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鼓捣森林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5 19: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鼓捣森林读后感锦集

  《鼓捣森林》是一本由十画著作,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0元,页数:16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鼓捣森林》读后感(一):读十画童话杂感之二

  山色有无中——谈十画童话寓意之一

  寓意是感悟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作者想象力小溪一样自然流淌会为岸边的一块岩石、水底的一条小草而泛起小浪花,但不会像人工设计的水渠一样有目的地流泻。于是,在鼓捣兔可以读到一种创造欣喜,在鼓捣鼠中读到对友谊的感悟。鼓捣兔中,人和动物彼此难分,连体形习性相近起来,这足够我们羡慕。鼓捣鸟中,“寻找自我”的命题,让无数人为之着迷为之追寻。鼓捣要洗去过去的记忆,重新编织想;鼓捣能让脱臼的灵重新复位,鼓捣猫要把所有珍贵声音收藏唱片。这些寓意,作者没有刻意表现,而是随着故事叙述,有意无意地随笔提及,因此我们可以多角度读解。就像国画留白艺术桃子给我们留下了很广阔的填充空间。她的故事颇具开放性,留有许多可以自由出入通道,你可以贪着故事的有趣急不可耐地读下去;也可以因了故事的触发而驻目沉思——或沉浸在自己回忆里,或往返于自己的梦想中。比如读“空空空空”火车一节时候,我就会走神儿想起自己乘火车的经历:火车在夜幕里穿行,把窗外无数的灯火甩在身后。车厢内,人们挤来挤去……然后自己沉沉睡去,半梦半醒中,火车停了,又开了,又停了,又开了,到天亮时分到了熟悉田野,似乎已闻到母亲做的饭菜香味。再如,读鼓捣鼠时候,就想起自己告别一个论坛的经历,我告诉大我要走了,其实就像鼓捣鼠躲在角落里一样,我会偷偷地潜回去,看着熟悉的id在一篇篇鼓捣他们的作品,还看到有人记挂自己,我也在深夜里偷偷伤感过,心想,下次一定约个旅伴去远行。所以说,桃子的童话虽然是个想象世界虚构的世界,却也是个现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这些故事并不因为是童话是虚构而拉开我们跟生活距离。这就涉及一个人们常谈的问题情节是虚构的,细节是真实的。所以我们会感动

  《鼓捣森林》读后感(二):读十画童话杂感之六

  山色有无中——漫谈桃话的寓意之二

  谈及童话时候,我们总想到童话的“透明性”:童话人物都是玻璃人,他们是好是坏,透过他们透明的胸腔一打量,就一目了然了。小红帽是好的,大灰狼是坏的;狐狸狡猾的,猎人聪明的;仙后是仁慈的,巫婆邪恶的……就连王子公主也分好坏,好王子是英俊的,坏王子是丑陋的;好公主是完美的,坏公主是有缺陷的。而童话的主题往往也是透明的——“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至于故事情节,虽然曲折,但不会过于复杂。这些特点是由童话这一体裁决定的——童话是给儿童看的,应力求简洁透明。

  然而,我们也可以留意到童话的另一种趋势,即其不透明性。这种童话故事里,主人公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而其主题也不仅仅局限于道德说教。如《小王子》、《爱丽思漫游幻境》、《爱丽思镜中漫游记》这类故事的主题,我们很难再用“好坏”这样的字眼来概括,这些故事的主题也具有丰富的可阐释性。

  十画的许多童话故事也在透明和不透明之间。比如鼓捣鬃虱,它知道了许多秘密,长出了许多鬃毛。这到底是好是坏?作者并没有过多流露她的倾向性。短耳朵、短牙齿、短尾巴的鼓捣虎,整天在地上画着一个一个小圈子,这个形象的涵义或许不能仅用“好玩、有趣”来概括,但涵义到底是什么,或许需要读者去思考、去补充。再如怪婆婆、花兔子、阿满这些形象,我们会觉得很亲切,他们勾起我们许多回忆,但当我们试图进一步接近他们时候,忽然间又跟他们产生了距离,他们退得很远,他们开始跟小红帽们分道扬镳,他们藏到了我们的内心深处,唤醒我们许多深刻的存在体验——这种体验是读小红帽故事时候得不到的。

  说道这里,我想起一个话题,是不是有的童话适合孩子,而有的童话适合成人读——虽然它们仍是童话。(2006-6-14)

