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城市广场》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27 0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城市广场》经典影评10篇

  《城市广场》是一部由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执导,蕾切尔·薇兹 / 麦克思·明格拉 / 奥斯卡·伊萨克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广场》影评(一):信仰是什么?

  本来是给宗教哲学课程的影评= = 借鉴地方还是不少。但最后还是决定发了吧~

  从《Agora》不难看出,当一个地方存在着一种极端垄断,那么自然会有一股势力揭竿而起,举起手中他们所能拿到的武器,去为自己的生命抗争。而他们手中的武器,可以将一个压迫他们的多神教赶出亚历山大图书馆,当然也可以将一个手无寸铁,一心只为人类和哲学却被视为妖孽女人砸的骨肉模糊,这就是基督教,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基督教。

  宗教,基督教或是其它,起初都曾经劳苦大众赖以慰藉现实的不堪的一丝理想,但随着它逐渐的兴盛,宗教又逐渐转变为了新生的一批精英利益阶层工具,而这批精英恰恰是当年的劳苦大众,而这宗教则又变成了它们控制新生劳苦大众的工具,周而复始循环罔替。他们用宗教去支配人们,将他们的敌人随意的扭曲最终变成大众的敌人,利用他们所谓的信仰,去借刀杀人,清除眼中的孽源。

  当一批又一批狂热的圣战士,终日怀揣着石块攻击那些其它教派的人们时,他们更多的是打手,而非遵循着他们所谓的真理可悲的是,他们还在高喊着自己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最终,他们有人用死亡换来了圣徒的称谓,然后他只有在自己理想的天国中去继续享受这一“美妙”的“荣誉”了。

  记得当电影出现标准椭圆定义在沙盘中产生时候,我甚至兴奋的叫了出来。对,这不仅仅希帕提娅一个人成功,更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成功,她比开普勒提出的天体轨道定律早了近一千多年,而也曾有人说过,如若多神教控制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当年没有毁于基督教狂热者之手,也许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整个欧罗巴的文明甚至人类的文明程度将会进步一千两百多年。当这个女人失去了两个深爱她的男人保护时:一个总督,一个主教,她也便失去了再碰触生命希望的机会。关于她的死历史上有很多种描述,我总还是倾向于电影所描绘情景,当乌提斯在绝望中给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温柔的却是致命的一击时,希帕提娅还是用她天使一般的双眸给了他最坚定支持

  希帕提娅在本片中,极好的阐释了一个智者社会关系。往往他们与权贵若即若离,但是如果他们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那么一定需要一个安稳环境,自从亘古至今,无一例外。而当然,本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社会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或是智者的漠然,当政治和信仰交织权力开始被争夺,那么对于利益双方来说,最先会舍弃的则必然是这些弱不禁风的人们。

  我不禁又要问,宗教的本义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并不该是像西瑞尔一般的作为:随意扭曲《圣经教义,道貌岸然的去施以基督的恩惠。在以大众作为手段压制政治势力的同时,谋取更大的利益。直到最后屏幕中淡淡出现的几行字幕,让我们的猜测变成了现实,所谓的宗教最终取代了政治与军事,称为了权力的代表。而这,又怎能称为宗教。

  如果信仰,宗教最终都会变成一群人的工具,获取权力的工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信仰。直到现在,西方人还对中国的无神论极为疑惑,他们不明白这与牲畜有何分别,当然国人现在更多的是崇尚利益论和拜金主义。而我是否可以暂时提高一下国人的认知水平,把这当成另一种精神洁癖对待。如果让我信仰,那么请给我一个不狂热的理由,如果不能,那么宁可我没有信仰。或者说这信仰更多意味上可以用自己的理想去代替。

