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0-02 16: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锦集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病例》是一本由[英] 格雷厄姆·格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9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精选点评

  ●宗教俗世荒谬强加于人,又是一个既疲惫装逼主角,似乎是作家-建筑师-珠宝商的多重投射,说故事的人说的是自己的故事,作者常常是在书写自己。对话舒服可惜仿佛不知道怎么结局。书末日记撸不动。

  ●叙事流畅,就是结局不大能接受~奎里没有仰,他无意中来到非洲,终于在脱离空虚、病毒自行发完时,因一个无聊绯闻而招到杀害。每个地方都有“管别人闲事愚人”,柯林医生是唯一看透真相的人,可惜也是凡人,他在麻风病院尽力地帮助病人,甚至为此失去了妻子。而奎里则是个单纯的人,他以为自己逃离就能开始新生活,解释就能明了事情混乱世界愚昧八卦闲人,麻风病院反而是最干净的地方。

  ●人生热情呀,我喜欢这本书,看完想把格林的书都读一遍呢,然是宏愿了。

  ●那些逼人成圣的家伙实在可怕的讨厌

  ●因为先看了作者的日记,回头再看小说特别顺畅。只是,结局到来之前,有些不敢看了

  ●我以为自行发完是自杀的结局,谁知道竟被他杀,结果黑色幽默了..

  ●格林永远都值得强烈推荐

  ●忧郁的艾迪写了一本书

  ●这种沉闷的故事类型是我的菜【诶?】,但是笔调也这么沉闷真的是够了……

  ●我是格雷厄姆格林的粉丝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一):去往圣徒墓地

  列车倏尓驶过,这空间震动,我在看你的人生,看你全部的自我否定。你经历过这样多的人事,你对冗繁的祈祷空洞的宣说感到厌倦,你说,我退出了生活舞台。你把意义抛开,把灵魂放空。你怀疑逆来顺受,圣徒似的面孔,却又被认定是圣徒。你丧失掉所有对痛苦感知,你的欲望完结,你和我做过同样的,在寒冷黑暗旷野里沿一条漫长铁路行走。你是逃避之路上的幻想,却最终毁灭在他人的狂热谎言之手。当我合上你的一生,惊惶和悲哀久久不去,离开疯狂的世界后,愿你,安息。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二):逃避之路的可能性

  “有些小说的主题并不是情节,而且思考一种生存方式”,如此可以贴切地形容英国小说大师Graham Greene的这部作品,他亲自前往非洲寻找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写下日记,让记忆成为一座座漂浮岛屿,亟待以后连成一片大陆,然后,小说可以开头了:“因为我感到不适,所以我是存在的”,英国建筑师Quill自我放逐到刚果河上游,一所荒僻的麻风病教会医院,奉上帝的慈爱,不再去模仿之前怀有热情时的行动,毕竟当别人需要你时,那种感觉跟工作时完全不同,更像是一服镇静剂,而不是兴奋药。小说里的一个主题:彻底隐遁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因为一个人不可能脱离一切独自生活,正如一个人不可能从自己的才能中退休,你逃离了以往的国土,渴望拿到通向新生活的通行证,但生活越是贫乏,我们就越害怕改变它,人性的永恒因素让我们最终害了一种叫做希望的疾病。过去的传习是可怕的,至少有前方可以期待,因为“船到了终点,但如果步行,总是能再往前走一小段路的”。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三):怎样才能自我救赎?

  这是一本入口枯燥,继而低落,继而苦闷,继而愤恨,继而绝望,继而解脱,如暗夜里唯一的星,微弱又明亮。

  怎样才能自我救赎?

