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9-02 19:1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1000字

  《手术刀下的历史》是一本由[荷] 阿诺德·范德拉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0-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一):读医学科普类书籍科学面对生死

  

近几年,我陆续阅读了一些医学科普类书籍,专业、冰冷的医学知识实际距离我们并不遥远。通过阅读,对疾病、生死有了更加理智、科学的态度当家人寿终之际,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以积极的姑息疗法(欧美目前普遍进行的临终治疗)与医护治疗,使其安然地走完有尊严一生

知道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死于枪杀。时年45岁的总统被送入急诊室时,头部有一个裂开的巨大弹伤,血和脑组织正从洞中滴落。总统夫人担架旁边,脸上溅满了鲜血

看到这,大家肯定认为肯尼迪总统死于巨型伤口导致的严重失血。但结论非也,无论大脑的伤口多么可怕,并不一定会致命。因为大脑右半部的损伤会导致瘫痪(偏瘫)、感觉减退(偏身感觉障碍)或对左侧身体刺激缺少注意(偏侧空间忽略),或视野左侧视力下降(偏盲)。可能导致人格改变(额叶紊乱),无法执行简单数学任务(失算症),失去音乐鉴赏(失乐症)和失去记忆(失忆症)。但说话和理解语言能力主要位于大脑的左半部分,而更为重要调节呼吸意识区域则远在脑干。因此,虽然脑外伤会使肯尼迪失去作为人的大部分功能,但他的身体很可能会继续存活。

头部大量失血不一定致命。只要心脏能够维持血压医生可以通过输液和输血来缓解严重的失血。肯尼迪到达医院时还有足够的血压,因为他的脉博仍然在跳动尸检显示没有其他意料之外的内出血。

总统的致死原因居然是窒息。从气管中枪到急救医生插入呼吸管的8分钟内,肯尼迪一直无法呼吸。长时间血氧饱和度不足被称为窒息,是表达难以呼吸的医学术语。它很快就会对大脑和脑干造成损伤,因为在人体所有器官中,它们在缺少氧气情况下存活时间最短。最初,损伤是可逆的,伤者失去意识并晕倒。之后,损伤不可逆,伤者再也无法恢复意识,但仍然可以自主呼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昏迷。最后,损伤变得致命,维持生命系统以及脑干中的意识、呼吸和血压的调节中枢完全关闭。缺氧所导致的脑干呼吸中枢受损造成了总统在窒息时奇怪动作

尸检显示肯尼迪总统的肺组织没有塌陷,肺部周围也没有大量血液。因此,如果急救医生能更早地为总统插管或进行气管切开术,或许就可以挽救他的生命。如今,失去意识的患者在插管之前绝不会被移动,而是先由救护车上的人员将管子插好,因为每一秒都很重要。

以上内容均来自于《手术刀下的历史——改变世界的27个真实手术故事》,从该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手术团队的人员构成、外科医生的专业分类、炎症的解析等,使非专业的我们在通俗易懂,以病例向读者展现医学常识的方式,了解医学知识,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科学的支撑下,快乐生活、理智面对生死,同时对医疗院所、医护人员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做最智的患者,成为最易沟通的人群。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二):外科医生和外科手术,确实足够神奇

  来自“未读”的科普书总是让人格外期待:一则易懂。很少有人会对各类科普知识都非常了解,所以要不停地学习;而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是能否读下去的关键。二则好玩。既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又是在讲故事,往往二者兼而有之,才能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入网”。三则知识。科普书故名思义,重在普及科学知识。所以一番阅读之后,应该多少能有一些知识留下痕迹吧——至于最终能够留下多少痕迹、多深的痕迹,那就要看那本书的“魅力”几何了!