  其实,终究信仰与宗教的本体仍是人,仍是我们用来替代和演示人性的一种工具,每当戕害人类的事件发生,其必然可以与宗教以及信仰发生些许关联,而我开门对以狂热作为另一种解释。无论是何种信仰,人类的屠戮终究并不能归咎于某一种信仰使然。狂热才是罪恶根源,教义永远善良和美好的,正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人性的恶误,而那些人所犯下的罪孽,也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而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 . 多恩 说过:“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缩减,因为我参与人类其中,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铭,它为我,也为你。”我们是人,一个个挣扎在信仰与现实的人,而那些已经不用挣扎的人,多数已经安稳的躺在了他们的极乐世界

  《城市广场》影评(二):哇,古罗马诶,亚历山大城诶,好pp诶~

  看片时一再想起奥利佛斯通的《亚历山大》,不仅是因为片子就讲在亚历山大城,而是史诗片这种类型,在宾虚艳后劳伦斯等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之后渐渐绝迹,近年来只能想起个《亚历山大》——好莱坞之外,有这份钱搞诗史的不多(这会儿想想能记起个玛戈皇后,不过可能在某些定位里“诗史”级别不够,似乎前几年有个蒙古,不过俺没看过),好莱坞则宁可扔进各种伪幻想漫画假3D续集,再说也少有人有那个心拍(稍后说说这个)。而本片在画面和配乐的惊艳之外,难得的是一份史诗片该有的内核。于是我对这部片子如此默默无闻印象的解释只能是这是一部完全西班牙制片的电影了。

  史诗片难拍,不仅在于预算问题。五六十年代的史诗片,场面宏大人物布景服装奢华、以图再现历史荣光这些技术方面要求,才是吸引人们到影院观赏的原因感官体验第一,就跟现在的变形金刚一样,但是一旦这些东西从技术上不再那么特别了,那么对史实有要求不能随意改编、人物价值观行为难以迎合现代人观念、再加上叙述节奏缓慢因素,自然让导演和观众都望而生畏,倒不如幻想题材来的容易

  另一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史诗片的情怀,历史的必然,英雄无奈,时代的悲剧,个人的渺小,本就是难拍又对观者有一定体验要求的。近些年英剧美剧接连出历史题材,虽然也有拿少量的预算拍出了时代诗史范儿的,但是大多流于平庸,要么就是噱头都落在别处,主要还是历史情怀这东西,不是挤挤就能出来的。

  《城市广场》的视角很好,或者说从视角来选取的情节以及相应节奏的安排好。这片子没以Hyptia为题,而是正如海报所呈现的,展现的是Hyptia身后的那个时代、那个场景:罗马帝国末期,古希腊时既已产生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神殿围绕之中的广场,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宗教/意识形态对抗和历史走向阶级演变知识和文明的进退,论起哪个都是大主题,放入Hyptia和她的几个弟子十几年的光阴中,却并不杂乱,历史行进和人物塑造都颇有条理

  这都归功于片子的视角选在了Hyptia求索地球形态运动之谜这条主线上。可能有人不习惯这样一个历史片,几次从宇宙和地球的视角来回的拉,感觉滑稽,但是这样的镜头除了作为时间跨越的标志,以及片子基调的强调,也增加了叙述中的层次感:星空、蔚蓝的星球、海湾明珠一样的城市,种种美景,一如Hyptia带给人如沐春风清爽,这个视角和每一段Hyptia与人互动思考求索的情节恰到好处接续在每段历史进程前后,平静纷扰穿插,把观众从种种纷繁的骚乱、令人叹息扼腕的厚重历史浪潮中每每拉回来,让本来拍的有点散,并无“推进”感的历史冲突(有时候片子对历史有种避重就轻的感觉,只用镜头说话,有种旁观而不评论的)极为妥帖的穿了成了一个整体,其间还点缀点儿感情纠葛兄弟情谊这类辅料,于是片子就好看了起来。

  还有,剧本让每个角色在各线的矛盾冲突上(宗教、阶级、文明)分担了比较均衡的量,比如Hyptia对地球的思考、实验,每次都是与人互动,而对象不同。虽然片子的第一主角是Hyptia,但其实矛盾最集中的角色是小奴隶。众多鲜明立体的人物,也大大增加了观赏性。

