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厢记》观后感精选
日期:2020-10-07 17:3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厢记》观后感精选

  《西厢记》是一部由侯曜 / 黎民伟执导,林楚楚 / 葛次江 / 李旦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厢记》精选点评

  ●张生眼神……大笔如椽!!!

  ●有点儿费力

  ●法语字幕卡也是很厉害~

  ●魔幻场面!这个生很像年轻的李滨耶…… 骑毛笔姿势可以说很逗了

  ●梦境那段如今来也不失高明,小沙弥实在可爱的紧。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调度,可以看出着实是废了大功夫

  ●2012.5.2.小西天电影资料馆。默片。男主角眉毛跳舞哦。

  ●剧作特别完整,虽然我看的是残片,还有动作场面,书生飞笔。就是有些表演浮夸落伍得也过分好笑了些了hhh

  ●寄物的嘗試

  ●张生跨骑如椽巨笔空中驰骋的场面可算全片华彩类似的是库布里克《奇博士》里的一场戏,只不过把胯下毛笔换成了核弹,毛笔/核弹作为典型弗洛伊德意象,在中西电影文本中都有所表现

  ●运用视觉手段渲染气氛调节节奏刻画人物

  《西厢记》观后感(一):《西厢记》:笔尖横扫五千人

  《西厢记》:笔尖横扫五千人

  侯老师作品,果然不同凡响

  这部1927年的电影,脱胎于戏剧基调为爱情,耀眼武打编剧大胆,表演颇夸张,再用一句话形容:甚得我心啊!

  这部影片改编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的一个重点在于,将原作中的崔莺莺为主角改为了张生为主角,这大概是为了迎合电影观众的观影口味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张生本身是戏剧演员,所以表演起来表情比较夸张,再加上一些“猥琐”的举动,被网友喷为“猥琐版尔康”。剧中反派人物孙飞虎,刻画地也很成功,剧情真的可以说是一波三折,虽然是默片没有声音,但看得我是提心吊胆,以及孙飞虎和马将军大战三百回合,从马上战到地上,从兵器对戈战到赤拳相对,真是过瘾,这是能看到的最早的武打场面啊!

  最最震撼的是,由“笔尖横扫五千人”改编来的那一段张生骑笔大战孙飞虎,张生骑着飞天大毛笔的那一幕,真是让我热血沸腾,什么哈利波特、什么御剑飞行,都是来源于这里啊!

  电影之外,这部影片也是第一部在西方公开放映的影片,在法国公映后获好评,法文名为《普救寺》,所以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发现是中法字幕的。

  《西厢记》观后感(二):遥远芬芳

  民新出品的代表作,黎民伟和侯曜的合作,影片是少有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电影,究其原因,我想是古香古色的中国特质,以及当时时尚的电影元素运用,要知道这是1927年的作品,可惜我们只能看到43分钟的残本,后面的部分已经佚失,但剩余的部分已然精彩……古香古色的中国特质,就是小桥流水的写意,特别是寺院小塔,在《早春二月》时期都有了延续,此外,电影有了很大的场面,打戏可能是武侠片的先河,但是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就像小说此后戏剧的一样,这里的延续也是从戏曲舞台的延续,都是场面活,只是运用了剪辑的特技,但场面调度是要求人多,却混乱,谈不上调度,不过投入也是不小的,可惜还是过于平面化了,没有层次感,戏服非常考究,这里可能也是更多的借鉴了戏曲,毕竟《西厢记》在各个戏种中都是名篇……时尚的便是一些镜头运用,比如剪辑已经很流畅,很有格里菲斯的理念,无缝剪辑,此外就是特技,如做一场,叠化的运用,然后制造了用毛笔飞翔的效果,真是难得的创意,此后我们能看到的,便是西方用扫除飞翔的女巫或者哈利波特……在打斗上,都是戏曲的设计,比较虚,但是在1927年,我们只能叹服,而男主角的设计,饶有趣味,他是书生,但显然不是多么正面的角色,包括小和尚,可以说,这部剧的爱情成份是稀薄的,更多的是喜剧的诙谐元素,比如诲淫诲盗的男主角,无异于是书生版的土匪,林楚楚是黎民伟的夫人,其饰演的崔莺莺非常有古典中国女人的韵味,难怪让外国人叹为观止,或许,这部电影最强烈的的气息也不是诙谐,而是古韵,看着无声的默片,却仿佛闻到了古木的芬芳……

  《西厢记》观后感(三):重估古装片意义,中国电影民族化的积极探索

  电影《西厢记》是由侯曜于1927年导演的古装稗史片,脱胎于王实甫的同名杂剧《西厢记》,基于民国时期的文化大环境,影片中存留了诸多戏曲元素。如林楚楚饰演的崔莺莺的头饰和走路姿势,张生的穿戴和表情刻画(张生看到崔莺莺时用戏曲化的摇头,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土匪和官兵的打斗场面,和尚道士的插科打诨等。这都表明2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未能脱离戏曲的影响。

  但《西厢记》的价值更在于武打和功夫场面,与其说它是描写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电影,倒不如说是一部古装武打片更为合适。影片运用各种景别,大到全景俯拍两军对垒的镜头, 小到短兵相接的近景特写镜头。武打场面多用戏曲的武打方式,如“皮猴”“涮枪”来表现激烈的交锋。但这样的缺点也同样明显---真实性不足。同时,影片的蒙太奇运用也值得玩味,影片中第一次平行蒙太奇出现在10min37s的孙飞虎出场镜头。自此孙飞虎与张生崔莺莺构成了两条平行时空下的支线,这两条线也贯穿影片始终。对于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对早期中国电影语言的探索意义巨大。

