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三分》是一本由陈迩冬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去听《品三国》常被提及,今天在图书馆看到也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书很小,但是很精炼有趣。窃以为,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是《三国》《水浒》,远非《红楼》。
●凭着2年三国杀经验,终于可以把这本书囫囵吞枣读完。太不容易了。偏食且古文不好的人,是无法爱上三国的吧……
●说书既视感的小集子,很简单,但想必作者是个有学识又有趣的老头儿
●太过于浅显了,有点水,所见所识亦无甚奇,浪费了时间。大概适于了1980年代那个时代中国人刚从文革过来,并没有太多读书的思想状态吧!
●可读,至少是考证。虽然不太喜欢三国演义,也没有看过三国志,但是因为对魏晋时期人物、风物的好奇,居然也看的津津有味。如果是三国迷,怕是很感兴趣的。
《闲话三分》读后感(一):周郎
辛弃疾曾经在《大江东去》一词中,对周郎和孙仲谋大力地赞扬,可见当时之人,还是识得英豪的。
汉末虽有黄巾之变,但去古不久,人心思汉倒也事实。故而诸侯学春秋五霸,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在背后操纵,以为上策。
后曹公统一江北,人民安定,思汉的情节就淡了不少。曹公之子曹丕登基大幕一开,刘备孙权就不装忠臣孝子了。
《闲话三分》读后感(三):奸曹厚刘
世人观点曹奸刘厚,何故?史书以曹魏为正,民间则不然,说人心向背,人心向安定,曹也是向安定的,何故?
世人皆有恻隐之心,同情弱者。更因有武侯助阵,有武圣压轴,刘备一生颠沛,加之小说家演义,故而人心所向。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失人心一招,故而司马氏谋篡,亦无多少人同情之,况曹公杀人也多。
《闲话三分》读后感(四):小人物
刘备为朝廷出力,但朝廷显然是不制备兑现自己的诺言。刘备也不是是什么忠厚老实的人,愤愤间就出手了。
当年,刘邦也是因为激愤加上无奈而走山林之中。张楚的陈吴两人,若不是因为朝廷不尽人情,焉能造反?
他们都是小人物,没有显赫的出生,美什么背景,但是最后做了大事,掀起了大风浪。
说明了,小人物的能量未必小。天地人和一旦满足了,小人物就能变成大人物。
《闲话三分》读后感(五):董承和衣带诏
古来衣袋诏的故事较多,其中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能明确的,屈指可数。
汉献帝寄人篱下,心中对曹操有恨,想必是实情。心中愿意有人来勤王,也是常理。但是,董承之人非机密之人,非重臣,此等重要之事托付于他,可以成事乎?
董承可能见曹操飞扬跋扈,可能出于为君报国之心,而草拟了衣带诏,然后示人,要学王允。但是王允但是有吕布,董承有谁?刘备自己都被曹操所忌讳,并非是心腹。没有心腹和近身之人可以依靠,董承如何动手除去曹操?或者和曹操抗衡?况且他也没有兵权。董承一开始就直接奔着失败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