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瓢》是一本由曹文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455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20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读起来特别的流畅,看了就放不下的感觉,天瓢的全部内容都是以“雨”为背景,油麻地镇各种各样不同的雨里,发生着不同的事情。在表现手法上,个人感觉就和莫言的《红高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莫言通篇将红高粱的外形、品质、精神与景或人的描写贴近的天衣无缝,而曹文轩也能通过描绘各种雨来衬托事件发生的场景。能做到这点,源于两位作者对于该物有着强烈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体会。而内容上,天瓢描写的是油麻地镇上发生在杜元潮和邱子东等人间的政治斗争以及杜元潮和艾绒、程采芹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发展主线,其实就是人生的轮回,杜元潮坐着棺材板来到这,而最终躺在棺材里离开这,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杜元潮和邱子东扳倒了李长望,而最终也被李长望的儿子扳倒。而杜元潮与程采芹间青梅竹马的爱情也颇让人感动,有些单纯会存在心里很久
●里面很多的性爱描写看得面红耳赤 但唯一不足的是主角人物形象过于单薄 采芹就一直那么善良柔弱着 艾绒就是十八岁的采芹 男主活脱脱的杰克苏汤姆苏让人感觉极不自在 脑海中时而浮现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的影子内心十分尴尬 好在里面细腻绵长隽永的描写还是可圈可点
●一个作家,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写故事,从哪个角度切入,这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它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 《天瓢》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曹文轩众多作品中不那么“儿童化”的作品,总体来说,这部小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这本书是19岁时读过的,最吸引我的当然就是赤裸裸的性爱描写,当然还有最震撼到我的是那时我半知半解的所谓“情怀”与“欲望”的力量。
●同一个创意两篇小说都用一遍。。
●我一定要给这本书打一星。
《天瓢》读后感(一):很好的一本书,读了5遍
潮起潮落,一切不过是为了童年的一个梦想,起点既是终点。书的开头由水而来,结尾也由水而落。” 这本书读了5遍,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应为每次的的处境不一样。想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权利,欲望。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这些围绕的,不过是小时候的一个梦想罢了。
《天瓢》读后感(二):随便写点感想
心头飘荡几天的桂花雨尚在零落,紧跟着便经受了各种奇妙绝美的雨水的洗礼。曹文轩的《天瓢》着实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读那些隽美的文字,或在操场,或在图书馆,或在教室,不论哪个地方都感觉置身那个理想的油麻地镇,一个干净的梦幻的农村。
那里有绵绵不绝各式各样的雨,有茂密的芦苇荡,有丰富的野花野草,最美的是那几个痴男怨女,最让人不能罢休的是恩爱缠绵,最牵动人心的是波澜起伏的勾心斗角。仿佛看一部唯美的文艺片在上演,做爱、打斗、阴谋、苍老、死亡......一切都是那么的唯美,有时候生出一点邪念都会暗自鄙视自己,正如看AV不产生欲望是一件很不齿的情。
故事从一个棺材来,由一个棺材去。人生不过来去,哪怕爱过痛过,伤害过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过,最后都只是一撮黄土。留待后人追忆的,在很久的以后已然不是当年的人,当年的人也再也听不到后人的闲谈。这并非小说所要表达的主旨,但蓦然就生出了这样的感慨。尤其是越来越对生之意义迷惘的现在。
杜元潮、邱子东、程采芹,我爱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感情,他们的轰轰烈烈。一个围绕他们的故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爱的故事。但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范烟户和二傻子。范烟户看透了人生,二傻子不明白人生,这是我非常向往的两种状态。范烟户无疑是聪明的,年轻轻自己把自己弄瞎,不愿再看一眼这污浊的世界。而在故事的每个高潮,都有他那些应景的词,说透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你们闹,任你们闹,瞎子也比你们看得透,世人何苦呢?二傻子活的也不错,从他出场开始,小鸡鸡就顶起了个帐篷。一辈子只想找个女人做爱,最后却总是追着小母牛的屁股乱跑。生的意义在于追小母牛,死的原因也还是追小母牛。一个人活的若如二傻子,为一个目标,不想其他,有什么不好呢?