  不得不提的是,影片在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是极其细腻的,人物的主观镜头,统一采用圆形画框,通过改变画幅来营造镜头的主观性。在张生持笔战飞虎一节中,运用张生的梦境和现实情况的对比进行对知识份子的反讽。张生在梦境中手持大笔迎战孙飞虎,而现实中张生则是求助好友马将军和孙飞虎进行武力对抗。这给影片的内涵注入了一丝悲凉色调,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手无缚鸡之力,对社会现状无力改善,只得求助武力。而观众对于影片武打场面的兴趣恰恰是当时社会动荡现状给人们带来的无所依从感的佐证。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竞争,举步维艰,《西厢记》用精巧的特效和导演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给中国民族电影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西厢记》观后感(四):中国古装片的鼻祖——《西厢记》1927

  首先我承认我给这篇小评起了个唬人的名字。这部片子断不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古装片,但它好歹是在1927年掀起的那阵古装片风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是我们至今还能看见的最早的古装片了。

  我们今天还能勉强看见这部片子的全貌,还要得益于它另外一项第一,这部片子是最早在西方公开放映的中国电影,1927年在中国上映的本片在1928年夏天在法国放映。以至于今天我们看见的版本,插入的字幕卡上的语言是法文,然后在法文间隙中漂浮着小小白白晃动着的电脑制中文字幕,在闪烁的画面中勉勉强强能看得出是啥意思。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在我们仅存的不多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几部电影里,不论是《西厢记》也好,《掷果缘》也好,《怕老婆》也好,它们的字母卡上可都不是,或者说,都不仅仅是中文。也许我国原版的珍贵胶片都毁于商务印书馆1932年1月29日的那场大火,毕竟能在外国的电影资料馆里面找到我们自己的老电影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这还是不禁让我想起我国目前老电影修复保护工作的惨痛现状。老电影的碟子出了不少,有不少还是法律意义上的正版。影迷们欢呼,学者们欢呼,可是把碟片插入进去一看才发现出版商才不管这部电影是不是残缺不全,是不是布满了灰尘划痕,声轨是不是变了调,影像是不是不停晃动闪人眼睛。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修复为何物,更别提什么拍花絮,纪录片,人物访谈,请专人为默片配音。似乎出碟的目的就是榨干能从这些老古董身上榨出的最后一毛钱。这看上去似乎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些耗钱耗时耗人工的事情该谁做呢?中国电影资料馆?人没钱。出版商?人家没义务。盗版商?人家没技术,并且,人家没片源嘛。等老外?嗯,这可是条解决之道,我们把我们的老片子拿到外国去放,拿到电影节上去放,然后就等着热爱电影艺术的老外们痛心疾首地自己找上门来了。本来嘛,咱们又不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反正修好的电影也还是我们中国自己的电影,咱害怕他偷了去不成。

  言归正传,咱们在回到这《西厢记》身上。这部只有四十多分钟的片子很好地结合了爱情,武打,喜剧等多种元素,剧情上也是一波三折,还算是引人入胜的。但是这片子在大陆学者编写的中国电影史中似乎分量不重,我想研究中国影视的老学者们重时装剧,轻古装剧,重左翼现实,轻调笑娱乐的观点至今仍风气未过,反而在香港学者看来,这部片子的分量可是不轻。香港电影本来就继承了中国老电影娱乐,调笑,草根和小市民气的一脉传统。

  光看片子本身,我相信也属上品。也许是西方电影看得太多,我一直对我们自己的国片持怀疑态度,在看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国片时,总是惊奇,“咦,原来这样的拍摄方式那个时候中国就已经会用了么?”直到看到《乌鸦与麻雀》,我才直到自己这种惊异完全是多余,就算是1920年代,中国电影可也已经是发展了二十多年,外国电影早已进入,留洋人员亦不在少数,模仿别人拍几个镜头,难道聪明的中国人(我这里是褒义哟)还做不出来么?

  这部拍摄于1927年的西厢记,在电影手法上已经非常成熟,不论是景别的运用切换,还是转场的淡入淡出或是溶镜,还是兵刃相接时的快速剪辑,还是同一场景多个镜头的切换表现,都表明这在当时肯定不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作品。据当时的评论说这部电影的艺术水平在当时仍属中游,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时的“上品”能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呢?

  此片还有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他别出心裁地使用了特技,让涨生在梦中骑着一只巨大的毛笔去追抢走崔莺莺的敌将,还让真让他挥着毛笔有模有样地战了几回合。原来唱词里面的“笔尖横扫五千人”还真是落到实处啦。嗯,中国的第一部特技电影。1928年开始的《火烧红莲寺》等神怪片中特技滥觞于此啊!整个中国地区古装片的武打特技滥觞于此啊!!

  最后前一幕是张生赴京赶考,路遇茶店歇息,后一幕就是两人洞房花烛,并没交代到底是张生所思所想,还是若干年后美梦成真。窗纸上两人的剪影摇摇曳曳中电影结束,还真有那么点意味。

  最后有两点我很是不明白。莺莺拜月张生偷看的情节明明发生在晚上,可是灯光色泽等等与白天完全没差。技术的问题,不知道怎么拍夜景戏?最莫名其妙的就是我看的版本居然是宽屏版,1927年啊,中国啊,怎么可能?真不知道是翻录的时候哪个步骤除了问题,张生那张扁圆的脸啊,那对上翘的眼啊,那个进城下马就找好去处的行为啊,怎么看都不像好人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厢记》观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