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盒子》是一本由太宰治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从高中的时候买了一本渣渣翻译的「人间失格」,读了之后郁闷无比随后对太宰治就抱有偏见。不过之后读的几本书让人慢慢改观。最后一篇潘多拉盒子很棒,特别是结尾。看一个人不能光看表面,读书也是。太宰治估计是和我心境最相似的人了。感同身受真不得了
●我什么都不知道,但在蔓延前行的方向上,洒满了阳光。和死亡毗邻而居的人,相对于生死问题,一朵花的微笑反而更能铭记于心。哎,能够读出很多太宰的纠结。
●每次都忍不住打上#太宰治≠绝望#的标签,太宰治也≠人间失格。和女生徒一样的早期作品,在惨淡和阴冷之后,给出了特别简单又明亮的希望。也还是忍不住要说,他是向阳的啊,只是向阳的方式…有点扭曲而已。
●轻盈,爱情也不必要了的轻盈,对有缺之生的接纳,永远航行,永远希望,这是回不了家的奥德修吧!假意用新男性揶揄自己,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对竹的暗慕,但可悲的是,竹才是个新女性呀。新世界里,一个孤独的疑虑重重的二十岁的老少年。
●年初的时候看的 不太懂 感觉是对自身的一种映射+YY吗 除了不太懂还有一个想法是 基督教徒都这么明媚忧伤玻璃心吗 不太了解应该轮不到我这么评论 但是感觉字里行间是这样含沙射影的
●“和死亡毗邻而居的人,相对于生死的问题,一朵花的微笑反而更能铭记于心。”
●看太宰治作品一如既往的有种欺骗感,也许是因为它老是混淆着自传和小说,但他真是用心在构筑这种欺骗。这么高的分数一定是《潘》这篇甜文赚足了徘徊纠结人的共情心,但结尾还给了点光,真是属太宰治最阳光作品。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一):天然向光性
这条路,它通向哪里?它去向何方?关于这点,你还是去问那攀缘而长的植物——藤蔓吧,它大概会答复你。“我一无所知。但是似乎,我延伸而去的方向,洒满阳光。”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二):青葱岁月
这是太宰治早期的作品,谁人年少不轻狂,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么一段青葱岁月。那短暂而美好的青春赞歌,简单而纯粹。纵使最后对生之失望,那曾经的微笑还能铭记于心。看《人间失格》早于《潘多拉的魔盒》,感觉反差特别大,后者那淡淡的温情,在对未来的迷惘中,却仍是透露着单纯的憧憬,让人内心温暖。很是喜欢。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三):希望是假象,轻盈是化境,背后依旧是绝望,绝望的深处是更绝望。
我的感觉是,虽然太宰此文如此“轻盈”着,目望阳光着,可是反而我更觉得难过压抑。
因为,太宰如果你最后的道路不是依旧选择了自杀的话,我会相信你吧。可是我知道你的结局,所以你的这篇文章无论怎么读,都感觉是在大声的对我说:我努力的试图自我拯救过了,却失败了,抱歉,大家。
从而我感到了更加的无望。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四):随便谈谈
和大多数人一样,读的第一本太宰治的书就是《人间失格》,那时候还是比较中二的时候,感觉读这种书酷酷的。后来慢慢开始了解太宰治,读了一些其他作品。
这本《潘多拉的盒子》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战线拉得太长。看了不少太宰治的书,感觉很多东西都是在写自己,或是用自己笔下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旦对他有了了解之后,他的文字就似乎不那么吸引人了。
《潘多拉的盒子》这本应该是时代所致,战后的日本,里面的新男性、新女性之类的都要结合时代背景。各种观点的输出也更像是太宰治本人的政见,虽然是用爱情线来串。我可能还是欣赏不来书信格式的小说吧,看着有点别扭。而且我觉得翻译有点烂,希望有个更好的译本。
《潘多拉盒子》读后感(五):太宰治作品里的一个异类
相信对日本文学略有兴趣的人都听闻过太宰治之名,他是日本战后著名的作家,其思想消沉、幻灭,不满现实的人生,几度自杀未果。1935年,他的短篇《逆行》入围第一届芥川奖,后因出版多部情怀哀切的抒情作品而深受注目。1939年,他的作品《女生徒》荣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1948年,太宰治以《如是我闻》再度震惊文坛,并开始创作《人间失格》,书成之后,太宰治旋即投水自杀,结束了其灿烂多感而又凄美悲凉的一生。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太宰治,于1946年创作的小说《潘多拉的盒子》,以书信体形式展现了一名二十岁青年“云雀”的纯真爱情。故事围绕主人公“云雀”与护士“小正”,护士长“竹小姐”之间的爱情故事,一路展开叙述,细致入微地展示出爱情中人物微妙曲折的心理变化;“云雀”还通过与身边极富个性的病友们的接触,逐渐恢复生命活力。作者在文中借主人公和病友之口寄托了自己对新日本的憧憬,寄托了在战后废墟上萌生的一线希望。可以说,《潘多拉的盒子》是一首光亮得近乎透明的青春爱情之诗,内容令人振奋,然而作者还未盛放便枯萎的生命,更让人惋惜,苦闷的心绪用调侃的笔法写出,文笔华丽,幽默诙谐,值得一看。
《潘多拉盒子》在2009年太宰治冥诞百周年之际,被搬上了银幕拍成电影。该部电影的主人公扮演者洼冢洋介表示,自己平日对日本文学不是很感兴趣,但看过这部小说之后,完全打消了这种看法,他说:“没想到日本文学史上竟然会有如此有意思的小说,这也因而改变了我对太宰治作品枯燥乏味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