再难忘记那瑰丽的文字,那美丽的水乡,向往,佩服。
《天瓢》读后感(三):美化与异化
美化与异化
无意间看了曹文轩《天瓢》,话说这是我初中时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几年前的那个下午拿着租书卡与一点零钱在租书店里徘徊,那时的自己的爱好就与别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大多数女生喜欢看的言情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把兴趣放在了《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上,看到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也只是凑巧,大概是因为在曾经订的语文报纸上看到介绍了《草房子》,似乎很美好,符合一个对文学没有太多理解却又能够分清好与坏的学生的口味,所以也就记住了这个作者。我一向如此,一旦喜欢上什么东西,迷恋的状态就会近乎疯狂,那段时间相继看了《草房子》《红瓦》《细米》《山羊不吃天堂草》,如痴如醉,被文中纯美的乌托邦世界所打动,古典在乡村世界的水性滋润下自由生长,让我看到了沈从文,汪曾祺的影子,这无疑是坚守文学精神的一面。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个文学异化的年代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
而今看到这本《天瓢》,虽然是出版好几年了,但不免又为曹文轩沦落到这种地步而痛心,毕竟自己曾经喜欢过他的文字,也许在文学没落或者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坚守是一件难事,但似乎更加显示了一个人坚守的重要性,所谓“群君守口,独居守心。”假如你不能表达自己所想的不如沉默。
曹文轩力图在文章里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与向往,但似乎却走入了尴尬与庸俗的境地,在这本书的序里他用这样的笔触写道“这些年来,总有这少年时田野上的感受:兴奋着,愉悦着,狂喜着,最终却陷入走不出的寂寥,孤独,甚至是恐慌。”这种恐慌似乎进一步导致了他写作方向的转变,所以他自己也说“我常常突然怀疑起自己的文学主张,并由怀疑自己的文学主张进而怀疑自己的感觉,见识,思维方式,甚至是智力。”我开始明白这种美化生活去获得“体面”的做法是我所鄙夷的,无异于用虚假的抒情与矫揉做作的煽情去获得同情的泪水,是一种赤裸裸的骗子行径。
《天瓢》中的杜元潮由在棺材板上的命运漂浮,在油麻地的天空下开始爱欲挣扎的一生,命运轮回令人哑然,这种写法多少与《百年孤独》相似。而文中文中多次出现的“雨”似乎是“欲”的谐音,隐喻的是人性中原始的欲望,如曾经那些个美丽,纯真的女性早已满是人间烟火气,沉沦在爱欲的狂欢里不可自拔;也有人在权欲的吞噬下自我放逐。从前的曹文轩作为写儿童文学的作家,作品里是拒绝这种粗鄙做作的描写,而今又不免进入这种怪圈,文中露骨的性爱场面描写不乏多次,肉体经不起欲望的挑逗,在欲壑的潮声里纷纷弃械投降,与贾平凹,毕飞宇的一些作品类似,这样似乎让人不免想到不堪的一面,将各种流行元素揉杂在一起,看似赶了一把时髦,实则是不伦不类。歌德说“先有人的堕落,再有文学的堕落”,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现状吧!
《天瓢》读后感(四):美化与异化
美化与异化
无意间看了曹文轩《天瓢》,话说这是我初中时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几年前的那个下午拿着租书卡与一点零钱在租书店里徘徊,那时的自己的爱好就与别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大多数女生喜欢看的言情小说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把兴趣放在了《意林》《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上,看到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也只是凑巧,大概是因为在曾经订的语文报纸上看到介绍了《草房子》,似乎很美好,符合一个对文学没有太多理解却又能够分清好与坏的学生的口味,所以也就记住了这个作者。我一向如此,一旦喜欢上什么东西,迷恋的状态就会近乎疯狂,那段时间相继看了《草房子》《红瓦》《细米》《山羊不吃天堂草》,如痴如醉,被文中纯美的乌托邦世界所打动,古典在乡村世界的水性滋润下自由生长,让我看到了沈从文,汪曾祺的影子,这无疑是坚守文学精神的一面。现在回想起来,在这个文学异化的年代里,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
而今看到这本《天瓢》,虽然是出版好几年了,但不免又为曹文轩沦落到这种地步而痛心,毕竟自己曾经喜欢过他的文字,也许在文学没落或者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坚守是一件难事,但似乎更加显示了一个人坚守的重要性,所谓“群君守口,独居守心。”假如你不能表达自己所想的不如沉默。
