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9-08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精选

  《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是一本由【俄】梅列日科夫斯基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77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精选点评

  ●狂热洞见而又能宽宏仁慈。理清了不少问题

  ●写得好,文笔如同尼采福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 (多比较

  ●对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宗教思想宏观分析,对于了解俄罗斯文学的特质与斯拉夫人的东正教仰,不无裨益个人觉得,此书的价值在于,读完后让人惊叹,“原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甚至拿破仑这些伟人,也是普通人啊”。

  ●作者白银时代伟大学者文艺理论家。他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罗斯文学精神两个不同向度的分析十分精妙。托尔斯泰是天生的异教徒,却试图勉强自己成为基督徒,在这方面努力就越背离基督教,以至于表现得像一种拙劣伪装——也即伟大的真正的异教徒叶罗什叔叔渺小思想家虚假的基督徒阿基姆长老。托尔斯泰出身高贵一生都在为寻找自我而思索,他不满于自己的贵族生活向往融入普通老百姓;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为生计而拼命写作,虽然他有一句名言叫“人不能只为面包活着。”但生活之窘迫历史现实。出身决定学识,学识和才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追捧的,却入不了托尔斯泰的“法眼”。生活经历对于文学创作的间接影响,将会直接映射他们的宗教哲学观点

  ●虽然略啰嗦,还有强烈民族主义和化约倾向,但梅氏的感受力思考力真是太强悍了……

  ●虽然全篇充满了二元对立的论证,但仍然不失为经典文论。或许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论点全能成为托氏与陀氏之间的衔接而非对抗:托尔斯泰之属肉,并非来源属灵欠缺,而是本身将灵压之于肉体下,本身成为了作出决断依据;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属灵,也并非是对于肉体的妥协,而是依肉来寻找灵之存在。所以,也就能理解安娜突然选择自杀,而拉斯科尼克夫以杀人来叩问上帝。上卷充满了对二位作家深刻洞见;而下卷则更像是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借二者之口塑造东正教的新教廷

  ●@logographos 哈哈,梅老师的这本估计应该很好诠释了你说的俄罗斯文青气质吧……

  ●在托翁的群像熙攘中嗅见“肉身混乱”,从这点上可以拓展了托翁的广度。对于陀氏“神圣癫狂”,在向天国的飞升中却感到地狱的逼近,或是向着黑暗的痛哭中暼见裂隙中的光明,思想的肉身喧嚣其中,而对于二位大神对比,那肉与灵的二向分裂,何尝不是另一种复调的争鸣?在文字的激情之外,梅氏的洞见直抵陀氏的深度。

  ●俄罗斯带着浑浊的血突进空的体验,这种浓度和实践性,我决定比河北平原谈空要好,也比基督的风要好,一开始总让人觉得粗糙年少,但是长久的蛮力便可成洪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一):安娜·卡列宁娜的肉体与纳斯塔西亚·菲利波夫娜的灵魂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往往凸显“肉”的气息,纯洁如娜塔莎不也最终沦为日常琐屑包围下的为人母者了吗?更不用说雍容高贵的安娜了,那注定的邂逅注定了通往悲剧的情欲沸腾,仿佛她迷人胸脯的一起一伏尽在我们眼前,甚至还有那呼吸声,以及与沃伦斯基争吵时的绝望又不可理喻的表情。岂止是女人,托爷爷连奥博隆斯基公爵一屁股坐在沙发上都能描写得如此神奇,仿佛我能闻到公爵肥胖身躯的气味,乃至感觉到那种宁静的舒适被传递到了我的毛孔里。

  托尔斯泰掌握着肉的奥秘,梅列日科夫斯基如是说。那么关于灵的奥秘,梅氏则把冠冕留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谁会用肮脏来形容他笔下的索尼娅、纳斯塔西亚·菲利波夫娜呢?即便她们的肉体确乎肮脏,而被俘虏的主人公和读者却拜倒在这些“圣女”面前。我爱她是因为她的痛苦,而生活的意义在于受苦受难——如是,梅什金公爵爱上了纳斯塔西亚,这是陀爷的自虐逻辑的体现,也是其魅力所在。别忘了,这所谓的痛苦升华了背后的肮脏,肉的失败产生了灵的胜利。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二):俄罗斯文学两颗伟大的星星

  如果照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说法,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文学的两颗平起平坐的璀璨明珠。他们并行在两条不同的轨道,最终却殊途同归,二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塑造了同样意义的伟大。

  梅列日科夫斯基在前言中已经明确说明,这部作品不是文学批评,而是借二人的生平经历和艺术创作,探求二人的宗教哲学观念,并最终达到对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终极考察。书的上册讨论的是二人的生平与创作,下册讨论的是二人的宗教哲学思想。

  梅氏的文学素养极高,一部理论著作如同一幅幅异彩纷呈的绘画,不断地呈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经历,从生平经历来看,也许从未出世时,两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将截然不同。托尔斯泰出身高贵,一生都在为寻找自我而思索,他不满于自己的贵族生活,向往融入普通老百姓;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在为生计而拼命写作,虽然他有一句名言叫“人不能只为面包活着。”但生活之窘迫是历史现实。出身决定学识,学识和才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追捧的,却入不了托尔斯泰的“法眼”。生活经历对于文学创作的间接影响,将会直接映射他们的宗教哲学观点。

