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是一本由刘艳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7-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容一般般 干货其实不多 就像给了个大致框架 不过思维导图这东西还是需要通过自己不断的练习来优化成个性的方案
●抱着思维导图怎么能写出这么厚一本书的好奇心在书店翻了翻,翻完觉得的确不该写这么厚…其实对于思维导图这四个字的解释还是蛮到位的,后面的案例的确有凑数之嫌…
●看了一部分,并没有看完,平心而论,在同类思维导图书籍里,全是良心之作。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让人感受到思维导图的作用和魅力,可能在自我应用上还有些问题,可能是自己没有养成这种思维习惯和方法,期待更好的运用在实际工作学习当中。
●前几个月买的,这个作者写得挺好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关键是案例很多可以参考!因为画的好,所以才有看下去的意愿。导图的法则讲得是真详细呀,这是同类书中干货较多的了!美中不足就是排版,可以请设计好好设计下,估计会更受欢迎,图可以横过来,看得更清晰!不然图太小!建议初学者都看@
●一个多小时看完了,没啥干货
●主要是工具类的书,会适应xmind基本都理解这本书 成年人职场推荐意义不大 倒是比较适合中学生,里面的案例都是一些学习案例,学生学完对笔记、记忆都有想用的理解
●思维导图很好的工具,内容很经典很详细。对于有一定导图基础的人来说,很受用!里面讲的导图法则“心线词图色构”六要素掌握好,画出一次高颜值导图没有任何问题!
●干货有多少?水过多了。 简单东西复杂化,魔幻图片看得头大。 适合小朋友吧。 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可视化思维,重点内容视觉化呈现。 展现和培养清晰的逻辑、归纳整理的能力,联想发散的思维。 发散思维,聚合思维 思维模式:广度思考,深度思考 联想技巧:自由联想,逻辑联想 曼陀罗思考法(九宫格)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参加一个读书会的奖品。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思维导图是在画画吗?大概翻了翻,对于绘画水平几乎为0的我,就放弃这本书了。
这几天又拿起这本书读,认真看下去,发现里面很多知识点,比如怎么找关键词,怎么搭配颜色,已经还有一些10000小时学习理论,7法则等等。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二):我是来画画的还是来做导图的?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我是来画画的还是来做思维导图的?
整本书本末倒置,给人一种要做导图先学画画的误导,我用思维导图软件做它不香吗?光画一个中心图就能画半小时,谈何学习效率?此外,五颜六色,拥挤不堪,到处是牵强附会的关联图的思维导图(“刘艳”画做一个留言簿?,万一读者理解成了笔记呢?),真的是“大脑的瑞士军刀”吗?
这本书的干货也不是没有,例如顺带讲的曼陀罗思考法、7的魔力、3的法则,还有附加的PPT制作模板,目标制定模板,以及单独列出的色彩、二十四色环。其余的,例如画图、工具,对于以工作学习为目的的人来说比较鸡肋。
最后说一点令人很难容忍的事情,为什么书腰上“东尼博赞”的字体要比作者本人“刘艳”的字体大那么多。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三):关于思维的思考
2019.7.28 关于思维的思考
前些日子,我对于思维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有时候总感觉思考问题过于繁琐,有点迂腐;有时候感觉思考问题关于表面,有点直板,头脑简单,感情用事,容易误事。
思维导图,是我最近看的一种方法。
思维导图,结合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对某一件事进行彻底地分析。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进行实践,却要不断地总结。我也想结合最近做的事去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在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总是先做个大提纲,对这件事进行大体地理解,然后进入细细地了解。就像我们在做毕业设计一样,在做之前必须要做个论文提纲,然后在进行每一章的细致研究。
有时候我们学习一个东西就是要先大致了解一下情况,然后从重点出发,进入细节学习。最近学习语言,我发现先大概了解一下该语言的组成,然后认真地学习每一个部分,按层次学习每一个重点。
以前学习东西,老师说哪里是重点,我们就学习哪里。后来发现学习是有诀窍的,除了踏踏实实,还有按系统地学习,那就是思维导图带给我们的好处。
这个思维模式,应该要进一步加强与提升,所以要去实践。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读后感(四):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这本书是个舍本逐末的东西。照这本书的方法去实施,你会发现,你根本学不会思维,估计也学不会手绘。最多是看了几幅无关紧要牵强附会的图。
还有,这个作者号称“亚洲”、“女性”、“思维导图“、”导师”。看过这本书大概就知道什么叫做沐猴而冠、徒有虚名和“托尼总监”精神了。
最后,浅谈一下,思维、思维导图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既然是浅谈,那就不用术语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了,否则也会陷入这本书的尴尬境地。
所谓思维,概念性的东西可以去百度。我强调的是思维的重心根本不是什么图,也不是联系,更加不是表现方式。思维的重中之重是“概念”。也就是哲学中提到的本质的问题。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概念”是问题的核心,也是问题的本质。当然,概念来源于实践。有了概念,你才能定位自己在研究什么,在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是什么,思考的结论可能有哪些?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思维的辅助工具。导图在思维中的作用,按照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描述有三个:一是梳理,就是辅助记录概念、联系、要素等等;二是提炼,就是将前述思维过程中的东西,重新组织,增加其逻辑性、规律性和科学性;三是再创造,将前述导图的结果做新的发现。
思维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这个不能说的太学术,否则有掉书袋的嫌疑。说白了,就是要给思维找一个目标。思维总要有目的性,最终目标可能就是实践。换句话说,思维的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或者被新的问题所阻挠,但是目标一定还是解决问题。那么,工具的作用就要适当且有效。一个好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切实解决问题,而不是将思维导向新的问题。一个好的工具应该是通过适当的投入换取解决问题效率的提升,俗话说,性价比要高,出大于入,要有利润。否则就叫舍本逐末。
《你一学就会的思维导图》读后感(五):阅读建议以及...
