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华古历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9-05 16: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华古历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华古历浅说》是一本由蒋南华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20-10-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古历浅说》读后感(一):古人的智慧

  

国文博大精珍,对于历史先人悟出来的很多道理知识足够我们学习很久,像这种文化传承类的书籍应该多得到年轻人关注。现在提到古历好像很少有年轻人懂,他们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其实这些都在我们国家古老的文化中早有很专业考证可以出过去人们头脑是如此聪明,能够研究出这个世界无形规律,现在已经很少有这种级别发现了。对于古历的了解并不是仅仅知道一些概念而已,还需要理解计算

那么想要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就逃不开对中华古历的研究,生活中我们也在使用着这些知识,只是我们没在意过罢了。老一辈讲究阴历,现在年轻人只知道阳历,因为手机上就能够看日期非常方便,人们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每年都买一本台历或者挂历,每天撕一页顺便看看节气和阴历等等。为什么简单的日期要有那么多叫法,又有那么多说道,这些都是有实际含义的。如果想要知道这些古历知识如何运用,首先就是要了解其创立的过程,在书中都能够找到很详细讲解。这只是一本浅说,也就是说想要深入探讨还是会有很大篇章的,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完全足够了。

学会了书中的知识之后,我们听到节气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说要吃什么,而是知道自然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帮助我们身边人去识别气候的到来。这本书在阅读起来难免会有些难度,毕竟不是简单去讲历史科普,而是教会读者如何去使用这样一项技能在理方面会稍微有些枯燥,看这本书也需要一定的耐

当能够熟练掌握中华古历的知识之后,就可以对历史重新解读基础的历法能够判断其后,深入的历法则能够看懂很多古代文献,从而发现历史之间的连接。运用已经成型的知识,人们也可以更新了解,不过这就要交给那些专业的人士了。光是这一项研究,就足以在世界上震惊世人,我也为中国历史中的这些伟大人物感到自豪,他们给我们后代带来了方便,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身处的环境是如何。喜欢中国文化的绝对不能错过这本书,它能够更好的串联起历史来。

  《中华古历浅说》读后感(二):观象授时 星宿分野

  

蒋南华先生言道:“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及其推算技术(简称中国历术)是章黄学派学者著名古星历汝舟先生生前传授的一门绝学”,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早在一万八千年前,燧人氏就开展了对天象的观测。继之产生的《连山易》开哲学与自然交汇之先河。炎帝神农于公元前5037年创制天元甲子历,黄帝轩辕氏在此基础上调制了天正甲寅历,沿用至今,还创制了藏于龟腹的《归藏易》。

以《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形成的中国易学,“使中国哲学、数学和天文历法最早登上了世界科学的殿堂”。

中国是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观测天象,审时度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社会的百姓最朴素的需要,期许“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五谷不绝”。在长期的观察中他们发现,一年四季风雨雷电与农事生产有着直接的联系,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明清学者顾炎武云:“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这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普及率,在我们今日任何一个领域的科普当中都未曾做到吧。由于史书中大量的对天象历法的描述和记载,不知道些天文历法,读懂古书也成障碍。如章太炎先生所云:“不通天文历法及音韵训诂,不能读古书”,思之着实令人汗颜。

《中华古历浅说》名为“浅说”,真实不浅。从观象授时、七十二候讲到古代纪年法、纪月法、纪日法、纪时法、四分历术,从二十四节气推算讲到星宿分野,其中所涉不仅是历史渊源、古籍记载,更重要的是把各种算法、图示等一一列出,可谓倾囊相授。对于研究天象、气象、历法、时间的人士来说,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宝贵的工具书。

细细读来,一次次惊叹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测,如《魏书·律历志》所载二十四节气物候:小寒:蚯蚓结 麋角解 水泉动;立春:鸡始乳 东风解冻 蛰虫始振;小满:蚯蚓出 王瓜生 苦菜秀;白露:天地始肃 暴风至 鸿雁来等等,在古人的眼中,动物、植物、风雨雷电都是活生生的,举目望去,皆为邻里。就连《诗经》中提到的“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查“中流伏内”表,就可推知“三星”是参宿三星,因为参宿三星出现的时候是冬末春初,才需要烤火御寒,倘若是心星(大火)三星那正是夏历五月,汗流浃背的时候谁去捡柴火烤火呢。照此探案,也没夏洛克什么事儿了。至于二十四节气,更是集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之大成者。而北斗星,就是一部天空中的历书和钟表,既能辨方向,还能定节令、外加计时刻。