  基更值得一赞的,是梅列日科夫斯高超的文本细读能力。在上册下篇,“作为艺术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他不断拆解文本,从字里行间分析二人的艺术创作和这背后的思想内涵。他的文本细读功力,应该作为教科书让中文系的人学习。但是读罢,我又未免担他的解读是否有过度阐释之嫌。为了更为深刻地说明二人的不同与伟大,作者的比喻段落相当的多,有种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感觉。激情澎湃的写作,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二人研究的深刻性和逻辑系统性。

  总而言之,如果只作为纯粹的宗教哲学理论书来看,对于读者而言有些辛苦。热爱俄罗斯文学,熟悉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可以拿这部书作为一个辅助性读物,这部书将在辅助读者剖析小说人物和情节,了解作家生平背景起到很大的帮助。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三):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被称为艺术之神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

  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政论性的论文占大多数,其写作始于青年时代。60至70年代写过关于教育问题和关于萨马拉饥荒的论文。最有意义的是世界观激变以后的文章。《教条神学研究》(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教会和政府》(1885~1886)等,揭露官方教会是“有产者政权”的婢女,并宣传新的基督教的世界观;《那么我们该怎么办?》(1882~1886)、《天国在您心中》(1890~1893)和《当代的奴隶制》(1899~1900)等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实即奴隶制,而工厂奴隶制是土地奴隶制的直接后果;国家是保卫有产者并压迫人民的工具;私有制则是“战争、死刑、法庭、奢侈、淫荡、凶杀和使人毁灭”的万恶之源。在90年代初俄国许多省份受灾时,他写了《论饥荒》(1891)、《可怕的问题》(1891)和《饥荒抑或不是饥荒》(1898),指出当时饥荒的严重性,并断言“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我们吃得太饱”,应该“从人民的脖子上爬下来”,把土地等归还他们。在1905年革命的时期,他宣称自愿充当“从事农业的一亿人民的辩护士”,写了《论俄国的社会运动》、《深重的罪孽》、《致农民的论土地的信》(均1905)等文,认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而在《关于莫斯科的调查》(1882)、《唯一的手段》(1901)、《论俄国革命的意义》(1906)和《究竟该怎么办?》(1906)等文中还陈述城市下层的贫困境况和工人的沉重劳动。此外还有一些反对侵略战争和军国主义的文章。这些论文否定一切国家暴力,倡导人们的团结、爱的作用和自我修身等。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四):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集锦

  1、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2、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5、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6、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7、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8、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11、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12、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13、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5、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6、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17、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18、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19、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20、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21、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2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2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5、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26、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27、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28、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29、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30、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31、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32、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33、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34、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35、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36、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37、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38、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39、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40、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41、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42、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43、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44、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

  45、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46、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47、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4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49、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50、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51、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52、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53、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54、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55、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56、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7、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58、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59、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60、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61、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6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63、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

  64、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65、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6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67、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68、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69、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70、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71、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72、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73、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74、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随意放弃它。

  75、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离不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并非美德和真诚。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五):梅列日科夫斯基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梅列日科夫斯基·(Мережковский Дмитрий Сергеевич,1865-1941),俄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和思想家。毕业於圣彼得堡大学。1888年发表第一部诗集。《论现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1893)一文是俄国现代主义的重要里程碑。20世纪初,他和妻子吉皮乌斯(Zinaida Gippius)组织宗教哲学研究会,并主编《新路》杂志(1903~1904)。他的三部曲《基督和反基督》(1896~1905)使历史小说在俄国得到复活,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并表达了他的历史和神学观点。同样取材於俄国历史的作品包括历史剧《保罗一世》(1908)、长篇小说《亚历山大一世》(1911~1912)和《十二月十四日》(1918)。他在写小说和文艺评论时,喜欢使用对比法,例如《托尔斯泰与杜思妥也夫斯基》(1901~1902)、《果戈里与魔鬼》(1906)。十月革命前反对沙皇政府,这从《沙皇与革命》(1907)一书可以看出。他欢迎二月革命,但反对布尔什维克当政。1920年迁居巴黎后,出版两部历史小说(总标题为《神的诞生》〔1924~1925〕)和拿破仑、圣奥古斯丁、圣保罗、圣方济、圣女贞德、但丁等人的传记。晚年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为反共领袖。

  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作家、诗人、剧作家、宗教哲学家、文学评论家之一。他1865年8月14日出生于彼得堡,父亲是一个宫廷二等文官,祖上是乌克兰贵族。13岁开始写诗,1881年首次发表作品。1884-89年,他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的哲学语文系,1888年在彼得堡大学通过硕士论文答辩。同年在高加索与18岁的吉皮乌斯相识,次年他们在梯弗里斯成婚。1888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作(1883-87)》(Стихотворения (1883-87)),1892年出版《象征集》(Символы: Песни и поэмы),1893年刊印小册子《论当代俄国文学衰落的原因及其新流派》(О причинах упадка и о новых течениях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为俄国象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给他带来声誉的是文学评论集《永远的同路人:世界文学中的肖像》(Вечные спутники: Портреты из всемир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897)。与此同时,梅列日科夫斯基从事翻译,及《基督与反基督》(Христос и антихрист)三部曲的创作,并出版了文学研究论著《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Л. Толстой и Достоевский,1900-1902)。1906-1914主要居住在巴黎,其间出版第二部三部曲。死后葬在巴黎近郊。

