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达仓郎木》是一本由贺泽劲著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胶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做一本工具书 倒也还好
●还可以
●身未动,心已远~
●拉卜楞寺写的很好。
●屡屡和郎木擦肩而过。。
●女驴,以甘南为家。可读。
●谁是你最后的香巴拉
《回家,达仓郎木》读后感(一):神秘的“家”
“达仓郎木”一个根本没说听过的名字,却在作者的笔下精彩无限。不得不承认,我被征服了,仅仅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就已经被征服了。
边读那些文字,边在脑海里画着相应的图像,时不时地还会微笑。淳朴的藏民、微笑的路人、可爱的孩子、善良热情的阿客,这一切的一切都吸引着我。
甘南的四季不分明,但是却也有独特的季节性。想去看夏天的草原,一望无际的绿色,那该是何等的震撼人心。(本人绿色控)
不由自主的把甘南提上了旅行的日程,也许就在2012年,就会完成这个心愿。
《回家,达仓郎木》读后感(二):我带着它回家了
每次闭上眼睛的时候,都难以忘怀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怀念着酥油茶的浓浓味道,帐篷里散发牦牛淡淡体香,还有那些在路上的朋友们,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翻看手记中的一角并用铅笔在美好的句落上画下来
达仓朗木,我几乎从未听过的地名,有时几乎怀疑他是否真实存在,却在作者笔下,如莲花初放,直到灿烂。
而像我这样不出门的人,读着读着,也遥想起辽阔的草原天空下,牧马人赶着牛羊,草原狗左右奔跑,一切如诗如画。也许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可以不必远行,也可以让心灵去旅行。
作者是幸运的,可以走那么多地方,结识那么多友善的人,经历那么多质朴的故事。也,煽动了我那颗想去行走的心。
读罢,心里,如河流般泛起温软。很舒服。
《回家,达仓郎木》读后感(四):用充满喜悦和恋爱的文字描述的甘南
去过两次甘南,都匆匆而过,读了《达仓郎木》,还想再去一次。
这一次,把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割断,准备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带上这本书,背起行囊,沿作者指引的路,顺着作者的目光,再来探寻一次。
不为别的,就只是看看,甘南,是如何让这个都市美女把它当作了心灵的家。
甘南独特的美,自不待言,但在作者的眼中,确是另一幅的画面与感悟。那里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一砖一瓦,那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里尘土飞扬的路,那些沉淀下的历史与文化,甚至于那些牛粪,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牛粪味道,都被作者捕捉,并用充满喜悦和恋爱的文字描述出来、、、、、、
《回家,达仓郎木》读后感(五):当当网上书评员的书评--阿斌藏书
阿斌藏书
苏州市
高级评论员
一本甘南旅游手册
发表于 2008-11-05 01:56
书名真的很有诗意,翻开第一页,作者动情地写到:有些旅游中邂逅的地方会让人离开后,久久地被叫做“乡愁”的 那种情绪所笼罩,郎木寺便是这样一个地方。
很被这段文字打动,所以一口气把书读了下去。总的感觉郎木寺对作者的冲击是很大的 ,在她心中是一个心灵的 圣地,所以作者多次去郎木寺,对当地的人和事作了重点介绍和记述。花了52页,这本书共175页,后100多页主要介绍甘南其他地方的旅游景点。
可能是作者对郎木寺的 特别感情,所以前52页确实读起来很有点感觉,作者是在用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郎木寺风土人情的热爱。而后面的介绍仿佛都是网络上下载下来的旅游指南大拼盘。毕竟后面的地方作者也是匆匆而过。看来文学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有了沉淀才会有精彩体会。
依照我的看法,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后记,在后记里作者一直怀念过去没有商业开发过的郎木寺的人,在作者心中只有是过去的郎木寺才是她心中的香巴拉。
很多旅游地方,真的很惋惜和矛盾,因为交通不便,所以他们的文化、习俗总能独特地保留着自己的风格,但也因为交通不便也造成了当地的贫穷。今天的郎木寺已经有了做地道苹果派和汉堡包的餐厅,当地人也成了致富能手,尽管他们用上了抽水马桶,尽管他们还在寺庙转经,但是,现代外来文化随着游客的渗透,还真不知道50年后的郎木寺是不是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瑞士”?不知道这是可喜还是可悲?
书的图片运用不错,可惜没有注解,搞不明白。如果在书中再配上当地的地图,或许对游客更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