前人的智慧在前,可谓高山仰止。遥想认认真真搞科学、一心一意爱自然的历代先贤,我还是低头先去拾个柴火吧。

  《中华古历浅说》读后感(三):浅说是谦虚,其实学问多

  

身边有的朋友常常把公历农历搞混,这还只是浅的,如果要深入讲中国古代历法,估计真没几人能懂。在我国这个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里,有太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历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有太多的学问。

《中华古历浅谈》就从易学、哲思的视角给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历法知识。学习古代历法,对我们研究历史、探讨古代文学、研究古代科技、发明、医学,了解文物考古等都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学习古代历法,能让我们了解和理解我们祖先的智慧和他们创造历法的用心良苦。

中国古历可以说是很了不起的一门学问。如果放在现在,单独把它作为一项学科来研究也不为过,这里涉及到的面很广,内容也很深入。历代很多帝王身边会有观星象的钦天监这类的官职,这些人的工作就是观察天象,然后告诉皇室哪里有什么好事、灾难之类的,听起来很玄乎,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和天文历法是有关联的,这里头不能说一点学问没有。

就像这书名,《中华古历浅说》,看着是“浅说”,但是仔细读来,这里面的学问可不浅。

就说我开头提到的“农历”一词,这个农历大概也只有中国有,但是现在的很多孩子,甚至是青壮年,对农历是一头雾水的。农历作为阴阳合历是非常了不起的,它既对应了天象,又包含了二十四节气,可指导农事。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以农历为根据的,它是农民几千年来在农事耕作中积累的大智慧。

想起以前家里的老一辈凡事都会翻老黄历,出门行事都讲究个黄道吉日,那时候,我觉得他们看那本老日历,就觉得特了不起,怎么这么深奥他们也能推算出各种。《中华古历浅说》里,就仔仔细细地讲了中国古代观象授时,古代纪年、纪月、纪日法的,细说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也涉及到了天干地支、星宿等知识,这里面的内容很深入,知识点也很丰富,把中华文化里的物态、制度、精神等各层面的文化知识都全面地展示给我们。

如果我们能读透这本书,通晓中华古代历法,对我们解读古籍古诗词、学习理解数学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中国古代历法的各种推算真是考验人数学学识的。就说,这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方法,是

把一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均分二十四等分,每等分为15又32分之7日,这就是一个节气的时间长度,从冬至开始,每过15又32分之7日,就交一个新的节气。

由此也可见,中国数学的发源很早并且在世界上是很领先的。读了这本历法,对中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加有保护和传承的想法,它们是那么地神奇,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的大智慧,我们要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中华古历浅说》读后感(四):揭开古代历法的神秘面纱——读蒋南华《中华古历浅说》

  

自从我小时记事起,家里就有一本万年历。每当家里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上梁、搬家,母亲就用它择吉日吉时,查看吉凶方位。每年的大年初一,母亲都择一吉时,我们在吉时出门,向着吉利的方位走上一百步,以求一年的好运气。亲属结婚、开业也来请母亲选日子,说她算得好。其实这纯属图个吉利,和算命先生预测未来、铁口直断是两码事,算得好不好,还真说不上来。但既然大家都这么觉得,所以我母亲也算是半个历师。腾讯视频有部动画片《历师》,画的就是主角以一本老黄历趋吉避凶,且能从黄历中召唤出传统节日拟人,称之为“历神”。2020年1月、2月,《中华遗产》杂志出了“最中国的节日”专辑,专讲我国古老的节日民俗,以上都可与这本《中华古历浅说》同看,作为热身。《中华古历浅说》本质上是一本科普书,比动画片和杂志内容更为深奥,但讲得明白,只要有高中文化水准,就能学会个七八成。天文历法一向与数学息息相关,九州缥缈录中的“天演者”西门也静就是个数学家。把这本书学明白了,大概也能当半个天演者。这事听起来很酷,尤其现在有了计算器和电脑,不用像古人一样使纸笔算筹。