  说说内容

  关于宗教,或者社会变革题目太大,也不是本片的主题,且不说了。这片子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无疑是女性独立空间这个话题——没用“自由”这词,太大——我一看到有人对那些为了各种各样事情终生未婚的女性做出一副怜悯状说些什么“她何尝不想被爱”“生命中美丽年华”“坚强却也是个女人,有柔弱一面”等等等等时的那个调调受不了,其实女性发挥母亲这一部分特质功用)的确是女性人生中一件大事,相当的特别相当的独一无二相当的有价值婚姻嘛,只是连带性的享受和体验而已。但是即使缺了这一部分的人生经历,也只是缺掉了“一种”人生而已,不是缺掉了某个整体的一部分,人生仍然是可以不需要遗憾而自我完满的。当然,Hyptia令人喜爱的在于,除了卓越头脑和对知识的渴求,她的EQ也很高,有慈善温雅的一面,还有一副好皮囊,绝代佳人啊。当然,古罗马能存在这样的人与两千年后东方现代城市的女性“被忧虑剩女问题之间,隔着个贵族阶级社会制度还隔着个东西方的文明差异,我也就是感慨一下。况且,哪怕抛开性别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也不存在纯粹追求真理的环境了,这一点,中外皆然,反而不是“人心不古”几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我也只能唏嘘一下那个其实恐怕生活上不怎么舒服的社会(除非你是贵族或是贵族小跟班,就算是,逢上乱世提心吊胆的),yy一下那曾经纯净而令人仰望的星空。至于历史,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基本不可能帮到我们多少,就好像算出地球如何受到星际飘渺的牵引力而绕日行走,对于我们那更飘渺的星际旅行的梦想,简直九牛一毛。

  :我个人恐怕对蕾切尔·薇兹有偏见,总觉得这Hyptia塑造太过完美,倒显得浅薄。。。其实伊扮这种需要气质很有主见知性女,不挺合适嘛,不过真的觉得对伊和007搞在一起这件事。。。没什么好感。。。

  《城市广场》影评(三):为什么不宽容

  我很喜欢《城市广场》这部片子,对于宗教的影片本就很陌生,而宗教这个话题对于我来说,以及许多中国人来说,更是陌生。眼下上着梁老师的宗教哲学和刘老师的佛学这两门课,我对宗教也越来越感兴趣了。而这部影片给我触动最深的,就是宗教冲突。

  影片中有两段宗教冲突的激烈场面:一段是基督徒亵渎亚历山大人神灵,信仰多神教的亚历山大人为此和基督徒们发生暴力冲突;另一段是犹太教徒深夜谎报失火,诱骗基督徒们到某处,然后用乱石砸他们。基督教不但占领了图书馆,然后赶走了犹太教徒,使所有政府官员包括深爱希帕提亚的提督在内皈依了基督教,最终一群基督徒用石头砸死了希帕提亚,基督教不断地扩张本教和迫害异教,希帕提亚的死意味着基督教统治时代的到来。影片中基督教的不断壮大也正是基督教发展史的缩影。历史上,不仅是基督教,宗教冲突频频发生,到现在世界还有地方因宗教问题发生战争冲突。而面对多种宗教并存的历史与现实,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有宗教冲突?宗教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吗?宗教对话是否可能?

  结合自己讲课的那部分内容,也看了一些相关的书,愈发觉得这些问题太难理清,诸多理论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各自立场解读,问题在一团乱麻中似乎变得更加模糊。然而,我想暂且不管对观点划分阵营,就我内心困惑逐一发问。

  (一)