曹文轩力图在文章里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与向往,但似乎却走入了尴尬与庸俗的境地,在这本书的序里他用这样的笔触写道“这些年来,总有这少年时田野上的感受:兴奋着,愉悦着,狂喜着,最终却陷入走不出的寂寥,孤独,甚至是恐慌。”这种恐慌似乎进一步导致了他写作方向的转变,所以他自己也说“我常常突然怀疑起自己的文学主张,并由怀疑自己的文学主张进而怀疑自己的感觉,见识,思维方式,甚至是智力。”我开始明白这种美化生活去获得“体面”的做法是我所鄙夷的,无异于用虚假的抒情与矫揉做作的煽情去获得同情的泪水,是一种赤裸裸的骗子行径。
《天瓢》中的杜元潮由在棺材板上的命运漂浮,在油麻地的天空下开始爱欲挣扎的一生,命运轮回令人哑然,这种写法多少与《百年孤独》相似。而文中文中多次出现的“雨”似乎是“欲”的谐音,隐喻的是人性中原始的欲望,如曾经那些个美丽,纯真的女性早已满是人间烟火气,沉沦在爱欲的狂欢里不可自拔;也有人在权欲的吞噬下自我放逐。从前的曹文轩作为写儿童文学的作家,作品里是拒绝这种粗鄙做作的描写,而今又不免进入这种怪圈,文中露骨的性爱场面描写不乏多次,肉体经不起欲望的挑逗,在欲壑的潮声里纷纷弃械投降,与贾平凹,毕飞宇的一些作品类似,这样似乎让人不免想到不堪的一面,将各种流行元素揉杂在一起,看似赶了一把时髦,实则是不伦不类。歌德说“先有人的堕落,再有文学的堕落”,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现状吧!
《天瓢》读后感(五):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简评《天瓢》
带着无尽的好奇和想象走进了这本书里的世界,当我走出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我错了,原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
《天瓢》,为什么叫天瓢呢?看到书名的时候我没有急着翻开,就只是看着书的封面,我见过瓢,用过瓢,但是我想象不到作者书中的天瓢的样子,想象着他在书中充当着怎么样的作用,也许是勾起主人公回忆的东西,也许是书中最能体现风土人情的东西,也许是一件可以贯穿全文的线索的东西。当我翻开书的封面,看到目录中每一个章节都由雨构成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书中的天瓢就是上天用来下雨的一把瓢呢?
像以往每读一本书一样,在看完了书的封面和目录后我开始上网查找关于这本书的评价,并简单的记录下来。目的不是为了可以提前了解书中的内容和细节,更多的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寻找这样或那样的评价的原因,感受他们在读书过程中的感受,然后写下自己在读完书后的感受。作者曹文轩说:“小说是用水的三个立体构架撑起。水具有三种功能: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水灾的破坏功能。”。著名作家张抗抗看过《天瓢》后说,雨的实用性就是灌溉洗涤功能,在小说里面就是情爱的灌溉,像河流一样始终在流动,小说也是将一切丑恶的东西都进行了唯美处理的过程。而水灾的破坏性起到预言警示的作用,告诉人们权利、仇恨的消亡以及历史的轮回。这是一部将灵魂和欲望浸润在雨中的佳作!评论家张颐武认为,曹文轩有能力将人性的欲望、斗争、事物的丑恶都通过奇异的手法转化为审美的对象,超越了中国唯美主义写作的传统方式,此书的细腻美可谓一场“美的爆炸”,如果以瓷器作比,《天瓢》便是没有“贼光”的青花瓷。看到这些评价,更增添了我对书中世界的好奇,愈发想赶紧走进书的世界里去看看到底水是怎样撑起这本书里的世界,看水如何去洗涤灵魂,看水又如何将一本书变成没有“贼光”的青花瓷。
带着所有的疑惑和好奇,就这样走进了书的世界。从第一章的“香蒲雨”到最后一章的“梧桐雨病雨”,我细细的品读着主人公杜元潮从五岁由一方棺木上从远处飘来,飘到油麻地,飘到了邱子东和程采芹的身边,品读着杜元潮在邱子东的欺辱下成长起来,品读着两小无猜的杜元潮和程采芹的情窦初开和被迫分离,到最后两人偷情与相伴一生的信条。直到最后杜元潮又在洪水中飘起,到最后的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的结束。当书中的世界一一展现在面前的时候,忽然就觉得世界上一切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书中并不显得那样的邪恶,那样的令人反感与不屑。似乎现实世界里所有肮脏难以忍受的东西在书中都是以一种美好的形态出现的。