古代历法现代人往往看得云里雾里,近乎玄学,其实是科学。本书以现代天文学、数学知识解读古代历法,并辅以推算实例,是一本简洁明了地介绍历法推演之术的教材。看一看,学一学,也算是继往圣之绝学了。如何测定一年的长度?如何制定历法?如何测定一日的长度?如何确定一日的起始时间?看似复杂的问题,一看这本书就豁然开朗,觉得再简单不过。只要连续两次测出最长日影(冬至)或最短日影(夏至)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年的长度。用圭表测影能测得一日的长度,而用漏壶测出相连两天的“日中”之间的时间长度,取其半就能得到较准的“夜半”时刻,即0点,一天的起始时间。观二十八宿以定四季及节气篇,可以与徐刚、王燕平的《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版,全彩内页)同时阅读,因该书有东西方星座(星宿)划分对比。先观星空认识二十八宿,再以本书内容定四季节气。

本书的“五虎遁”、“五鼠遁”都是易于读者理解的现代文,古代命书《渊海子平》里有五虎遁(年上起月法)、五鼠遁(日上起时法)的口诀:

五虎遁

甲己之年丙为首,乙庚之岁戊为头。

丙辛岁首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

若问戊癸何处起,甲寅之上好寻求。

五鼠遁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每个口诀只消记得前两句,下面都不用背的,顺着推就行了。之所以年上起月法叫五虎遁,是因为每年十二个月,正月总是寅月。之所以日上起时法叫五鼠遁,是因为每天十二时辰,第一个时辰总是子时。卦书上唯没有算每日干支的口诀,如果想看哪一天的日干支,是要查万年历的。如何以格里高利历推算日干支,我曾在泰达图书馆的一本书里见过,是现代人写的书,列了一张表,当时如获至宝,还抄了笔记——因为实在太少见了,唯独见那么一本书里记载了如何推日干日支。写这篇书评时想把笔记翻出来,不料存着笔记的网易云相册已经停止服务了,笔记只好下次回家再翻。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2月己巳日至今,我国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这种纪日法古老而漫长,六十一轮,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缘。

本书的推算实例有孔子生日、屈原生年、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的年份等,还指出了王国维、郭沫若等理解和推演的失误,是一本适合实战的书。读过这本书,还可以再看看《史记·历术甲子篇》。

  《中华古历浅说》读后感(五):传统历法,其中的“道道”还真不少

日常生活中,历法这个概念或许不怎么听说,但公历或者农历却是时常可以见到的。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指公历。譬如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这些知识,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就应该已经非常了解了。农历日常生活中也相当常见,至少过生日很多人过的就是农历生日,平时说的“正月十五”“端午”“八月十五”“腊八”“除夕”等也是说的农历——可见,公历和农历,确实多少应该了解一些常识性的内容,不然就说不过去了。

不过有些概念还是需要明确的。比如,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而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就称为阴历——阳历和阴历就是这么来的。此外,农历和阴历其实不是一回事。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历。农历也称夏历,是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再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并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是一种阴阳合历。

中国是农业古国,农业生产的需要与天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历法的诞生也很早。早到了什么时候呢?这个倒没有确切的说法,但《诗经》中有不少的句子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开篇即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是夏历、周历与殷历并用,《集允·清韵》说“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即夏历以今天农历一月为正月,殷以今天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以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主要区别在于以不同的月份作为岁首。

传统历法当然并没有这么简单,其中的可讲究之处非常多;而要想大致弄明白,首先“登堂”,继而“入室”,就非得经过系统学习。由蒋南华编著的《中华古历浅说》就是一个很方便的“捷径”。

蒋南华是当代古天文历法考据学派的代表人物,退休前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曾著有《中华传统天文历术》一书——《中华古历浅说》即是由这本书遴选而来。在这本“小书”里,主要介绍了中华古历及其推算的原理与方法,包括观象授时、七十二候、古代纪年法、关于干支与公元纪年的相互换算、古代纪月法等。虽然名字上写的是“浅说”,实际上却更加注重由浅入深,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想要读懂读透,还真不是很容易——毕竟,其中虽然是在说历法,却横跨古代历史、古代文学、古代科技、古代医学及文物考古等多个领域,可谓是浩浩荡荡,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而且,难度不仅有,还不是一般的“有”。但如果弄清了七十二候是怎么回事,古代是如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并弄清楚了四分历术及其推算规则,其实也就大致能够明白中国传统历法究竟是怎么回事了。把二十四节气背个清楚明白也是很有好处的——二十四节气,最初就是始自农业生产所需,其中既有日地关系,还有气候特点以及相应的农事活动,非常实用。

所以说,虽然《中华古历浅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浅说”,但也不必而产生畏难情绪。一点一点地读进去,把几项主要的内容比划比划,还是会有很大收获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华古历浅说》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