弱、渺小的就如同伏在狮子面前的兔子一样。哪天狮子不高兴了,随便跑几下就能把兔子抓了吃掉。可悲的是,我们还是一只不长记性的兔子。狮子张开血盆大口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吓到俯首称臣,可是狮子一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忘记了过往,开始不断地挑衅狮子。我们无所顾忌地砍树、打井、捕杀动物等等,这就好比是在狮子身上拔毛、扎针、剜肉,本来脾气就暴躁的狮子只能更暴躁了,除非兔子们直接把它搞死!
马修曾说过一段话,大意是,生物在地底下花费了几百年甚至上亿年演化成石油,而我们轻踩油门,只花了几十秒就让这一切彻底消失了......
当熟睡中的狮子的毛已经被兔子悉数抜尽,没有了那些毛发的掩护,兔子再轻柔的触碰都有可能让狮子惊醒,那时候,故事会是怎样的结局?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九):极好的酱料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棠(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04075859/
长途飞行的时候睡的朦朦胧胧,被同伴叫醒,指了指窗户外面。我探过去,透过狭窄窗户,看到一片冰川,白色的山峰,蓝色的沟壑,连绵不绝,不禁一颤,很惊叹也很恐惧。看飞行航线,此刻飞机正在北冰洋上空,地球最北的一片海洋,神秘的极光,我以为我和这个地方只会在书中相识,却不料竟可以远远一瞥。
这一瞥,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说沙漠中有绿洲,海洋中有岛屿,那么在冰川的极寒之地,寒冷处处包裹,似乎完全没有生机了。也不尽然,那一片土地中也有土著民,也有萌萌的北极熊。
沉默的告白,故事便是发生在这极寒之地,丈夫离奇失踪,被判定已经死亡。仅有的蛛丝马迹让雅思明坚信马修没有死,她带着失聪的女儿,开始了一段追寻,追寻失踪的丈夫,也追寻到了与女儿的相互理解,追寻到了从前勇敢的自己,追寻到了与丈夫一如既往的爱情。这应该算不上一个很好的悬疑故事,几处情节关联不上,惊险之处也差强人意,但这却是一个很好的关于勇气,关于信念,关于爱和理解的作品。
寒冷
这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地方,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冰雪,无限延伸的白让人无限的抑郁。这一段旅程便是从这样的地方开始,起初还略有人烟,有着简陋的小镇和基础的取暖,运输司机们对着暴风雪骂骂咧咧,却是难得的人气。辗转坐上车之后,他们往更北的地方去了,卡车里的暖气很足,外面的气温不断下降,渐渐他们进入了黑暗的领域。黑暗意味着死亡和悲伤。试想一个人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的恐惧也许还有尽头,可是这里的黑暗没有尽头,仿佛永远不会有太阳升起。这让人毫无期待,在黑暗中茫然摸索。可是雅思明有期待,她必须去,这里越是凶险,她越是知道马修需要她。
谁也没有想到她会自己开车上路,也许物理学家这样的身份给了雅思明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学习能力,在一段路途之后,她竟可以在这冰川之中驱车前行。她不愿意再拖累善良的司机,也不放心将女儿交给任何一个人,现在只有她们了,去寻找她们的亲人。
这里的寒冷像跌进湖水一样让人窒息,寒冷不再是气温,而是一个怪物,它将万物包裹并且随时可能侵蚀,雅思明几次下车去处理卡车,彻骨的冷让她的皮肤破裂,此刻,她的全部意志都在努力,倘若车上没有她的女儿,也许有一个瞬间她会放弃吧。
卫星失去信号之后,她们成了茫茫黑暗中的孤岛,这里不只有低温的寒冷,还有追踪油罐车的蓝光发出的寒意,让人颤栗。还有不知名的恐吓邮件,让人不敢往前。
安静
露比的世界是安静的。太空里也是安静的,那么浩瀚的空间里,寂静无声。雅思明一直希望露比可以做一个正常人,看懂别人的唇语,用自己的声音说话,她以为露比是害羞是怯弱。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儿有残缺,她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残缺的,她不喜欢露比在网络文字世界,她祈求她用声音说话,仿佛这样,女儿就更能进入正常的世界。
马修觉得,露比并不是失聪,而是只能听到安静的声音。他接受女儿的一切并深爱她,与她在一个无声的世界创造出无数美好的故事。在这一趟旅行里,雅思明终于明白,露比为什么不愿意用声音说话,这不是对等的沟通,那不是露比真正的声音,那是露比无法控制无法感受的表达,是一片安静的虚无。而手语才是露比的声音,这才是露比正常的一切。