  为什么基督教具有如此强烈的扩展性和侵略性?是否因为其教义要求上帝是唯一真理,所以它必然排斥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某一宗教坚持真理的唯一性,那么必然要走向两条路,要么力图向不信己教者布道,努力扩大自己的信仰共同体,要么迫害驱逐异教徒,不能同化那就势不两立。如果每一种宗教都主张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真的,那么不同宗教之间无形中就形成了彼此排斥的藩篱,宗教对话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希克主张的宗教多元论试图在所有的宗教中寻找一个相同的“终极实在”,即使我们抛开这种寻找的希望有多大不谈,我想各宗教也不会承认他们同出一门。影片中基督徒们进入图书馆后疯狂破坏能破坏的一切东西,以及疯狂地屠杀犹太教信徒,宗教的排异性让人毛骨悚然。此外,如果坚持并维护这种唯一真理性的宗教传统,很可能就会走向“为我独尊”或是“我比你优越”的心理,那些信了耶稣基督的人是上帝的选民,得到了上帝的恩典和福赐,而被剩下的人就只能在罪孽中沉沦而不能得救,所以我们是比你们高一等的上帝的子民。宗教迫害的背后是这种心理在作祟吗?

  (二)

  然而既然上帝是全善的,为何不能够宽容异教徒?难道上帝的善是有条件的吗?宗教迫害无疑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上帝自己,如果上帝是全善的,为什么对有些人恩宠,对有些人却置之不理,这种有选择的爱显然难以证明他是全善的,对某些人置之不理也就罢了,还容许那些人被当作异教徒而被残酷地迫害,难道上帝就是一个被粉饰成全善而实际上却是独裁专制的暴君?我想问宗教冲突对于一个宗教信仰而言在什么层面上是有意义的,或是被其传统价值所默许或赞同的?显然他们不是出于对那些不信者的悲悯希望他们也能够信仰得救的一种普渡情怀,反而像是一种消除潜在竞争者的自我扩张的需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宗教都像基督教这么有扩展性和侵略性,如果他们不坚持自己才是唯一的真理的话,像佛教、道教这些不同于基督教、犹太教的宗教传统的宗教,显然不会支持宗教冲突的发生。这也让我相信宗教冲突并不是宗教的必然结果或必然要求。但这样多元宗教并存的现实是否悲观地表明宗教对话更加困难,不同的信仰传统和价值体系难道不会加剧矛盾而发生冲突即使某一方并不希望冲突发生?那些“和而不同”的美好愿望很可能变成口头上的客套或敷衍,宗教对话只是浅层次的寒暄,真正发自内心对“异教”的接受和认可有可能吗?

  (三)

  影片中展现的宗教冲突曾让我对其产生过这样的归因:1、阶级矛盾。影片中可以看出基督教信徒多是奴隶和平民阶层,他们生活不幸,充满苦难,渴望被救济和尊重。而信仰多神教的贵族却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达乌斯对希帕提亚的背叛就是最好的诠释,虽然希帕提亚对他很好,但阶级之间的隔阂不可能消除,希帕提亚仍然在抢救图书馆时骂达乌斯是“白痴”,达乌斯对希帕提亚的爱也只能通过她睡着时偷摸她的脚来发泄。2、大众心理和集体意识。当看到基督徒们和信奉多神教的亚历山大人在打斗时,一个奴隶从惊慌失措到高喊“我是基督徒!我是基督徒!”,最终捡起武器冲向希帕提亚的父亲,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展现了他在寻找群体认同最终找到归宿后做出的一系列行为反应。当基督徒们冲进图书馆欢呼庆祝斗争的胜利时,夹在人群中的达乌斯冲上去将神像推到,也可以说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其实,以上这两种归因只能说与宗教的传播有密切联系,毕竟使一个人相信某一宗教到信了某一宗教然后对“异教徒”不宽容并进行迫害,这中间一定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东西。

