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述要》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012-12-14读毕,从个人的个性角度区分唯心、唯物、唯神,很有意思。另外就是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就是一直在追问真理到底来自于物,还是来自于知
●简明扼要,非常简明扼要。拿着关键词再回到原典。阳明生平那节陡然抒情的有些被眩目到的恍惚。
●其实我更喜欢看豆瓣上对这边书的各种评论。the kind of mind-set in interpretation
●印象比较深得是钱老给王阳明的评价是跳脱和执着的性情,于是这个人一下子就丰满起来
●天理即是人欲。三年后补打卡
●抛开佛老之玄虚 哲学之锐辩 才是以儒论儒之道
●读的其实是钱宾四文集中的半卷,凑个数。心学入门,致力于调和王与朱,认为只是重点不同,核心并无差别。以问题意识贯通宋明儒学,提纲挈领。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一):知行合一
“天下之大乱,由虚文盛而实行衰也。使道明于天下,则《六经》不必述。”大道都是至简至明的,后人诠释得越多,离大道之本意越远。如果大道为天下所遵行,连《六经》都没有必要拿出来说。
“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把什么理论和什么什么实践相结合,是“知”与“行”同为“致良知”的路径,“知”即“行”;“行”即“知”,以臻于至善。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二):更像是篇加长版的论文
这书够薄,本以为会是本科普性质的通俗读本。发现自己错了,这更像是一篇长篇的论文,夹杂着许多“传习录”的原文引用。
他精力旺盛,跳脱在出世与入世间,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的人生大气大落,曾立下过赫赫军工,也曾被远放蛮荒。
如果你象我一样想找本有趣的书,建议你自觉绕道,王阳明的传纪可能更适合你。如果你想认真的研究王学,这书可能有用。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三):普世天理
深入浅出,高度概括,钱氏解读条理贯彻始终,功力深厚,不偏不倚。感触最多的两点:1,良知非天成,事上磨炼来;2,现实的总和即是天理,人欲亦是天理的一部分。在此天理之下,凡事都有真相,凡事都有最佳的应对方案。在寻求这个真相和最佳方案的过程中,他人的私欲是应当考虑到的客观因素,但除去一己的私欲是仍必要的,也只有“我”的私欲是可以去除的(对他人的私欲我们永远无能为力),也只有“我”能做到公正无私,即便这公正也是相对的。致良知也好,诸法因缘也好,圣人无名也好,都要求对己无私,对人公正,可见天理是普世的,还是一个理一分殊。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四):怀疑一切莫如先问本心
一本小册子,一百多页,浓缩了宋明理学及阳明心学的发端、内里及思想变迁。实在是力有不逮,那么看一看宾四先生摘录的《拔本塞源论》也可。千年前的思想,于今时今日亦有拨云见雾之效。有的时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失为一种省时省力的办法。
思想一词,还是挺神圣的。当代人的思想如何,很难说,但说到当代人思想的特点,那么“怀疑”一词肯定是跑不了的。正如以前的我们相信权威,而今反权威;以前相信媒体上各式各样的砖家,现在见到砖家就反感;以前我们都认为XXX说的就是天理,现在反而迷茫到不知所措了...正所谓“万径千蹊,莫知所适;前瞻后盼,应接不遑”。不轻易相信舆论,比迷信权威,固然是一种思想进步的表现,但同样也可能不知该信谁的茫然,即所谓“迷了本心”,不知该是什么,该要什么,该怎么做...今时的我们同样是需要思想来武装、指导头脑的。
《阳明学述要》读后感(五):做第一等人
正如作者钱穆先生所说,作为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之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之历史 ,应该略有所知。也抱着对阳明学的好奇来读这本书。
王阳明是一个多方面有趣味的人,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的追求,放到现代社会也一定是个有趣的人,好喜欢结交这种同道中人。
出生于诗礼之家,十五岁,出塞逐胡虏。十七岁在江西结婚,与道士一坐忘归。二十一岁在京师做格物功夫,未格通而研究文章。二十六岁留心武事,读尽兵家秘书。二十七岁转为养生,之后混迹政界三年。三十一岁告病归越实习导引术。后又入世,遇谪。立志做第一等人成第一等事,某夜,呼跃而起,发明了格物致知的新学说。
由此看来,那些历史留名的人的人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王学中,最重要的几点是,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谨独,立志,事上磨练。
立大志,成大事,莫负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