  基于这三个大致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就能够对《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给出一个优等的评价。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外科手术的历史故事,确实既专业又有故事性,而这故事性中又没有忘记普及科学知识——而作者的身份背景正是一名外科医生。由专业人士来讲专业范围之内的故事,其中的科学知识之权威不需要置疑;而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也的确非常到位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读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外科手术故事之前,最好先认真地读一读最开始的“引言”。阿诺德·范德拉尔为什么要写下这篇“引言”呢?很有可能,他是有感而发,也是为了向大家介绍何以为之外科手术、外科医生,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行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基本发展历程,等等。基本上可以断言,除去专业人士,其他人或许对外科医生、外科手术能做到一知半解都很不容易,误解、错误在所难免;而每个人在其一生中,又肯定或多或少会与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打一打交道。所以,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想法,不仅一定不要错过《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而且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好好读一读。

  27个故事,涉及到了外科手术的种种范畴,比如取出结石、气管切开术、如何处理休克、如何处置骨折、如何解决静脉曲张以及为什么会发生静脉曲张等等;甚至最后一个故事《电》,居然还讲到了外科医生如何为一条电鳗作手术的故事——考虑到电鳗有足以能电人致死的能力,它们比水下带电的插座还要危险,所以这个手术一定会吸引眼球。虽然是给一条鱼做手术,兽医玛诺·沃尔特斯却非常认真。虽然手术最终没有成功,但医生的专业技能值得肯定。在《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里,像《电》这样精彩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虽然不会令所有的人对每一个故事都深以为然,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毕竟,其中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与外科手术有关的故事,还真的非同一般——譬如被枪击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在外科医生的视角里,那些弹孔特别是真相的一部分到底是怎么被找到的;譬如被刺伤最终致死的“茜茜公主”,什么在被严重刺伤之后却没有立刻死亡,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后来”;譬如麻醉到底是如何进入外科手术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如果错过与国王、总统、演艺明星、科学家等等名人有关的外科手术故事,损失还是多少有一些的,至少谈资就会少了很多。

  正如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在“引言”以及后面的故事里一再谈到的,外科医生拥有能够拯救他人性命的责任、技能和知识,受到尊重并不奇怪,但也很容易被扭曲了形象甚至于不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但究竟何以至此呢?原因当然多多。但不难想见,互相尊重、正确认识等等的重要性显然就在这里。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三):外科医生和外科手术,确实足够神奇

  来自“未读”的科普书总是让人格外期待:一则易懂。很少有人会对各类科普知识都非常了解,所以要不停地学习;而能否深入浅出地讲解,是能否读下去的关键。二则好玩。既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又是在讲故事,往往二者兼而有之,才能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入网”。三则知识。科普书故名思义,重在普及科学知识。所以一番阅读之后,应该多少能有一些知识留下痕迹吧——至于最终能够留下多少痕迹、多深的痕迹,那就要看那本书的“魅力”几何了!

  基于这三个大致的判断标准,很容易就能够对《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给出一个优等的评价。这本书讲的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关于外科手术的历史故事,确实既专业又有故事性,而这故事性中又没有忘记普及科学知识——而作者的身份背景正是一名外科医生。由专业人士来讲专业范围之内的故事,其中的科学知识之权威不需要置疑;而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也的确非常到位地做到了这一点。

  在读这些形形色色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外科手术故事之前,最好先认真地读一读最开始的“引言”。阿诺德·范德拉尔为什么要写下这篇“引言”呢?很有可能,他是有感而发,也是为了向大家介绍何以为之外科手术、外科医生,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行当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基本发展历程,等等。基本上可以断言,除去专业人士,其他人或许对外科医生、外科手术能做到一知半解都很不容易,误解、错误在所难免;而每个人在其一生中,又肯定或多或少会与外科医生、外科手术打一打交道。所以,本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想法,不仅一定不要错过《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而且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好好读一读。

  27个故事,涉及到了外科手术的种种范畴,比如取出结石、气管切开术、如何处理休克、如何处置骨折、如何解决静脉曲张以及为什么会发生静脉曲张等等;甚至最后一个故事《电》,居然还讲到了外科医生如何为一条电鳗作手术的故事——考虑到电鳗有足以能电人致死的能力,它们比水下带电的插座还要危险,所以这个手术一定会吸引眼球。虽然是给一条鱼做手术,兽医玛诺·沃尔特斯却非常认真。虽然手术最终没有成功,但医生的专业技能值得肯定。在《手术刀下的历史》这本书里,像《电》这样精彩的故事可谓比比皆是,虽然不会令所有的人对每一个故事都深以为然,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毕竟,其中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与外科手术有关的故事,还真的非同一般——譬如被枪击的约翰·肯尼迪总统,在外科医生的视角里,那些弹孔特别是真相的一部分到底是怎么被找到的;譬如被刺伤最终致死的“茜茜公主”,什么在被严重刺伤之后却没有立刻死亡,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后来”;譬如麻醉到底是如何进入外科手术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如果错过与国王、总统、演艺明星、科学家等等名人有关的外科手术故事,损失还是多少有一些的,至少谈资就会少了很多。