  《城市广场》影评(四):动物的局限性

  城市广场在硬盘上已经许久了。今天从圣诞市集上喝过热饮酒回来,借着微醺的酒意想要把这部当初大受好评的影片看掉。虽然已经记不得这大概是怎样一个故事,又受到了怎样的好评。现在想来以这种状态来看其实是再好不过的。 这个故事自然地让人想到宗教迫害,智慧与美貌的陨落。恰符合鲁迅先生极富感情色彩的定义: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是不信教的,但也并不排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造成的惨剧实在是数不胜数。佛教比起前二者要温和得多,许是由于其本质上的非侵略性所致。但诸位佛爷们的双手也绝对不是干净的。 科学是不是宗教这个话题有些人会很感兴趣。我无从理解。就像从不理解大专辩论会上的两伙人到底在争些什么一样。因为他们争论的似乎总是“做饭炒菜是用大火好还是小火好”。 人类自命万灵之长。建立宗教体系以获得内心的安宁。发展科学以认知万物。一方面探寻内在,另一方面求索自然。皈依的总想传道于迷途的羔羊,爱真理的看着信徒眼中不是怜悯便是轻视。所有人都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但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人类这个种族也不是完美的? 城市广场讲述了一个悲剧。讲的很动人。影片中从外太空拉近拉出的镜头很直白摆出史诗视角,超然物外。有点冷冰冰的,是另一种的煽情。从这个视角看过去,会觉得其实宗教和科学不过是我们自娱自乐,消食解闷的法子;自相残杀是种族习性;爱好文学艺术聊天打屁网游动漫整日挂在社交网络上通通都是种族习性,通过种种复杂行为来使较其它动物复杂的大脑获得愉悦。从种群的角度来看,一切的矛盾对立,所有的悲喜剧的根源不过是被大多数人抛之脑后的我们本身的动物的局限性而已。 知足常乐。上限在那里摆着呢,该干嘛干嘛去。

  《城市广场》影评(五):撒旦居然想通过一个女人来拯救自己,真是可悲

  这个片子是完全的亵渎我们的基督信仰,

  里面流露出撒旦对基督徒刻骨的仇恨,

  最搞笑的是片子最后:一边说这个女人的学术作品根本没留下,另一边却又扯出完全不相干的基督徒发明的日心理论,

  你的学术根本就消失在风里,谁知道你干嘛的?

  这就好比说“王麻子的女儿很漂亮,二十年后张小花第一次演出”,你要是不留心,你肯定以为张小花和漂亮有关系——完全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一起说,这是最惯用的骗术

  然后在片子里造谣说这女人发现了日心真理,不就是想指控基督徒反道德、反科学,是一群狂徒吗?

  事实却是现代科学全部植根于基督徒文明。

  真可笑了,真悖逆到极点!

  欧美居然有潮流反基督了!

  丧心病狂!

  若欧美不想再做上帝座下的宠儿,不想再当山上之城,让我们东方民族来取代你们得到上帝的恩待就好了!

  《城市广场》影评(六):文明城市的迷茫

  宽慰自己看惊声、电锯系列不过是生活中偶尔的放纵,不希求总是在观影中寻求些什么。但是还是觉得感知和触觉在慢慢地退化,有的东西长时间不去探究确实就会生锈。还好,昨日静下心突然想起高中时代的一部片子,记得那时的口味还是不咸不淡,有所喜恶的,于是便找出来看。

  镜头将我们带到鸿蒙宇宙中沧海一粟的地中海,异域声动的古城——亚历山大港。公元4世纪的埃及港口城市——亚历山大。坐拥古世界八大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和一座座不朽的神祗高塑。如果有神明,那亚历山大港便是传说中诸神赐福下的城市,因她古罗马文明的气韵、因她尼罗河肥沃的土地养育的人民,以及自傲的文明统治。

  剧情的展开是那么平静(至少目前如此),温煦的地中海阳光洒进图书馆高高的穹顶,我们的女主角——亚历山大城市之光希帕提娅和她的学生正在演绎重力实验。恢宏的背景下,光与影的交错中,我仿佛产生了幻觉,他们仿佛是一尊尊从史诗中走出的雕塑,走向他们无力抗争的命运。如果那个时代有女神,那希帕提亚就是这样的存在,她美貌、智慧、正义、理性。在亚历山大港自由的学术氛围中,一个女人成为了男人们的导师,她教导她的学生思考而不是盲从,团结而不是纷争。他们称呼她为 Lady,精神的导师,生命的母亲。