  《鼓捣森林》读后感(三):读十画童话杂感之三

  走路时得留心不要踩着了旋律

  1878、1879年两年的夏季,勃拉姆斯都要到靠近卡林西亚地区与意大利边界处沃瑟西的波茨夏赫隐居,当地音乐气息浓厚,处处洋溢着美妙的旋律,勃拉姆斯在给朋友的信中写下了这句话:走路时得留心不要踩着了旋律。

  对一个醉心于音乐的人来说,这或许是他最大的享受。当耳畔回响着动人的旋律时,或许他内心的旋律已经悄然奏响。就这样,两种旋律互相激发、互相阐释、互相影响,把人带入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遇到一本好书也如同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中。读着十画的作品,有时就有这样的幻觉,仿佛走在了一条月光下的小径上,上面嵌着莹的小卵石,随着你脚步的迁移,就会有这块或那块小卵石熠熠地闪出光亮。有时候踩上这块或那块小石头,就会有叮叮咚咚的琴韵。更妙的是,不知不觉中,你自己心底深处的另一种旋律也被激活了,这旋律跟脚下的旋律应和着,成为它的和声,跟它构成对比,或是像卡农曲那样互相追逐……

  在十画的作品里,旋律的优美动人和曲式的丰富多变是并行不悖的,有一种很好的平衡。

  在《大饼伯的芭蕾舞》里,“踮起脚尖,还是留在地面”这两条主题构成了尖锐的冲突:一边是女孩子轻快的旋舞和欢乐的歌声,一边是大地的束缚和刺骨的疼痛;一边是升腾的诱惑,一边是毁灭的威胁。大饼伯的选择是悲剧性的,在我们叹惋的时候不也有几分敬服?在敬服之余却又感到无比的悲哀。可我们还不得不回答“踮起脚尖,还是留在地面”这个问题。

  勃拉姆斯的朋友约阿希姆有句座右铭:自由•然而•孤独。勃拉姆斯把这句话略作修改,奉为自己的座右铭:自由•然而•快乐。勃拉姆斯快乐吗?自由吗?“然而”前后的词语哪个是目的,哪个是代价?

  《鼓捣森林》读后感(四):读十画童话杂感之一

  爱尔加《谜语变奏曲》和鼓捣系列

  所谓变奏,就是变化的反复,在对主题进行变奏时候,虽然旋律还大致相同,但速度、力度、节奏、音色、伴奏音型都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变奏就是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时有重复。变奏有固定旋律变奏、装饰旋律变奏和自由变奏几种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也有这种重复和变化。但文学作品中,变化显然要比重复更为多见。《诗经》中许多作品,由于和音乐关系密切,就出现了重章复沓的形式,这更近乎固定旋律变奏或装饰变奏(就歌词内容而言)。

  爱尔加的《谜语变奏曲》是自由变奏的代表曲目,在这部作品里,核心音调大致还保存着,但结构、性格等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自由变奏里,变化的内容要比重复的内容更多。在《谜》里,爱尔加用14个包含着主要主题的变奏来表现他14个朋友的性格,他们有的开朗、有的忧郁、有的温柔、有的热情,听来别有情趣。

  十画的鼓捣系列,也是篇类似于《谜》的作品:其一,鼓捣系列每段文字出场一个主角,跟《谜语》类似;再者,这些鼓捣主角有一个共同的核心主题,那就是鼓捣;最后,很关键的一点是鼓捣系列在结构上具有《谜》那样的整体性。

  鼓捣系列的核心主题显然“鼓捣”,鼓捣的核心内涵是小主角们都有许多奇思妙想,这体现了重复的原则。但在奇思妙想之外又有差异,比如鼓捣鼠的温情易感,鼓捣兽的羞怯易惊,鼓捣虫变化无端,鼓捣虱耐力超常……这又体现了变化的原则。

  在从音色方面来看,如果我们把每次出场的主角比作一种乐器的话,就会发现鼓捣虎像大管一样神秘,鼓捣鼠像双簧管一样抒情,而鼓捣熊的大脚丫分明踩出了定音鼓的节奏,鼓捣花像低音单簧管一样——让人想起《蓝色狂想曲》那段低音单簧管,它变幻、游移不定。

  当然,这样解读十画的鼓捣系列有牵强附会之嫌,但我想这没有关系的,就像有人在听音乐时候喜欢吃饼干,虽然音乐是音乐,饼干是饼干,忽然,他咀嚼的节奏就应和上了音乐的节奏,音乐是“咚-咚咚”,咀嚼是“嚓-嚓嚓”。这时候他忽然冒了一句,这饼干是音乐饼干。

  音乐饼干——这是鼓捣饼吧?

