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重负》是一本由【美】蒂姆·奥布莱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从来就不是道德的。它既不传授、鼓励美德,也不提出值得效仿的人类正当行为的典范,更不抑制人类去做人类一直在做的事情。如果一个故事让人觉得是道德的,就不要相信。如果听完或看完了一个战争故事,你感到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或感到有那么一点正直已经从更为严重的毁坏中被挽救回来,那么,你就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古老和可怕谎言的受害者——越南战争是场荒谬的战争,年轻士兵不知道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待在那里,死亡在用手电筒看同伴女友照片时轰然而至,而你只能眼睁睁看着战友活活淹死在粪坑里而无能为力,为报复战友被杀再去杀戳,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多年来我一直在等待这样一次机会,可以对我的勇敢与懦弱做一次测试。
●拒绝战争
●这是越南。这是恐怖。这是战争。
●看到有人拿巴别尔来比较,总感觉哪里有点微妙的别扭……( ̄_ ̄|||)
●越南只是一个国家 许多人从踏上那片土地的一刻 人生彻底改变 那儿成为很多人生命的终点站 有人带着残酷的精神负担 苟且活了下来~~这本书今年我绝对会读第二遍 真实 细致 偶尔让人不禁毛骨悚然与不寒而栗的战争题材小说
●No one should suffer the pain.有时候写作真的只是一种让自己回归生命道路的一种方式。
《士兵的重负》读后感(一):玛丽的故事
玛丽的故事听上去很荒唐,但是看完本书又觉得战争确实有这种魔力来改变一个人. 另外最后一章作者描写的与童年恋人linda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那种纯真的爱情.
《士兵的重负》读后感(二):生命不能承受的重负
战争源于生活,而生活源于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战争!
其实战争是为了什么,总觉得大部分的战争都是很盲目很含糊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战争,或者说自已为是目标明确地去参加战争……
当然,接近死亡,一切才会变得更加鲜活,让你我懂得,一些看似可知但又很难可知甚至永不可知的事物。
士兵仅仅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吗?
我一直想问问!
《士兵的重负》读后感(三):无法欣赏
我现在在美国念书,这学期选修了一门主题为“越战与二战”的写作课。这本书是我们的阅读书籍之一。讽刺的是,当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完全不能对美国士兵产生同情。
Tim O'Brien以美军的视角,将他们的军队描述成一群 “天真懵懂”,具有道德感的美国青年。但这反而让我觉得有些可笑。其中有一个情节,是一个在树下死去的士兵,作者反复描述他被射击的一瞬间,阳光洒下,风吹过树梢,一切是那么的诗意和浪漫。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死于战争,而且原因是他和战友在说笑,完全不顾他们是在战争当中。他死于自己的疏忽。
而他的朋友以为他的死而愤怒,疯狂射杀了一只小水牛,我有很多理由去相信可能事实中他们射杀的并不是一只动物。我们教授也说“设置这样的一个情节,读者会更多的去同情士兵,而不是一只动物。”
还有一个小细节,一个士兵的幸运符是一个越南小孩的断指(我就不详细介绍了),士兵说“you can see morality here”. 这本书很多提及“morality“这个单词,但是我丝毫感受不到”道德“在他们心中,或许有,但这只是对自己人的,对于那些同样遭受痛苦的越南人呢?对于他们烧毁的村庄呢?
介于这样的原因,原谅我无法欣赏这本书,”为这些失去美好的人痛哭一场“,这本是关于越战值得去读的书,但在我看来更多的信息是出于书外的,美国人怎么看待战争,我们又是不是只能顺着他们的眼光去看待战争。
《士兵的重负》读后感(四):他背负着所有的谎言,编织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这本书开篇的两章并没有非常的吸引我,中尉吉米一直带着他暗恋的女孩写给他的信。Tim O‘Brien把吉米每个小动作小心思都描写的非常细腻,甚至繁琐。
可越往后读,越发入迷,感觉自身已经陷入了几十年前的那场越南战争。当年美国与越南开战,弄的政府失去民心,不光死伤惨重,参加这场战役的士兵们在当时并没有被看成什么英雄。而越南,先为中国的藩属国,后又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无论财力兵力都无法跟美国相比。可最后竟是美军率先退步,虽有其他政治上的原因,20年的战乱足以让双方疲惫。
很多朋友看了后觉得这本书思维太跳跃,缺乏连贯性。可这本书的每一个小节都与‘负重’息息相关,一口气读到最后,竟是沉重的让我喘不过气。借作者书中的一句话 “They carried the sky. The whole atmosphere, they carried it, the humidity, the monsoons, the stink of fungus and decay, all of it, they carried gravity”。 他们背负着天空,背负着空气与湿气,背负着风暴,细菌,和所有的重力。O'Brien细细描写过书中每个士兵的行李,这些物件代表着士兵们背负着的过往。每个人都不一样,但在战争中却同样的渺小,只能每天期盼着自己的死期不是今天。
正如作者所说,没有一个故事是真实的,哪个故事没有被说故事的人添加修改。这本书中的主角用的就是作者的全名,但他确是跟作者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有着不同的过往,经历,与结局。 虽然如此,这本书的真实性取决于讲故事的人和听的人肯不肯相信而已。而我,宁愿相信那些故事发生过,宁愿相信那场被很多人视为毫无疑义的战争留下的不仅仅是血泪和无奈。
《士兵的重负》读后感(五):写给《士兵的重负》
红色封皮,天空是沉闷的暗红色,飞着一架军事直升机,飞机底部吊着一门炮或者是什么东西,对于我这样的外行,是什么那并不重要,那门炮或什么东西之下吊着一个沉重的包裹,也许是包裹也许不是,而那东西是什么,同样并不重要。飞机,(炮),(包裹),呈倒三角形悬挂在血红的半空。地面,是一组隐没于长草中的士兵,士兵模糊的剪影透出让人紧张的气息。更远处,幽灵般的降落伞从天逶迤而来,一具具线形的躯体吊挂在降落伞上,像是一柄柄要探测人心最低承受底线的锥尖,直直地插入幽深的地底。天空、大地,一片血红。这是一本美国人写越战的书,但又不完全是写战争的书,宏大的叙述与叙事已经远远超出普通战争题材的范畴,战争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背景,“人性”才是它的根本意义所在。
原定上周要看完,一直到刚才才读完最后一页。读读停停,时时需要将沉浸其中的自己打捞出来晒一晒,想做为旁观者看看作者所写内容之外的东西,有时又会像潜泳者那样因为氧气问题,心和眼不由自主“咕嘟,咕嘟”冒出来,走出来也只是傻呆呆地发愣,惊讶于这个叫蒂姆。奥布莱恩的美国人所写的文字。这本书双重地吸引了我。读完迷迷瞪瞪地,失神很久,心里像揣了一团东西,很想和也读过这本书,并且读懂这本书的人好好谈谈。适逢某师留言邀我赏读阿乙小说《儿子》,没碰上,便也做留言,算是一点点读后感,或者读后能做一番探讨也未可知。以下为留言内容:
“再次建议看看《士兵的重负》,有血有肉有骨,非常丰满,宏大叙事的格调,我想,我找到我所追求的而且适合我的风格了,读了很久才读完,一见钟情的感觉,整个心被填得满满的。希望有生之年也能达到这种境界。真诚、不造做,高超的技巧却显露不出技巧,只要让心坦白,放开来写,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一定要是自己所相信的。完满的自足与自信,我想,心态达到这种,就会写出好东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