  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片子。俄瑞斯忒斯还是一个年轻的男孩时,爱上了这样一位Lady,他张扬而天真地显示着他的爱意,盼望着老师能够接受他的求爱,不幸的是希帕提娅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天文和哲学,但是幸运的是俄瑞斯忒斯能够守护老师走完不长的一辈子。俄瑞斯忒斯对于希帕提娅的爱一直混合着仰慕、崇敬和痛苦,他深爱着老师但是又怕老师被束缚无法从事热爱的工作,于是他选择一直做她的守护者直到他再不能保护她为止。希帕提娅的贴身奴隶达乌斯亦是不顾身份悬殊而爱上了女主人,智者的仁爱最能感染身在卑微处的生命,达乌斯倾尽旁听所学制作托勒密天体模型赢得了希帕提娅由衷的赞赏,但是他还是那个只敢默默地捡起留有女主人经血的手帕的小男孩。作为贵族之子的俄瑞斯忒斯和作为奴隶的达乌斯虽然同时至深地爱着希帕提娅,但是最后的命运却因身份不同而被历史所嘲弄。

  当然,这不是一部纯粹爱情的片子,对亚历山大港的定义不是只有繁荣,自然也有杀戮。杀戮的起源在于亚历山大港出现了三教纷争的局面,旧埃及贵族所崇拜的多神信仰,西里尔大主教带领着成千上万的贫民所昄依的基督教以及犹太移民带来的犹太教。自此,一切繁华成为过眼云烟,宗教开始贪恋世俗的权利将灾祸带到了古老而闻名的亚历山大。这场毁灭性的灾难将所有意志不够坚强的人拖入了染缸,历史将他们都染成了血红色,唯独垂怜希帕提娅,给了她一个跪拜星空的背影,象征着这所城市的良知。

  希帕提娅之于亚历山大港就像阿基米德之于叙拉古,希帕提娅的惨死就像愚蠢的罗马士兵洞穿了阿基米德的心脏。当希帕提娅勇敢地站出来质疑基督教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公平和正义,主教无不讽刺无信仰者是没有任何发言权并指责上帝的杰作,希帕提娅傲然地回应哲学就是我的信仰。可怜在那个时代,当物质和精神的匮乏双管齐下时,找到精神的支柱就是生命的全部内容。我相信只有少部分的男人和女人敢于坚持自我,尤其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希帕提娅离开时应该是满足的,她最终发现了困扰她已久的椭圆环形轨迹,她的生命早已不是被无知的教众侮辱而亡的那个了,而是天上的启明星某些凡人永远找不到的角落。只身离开提督府的那一刻,她便知道再走不回她的天文台、她的观测塔,等待她的将是永远的黎明,以及亚历山大失去她的黑暗时代。在途中她认出了双手已经沾满鲜血的达乌斯,再不是眼神清澈的男孩而是身背血债的圣战骑士,即将亲手扼住她喉咙的侩子手。达乌斯最终选择了亲手捂死他一直爱的女主人,他选择为基督教而战的一刻就是为了能平等的爱希帕提娅,却不想自己所崇尚的教会宣判了她的爱人死亡。

  亚历山大的希帕提娅死了,但是其他人的救赎才刚刚开始。达乌斯曾经质问他的导师阿摩尼阿斯,基督教所挑起的圣战到底是对是错,为何他曾经被人宽恕而现在却不会去宽恕他人。回答是,既然上帝让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让我们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于是,他死了。那个第一个向多神叫嚣的激进分子一直不是一个坏人,他只是以他的方式去供奉他的宗教,即使是被曲解的教义也不是他的过错。我倾向于他的死是导演的安排,为了抚慰正派的主角身亡所带来的感伤,他被追封为圣徒,一生的悲剧也只是为基督教统治亚历山大港献祭而已。我又想起那个关于正义终究战胜邪恶的命题,其实事实远非如此,所以才叫命运。回顾希帕提娅的死亡,我们瞪大眼睛去寻找那个真正的刽子手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是身为提督却无法保护爱人的俄瑞斯忒斯,还是女主角当年的学生后来的主教辛奈西斯或是亲手杀了爱情的达乌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无辜的。他们为了这场圣战做出的牺牲有的比生命更加珍贵。