  (2006-6-23)

  《鼓捣森林》读后感(五):读十画童话杂感之五

  我想做只鼓捣虱——读《鼓捣鬃虱》

  读完这篇童话,我笑了,我知道自己感觉到了这篇童话里的秘密,我也想像大鬃虱所作的那样,把想说的话忍住,可我实在忍不住了,也长出一根鬃毛,这鬃毛就是这篇杂感。

  这是篇关于秘密的小故事,就像鼓捣熊、鼓捣兔、鼓捣鸟、鼓捣猫都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样,十画的童话里也有许多小秘密。发现这个小秘密其实很简单,十画写到了一句在雨中飞奔的情景,读这句时候,就仿佛看到了十画发梢上的雨滴。其实,类似秘密还可以读到不少,墙缝里的壁虎蛋,摇着蒲扇吃枇杷……如果我们用心去读的话,我们就能找到好多小秘密。

  这些还都是有线索可寻的秘密,也有些秘密是没有标志物的,要用心灵去感悟,那时候你感悟到不仅仅是关于作者的秘密,还有其他种种秘密。这些秘密你也无法用语言表达,也不必找作者印证,但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存在——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这些秘密会在你肚子里慢慢消化掉,直到被你吸收,成为你自己的秘密。

  或许,不仅十画的作品里有这许多小秘密,一切优秀的作品里都会有许多小秘密。在这些作品面前,我真想做只鼓捣虱——哪怕肚皮被撑破、鬃毛多如虱毛也无悔。

  或许,十画也是只鼓捣虱,她也在倾听秘密、搜集秘密。只不过她倾听、搜集的秘密不是明星私隐,也不是邻家密谈。她倾听的是大自然中花开花落的秘密,是人世间窃窃私语的秘密,是自己心灵深处静默安恬的秘密……这些秘密在十画的脑瓜里酝酿啊酝酿,然后十画身边就会长出许多美丽的音符——就像大鬃虱长出一根根鬃毛一样。十画也要管理这些音符,排列它们、指挥它们,让它们跳舞,它们的舞步就踩出了一篇篇动人的小故事。

  世界是只最大最大的大鬃虱,他把所有的秘密都装填到自己的肚子里,这秘密太多了,你用加法算上360亿年也算不清,用乘法算3600亿年也算不尽,要是用除法和减法,那得耗费36000亿人360000年才能算出他的1/3600000个零头。这秘密也太深了,拿最美味的诱饵,最长的钓线到最深的海沟里去,也钓不上来他。这秘密虽然不能计算,但却可以倾听,如果你是个耐心的小姑娘,他就会把告诉你许多,告诉你鼓捣熊的秘密就是“鼓捣鸟把他当瓦片打水漂”;鼓捣兔的秘密就是“999个或者更多的家的隐藏地点”;鼓捣鸟的秘密是“他有时候喜欢鼓捣鸟第二,有时候又讨厌死他”;鼓捣猫的秘密就是“鼓捣鸟的歌声其实真的不是很好听”。如果你是个聪明的小姑娘,你可以挠挠这只鼓捣虱的痒痒,他一笑,就会抖落许多鬃毛,这些鬃毛可以有七十二种变化,据说观音就赠送了三根给孙猴子,十画也拿到了其中的两根。

  我也想做只鼓捣虱,可我挠了最大大大的鬃虱三天三夜,他也没有赠送一根鬃毛给我。我就问十画跟大大大鬃虱交流的秘诀,十画说:“只有一种语言可以交流。”

  “那你教给我这种语言吧!”我央求。

  “这种语言也是秘密……”十画说。(2006-5-26)

