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的信》是一本由C.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19.8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令人动容的是《译后记》。一个对自己未出生的宝宝有充分的准备,怀着神圣的心情和丰盛的爱写下的文字,在课上偷看这本书的我感动得泪盈于睫。C.S.L.是个好作家,余冲是个好译者。
●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也好像8岁一样,在看一个成年人在用我的思维和我说话。
●谦卑、亲切、真诚、平等,一个信仰神和美德的时代里坚定前行的基督徒
●断断续续看完,也许没看过作者的其他作品(如《纳尼亚传奇》),看这本书是不太懂的,也许这就是给孩子们的信,我不在懂的时间段里。
《给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一):有时想有本类似的书,永远读不完
最早好像是碰巧上了译者余冲的博客,看了他写给未来孩子的信,买了这本书。然后由某人从中国带到维也纳,那时还读不进去。后来转存到一个朋友那,然后由另一个朋友从维也纳带到青岛,再快递到北京,又搁置了几个月,我才又开始读它。每天睡前读几页,很满足,读到还差一点时,居然紧张了,不知道是一口气读完了,还是留到下一天。
从1944年到1963年去世前,跨度近二十年,主要都在谈《纳尼亚》系列,写作,信仰,天气和周围的环境,还提到了自己身体欠佳,妻子的生病和去世。
“温厚、腼腆、坚忍”、“有信仰”,我可能永远成不了这样的人,但会一直尊重这样的人。
《给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二):你可以不是孩子,却能在主里找到孩子般的心
不管从哪方面来评价,路易斯的书都是当之无愧的五分。这本给孩子的信,给人看到了路易斯的真实和可爱,和他平和慈爱的心。
本书是作者给读者的书信,大部分是给孩子们的信,当我们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为生平介绍中这位作者在著作方面取得如此之多的成就而惊讶,也对这位仅仅26岁就在著名学府担任教席者产生倾慕之情。
当我进入到信札的内容中,让我事儿莞尔、时而叹息,因着作者生动的描述感受到他对小读者的真挚。这是我最快读完的书之一,两天,其实累计总共用了几个小时,越是后面越感受到作者人格之可贵,他对孩子们平等的对话,坚持书信直到生命的终了。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作者越来越少。从信札中看到的人格魅力更甚于句子的教导,让我不禁向往成为他这样的人。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不禁叹息自己与他不同时代,没有机会与这位长老,朋友亲切的成为“笔友”。结束这本书的两个决定,首先我想买齐他的著作,另一个决定是我要给自己的孩子写信,到她认识字的时候,也能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给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三):我和我的“刘易斯”
我承认,华东师大出版社刘易斯系列的每一本书我都买了。我迷上刘易斯是从《返璞归真》开始的。 那是两年前的暑假,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普通农村里,我守在奶奶的灵前,天气异常的闷热,隔天就要下场大雨。就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灵棚中,我坐在长条板凳上,读着那本发人深省的《返璞归真》,一个基督徒对真理和信仰的真诚追问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重新认识了这个著名的《纳尼亚传奇》的作者。
读《卿卿如晤》时的我刚刚经历过一场完美的而又心碎的爱情,当我得知刘易斯竟然因为类似的经历而写下了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待的找来阅读。但他诘问上帝,我却归罪与人;信仰最终让他重获爱和宽容,但我却迷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读《四种爱》是在今年初,它已经放在书架上半年多了。经过两个下午的阅读,我终于释卷,也释放了长久以来积压在心中对于世间之爱的迷茫和困扰。应该说,《四种爱》给了我重新认识爱的能力。
紧接着就是小说《裸颜》,我飞速地阅读着,并完全看清了刘易斯笔锋中留下的蛛丝马迹,但当神迹展现,我仍然一惊,但开始默默地信服。我很喜欢《裸颜》,像刘易斯一样。
大师的其余几本书《痛苦的奥秘》《关于文学评论的实验》《从岁首到年终》等,没有卒读,仍然摆在架上。
当我知道华东师大已经出版了《给孩子们的信》时,还是迫不及待的从当当网订购了几乎全价的书,并花了两个晚上读完。这本书无法给你《返璞归真》和《四种爱》的感受,没有理性的分析和信仰的洞见支撑,也没有《卿卿如晤》的情感之激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诚而平等的对话,而双方竟然是文学巨匠和普通的孩子。
他亲切的询问孩子们对他书的看法,并引导孩子思考信仰的最基本问题,生怕打击孩子的自信,从不盲目自大而批评孩子,他和这些孩子之间寻求着最为平等的交谈关系,直到生命结束之前一天。这就是刘易斯,而读过之后,我却遗憾无法给他写一封信,如书中的读者一样和他进行交流。这个给与我极大帮助的人,甚至改变了我的信仰的人,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平等地温和地对待他人,永远给与爱和鼓励。我该如何道谢呢。或许不必向他,让我将自己转而交给上帝吧。
书中有明显错误:
58 脚注1
147 经考证最后一封写给philip的信是11月21日的,即去世前一天,而非印刷的11月11日,这与脚注也不符。
《给孩子们的信》读后感(四):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C. S.路易斯
