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8-30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精选

  《石油逻辑》是一本由管清友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94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石油的逻辑》精选点评

  ●不喜欢学术性内容

  ●2015.8 石油的大国博弈

  ●管博士对石油市场金融属性分析的挺透彻的,以及石油市场对整体宏观影响!里面对一些具体历史讲述也颇为帮助我形成下市场的认识!一本很好的书~

  ●快下班准备老板说一声,结果他让我坐在他新买的小板凳上,笑眯眯地说:“你做一个分析油价波动的框架,包含短期和中长期,周四晚上给我一个Excel框架”……

  ●前面几篇还不错,后面的越写越重复,对于石油历史和理论框架的整理还不错,适于这个领域初学者~

  ●一本不错的原油投资入门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

  ●: F416/174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一):挺好的

  写的挺好的,有收获文稿内容比较丰富,写得也比较直白。对石油体系、石油格局、石油变化都有较为详尽描述和分析。有很多章节有不错的历史描写。值得推荐啊。为了鼓励有益分享, 少于50字的评论将在前页论坛发表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二):语言较差,感觉不会写书

  分析的还行,但是语言运用不是很好,逻辑给人感觉还是比较强,但都是线性结构,没有网状结构给读者的感觉强烈总体感觉还行,读完了,感觉美国真的强大不得了,尤其是配上大到不败,不论怎样,完了,至少能够对石油在世界的运转有了一定理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三):一个国内卖方研究员的石油逻辑

  民生银行管清友,新财富2014宏观得奖。

  社科院博士,清华博士后科班出身

  这书是10年的书。看此书是想看看国内卖方分析员的逻辑。

  石油复杂,所以,看一线实战思路是比较需要的。

  石油这个议题很大,本书好在作者承认这点,试图搭建一个比较宏观的思路,但是很多地方生涩

  这个书名太大。他的博导在序言中也没有客气,说其将来可能会“悔其少作”。

  但此书作为接触实际展开一个讨论框架还是不错的。

  说道一线分析员,之前看到一份财通证券的宏观石油专题报告,分析的不错。

  在其中读了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是国家发改委引导国内油价,协调国内经济的机制。本身就很能反应问题

  ******************************************************

  油价这个变量,影响到多个系统,也被多个系统影响。一个成熟的逻辑,需要把各个系统都描述清楚,如何联动,相关也描述清楚。

  油价,涉及到石油生产消费系统,经济系统,金融系统,国际内政治,多方的一个交互。

  这几方本身又是深度交汇,油价因涉及广而复杂。

  而这些本来复杂的系统,石油这个关键点又像透视镜,折射出很多清晰的内容来。

  思维需要在多方沉浮,实践中历练,才能形成石油的逻辑。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四):石油的地位

  这是讲述石油在全球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书籍。当今世界能源利用的生产模式不可持续,能源危机背后的链条是化石能源为核的能源利用方式所决定的全球生产和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体系支撑的美国式消费链条。国际油价是一个系统的系统,反映不同地区和不同方式的定价权,包括欧佩克官方价格、非欧佩克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易货贸易价格、净回值价格和价格指数。从微观机制来看,国际油价波动是供求关系的反映,供给(生产)和需求(消费)是决定油价的基本因素;从宏观机制来看,全球性的生产-消费体系决定了时候市场的权力结构。权力介入市场放大了供求双发的矛盾,既可能扩大石油价格‘风险溢价’的区间,也可能引发市场资金的恐慌性抽逃,从而加剧了石油市场的波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期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导致金融资本大量进入石油市场,石油价格的波动形成‘石油金融化’现象。期货价格走势是石油市场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时期影响价格的主导因素(供需关系、地缘政治、汇率变动、投机资金的流动)不同。世界能源格局在于世界格局的主导,而世界格局形成的决定因素在于各种力量(主要是大国的力量)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实力。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端并蓬勃发展是因为其丰富的煤炭储藏量。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关键货币,除了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外,也伴随着石油对煤炭的核心能源更迭。一般而言,供需紧张时往往伴随低库存和高油价,供应充足时常常伴随高库存和低油价。但库存的变动与价格的关系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操纵者只有华尔街的大投行和英美大型石油公司才做得到(期货和现货市场都有很大影响力、足够资金和现货储备、信息话语权)。只要绕开严密的监管,就有可能通过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操纵,获得不菲的利益。目前,世界经济正趋向稳定,但复苏将是缓慢的。从长期来看,石油市场仍将处于供需弱平衡状态。泡沫的程度要看经济复苏的前景和需求恢复情况,也要看金融资本的规模和杠杆率以及全球对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作为专业性研究员,书中还列举了欧佩克行为模型、论述流动性泛滥与油价波动相关系、中国的国际能源情况等相关行业的详细资料。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五):石油价格的分析框架与经济学人的成长轨迹

  自二战以来的六十多年内,石油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领域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有多少合纵连横、尔虞我诈、利益交换、权钱勾结、景气循环、百姓悲欢都蕴涵于其中。全球石油价格波动也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受人关注的价格趋势之一。由于全球石油的供给与需求存在显著的不对称性,油价的涨落意味着全球收入的重新配置与大国实力的起落浮沉。

  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建立对石油价格的分析框架,需要在传统的供求分析框架上引入新的元素。在我看来,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油价变动的宏观分析框架,应该包含供求缺口、计价货币、投机因素与地缘政治因素这四个层面。油价波动实为上述四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力量交互决定的。石油的特殊性在于,对石油的需求受到世界经济景气循环以及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决定,而对石油的供给却受到全球范围内生产能力与供给方寡头们的共谋决定。

