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0-02 20: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1000字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是一本由莫里斯·罗沙比 (Morric Rossabi)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精选点评

  ●两征日本,一次主帅箭伤,撤遭台风,二征又遇台风。由此而来“神风特攻队”.......想起改变历史走向的多个偶然,比如合川钓城之战,蒙哥之死(老金说是古天乐杨过做的),忽必烈称汗,旭烈兀停止埃及和北非的进攻,从而没能完成穆斯林世界的征服

  ●上面那几颗小星星让人很纠结…… 书好或不好,有时候,在于读的人,是不是时当势,真的懂,文字背后的历史或人心。 不懂,珠玉在手也只会当瓦片

  ●08暑假 爸爸的书

  ●公正

  ●外国人所写,对待历史比较客观,但是个别观点比较奇怪

  ●啊... 要是能回到那个年代亲历一场战争...

  ●主观倾向性比较明显,大多叙事少评论。对增进了解蒙古帝国家族有帮助。崖山之后无中华,观点既然存在,也会让人多少对这样的断层遗憾

  ●作者通篇似乎强调忽必烈的内政外战的出发点维护自身并不那么名正言顺权力以及决策实际上不太依靠汉人幕僚,假如这本著作如推荐所言如此高端的话,那来是国内对忽必烈等元朝历史缺少关注

  ●有些观点有失偏颇

  ●没有印象了。这意味着是该再读一遍,还是不值一读,或者这本就不是我的菜?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一):说不尽的忽必烈

  忽必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用非常手段得到汗位,为证明合法性,耗尽了大半生疯狂掠地而碰得头破血流。既想做一个合格的中国皇帝,又要做世界共主。既要依靠汉人的智慧,又时刻提防汉人。既欣赏人文化及传统,又怕丢掉蒙古人陋习。既知道体恤民众,又狂征暴敛。既想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又极度的骄奢淫逸。…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二):《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颠覆了以往汉史中对蒙元政权的印象。

  作者从一个西方人角度给忽必烈大汗竭尽褒奖,如果所言属实,忽必烈功绩甚至超过唐太宗,更不是最终汉化的清朝皇帝可比。

  和清朝最大的区别是蒙元是个开发王朝,面对的是世界而非把眼光狭隘地局限在‘天朝’。忽必烈是从世界大汗的角度制定政策,调和各色人种、种种宗教矛盾关系成功的把全世界人才凝聚麾下,为他所用。

  二者政策眼光的不同导致了两个不同的结局,清朝对汉文化推崇逐渐得到汉人对异族政权的认可,但满人失去了自我,最终被彻底完全汉化。

  蒙元面向世界增加了对领导能力难度要求,当领导人不再具备忽必烈大汗的威信管理能力时,各种矛盾凸现、不可调和,国不可避免地分崩离析。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三):我不喜欢书中的忽必烈

  我不喜欢这本书中的忽必烈。

  第一,他的皇位不是合法得来的。为了皇位的合法性,不惜与其亲弟弟开战撕杀。

  第二,他将他统治区内的人民分为蒙古人、中亚人、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四等,最瞧不起南宋汉人,因为北宋汉人是他早年从金人手中夺来的,而南宋这块地盘是他最后才占领的。

  第三,他废除科举考试,其目的是不许汉人走士途之道,好好服从他的统治,他表面支持各种宗教事业发展,确偏偏打压汉人的道教。

  第四,他需要汉人来帮他管理汉人这块地盘,但又不放心汉人管理者,于是派蒙古人、中亚人到汉人区来任高管,抓实权,汉人官员只能做助手、做小官。

  第五,要求汉人交的赋税最重,使得汉人民不聊生,无出头之日。

  第六,他继承了他祖父成吉思汉的品性,不断地用铁蹄扩张领土,使元朝时期的领地达到了世界第一,但由于不习水战,三次打日本失败,由于蒙古兵不适应南方气候,一心想吃掉南亚的野心没有实现,反而使国力不支,民声怨道。由于热衷于扩张领土战争,他也基本失去了金汗帐台等地的管理权(因不承认他的领导权)。

  第七,他对外扩张,对内高压管理,看似强胜,但在个人情感生活中又是十分脆弱的。在他妻子、儿子相继去世后,他倒下了,成天汹洒,不理政事,又不象个强者所为。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四):世界帝国的四分之一

  中国人看蒙古帝国的心态有些复杂,对元朝的评价大抵是历朝中最差的。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元朝把人分成蒙古、色目、南人、汉人四档,让人联想到印度的种姓制度。

  蒙古铁蹄踏遍中亚、欧洲的时候,还没有文字,蒙古人自己没留下什么文字纪录,蒙古史大多要从其他文字的史料中得来,因此蒙古人的野蛮残暴等等也就史不绝书了。

  作者力图从史料中对蒙古帝国作出客观的分析,尤其对中文史料的使用十分小心。作者认为中文史料可能对蒙古统治者、权臣的残暴或腐败有夸大的描写,并且有夸大儒生作用的倾向

  不管怎样,本书确实提供了与以往正史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蒙古帝国,那就是作为世界帝国的蒙古,与一心作为这个世界帝国共主的忽必烈。读后收获颇丰。

  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相继为大汗之后,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争位,实际上是蒙古游牧传统与农业社会之间的竞争。忽必烈虽然胜出,但是其合法性一直受到挑战,这影响了他的行事,忽必烈一直希望证明其合法性。