  正如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在“引言”以及后面的故事里一再谈到的,外科医生拥有能够拯救他人性命的责任、技能和知识,受到尊重并不奇怪,但也很容易被扭曲了形象甚至于不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但究竟何以至此呢?原因当然多多。但不难想见,互相尊重、正确认识等等的重要性显然就在这里。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四):不必刻意排斥自己的主观立场

  文图 / 左叔

  这本书的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是阿姆斯特丹洛特瓦特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专攻腹腔镜手术。与很多弃医从文的写作者不太一样,范德拉尔似乎一直都不曾远离自己的医疗岗位,而写作这件事情之于他的意义,可能透过这本书能够感知到一些。

  我对外科医生缺乏了解,更准确地说我对整个医疗领域是缺乏足够深入了解的。若干年前女儿的出生,还有去年岁末的一场交通意外,只是让我对医院或者住院这件事情,略微有一些感性的认知。对于分门别类的科室,对于奇奇怪怪读起来拗口的药物名称,我有一种认知上的“天然迟钝”,也没有想过未来的某一天,我会面对关于外科手术相关的一本书,而且还看得津津有味。

  我是从书中的这一段开始,建立起对这本书的好感的。

每个外科医生都会遇到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死亡的情况,即使他们没有犯错。你必须克服它并且继续前进,因为还有下一位患者在等待治疗。这有点像火车在铁轨上撞了人,司机却无能为力,火车必须继续运行下去。患者死亡的是戏剧性事件,而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手术的原因,有些是更难释怀的。如果患者本身患有癌症或遭遇了严重事故,则除了手术之外别无选择。如果是选择性手术,也就是还有非手术的替代治疗方案,或者患者是儿童,则外科医生很难为自己开脱。

  我觉得这段文字的描述非常直接于我们在职场生活中面对“事与愿违”时的态。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终却赢来自己并不期待的结果,可是工作还要继续,生活还要继续,我们唯有收拾和整理好自己继续往前。

  我其实也担心,因为欠缺足够的常识而迷失在各种各样的医疗专有名词里面,最终并不能从书本里收获到什么。读完前几个章节,我很快意识到,这样的担心其实有些多余。这是由一个个医疗故事串起来的科普书,有一定的知识密度,但并不是诉求推广更有密度的知识,而是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在不同的知识基础上,在不同的科技条件下,人类为了拯救生命做出的诸多艰苦卓绝的努力。

  这本书还对于我们认知上的某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医疗视角上的解读。比如割礼的传统为什么会主要流行在沙漠地区,为什么人类会有静脉曲张的问题等等。这种感觉有点像我读到以气象学的视角来解读华夏文明的繁盛兴衰的,气候影响了农业的收成进而造成了政治上的动荡。同理,人类的演化、环境的影响,同样也是医疗领域发展的大背景。

  还有一些医疗伦理问题的探讨,我觉得也是体现了作为一个从业者的深思。

安慰剂效应遵从许多规则。首先患者必须确信它会起作用。因此,他或她必须知道(或不想知道)治疗是假的。如果实施的人也认为它会起作用,效果会加强。如果能够在特定的氛围和环境下实施会更好,因此外科手术有潜力成为一种强大的安慰剂。毕竟,如果患者和外科医生不相信手术会成功,就不会冒着并发症的风险做手术了;而且,手术比药丸或药水更具戏剧性。

  还有闪光和动人的细节藏在故事里,让我看到人性中某些有耐人寻味的地方。比如爱因斯坦放弃手术的理由。“人工延长寿命索然无味,我已经完成了我的分享,现在是时候走了。”生死面前,人人平等,生命的伟大之处有时候在于“知天命”。

  合上书页,我觉得这本书之外的一些价值更让我有所收获。身处其中,我们很难刻意地保持着所谓的“客观”,但并不妨碍我们以“主观”的立场讲一讲内心里一直想说的那些,就像阿诺德·范德拉尔在这本《手术刀下的历史》中表现的那样。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五):血腥、荒诞,毛骨悚然,这就是手术刀下的真实历史。