露比的安静里,有她无数对于词语和世界的理解,她可以创造语言可以愉快的生活。也许,我们不该将残缺看成另类,不该强求他们适应我们所谓正常的世界,只是要让世界更大更包容。
爱
极寒之地本是让人心寒的,可是这里的一切都充满着爱,有了爱,玻璃窗外的皑皑白雪也变成粉红色。最初雅思明坚持去拯救马修,仅仅是因为她还爱他而女儿也离不开她,那时候的雅思明虽然不理解露比和马修的世界,却深刻的知道没有了马修,露比会陷入无尽的孤独。一个父亲的陪伴,对于本就失聪的小女孩是如此重要。而雅思明一路上的坚持,也是出于拯救马修保护露比,这一切让她如此勇敢,不顾艰险。对于露比,她的成长,她的聪慧懂事,她对于父亲的追寻,都是一个孩子对于家人的爱。
而在了无人烟地方的马修,因为对于同伴的爱他不断寻求真相,在绝望中凭借一点印象修建了冰屋,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记得雅思明的邮箱,在再无希望的时候给妻子发送了满天星空的图片,自始至终,他都是那个捧起雅思明的脸,给她幸福承诺的马修,他们的爱从未改变,在一片纯白的雪暗黑的夜里更加光亮。
结尾点题,极好的酱料是露比他们发明的语言,指很棒很美好。这一趟追寻,真是极好的酱料呢。我从未想过他们不会获救。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十):马修的电话
刚开始读《沉默的告白》的时候,会有点儿犯晕,不太明白是怎么个事件。后来才看懂,原来是一个母亲带着女儿露比去寻找失踪的丈夫;这名母新就是雅思明,而这个女儿是一个不会讲话只能靠手语和写字交流的人。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这些细节,我曾经一度以为雅思明的回忆和猜测,像是一个失踪了的马修的幽灵或者是一个隐秘者,再或者雅思明就是另一个马修的化身……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的确在这样猜测,因为作者没有清晰的告诉我们,雅思明就是这个母亲,而她带领着女儿露比踏上了阿拉斯加的茫茫雪原,寻找一个渺茫的希望。刚开始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在马修失踪后,雅思明居然还是接到了马修的电话;那真是一个神秘的电话。可是后来才知道,那个电话只是打通了,并没有通话内容。再后来又知道了,是救灾现场的救援者无意打通了这个电话,根本不能证明马修还活着。可是雅思明仍然坚定的相信,她要寻找的亲人还活着,她要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去往那个危险的艰难的寻亲之路。
她原本是带着孩子下飞机与丈夫团聚的,却传来了他的死讯。
接受一个意外事件,还是固执的坚守自己的个信念,不顾一切去寻找?在本书的前面部分我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而且此时故事的真相和结局并不明了,令我有些混乱的感觉。而且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时间线是混乱的,讲述者也是混乱的,有时候是露比在讲,有时候是雅思明在讲,有时候是其它人,有种跳来跳去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虽然一开始就把故事推向非常神秘的环境气息中,而且有越来越神秘的感觉,只是故事情节总是有点混乱,我甚至开始不理解。因为感觉事件很简单,就是一场大火灾,一个失踪的人。
那么沉默的告白是什么?
直 到《感谢》那一章,作者呼吁大家重视、接纳失聪儿童,并列上了全国失聪儿童协会的网址。我这才明白,这个故事里还有深层的意义。除了亲情爱情和坚强信念,还有对生态环境、爱国和更高层面的人文关怀。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自己坚信的事实,就算那个事实在警察和其它人眼里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样做是偏执的,可是那份告白,仍然那样的动人动情,甚至变得伟大起来。
《沉默的告白》是一本比较特别的悬疑小说。也许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刻画的人物的内心世界,非常的强大和真实。令人读了会久久难忘。有些事实,不能轻易就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还是需要自己克服困难去寻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