  《鼓捣森林》读后感(六):读十画童话杂感之四

  鼓捣鸟•另一半

  传说中的鼓捣鸟,是双面鸟。

  就像人类的连体婴孩一样。

  传说中的鼓捣鸟,总是形影不离。它们或是脊背相连,或是翅膀相连,或是脚丫相连,甚至还有鼻子相连的。

  传说中的鼓捣鸟,能吟唱世界上最优美的和声。比如说,一只唱:花开了,另一只唱:开了,开了。声音就这样飘上了天。

  小鼓捣鸟却不是这样的。

  小鼓捣鸟是孤独一鸟(特别是朋友们都冬眠以后):它只能独自跳舞、独自觅食、独自在雨后的池塘里洗澡、独自计算自己在树叶上留下的脚印。

  唱歌的时候,也只能发出一声长长的“咕——”,即便彻夜练习,依然是这样单调。

  小鼓捣鸟非常非常想,成为一只传说中的鼓捣鸟。

  …………

  在十画这个迷人的小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古老的文学母题——寻找另一半。故事的最后,鼓捣鸟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是抓住了梦之花后才找到的。梦之花——这个隐喻是否可以理解为只有在梦境里,鼓捣鸟才能找到他的另一半?我们无法臆测作者构思这个故事的缘起,但却可以藉着这个故事的触发,回味一下众多“另一半”故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灵与肉,形与神;上半身与下半身……这些故事,主题各异,有时表现了人们对完美的向往,有时帮助人实现了某种愿望,有时体现了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另一半故事或许也包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菁华。

  在《圣经》故事里,夏娃是亚当的一条肋骨。人们多从爱情角度理解这个故事,如果我们换个视角的话,这个故事也可以理解为,人是不完整的,人渴求一种完整。我们在数不尽的爱情故事里读到过这样的主题——得到了爱情的男女也找到了完整的自我。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里,章永麟在得到了黄香久的爱情后,他成了一个男人,一个完整的男人。可悲的是,当男人完整了,他便丢弃了爱情——至于女人还完整不完整,那是另一个道德故事所关注的了。在众多的唐璜故事里,有个版本被理查•施特劳斯谱写成了交响诗。这个唐璜不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花花公子,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想遍历所有的女性来寻找一个完美的女性。在他一场场风月故事里,爱情的助推器或许不仅仅是情欲,或许还有一种对完整的追求——只不过唐璜的结局没有章永麟幸运,他在失败后死去了。这个故事里的女主角们的命运,或许连道德故事都懒得关注了。

  水仙少年是另一种类型的寻找另一半的故事,只不过他所爱恋的对象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他爱恋的对象是自己。耐人寻味的是,他是在水中照见了自己的美丽身姿,而水的作用无疑相当于镜子。镜子处于水仙少年和他自己的倩影中间,镜子的两边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映像。对水仙少年来说,如果缺少了那一半映像,他也感觉自己是不完整的。类似的故事中国也有一个,故事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只山鸡。在“山鸡舞镜,顾影自怜”这个典故里,山鸡扮演的角色和水仙少年一样,只不过少了点浪漫。那喀索斯也好,山鸡也罢,他们都是通过镜子找到另一半,这镜子的隐喻意义就颇耐寻味了,而且镜子还会以其他面目出现。科埃略在《炼金术士》里讲了王尔德版的水仙少年的故事:

  水仙少年死后,那个湖变成了一个含有咸味泪水的水潭。

  “你为什么哭呢?”山林女神们问道。

  “我为水仙少年而哭。”湖回答道。

  “啊,我们对你为水仙少年而哭并不感到惊讶。”山林女神们说道:“说到底,尽管我们所有女神总在森林里跟在他后面奔跑,但惟有你有机会能从近处观看他的美貌。”

  “水仙少年长得美吗?”湖问道。

  “有谁能比你更清楚这一点呢?”山林女神们惊讶地回答道,“他每天都趴在你的边沿欣赏自己的美貌。”

  湖沉默了片刻,最终说道:“我是为水仙少年而哭,但我从未注意到他长得很美。”

  “我为水仙少年而哭,因为每次他趴在我的边沿时,我都能从他的眼睛深处看到映出来的我自己的美丽。”

  多动人的故事——另一半就在镜子里,始终如此。而镜子不仅可以是湖水,也可以是他人的眼睛。

  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也是一个另一半的故事。一发炮弹把梅达尔多子爵分成了两半,不可思议的是这两半都活了下来,两半子爵先后返乡,同时爱上一个姑娘。为了赢得姑娘芳心,两半子爵打算决斗,决斗中同时砍中了对方,医生把两半子爵缝合为一个人,完整的子爵开始了新生。

  这个故事里,子爵的身体分为两半时候,他的心灵和人性等等也分成了两半,和上面的故事不同的是,这两个两半并没有去寻求对方,相反,他们却视对方的存在为威胁。然而结尾却出乎他们的预料,他们重新合并为一体,而且分裂的经历让他更加珍视自己的善和恶。

