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的宇宙》是一部由Carter Emmart执导,短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常好的科学短片,普及了一下宏观宇宙的知识,值得所有人看。
●记得以前看的是图片 就已经震惊的不得鸟了 现在也是一样的 重要的不是技巧 而是宇宙本身
●六分钟看得我心慌
●天文科普片。看起来似乎就是个基于科学测量数据的3D建模,讲得太不详细了吧,ZOOM IN一下再ZOOM OUT一下就结束了……宇宙这么浩瀚,外星人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会看到我们吧。从片子里看来,我们似乎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蝴蝶结里哟民那桑~
●当退出所在的维度去看的时候方知人类渺小的程度,无知会让自己盲目的觉得强大
《已知的宇宙》观后感(一):宇宙就是会抛给你问题,然后让你自己找答案
在 NASA 太空飞行中心工作的 Michelle Thaller 说她个人最喜欢的比喻是:
「如果说太阳好比一篇文章中字幕上 i 上的点,那么银河系就相当于从纽约到洛杉矶的这片区域。你可以在这片巨大区域中想想一个小点所占的比例……」
而这说的还只是我们的银河系,宇宙中有至少有 1000 亿个银河系,而且它们距离我们相当遥远。
好了,现在是用三秒钟的时间想想宇宙级别的空间尺度大小的时候了,OK,时间到。
一旦开始进入宇宙级尺度的片子里,个人的情绪与百年的生命长度都在一瞬间变成比电脑上 i 的这个点还要小的事情,无数的问题悬而未决,我们生活的宇宙很有可能不是唯一的,多个并行的宇宙,多种物理逻辑与时间空间的维度,都是可能存在的。
就在一百年前科学家还认为太阳系外空无一物,现在则发现了半径极其广阔的星云,而且发现了地球上 71% 的海洋来源是大量彗星撞击地球带来的固体冰转化的,这是一场时间换真相的游戏,很可惜我们每个人手里的筹码都不够用,宇宙负责抛出了成吨的往年所有试题,而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手边的卷子。
这个找答案的过程,很多人叫它:生活。
《已知的宇宙》观后感(二):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根本不存在
时间走完这短短的六分钟,唏嘘不已!看看自己桌子上堆得没看完的书、电脑里明天需要交给领导的报告、桌子上没吃完的泡面,一瞬间,我迷失了,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在做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也许明天,熬夜加班赶做的报告大获赞赏,从此领导开始重视你,接着升值、加薪,一路坦荡.....但一旦放在浩瀚无边的宇宙背景中,这一切的意义何在?当你的生命在地球上消失的那一刻,即时你流芳百世,从长远来看,你也真的只不过是一个消逝在地球上的一个极小、极小又无名的点,你所做的一切,唯一的意义可能只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而已,浩瀚宇宙,谁会在意?
再纵观人类,我们人类一直追寻的人生的价值可能真的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茫茫宇宙,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没有规定地球上的生命体该怎么活,怎么活才有意义。即时地球上从此奉行相互杀戮以至于最后人类灭绝,这都是浩瀚宇宙中这个极小的暗淡蓝点自己的事情,对整个宇宙的影响为零。退一步讲,即时现在我们善待地球,但地球该什么时候消亡还是会消亡,我们太渺小,无力改变一切。
牛顿,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乔布斯....,从目前我们的认知来看,他们对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成果流芳百世,但试想,有一天我们的地球消亡了,人类灭绝了,同时在消亡前也没有任何外来生命光顾过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定义的所谓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何意义?其实只是自娱自乐罢了!
想完这些,我觉得活着的唯一意义可能就是给自己一个交代,让自己心安理得,仅此而已,你不需要给任何人一个交代。
宇宙很大,看着深邃的宇宙,你可能剩下的只有迷失......
