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逃避”、“停泊”、“努力”等字眼,透露着既迷茫又坚强的心情,让人觉得事情不简单。
一夜间,“刘涛婚变”、“王投资失败深陷债务危机”等话题上了热搜。
次日,刘涛不得不发微博澄清,自己因为父亲去世,深夜有些感伤,让大家担心了。自己和家人很好,请大家给予一些空间。
正值壮年的我们
无论我们多大,只要有父母在,我们就还是孩子;一旦父母不在,就再也没有做孩子的机会了。
刘涛曾在节目中透露家庭情况,父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离婚,然后各自组建家庭,有了自己的生活。
正是因为这样,刘涛也没有办法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一起住。
说的都是重复的话,“在看电视呢,都挺好的,拍戏怎么样”,几个回合下来就挂电话了。
唯一一次父亲主动联系她,是因为刚刚检查完是恶性肿瘤,想让女儿帮忙寻医。
其实,天下父母都一样,从来都对儿女都是报喜不报忧,直到事情瞒不过去了,才会向孩子坦白自己的真实情况。
因为父母害怕孩子担心,所以遇到身体不适,第一反应就是选择隐瞒。
不难想象,如果我们不在父母身边,更是无法及时体察他们的身体状况变化。
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赤裸着身体,躺在阳台的地板上,不断敲打着手中的脸盆。
听到异样响声的邻居,赶忙报了警。原来老人已经这样躺了4天。在此期间,他滴水未沾,厨房里的饭菜也都发霉了。
女儿赶来后说,老人一个人住,自己已经20天没有来看他了。
这位老人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他不过是独居老人群体现状中的一个缩影。
在这一桩桩事情的背后,是对为人子女的警醒:父母体弱,请多关照......
即使我们在同一屋檐下
即使儿女跟父母住在一起,也难免只顾得上工作和孩子,却忽视了老人的情绪。
三个女儿远嫁他乡,两位老人只能跟着儿子,但是为了照看各个小家庭的孙子孙女,在儿子们的安排下,老夫妻俩不得不分开:大爷跟小儿子住,大娘跟大儿子同住。
虽然老人跟儿子住在一起,没有了生命意外之忧。
但是,在平静的生活之下,却没有人关注到父母20多年来的分居状态。
老两口子本应携手安享晚年,却被迫与老伴分开,甚至在他们去世时,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常态是,把太多的爱和关注倾注给了孩子,却顾不上老人。
俗语说,水往低处流,水流下而不流上。
亲情之爱,也是往下的,爱孩子超过爱父母,仿佛是我们的一种本能。
林语堂曾说道:“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可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是爱他的父母的。”
老人和小孩一样需要我们的关爱,甚至从某方面来看,老人比孩子更需要被爱。
孩子的快乐往往跟物质环境无关,穷人家孩子和有钱人家孩子一样,都可以快活地光着脚玩耍。
这在孩子看来并不是苦事,反而是一个有趣的游戏。
而在另一方面,如果让老年人光着脚走路,却是无法忍受的。
相比阅历尚浅、如白纸般的孩子,老人受过人生的威胁,吃尽人生之苦,他们有恐惧、有担忧,也理应更比孩子需要依赖。
所以,我们更应像爱孩子一样,爱我们年迈的父母。在吃穿用度以外,尽量多体察他们的情绪。
对于当代许多老人而言
外面是陌生的数字丛林
在家处境尴尬的老人,在外亦是如此。
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情景:
大雾天里,你走在路上,四周是深山老林,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此时,你该往哪儿走,你找不到方向;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也全然无知。
以上,才不是什么人间仙境,而是老人对这个时代的感受。
朋友赵哥,小时候经常被父亲狠揍,父子多年来都没几句好话。
前些天一起吃饭时,朋友提起:
一生强势霸道的父亲,曾经总是看我不顺眼。
一向严格要求,动不动就劈头盖脸一通教训,那时候,他就是我的权威,不接受反驳那种。
可是现在,他经常求我陪他出门办事。
去医院、去银行,全都不会操作。
不会用手机预约,不会用挂号机,分不清诊疗卡和社保卡,更弄不懂一楼拿药,二楼就诊,三楼抽血这些反复的流程,今年还要加上提供健康码,他哪里搞得过来。
去取钱,站在柜员机前,看着那块白花花的屏幕,眼里全是迷茫和胆怯,既怕弄坏机器,不敢下手,又担心按错密码,钱被吞了。
这个时代跑得太快,老人跟不上了。
张泉灵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老人,格外真实。
科技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这样的“便利”在老人的眼中却是困难重重。
面对完全不熟悉的事物,老人何以至此?
回想一下,我们上次教老人使用手机,是不是这样?
“我都和你说了好多次了。”
“我不会用这玩意,算了,不学了。”
但是,我们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是父母不厌其烦,一遍遍地教我们走路、说话、吃饭......
如果时代不等人,他们走得慢,那我们别走太快,等等他们。
此生你和父母的缘分只剩55天
请好好珍惜余生的陪伴时光
你是否有计算过,这辈子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看过一个日本的亲情短片。
第一幕,男人走出会议室接了父母的电话,时间开始跳动,10秒后电话挂断后,计时暂停。
第二幕,男人再次接起电话,这次持续了15秒,计时只多了一点点。
第三幕,男人的父母从老家来到身边,匆忙交代几句,1分30多秒。
三个月过去后,男人与父母之间只有2分钟的交谈时间。
这个男人,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缩影。
在外打拼,一心想着等赚到钱了,给予父母更好的生活。
却没想到,父母已经老了,他们老去的速度,要比我们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来得快。
记得有一本书《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其封面上印着一个公式:
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什么意思呢?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的数据,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是77岁。
假如以80岁作为上限,你没有跟父母同住,且他们现在60岁,你每年回一趟家,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11小时。那么,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子只剩下55天了!
折算下来,也就孩子一个暑假的时间。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
我们终将孤独地老去
善待父母也是善待自己的未来
我们放声大哭来到世上,被父母珍爱一生。
他们一路蹒跚走到晚年,我们再陪伴他们度过余生。
人间最妥帖的尊严,无外乎体现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陪伴父母,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安心,更是为了安自己的心。
在父母身上找回自己一生的成长路径,体察我们未来老年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也终将孤独地老去,到那时候,我们也希望被看见,被善待。
所以,珍惜当下,别让尽孝留有遗憾。
忙碌之余,常回家看看,珍惜相聚的时光。
想到爸妈的时候,先放下手头的事情,拨出一个电话。
想吃爸妈做的饭菜,不要等,踏上回家的路。
趁时光正好,中秋将至,人月两团圆,甚好。
点个“在看”,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父母在,家就在,别让父母等你!
作者简介:小豆子妈妈(ID:xdz-mm),全年无休无薪的硬核妈妈,边带娃边码字,全网200w女性都信赖的闺蜜,家庭、婚姻、育儿中的一地鸡毛,欢迎吐槽!(申请转载开白,请添)
优秀妈妈养成记,豆妈现在邀请你与200万妈妈一起打卡,陪伴孩子成长的50件小事,无论是厨艺分享,还是陪孩子阅读,写作业,外出娱乐.....通通都可以。快来扫码添加豆妈微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