  时间,勇气,时间。

  奎利是怎么开始厌恶、灰意冷自己原来的生活的我不得而知,因为故事的一开始他已经进入了这样的状态。

  “因为感觉到痛苦,所以我活着”。我想首先需要时间,有时间才有自省的可能。属于自己的时间。抱怨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抱怨生活的担子太重,抱怨工作的烦躁无穷无尽,等等,这样的抱怨听得太多,大多数时候下一秒便继续踏着节奏无穷无尽。抱怨只是为了抱怨而已。如果再多给自己几秒时间,就有自省的可能。自省是救赎的开始。

  宁可埋头电视,宁可紧握鼠标,宁可放空大脑也不愿多一秒的时间思考。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勇气。害怕无意义打败有意义,害怕生存打败生活,害怕现实打败理想,害怕。害怕是救赎的针孔。扎无数次才能扎进骨髓。

  如果冲破了时间的紧箍咒,鼓起勇气的腮帮,继续往下就能够自我救赎了么?等待着的是漫长。更加漫长的时间的思考,也许并不是一定要肉体的苦难,但一定是精神的苦难才能成就最终的救赎。极少有人能走过这一步,无论在那个时代都是。大多数情况,大多数人,都经不住时间的拷问,无效率无波澜的时间的拷问,回到现实,接收现实,走到了另一种的清醒,但没有升华。

  我现在在第二步,但是享受着第三步的漫长时间。我是矛盾的。不奢求像奎利一样,只是希望经过漫长闷热的夏季会有所收获。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四):能别这么结尾吗

  高山仰止。

  第一本格林读的《权利与荣耀》,天主教书袋太多就读了半懂;第二本读的这本,要不是结尾结出了一个三流电视剧抓马蒂克的桥段,那格林在我心中的排位就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黑塞一层楼了。(想了一下,我心中能想到最适合奎里的死法就是自杀了)(而格林,从后面的日记可看出他很早就憋出这个结尾,我猜会不会是格林当初没想到这本书的body能写得这么好,最后又懒得重新结个尾,就将就着用了这个)

  宗教性这样唯心主义的东西对于我等从小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来说,再神秘不过了。用宗教基本可以解释出孤独、无条件的奉献、对人类及社会的好奇和艺术的每一个分部。而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来说,撇开无法用文字形容的音乐和一无所解的绘画,我所认为文学存在的终极意义就和我所认为宗教存在的终极意义一样,which is支撑所有认为生存无意义、认为孤独不可解的人们活下去,并提供一些精神疗法。

  而为什么我想把黑塞和格林并在一起,是因为我认为《荒原狼》里那位自杀者和奎里,精神层面上是同一个人。这两位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有能力把平日里玄之又玄、碰到了但又因为我们不够聪明,所以没法表达对这位国王存在与否的怀疑表达出来。(这句话真的很绕)

  (连日来因为我人生又走到了一个阶段的尽头,当普世价值观和自我强烈对立的时刻就是最想死最觉得life is a piece of shit的时刻。有一些看起来很蠢的想法是唯一能撑着我不fully crush down的了,但是谁都知道这有多孤独,好歹还有电影和书可看。)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五):失败品中的精品

  即使再伟大的艺术家,也少不得有几部失败品。对于作者,写出的作品肯定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即使再丑,又怎么舍得往垃圾篓里一扔了之呢?虽然这样的畸形儿大多被他们偷偷收藏某个阴暗的角落,家里偏僻房间的旧抽屉里。。。可他们一定时不时拿出来抚拭润色,以图...废物利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这样...格林少有的一部失败作(起码我认为)。其实刚开始看就觉得不对,一向阴郁的格林怎么会写出这种清新明快的风格。匠气十足,打磨痕迹明显,生硬的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角色戏剧腔十足,各司其职的戴好脸谱,刚出场就猜到他们谁大概领盒饭谁肯定是坏人谁妥妥的要出轨...占本书篇幅4分之一的《寻找一个角色》里,格林详细描述了创作这本书的过程,看过之后不禁感慨作家也很可怜,心情不好胃口不好脑子不好的时候都得憋出几个字贩以为生...

  但格林就是格林,书中还是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描写。比如关于雨水淅沥的森林,街上听来的奇闻轶事,土人们奇异的风俗...这些都是格林自己亲历的事物,小说里非虚构的部分,也就是说...这本小说里小说以外的部分成功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