—“思维导图本应该像一支摆在手边的铅笔,随时能够拿起来写写画画,而这本书却硬是为这样一件自由的工具加上了无数条条框框,让人望之却步。”
这本书通过“概念——原理——操作方法——实际应用”的逻辑,向读者介绍了一种工具——思维导图,这种工具能够将高维度的思考或高密度的信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出来。
书中描绘了无数优点,仿佛这是一个万能工具,掌握了这个工具,相当于外接了无数读写速度与内存都超大的超级U盘。
但其实整本书看下来,就会发现这本书群所推崇的那种思维导图,缺点是十分明显的:
1、上手难度大,从上手到熟练需要的时间长。要开始使用这件工具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要进行不断的训练才能灵活使用,按照书中自己给出的例子,一名学员甚至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能熟练使用这个工具。
2、应用价值低,降低工作效率。用它来做笔记还要花上几分钟先画中心图,之后还要在合适的地方配上插图等,这样拖沓的工具,可能在小学,初中还适用,但到了输出信息密度更大的高中、大学乃至职场,是拖慢效率的一大元凶。
3、信息传递有误差。在思维导图中,一道信息要经过“输入——输出——再输入”的过程,如果使用者的语文水平、抽象思维能力不是特别高的话,那么每一道工序对于信息的传递都会出现误差,最终导致的结果一是信息传递有误,二是信息难以让人理解,提高阅读成本。
这些缺点都是书中没有提到的,甚至作者通过文字把这些缺点都美化成了优点。
那么这种工具就真的一无是处吗?那些提倡思维导图的人都是骗子?尽管书中充斥着一股子浓浓的电视广告气息,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没有对我们有价值的信息。
书中第40页是关于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它介绍了两种绘制方法,一种是通用的,一种是高阶的,我认为,通用图才是日常使用的关键。
通用操作步骤 : 1.Central Image 中心图 2.Main Branch 大纲主干 3.Write Keywords 写关键词 4.Sub Branches 分支内容 5.Continue 继续完善 6.Colour &Images&Links 颜色&图像&连接在这些步骤里,我们完全可以把中心图换成主题词,使用远比复杂图画简单的文字来作为思维导图的血肉,而使用包含了各种逻辑关系的线条作为导图的骨架。这一做法在书中倪如一的图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使用非常简单的简笔画代替花里胡哨的图画,同时不拘泥于关键词的字数,使得每条分支的信息密度以及传达的精准度都非常高。
这本书最后两章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讲述思维导图的应用,然而复杂化的思维导图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价值很小,真正花在能够让大多数人使用的简单导图的笔墨少之又少。
总的来说,这本书大部分内容用于复杂化导图的教学与应用,但忽视了绝大多数人使用中的需求:简洁明了、自由使用。思维导图本应该像一支摆在手边的铅笔,随时能够拿起来写写画画,而这本书却硬是为这样一件自由的工具加上了无数条条框框,让人望之却步。书中掺杂着各种小技巧小知识,广度足够,深度不高,读过去看似收获很多,但提升却不是很大。
阅读建议:建议寻找电子版阅读,因为大量内容重复,用半小时左右即可速读一遍,前三章有一些有趣的小技巧可以学习,但不建议运用书中的办法去画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