刘易斯是公认的文学巨擘,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
刘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 1917年刘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刘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刘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刘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刘易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宗教信仰。为他赢得最广泛读者的,却是他的系列儿童故事《纳尼亚王国传奇》。
「我不确定上帝要人快乐,祂要人去爱与被爱;祂要人长大。小时候玩具使我们快乐,而小房间是我们的世界,但祂要我们走出去,被痛苦带出去。 」
「我们是顽石,不经雕琢不能成器。上帝要雕凿我们,祂雕凿得如此深痛,每一刀都让我们痛苦,直到终至完美。」
「痛苦是工具,是上帝的扩音器,用来唤醒世上的人。」——《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
「上帝借着我们的欢愉
向我们低语;
通过我们的良心
向我们说话;
但祂借着我们的痛苦
向人们大声呼喊;
痛苦是祂唤醒
昏睡世界的大号筒。」──《痛苦的奥秘》
God whispers to us in our pleasures, but shouts to us in our pains. -- C.S. Lewis
《给孩子们的信》读后感(五):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文学巨擘路易斯
《纳尼亚魔幻王国》这部奇幻文学巨著风靡全世界,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被全世界的孩子们广泛地接受,它成为二战以后英国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由著名英国文学家路易斯(C. S. Lewis)于1950年代创作,系列作品陆续已于1950-1956年间推出(共七部: 分别为《魔法师的外甥》《狮王、妖婆和大衣柜》《能言马和王子》《凯斯宾王子》《"黎明踏浪者号”远航》《银椅》《最后之战》,每部都是一推出就大受欢迎,影响甚广,该书还获得英国儿童文学的最高荣誉“卡耐基文学奖”,更是被翻译成35个语言版本,全球累积销售超过8500万,而目前每年仍以平均600万册的销售持续吸引新世代的读者。有评论家说它是里程碑似的作品。刘易斯是公认的文学巨擘,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 路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 1917年路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路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路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路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路易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宗教信仰。为他赢得最广泛读者的,却是他的系列儿童故事《纳尼亚王国传奇》。有人说:「这是一部标准的福音电影,不着痕迹的描述耶稣的牺牲受死以及复活得胜。」 《纳尼亚传奇》故事中所传达的爱、希望、勇气与信心是现代社会所逐渐被忽略的,书中摆脱教条式的语言,用生动的情结将这些概念深植人心。《纳尼亚传奇》被认为有基督教义的隐喻,是继《耶稣受难记》后又一部备受全世界基督徒关注的电影。由于电影忠于作者的世界观,故在奇幻历险内容的背后充满寓意,如片中亚斯兰代为背负艾文的罪行,象征着代替罪人背负十字架的耶稣。 纳尼亚传奇1是童话版的耶稣救赎记.四个小主人公代表人类,狮子亚斯兰代表耶稣,女巫代表撒旦.人类-爱德蒙犯罪,被女巫引诱,亚斯为了救他,舍了自己的生命,而后复活.提示人类只有信靠基督才能得到救赎。本来无罪的基督,为了洗去世人的罪,甘心走上十字架,为人类而死,三天后复活。耶酥的复活战胜了死亡,律法时代由此终结,人类终于进入恩典时代。 纳尼亚王国比喻的就是人的心灵,人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罪就进入人的心里,心中充满冷漠、自私、仇恨、妒忌……就像被白女巫统治的纳尼亚,终年被冰雪覆盖,没有春天。一遇到引诱就立刻缴械投降,做了罪的俘虏。在电影的后半段,狮王阿斯兰用他口中的一股气息,解冻了被白女王冰封的动物,让他们得到重生,这“气息”便象征了基督的圣灵。人一旦真正信靠了主以后,基督的圣灵便会充满人的生命,主必与我同在,人已不再是从前的人,整个生命都将重新演绎。 《纳尼亚王国传奇》在英美世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也被一些批评家、出版商和教育界人士公认为20世纪最佳儿童图书之一。其中的故事不仅被搬上了电影和电视屏幕,有的还被改变成儿童剧和儿童芭蕾舞剧,在英美长演不衰。《纳尼亚王国传奇》吸引了几代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时至今日,它充满那牢牢地抓握住我们想像的魔力。2000年10月,世界最大的书展——第52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纳尼亚王国传奇》红透整个展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路易斯的名字被奔走相告,各个国家许多出版社都簇拥到摆放纳尼亚的展台前…… 人们往往对现实之外可能存在的世界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这是一部超越年龄的影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