  与此类似的是《被砍头的女神迦利》,在这个故事里,迦利的身体没有左右分开,而是上下分开了。女神迦利原是因陀罗天堂上的一朵纯洁的白莲花,“她的目光中闪烁出钻石一样的光芒,整个宇宙都随着她心脏的跳动而收缩、扩张”。嫉妒她的神们用阴谋把迦利劈成了两半,并把她丢入了地狱。后来神们后悔了,想把迦利的头颅和躯干重新接在一起,不料他们又犯了一个错误,他们把迦利的头颅和妓女的身体接在了一起。从此,这个具有妓女身体和女神的头颅的迦利不再纯洁,她“不断委身于囚犯和贱民,同乞丐和粗野的船夫睡在一起,……勾引孩子们,诱惑老年人……”

  后来,罪恶的迦利遇到了一位圣贤,她对圣贤说:“我纯洁的头颅被接到了无耻的身躯上。我有欲念,又没有欲念;我遭受着痛苦,却又在享乐;我厌恶活下去,却又害怕死。”

  圣贤说:“我们所有人都不是完人。我们都是拼凑而成的,只是些碎片、影子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

  ……

  “我真厌倦了。”她诉苦道。

  圣贤用指尖碰了一下她沾满灰烬的乌黑发辫说:“欲念使你懂得了欲念的空虚,懊悔使你了解了懊悔的无用。忍耐吧!错误我们人人有份,正因为不完美,完美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狂热也并不是永远不灭的……”

  两个一半的错误组合,让人体验到了缺憾,却也让人意识到了完整。

  在《渔夫和他的灵魂》里,身体并没有分成两半,是灵魂脱离了身体独自流浪去了。年轻的渔夫爱上了“比晨星还要美丽,比月亮还要皓白”的小美人鱼,为了跟她在一起,渔夫必须弄走自己的灵魂。他用了巫婆教给他的方法,背着月亮,把影子从脚边割走,于是他的灵魂也被割走了,成了孤独一魂。

  这个灵魂四处游历,取来了智慧之镜、财富之戒送给渔夫,要求渔夫把“心”送给它,可渔夫说:“爱情比(智慧)财富更好,而且小美人鱼爱我。”从不肯把心给它。因为渔夫的心是属于小美人鱼,属于爱情的。灵魂百般引诱渔夫,渔夫未能禁得住诱惑,还是让灵魂进入了自己的身体。可巫婆起初没有告诉渔夫,一旦被割走的灵魂重回体内就无法再次割走了。于是,重获灵魂的渔夫失去了小美人鱼。

  灵魂想控制渔夫,它用邪恶诱惑他,用善良打动他。但渔夫爱情的力量比灵魂的力量更强大,灵魂失败了。它想重新进入渔夫的心里,跟他成为一体。可渔夫的心紧紧闭锁了,被爱包围了,灵魂找不到进入的地方。

  终于,小美人鱼死了,渔夫抱着她哭,亲吻她那冰冷的红嘴唇,抚摸她那琥珀色的湿头发,渔夫因悲伤过度,他的心碎了,灵魂趁机钻入了他的心。

  渔夫和他的灵魂分分合合的故事,也是对爱的歌颂:因为爱,可以抛弃灵魂,可以抵御诱惑;因为爱,心可以破碎;因为爱,连最固执的神甫也被感动。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杜丽娘还魂的故事,杜丽娘也是因为爱情而灵魂出窍——汤显祖和王尔德隔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在故事构思上竟有几分类似,这让人不得不感叹爱情具有魔咒一般的神力。

  《暗店街》中,“我”的生活分成了两半:一半是现在,一半是过去。过去的我是一片朦胧,而现在的我则试图寻找、确认、重建过去的自我。在拜访了一个又一个人物、查找了一个又一个地名之后,我却发现连自己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也无法确认。“我是谁”这个问题自始至终没有弄清楚。没有过去,我们的现在就建在了流沙上,它没有任何根基。因此,寻找过去的那一半,也就是寻找自己的根。

  我知道,在众多的‘一半’故事里,我的列举实在微不足道,但我想这没有关系的。是一半让人意识到了完整,是不足让人向往圆满,或许会有更多类似故事加入这个行列里来,就像十画的故事所做的一样。(2006-5-24)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鼓捣森林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