《已知的宇宙》观后感(三):一个人类的“杂想”
看完以后没有那么震撼,反倒是默默关上手机继续处理手头上的工作。
我今年24岁,社畜,也是被儿女情长生活所需而头疼,也是一个宇宙里渺小但相对于庞大的人类生物。
今天3月1日,周日,我在加班。刚刚解决了早餐(德克士),刚交了这个月的车贷和保险费。
也许我们会头脑风暴:外星人一定存在吧?我们这么长时间没有被造访是因为住的太偏僻了吧?银河系外一定一定会有其他生物!我们一定是太落后了,所以银河系外的生物我们探索不到!
06年那会儿,《科幻世界》没少看,不枉我从初中开始就拜读刘慈欣、王晋康、江波大神们的启蒙科幻巨作。
所以,真没多大感觉。还不是为了生计要忙来忙去,看这种视频有何意义?
就这么想着想着,瞥了一眼地上,有只蚂蚁托着巨大的食物缓缓爬过…
对于它而言,我这个“星体”,可能是它的这片宇宙里最有威胁的敌人了吧…已知的宇宙 (2010)9.02010 / 美国 / 短片 / Carter Emmart
《已知的宇宙》观后感(四):宇宙级别的浪漫——种番茄
写在前面:纪录片做的非常好,是在我看完了一本书《死在火星上》紧随其后看的片子,浩瀚的宇宙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的意识中,时间的空间的尺度伸展成为无尽的千思万绪。由于豆瓣上找不到资源,这篇影评其实是这本书的书评,看到一本很喜欢的书却不能记录的感觉很遗憾,所以为它找了一个载体,宇宙不会在意人类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如何理解它,但我仍试图去想象那瑰丽而深沉的宏大景象。
看书是有惯性的,以往一惯沉迷于纪实文学以及历史人文类长短篇小说,对科幻小说知之甚少,六七年前曾跟风去看《三体》和《北京折叠》,也许是那时还过于懵懂,也或许是单纯不合十七八岁小丫头的口味,总之草草看完转瞬即忘,想了想(或许都没想)就又转头栽进语言或朴实或婉转的传统文学怀抱中去。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理科生,与书本持续的共情不断提高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敏感性,结果是越读越文艺。这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思维的局限而不自知,认为戏剧、爱情、阁楼、旗袍、庙堂、江湖、教会、广场、战争、枪炮、田园、樱花、庭院...就已经是纵横时空的世界的全貌。我似乎从未曾想过自己活着需要多少的淡水和食物,从未想过有机物有多伟大,从未想过孕育一草一木一番茄的生态系统是如此难能可贵。我从未想过自己手里的电路板究竟为何而存在,从未想过将我们一起抛进宇宙,我会一秒钟就窒息而上面的led管还能欢腾地闪闪烁烁。
与革命青年牛虻不同,与野心家于连不同,与民族领袖莫西不同,唐跃是一个电工,还是一个非985电工。因为地球炸了,他和一只机器猫,还有一个浮在空中的姑娘,一起在火星上度过了三百多天。他一边想着如何最大程度上节省资源活下去,一边把一半的物资送给天上谋面两三次的丫头;一边给自己刨着坟,一边为了种番茄又去拼命掏粪;一边为了活下去绞尽脑汁,一边把每一天挤出来的生命用来记录人类的历史,去向整个宇宙发送永远没有回音的电波。这一切都太不符合正常的逻辑了,但是当真的跳出赖以生存的环境,以一个客体的角度来看望人类与地球的种种,大概真的可以逐渐将这一切看淡并了然,理解那些看似矛盾的行为,是源于人性、生命和思想的交融。
#相互依存是人性的至善。
“独自活下来,比一起死了还可怕。”
“人真是一种复杂的生物,你们有时候居然不以生存下去为第一要务,这是可耻的背叛,背叛的是自私的基因。”书中有一幕让我一直不能忘却,麦冬在联合空间站中由于风暴联系不到唐跃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地向昆仑站发送无线电波,一共呼叫了四百六十多次,如果真的要在宇宙中这样孤独地沉睡,那么要把功放开到最大功率,向全宇宙播放久石让的《Summer》。当时我几乎闭上眼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宇宙深处的某一个小点,躺着一个安静的姑娘,播放着一段74745252的旋律,是菊次郎的夏天和麦冬小姐的梦里热闹的地球。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活下去的天性。