  俄瑞斯忒斯偏执地爱着希帕提娅,但正因为他不愿老师受辱不肯跪拜主教而导致主教对那个“本应沉默不收礼节”的女人下达最后的审判;辛奈西斯在逃亡的夜里亲吻老师的额头,以自己的宗教祝福了他的"lady,sister,mother",却用自己的宗教宣判了她的罪恶。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要为一切承担后果,个人觉得只有西里尔大主教,他对基督教义的刻意曲解正是罪恶之源,我不能知道他到底是自身贪恋统治的权利或者把宗教视为枷锁捆绑在身上去征服寻求解脱,但是我想他有自己的道理。

  本片名为时间之雾,既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在文明的时代创造的辉煌成就又讲述了在历史的洪流中溺亡的一代人。这个女人死后,这个城市即使再繁华也不再有光芒,因为最后的良知已被淹没。

  《城市广场》影评(七):I believe in philosophy.

  “I believe in philosophy.”在面对一群利益熏心的政治家和神棍时,我们的女学者心平气和而又理直气壮的这样回答。但世界就是这样奇怪,越是愚昧无知的东西越是能蛊惑人心。其实也不是人心愚昧,只不过是愚昧的东西更符合人们的利益。在兼容并包的多神教面前,狂热专制的基督徒就不敢羞愧难当吗?多神教徒把基督徒和犹太教徒都视为“brothers”,慷慨地给予庇护,赋予他们平等的政治权利(在长老院有合法的席位),用璀璨的人类文明启迪他们混沌的心智(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中教授科学知识)。而基督教徒却以德报怨,用“文化大革命”式的方式先把图书馆变成了养鸡场,再把可怜的犹太教徒赶尽杀绝。这就是他们对待“brothers”的方式。看到这里终于明白为什么基督徒那么憎恨伊斯兰教了,因为他们本质上是一样的。憎恨对方即是憎恨自己。

  《城市广场》影评(八):悲剧皆宿命

  爱因斯坦曾说过: “只有两件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一是宇宙,二是人类社会的蠢事。”

  亚历山大港的庄重与奢华下,濒死的古罗马帝国,宗教斗争却愈演愈烈。

  以宗教的名义,为文明的更迭。神像被推倒,图书馆被付之一炬。科学的包容无力抵抗对宗教的狂热。那些殉道者们,在真理的探求中迷失了方向,空剩下的是迷离的罪恶和政治的诉求。

  希帕提亚,这个传奇的博学女子,饱含赎世情怀,却依然逃不过时代的悲哀。在这个信仰高于一切的时代,多数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她却对真理孜孜以求。诚然,一个人的力量只是蚍蜉撼树。爱情无法拯救,科学依然只是镜花水月的空中楼阁。万城之城终究毁于一旦,为真理而着着以寻的希帕提亚在莫须有的罪名下终究成为了这个时代美丽的陪葬品。

  强权包裹下的苍白,注定这是一出希腊悲剧式的宿命。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无法撼动这行将就木的时代。

  那个美丽的清晨, 刚刚发现了星体运行规律的希帕提亚, 饱含希望地迎接崭新的一天, 可这一天却终结了一切的美好。纵使只是飞蛾扑火般的短暂绚烂,然而当我们仰望星空,我们依然可以想起,一千多年前,一位女哲学家,在仰望着这片共同的星空。

  《城市广场》影评(九):宗教/乌合之众还有爱情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特相信的事情,如果别人反驳,就感觉特别不爽,即使我知道我可能错了,也还是不愿承认,甚至想打别人一顿;如果一个人因为小事有这样的想法当然没太大关系,可如果是一群人,一群组织精良的人有这样的想法呢。历史上因为后世看起来的小事而大打出手,举国战争的事很多,就连基督教内部不同教派的很多斗争那也是你死我活的;这都是为什么,需要每个人从心里警惕。一般主张“私域要自由,公域要民主”。宗教信仰,现在一般在世俗国家都是个人自己的事,不能因为别人不信我的主,就是异教徒,就要发动圣战消灭别人。基督教在历史上,不仅消灭过别人,自己也别残杀过;尊重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才能所有人和平共处,否则就是今天我杀你,明天你杀我。