  其时蒙古的世界帝国分为四个汗国,实际上俄罗斯的金帐汗国、波斯的伊儿汗国、中亚的察合台汗国在忽必烈时代就已经事实上自治了。忽必烈实际统治了这个世界帝国的四分之一,包括蒙古故地、中原、吐蕃、大理,藩属国包括高丽。

  由于希望作为世界帝国的共主,忽必烈采取了宗教、文化的宽容政策。商人、手工业者、艺术家受到重视,其地位比中国各朝代都高。在忽必烈统治的前期,看来他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包括军事上的胜利、制度的建立、领土的扩张。但是后期对外扩张上的失败,包括两次征日失败、安南等地的无功,以及宫廷生活的奢靡等,给财政增加了无法承担的负担,最终使忽必烈失去了汉人的支持。在他死去之后只75年,元朝就覆亡了。

  我想,作为中国人,没必要把成吉思汗、忽必烈YY成中国的少数民族英雄。他们属于蒙古,属于世界。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五):半个光明的忽必烈

  for新京报

  对忽必烈这个历史人物,相大多数人心情复杂,一方面为他的烁烁战功而津津乐道,另一方面又会为他是少数民族人士和对汉族百姓的残酷统治而耿耿于怀。但在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罗沙比的《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一书中,忽必烈“不仅影响令人中国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而且也深深影响了欧洲历史的进程”。

  在历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古史之美且备者多矣,唯有元史独多缺憾,非史官之失职也,文献不足征耳。”文献不足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蒙古人直到成吉思汗时代,才有自己的书面语言,然而蒙古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史撰传统,因此蒙古人自己留下来的历史资料极少。虽然强大的蒙古军队曾经一路势如破竹,其铁骑踏到了几天的波兰和匈牙利,就连这样辉煌胜利,蒙古人也几乎没有多少记录。历史学家对蒙古人的认识,更多地是来自被他们征服的国家的编年史,而这显然是有偏颇和不足的。

  如果说成吉思汗的征伐历史,颠覆了东西方的旧秩序,缔造了一个囊括半个欧亚版图,首次形成了一种“世界体系”,那忽必烈的文治武功则在于首次以少数民族统一整个中国,开始了蒙汉文化的交融,更在于把亚洲和欧洲紧密连接在一起,开始了一个东方文明互动接触的时代。在《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中,作者莫里斯•罗沙比着意将忽必烈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典型的的儒君”来写。我们读到了一个丰满的忽必烈形象,莫里斯教授既集中笔力书写了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也写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写上他与妻子、儿子以及兄弟们之间复杂的亲情。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生动的忽必烈是莫里斯的追求。

  视角的独特是这本书最为值得赞叹的地方,在宏观的时代环境下解读忽必烈,以强大的蒙古帝国拓展过程为轴,将忽必烈的一生融入历史进程当中去,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忽必烈如何从众多的王子中脱颖而出,又如何为消除自己王位受到的质疑,肆意穷兵黩武,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更可以看到忽必烈如何在统一中国后,殚思竭虑建立政治制度、税务法则等励精图治的行径。本书根据忽必烈一声几个关键阶段,分八章作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展示了忽必烈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一生,也解开了一个枭雄的复杂内心世界。比如,其中有一章:“中国皇帝”,讲述的是忽必烈在统一中国后,如何招募汉族儒生,建立政治制度、经济规划、军事和宗教对策,作者抓住忽必烈的内心矛盾,加以分析肢解,将忽必烈的尴尬处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要顺利统治中国,必须要依靠汉族儒生,可他的部落又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应该对汉族大加高压统治,一方面忽必烈离不开他的部落势力,一方面他又有远大目标,却难以得到理解,作者将忽必烈的焦虑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颇有感染力。

  八章中,我个人最为喜欢的是“文化保护者”这一章节。作者将忽必烈的文化战略进行了独到的解读策略。莫里斯告诉我们,忽必烈的文化政策不过是政治谋略的一种,他清醒地知道,无论是过于亲近汉化,还是竭力推动本民族的文化,对他的稳定统治都是灾难,于是他决定维护各种文化间的生态平衡。这客观上为元朝后来的文艺兴荣打下了基础,其中包括给元曲一片自由生长天地,重视赵孟頫等人的绘画创新。忽必烈和他的政府很少对元曲、绘画等艺术的创作进行干预。在莫里斯看来,忽必烈的这种种行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他想获得蒙汉两族的支持,从来彻底稳固他的帝国统治。

  不过,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作者的唯一目的在于衬托和塑造忽必烈,烘托和展示他个人的非凡才华、博大胸襟和深远的眼光,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顽强性格。所以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光明的忽必烈,一个爱护百姓、尊重艺术的明君,一个情深意重、深爱妻子和儿子的好男人。而对于忽必烈争夺王位的残酷斗争,兄弟之间的猜忌和残杀,对汉族百姓的残酷压迫式的统治,以及他那痴迷于战争的偏执心理等稍显黑暗的内容,作者却往往一笔带过,未曾加以多少深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并没有完成莫里斯自己说的要呈现一个活生生的忽必烈,至少忽必烈阳光的背面就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虽然说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学者可以不断选择问题、变换视角,见仁见智,对其进行不重叠的考察,但如果只执一条思维线索,也有可能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或许莫里斯教授本人就是忽必烈的粉丝,不忍下笔晒其黑暗处,也未可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