  想象一下,如果你生存的世界只有这样一家医院:

  做手术只管切,不管缝。在手术师的眼里所有的伤口都已“成熟”,要学会自己愈合了。

  任凭你疼到昏厥,也不给你一滴麻药。就算是截肢,也只能用加快速度来减少疼痛。

  “放血“是常用疗法,伤口感染、发烧甚至大出血都先放上一斤血看看。

  必要时,病人要自己开刀。一位石匠就自己切开膀胱拿出了尿结石。

  如果对自己的水平不够自信,那么你只能选择由理发师兼任的手术师……

  然而,让人更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都是医学史里记载的100%的真实案例,对于那时的患者来说,他们也仅有以上选择。荷兰外科医生阿诺·范德拉尔 (Arnold van de Laar) 将30多位历史名人的手术故事作为案例,复盘27例经典手术得失与突破。

  歪打正着的突破——安布鲁瓦兹·帕雷用松竹油替代热油烙术

  quot;伤口要先用水冲洗,保持卫生"“手术时切开的创口要缝合”这些我们似乎与生俱来的常识,在19世纪才为外科医生所重视。在外科学知识匮乏的中世纪,医生并不会观察他们的行为带来的结果,而是遵循某些先知在古书中记载的“神术”。患者的伤口往往不会被清洗干净,用烙铁或沸油煎焦才是那是通用的处理方法。

  安布鲁瓦兹·帕雷是一名医药理发师,他的身边堆满了受伤的士兵,可他却毫无处理伤口的经验。按照他曾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方法,他将滚烫的油滴在士兵们的血肉之躯上,希望能中和有毒性的火药。可是油锅就很快就空了,于是他不得不用玫瑰油、蛋黄和松节油混合的新药酒替代。后来,他发现被油浇过伤口的士兵尖叫了一晚,而那些没有得到沸油“治疗”的士兵却安然无恙。此后,他摒弃用沸油治疗伤口的陋法,开创了用绷带治疗外伤的疗法,并在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外科医生。

  爱因斯坦延长生命的医学奇迹仅靠一张玻璃纸

  有些手术可能现在提起,会让外科医生大笑。但在当时的确是医学实验的奇迹,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正是一场医学实验的受益者。

  69岁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腹部长了一颗葡萄柚大小的主动脉瘤,主动脉瘤就像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破裂,如果主动脉破裂了,外科医生可以接扎主动脉瘤来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切断了腿部血脉供应,双腿会坏死,对于爱因斯坦现在的情况来说,是没有必要提前走到这一步的。作为爱因斯坦的主治医生,鲁道夫·尼森采用了一种试验性的方法:用玻璃纸将主动脉瘤包裹起来,这种原本用于包裹糖果、面包和雪茄的合成材料竟让爱因斯坦又活了7年。

  一言不合就截肢,穷苦面包师险些痛失左臂

  朱尔斯·佩杜是一名穷苦的面包师,因为左臂上的“冷脓肿”痛苦不堪,来到著名外科医生朱尔斯-埃米尔·潘的诊所。潘最初认为,拯救他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切断关节,将整个手臂从肩关节切段。但这位面包师不能失去手臂,这样他将无法谋生。在面包师的坚持下,潘只能改变的治疗方案,他仅仅对这条病重的左臂进行了冷脓肿的“清理”。面包师暂时保住了胳膊,并在几天之后恢复了健康。

  这本书向我们呈现了外科学史的真实的一面,看起来荒诞,血腥甚至令人毛骨悚然,但是在人类毫无医学常识的“蛮荒”时代,正是前人不断的尝试,我们的外科医学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尽管今天一些“神术”仍被部分人尊崇,尽管一些医学技术仍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尽管我们的医学免不了在后人的眼里也很可笑。但我们在探索,在进步,并且构成了外科医学乃至整个医学史的一部分。

  另外,该书的内容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多是借由这些著名的患者、经典的手术进行真正的复盘,作者将专业知识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剖析,不仅将读者带入到手术的场景之中,穿插在其中的医学知识同样有助于读者反观现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