  主要作品有《论当代俄国文学衰微的原因及新流派》、《基督与敌基督者》、文学评论集《永远的同路人:世界文学中的肖像》、《诸神复活。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十二月十四日》、《死与复活》等。

  俄国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躲进小楼的学究,多半也不是象牙塔内 的艺术家,他们颇具“经世”作风,“实践的世界观”使他们将其学术研究和精神探索与俄国人民的道德形象和历史性任务相结合。呕心沥血的苦思冥想,其实既是他们要在某种程度上改造世界,造福人民的路径,又是他们对自己在历史与俄国人民面前地位的肯定,“俄国知识分子的力量不在in tellectus,不在智力,而在心灵和良心”,他们思想活动和艺术创作的大旨是要解惑传道,帮助人民担当建设未来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充当时代向导。

  身处世纪之交、新旧夹缝的梅列日科夫斯基,作为典型的俄国现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文明社会里人类内在和谐的失落、精神性灵的漂泊无形自然感同身受。1891-1892年大饥荒暴露出政府社会政策的严重失误,经济困难导致大批贫困潦倒的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下层社会的不满爆发为公开的反抗,一系列的政治反动和社会危机更加剧了原本徘徊人生歧路的俄国人的紧张情绪,日益恶化的形势,令他们既忧心于难以逃避历史剧变,又悲叹于人类前景之渺茫黯然。当此之时,在精神探索与时代危机的冲突中,梅列日科夫斯基将全副精力投入对宗教问题的紧张巡视上。毕竟,宗教与政治,终不能无所关涉(陈寅恪语)。他的首要关注就是俄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缺失和俗世教会反基督恶行所引发的精神混、政治危机,他以为,“我们走到了历史的康庄大道的尽头;再前进一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知道,在历史结束的地方,宗教就开始了。在悬崖的边上,我们自然地、不可避免地会想到翅膀、飞翔,想到超历史的道路——宗教。”“宗教是民族血肉相连的一部分”,“宗教至今仍在造就民族,赋予民族力量或剥夺力量”。1902年他倡建“彼得堡宗教-哲学协会”,祭起晶光崭亮的“新宗教意识”,与俗世教会和危机社会抗衡。写于1905、1910年的两部宗教-哲学随笔《未来的小人》和《重病的俄罗斯》,便是针对俄国形形色色的宗教论争,从俄国历史和社会现实角度阐发的反思和廓清。

  【两个真理】梅列日科夫斯基认为,“存在着两个真理——基督教,讲的是天上的真理;多神教,讲的是尘世的真理;将来这两个真理结合起来, 那宗教真理就完整了。”在他看来,基督教表现为追求精神上的自我 牺牲,与上帝的融合,多神教追求个性的自我确立,自我崇拜。人类的灵魂刚好是这两种真理矛盾冲突的所在。对梅列日科夫斯基而言, 天上的和人间的真理、灵魂和肉体都同样弥足珍贵、非凡重要,此中 最后的一致和谐,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结果。而能够达到这一和 谐的便是他所谓的最后的宗教———“三位一体”的基督教,他相信肉体和灵魂之间的冲突、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能够通过“三位一体”的基督教观念解决。对他而言,“三位一体”的基督教 是“联合一切的,不仅是静观的,而且是有积极作用的、将所有现在 的和将来的人类文化,所有发现和知识容纳于自身,如同其‘精神——心灵——肉体’被联合于人身一般,将‘理性——意志——感觉’联 合于自身的宗教”,他呼吁,“我们应当追求这一力量、这一赢得胜 利的力量”,因为人类只有从上帝那儿得到拯救。“只有基督能克服 世界、人类、个性命运的二律背反”,当然,没有基督和梅氏新宗教意识就无法走向上帝。

  【新宗教意识】在梅列日科夫斯基那里,《未来的小人》和《重病的俄罗斯》,乃至他全部创作无疑是琢磨其新宗教意识的利刃砺石。身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以人民的身份为人民说话”的俄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亦清楚自身处境的绝望。他知道俄国知识分子总是“处于两种愤怒之中:来自上面的、专制政体的愤怒和来自下面的、与其说是仇恨的、不如说是不理解的盲目的民间自发势力,但有时不理解比任何仇恨都坏。”而习惯于潜心静观,梅氏的深超前,在他人意识的界限之外,于社会生活中见人所不见,感人所未感,使他无论在挨骂、不受欢迎的俄国,还是在大受称赞和欢迎的西方都遭到不被理解的厄运。而他于本世纪初为“重病的俄罗斯”抓的究竟是一副济世救人的良药,抑或只是一帖安抚自我的清凉剂,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上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