  电影中描绘了基督教与犹太教和多神教的冲突,互相的报复,而且相同的戏码在随后的千年中发生过不知多少次,种族屠杀近代都有很多次。为什么昨日和蔼可亲的邻居就变成了杀人犯,为什么对科学有追求的奴隶达乌斯,成为破坏杀人的圣战士?这里的丑陋基因到底在哪里,乌合之众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找不到凶手。

  美丽的女哲学家(以前的哲学应该是现在很多学科的总称,自然也包括天文学;有机会可以看看牛顿传,看看他如何在信仰上帝的同时发现自然的奥秘),自然有很多人喜欢。需要特别赞扬奥利斯蒂斯在利益与爱情冲突时,没有被眼前的利益屈服,坚决的选择自己的内心,这对一个位高权重的人来说,真是太难得了,朋友我们会如何选择,相信犬儒主义的人会很多。在没有冲突的时去宣誓保证都是没用的,但是应该选择自己的良心,有良知,知道道德的底线

  《城市广场》影评(十):纪念 那些为真理献出生命的人

  可能我不是很喜欢跟风去看某部电影,直到风头的和舆论都过去了,才会重新找到拿出来看。昨天才看完一部电影,《耶稣受难记》。梅尔吉普森成功的诠释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耶稣,他完美,不仅有着完美的外表;金色的眼睛,高挺的鼻子,脱俗的气质,更完美的是他的坚定不移的殉道者精神。以及那些相传于耳的字字箴言。如果你翻过圣经就会发现,这些话大部分都是善意的,谦卑的,每字每句无不会令你点头称是。耶稣鲜血淋淋的背负着十字架,背负着人类的所有罪恶。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向生命的尽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宽广的胸怀啊。可是这样的胸怀 却容不下女人,和异教徒。这是最开始的箴言,还是后人的添油加醋?

  今天看的这部《城市广场》,最让我惋惜的就是片中的女主角希帕提娅,是一位多神教徒,一位后来坚信科学,哲学,以及毕生献给日心说的伟大女性。 在片中,她的学生称她为善良的母亲,姐姐,妻子。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女,最后却因为圣经中的几句话,成为可怜的教派争斗牺牲品。 在还没真正探究出日心说的奥秘时,就死在一群野蛮基督徒的乱石之下,而促成这个结果的,还不乏曾经一度爱戴她的学生,爱慕她的自家奴隶。

  皆因以下这几句让我记忆犹新的话,:提摩太前书2:12中说道 我不允许女人讲道, 也不许她辖管男人, 只要沉静. 女人是引诱男人犯错误的原因,在宗教仪式中要保持谦卑

  而因为这几句话,和女主角在教派争斗中不停的劝阻,却不皈依基督教就被主教污蔑为女巫。。。我想说。 在那个基督徒杀多神教,报复犹太教的年代。你们还算真正的基督徒么,你们失去理智了么。和疯子有什么两样。 上帝是这么教育你们毁灭真理和真善者的么。

  扭曲了的思想。便不是虔诚向教。

  扭曲了教义的组织 就是邪教。

  烧死那么多捍卫真理的人, 毁灭那么多文化的踪迹。就算奉献出再多的教堂音乐,也是弥补不了的。。这样看来 如果当今爆发这样的暴动。 所谓虔诚教徒的愚民们 依然会人云亦云, 随声附和吧

  因为他们没有大脑 , 不会思考。 盲目的真以为自己信了教 就能得救赎。 首先不作孽,自己救赎自己吧。 不要让本是圣洁的教义 在真理和科学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城市广场》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