  世界经济存在着各种不同期限的波动周期,经济的涨落无疑会影响到油价的波动。自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对石油这种能源形式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而未来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却恰好取决于油价。如果石油价格持续高居不下,则石油进口国开发新能源的压力与动机均显著增强,新能源替代石油的时间表将显著提前。反之亦然。

  石油的勘探、开采与产能扩大均存在较长时间范围内的时滞,因此,供给方对需求的反应也存在着类似于“蛛网模型”式的滞后,因此供给方的反应最终可能不但没有平抑市场价格的波动,反而放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石油市场具有显著的卖方寡头垄断的特征,多年来OPEC的产量限制一直是造成供求缺口最重要的制度性原因。不过,随着俄罗斯等非OPEC国产量的上升,由于在OPEC与非OPEC国家之间达成集体行动非常困难,这客观上打破了供给方共谋的格局。

  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交易的产品,超过90%的石油交易是以美元计价的。这就意味着,即使供求缺口没有发生变化,仅仅美元汇率的运动就足以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美元指数与油价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这种关系在特定时候甚至成为导致油价波动的主要原因,也成为全球投资者套利的重要源泉。

  全球范围内有比较完善的石油期货市场。但凡有规范的、大规模的期货市场的大宗商品,其价格就并非单纯由基本面因素决定了。一方面,现货价格运动趋势应该影响期货价格走势;另一方面,期货价格走势也能通过倒逼机制影响现货价格走势。在石油期货市场上,投机性资金的炒作(做多或做空)会首先影响期货价格的波动,之后再传递至现货价格。而期货市场上投机方力量的强弱,又取决于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与其他资产价格。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以石油为代表的各类大宗商品价格都可能被炒至高位。随着流动性过剩的逆转,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也是顺理成章。

  石油这种商品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其一,石油是各类军事设备的重要燃料,石油供应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国军事实力与国家安全;其二,由于石油的供应主要来自中东、中亚、俄罗斯、拉美等特定国家,油价涨落决定了这些国家相对实力的上升与下降,这会影响到全球政治版图与地缘政治格局。为此,石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地缘政治属性,油价的决定因素也包含了全球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这足以解释为什么以“世界警察”自诩的美国军队对中东与中亚趋之若鹜,却对海盗猖獗的索马里置若罔闻。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在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之后,美国证监会立即开展对石油期货市场上投机资金的调查,造成油价一落千丈。我们也不难理解美国在油价高低问题上的两难:油价过高对俄罗斯有利,油价过低对中国有利。

  综合上述供求缺口、计价货币、投机因素与地缘政治因素四个层面,我们就能够获得对油价问题的比较全面的理解。然而,最大的难点在于,当上述四个层面各自指向的油价运动趋势是矛盾的之时,如何判断油价的运动方向。要将上述四个层面的因素统一到一个模型中去是非常困难的,况且即使有这样一个模型,其结果可能与现实油价运动存在着显著的偏差。与对GDP的预测一样,对油价的预测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拍脑袋”。这不仅需要预测者对油价决定的因素有透彻了解,还需要预测者长期跟踪全球石油市场,对油价涨落的历史了然于胸,对油价的未来波动有敏锐的触觉,并且可以根据未来油价与预期的差异来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方法。

  管清友博士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了解全球油价波动机制的青年学者。尽管从事石油研究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但他一方面有天份,另一方面有将宏观经济分析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熔为一炉的良好的分析框架,这造就了他在石油价格研究方面的独特竞争力,也使得他在上一个石油价格周期内大致准确地预测了石油价格的几次拐点。他近年来对石油问题的思考,比较充分地体现在《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一书中。

  我和清友是博士同学,于2004年至2007年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这是一个对学生管理非常宽松、基本上没有太多专业课的学校,但也是给了学生很大自由度,允许学生自我发展、开展兴趣导向式研究的学校。在很多阳光明媚或潮湿阴霾的日子里,我都流窜至管清友的宿舍,大家就政治、历史、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若干次海阔天空式的胡侃。在几乎可以成为研究生院食堂的大鸭梨里,我们经常在愉快的酩酊中作一些无意义的、主题宏大的争论。尽管我是从事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研究的,但清友与我还是经常发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譬如全球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譬如全球流动性过剩及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譬如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方向等,我们就这些问题也进行了非常愉快的合作。

  相比于慵懒且守成的我,管清友无论在求学轨迹还是研究兴趣方面都在不断地转换。他的求学历程可以用候鸟来形容,本科求学于山东大学,硕士在上海社科院深造,博士北上至中国社科院,之后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目前在中海油从事研究工作。他在博士之前侧重于财政与土地研究,博士期间集中于石油价格研究,博士后期间又开始关注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这种候鸟式的成长轨迹不仅需要一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与周边环境时游刃有余,还需要一个人对研究工作的热爱。只有一个人胸怀对经济分析的激情,以及持之以恒的动力,他研究什么问题,都不难出成果。

  尽管目前不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但我们还是经常打电话讨论一些宏观经济问题,我们还是经常聚会开展唇枪舌剑的辩论,我们还是时常找些机会喝点小酒唱些靡靡之音。我们都是彼此成长轨迹的见证人,而且还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彼此的成长轨迹。我真诚地希望,未来管清友博士能够取得与他的个人努力相匹配的成就与声望,但我们在一起讨论和喝酒的时间却不会被世事挤压。好兄弟更要长相聚。

  《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管清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石油的逻辑》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