“猫先生,他如果哭着跟你道别,那你还会走么?”“不走了。”老猫把头盔放在桌子上,不加思索地回答,“但那个傻小子就是不哭啊,这么多天以来,每次我看向他,他都笑嘻嘻地跟我说赶紧滚吧赶紧滚吧别留下来送死。”绝处求生,或许最需要的是最朴实的勇敢。死去很简单,但继续活下去才是真正勇敢;共同灭亡很简单,不舍却把笑容挂在脸上,把同伴和希望的火种一起推离深渊才是真正勇敢。只有这样勇敢的信念,才能固执地说出
“我并不比一株番茄更高贵,我们的生命是等价的”。他想活下去的,他一定想活下去的,可是在走投无路之时他还是想保护番茄种子和同伴。在寸草不生的火星,沙砾风暴与岩土之下,他为自己的”死“挖了一个方方正正严谨的坟,去致敬远方那个孕育出伟大生命的星球代表的“生”。
前几天开车在都香高速,眼前是我七年未见的云贵高原的春天,油菜花漫山遍野,梨花粉白散落其间,蓝天是遥远的大海的反射,白云是淡水优雅的凝结,内心募然萌生出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与激动,它就是这样悄然间诠释了生命中所蕴含的坚韧与勇气,我为万物生长而感动雀跃,被这个蓝色星球的神奇深深震动。也许对于茫茫宇宙来说,地球太小了,也许以人类的肤浅认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宇宙是否有边界,但是在一片混沌之中,能够作为一个有意识的生物萌发于此,刚好踏上大自然进化的节点,来到这一方小小的家园,感受了一遭青山绿水、百灵万象,这难道不是一件极端小概率事件吗,细思之下实在是令人觉得好巧,好幸运呀。
我突然就理解了,思嘉失去了爱情,被家人误解,却还是拼命活下去保护家园那一片红土地的执着。
“种下什么就能收获什么,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简直是大自然的无私馈赠,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思想延续是生物要自证生存的本能途径。
“智慧和文明从来都不是进化的目标,生物进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而非长出更发达的大脑,你何必一定要把智慧视作高等生命的标准?在进化和生物学的角度上,最成功的生物从来都是最适应环境的,而非脑容量最大的——在中生代的地球,大型爬行动物智商不高,但这不妨碍它们霸占全球。”“我只是觉得,如果火星上也存在过文明的话,那么这一切就变得很浪漫了。”女孩说,“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一颗没有生机的死寂星球,而是某个古代文明留下的遗迹。”智慧与文明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无垠的,但是对于全人类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财富,仅此可以证明我们的别他性。渺小面对宏大时总会产生眩晕,总会突然不知何去何从,手足无措,但是当你想到你的语言、你的文字、你的智慧、你的文明,你也许会感到心里稍稍安定,那是血脉中刻下的世代的延续,那是深凿于每个人心中安全感的根源。我知道,无论多么绵长的历史在宇宙的面前都犹如蜉蝣,记录这些进程犹如往深不见底的黑洞扔下一枚石子,将会瞬间湮灭于无声。但是祖先们不也创造出了度量空间与时间的数字,牛顿与爱因斯坦不也发现了全宇宙都得遵守的定律,人类能够认识到远超出自身存在范围的伟大规律,本身就已经很了不起。
当下,我们可以做的,无非是躺在自然的怀抱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把时间往后推一点点,当然,这个过程要开心一些就更好了。
Epilogue:
听闻这本书获了当年的银河奖,我从心底恭喜作者。不过,书写到“窗外星光陌陌,世界很寂寞”,其实在那里结束就差不多了,读者可以接受一个没有温度的宇宙,只要心是有温度的就可以了呀。毕竟这是我第一次看修电路步骤看哭,也是第一次看到令机器猫抹眼泪的背影。
最后谢谢小王安利,好久没有带着专业看书了,害挺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