《天瓢》中主要人物杜元潮.邱子东.和程采芹三人的形象鲜明,围绕三人发生的故事也成为书中主要讲述的内容。杜元潮一个从外乡飘来的孩子,从飘来后便在油麻地扎根生长下来,受尽屈辱的童年随着成长渐渐改变,成年长大后的杜元潮平和,正直,为人和蔼可亲,“从不欺负平常老百姓”。然而在工作中与邱子东的争斗却从未改变,两人从小争斗直至老年。书中通过对杜元潮成长经历,情感经历,官场经历,狱中经历,及出狱后作为一个普通人生活在油麻地的经历,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这一形象进行了描述,完美的展现了杜元潮的人物形象。对于杜元潮来讲,邱子东和程采芹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塑造杜元潮的人物形象而存在的 。他们虽然也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但从客观上来说,对于杜元潮,他们只是配角,尤其是邱子东。虽然作为配角在书中出现的邱子东,但也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充满着心计,但并没有杜元潮的豁达,他的成长是随着杜元潮的成长而展开的。同样,《天瓢》中出现的很多女性形象,以程采芹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多数是依附与男性形象而存在的,书中尽管给予了女性形象很多的描写,但他们大抵都没有具体的独立出来的形象,每一个女性鲜活的形象背后都映射出男性形象的阐述。
《天瓢》中出现了很多关于性的描写,无论是男女之间,还是动物之间,几乎每一章都会有关于性爱的描写,刚读到的时候有些不解,但完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回想起来,才发现所有关于性爱的描写都只是为了展现人物形象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的挣扎。唯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书中在描写性爱的时候似乎都是将女性放在比较低等的位置,没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描写男女之间的情爱。女性在书中的出现似乎是一种男性的发泄工具,这其实是不平等的。相对于男性而言,很多读者读来可能会充满着自信和愉悦,但对于很多的女性读者,他们难免感同身受,有一种受到歧视的感觉。这样说,并不是说书中就不应该出现情爱的很多描写,存在即是合理的,没有人有权利否定这种写法。换个角度来讲,就像《挪威的森林》里的很多的关于男女性爱的叙述,其目的不是展现男女之间情爱的欢悦,更多的是他更关注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和结合,从而在书中体现出作者要表现的情感和要呈现出的画面。在《天瓢》一书中很多情爱画面的出现,从艺术的观点来看,其实正是一种人类情感中最为朴素的美的呈现。况且书中通过优美的语言,加之周围环境的描写,很多情爱的画面,在书中看来并没有难么的荒淫无度,恰好成为了油麻地中最为真实的展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了油麻地人的真性情和人性美。
纵观小说,书中描写最精彩的应属于环境的描写。整本书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么多精致的描写,几乎每一段都可以画一幅精致的工笔重彩或者淡彩画。书的第一章这样写道:“大水汤汤。一口黑漆棺材,乌溜乌溜,光泽闪闪,从容不迫地在水面上漂流着。它的漂流,大概已经有一阵时间了,但此时还未漂入油麻地人的视野。宽大的棺盖上,清一色,落了一群白色的鸽子。黑底子衬着,犹如一团一团柔软的雪。它们安静地,或立着,或蹲着,转动着琥珀色的眼睛,不停地打量着四周。苍蓝的天底下,除了一线露出水面的黑色大堤,满眼是水,无边无际的大水。那大堤,像一条硕大无比的大鱼之脊,风起水晃之时,似乎还神气活现地在水中摇摆着向前缓缓游动。”这一段是对杜元潮死后棺材的描写,他活生生的将杜元潮棺材在大水后漂流在河中的情景展现出来,这样细致的描写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神秘感,让人带着疑问读下去,另一方面,当往下读的时候,才忽然间发现,杜元潮的棺材和小时候在棺木上飘来的情景竟是如此的相似。加之,作者对于白鸽,棺木,人们的表现,等一些具体的描述,读完这样一段文字的时候,闭上眼,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一幅唯美的画面,没有洪水的凶残,没有人情的险恶,有的只是仅仅展现在面前的 一幅完美画面。书中像这样的描写数不胜数,以至于当读完全书后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看一幅很长很长的民俗画。
《天瓢》这本书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它独到的境地。在小说的行文布局上,小说以洪水开头,以洪水结束,采用倒叙和首尾呼应的手法,在结构上遵循传统却又引人入胜。洪水中一片棺材板将5岁的杜元潮送到油麻地,而还是洪水把杜元潮的棺材从油麻地冲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又似乎留下了很多、很多。既完美地渲染出了凄美的基调,又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思考超出故事本身的人生问题。小说在线索设计上,其实从章节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小说是以雨为线索的,《天瓢》借助大自然一场场不同节奏、规模、形式、意蕴的雨,作为整个小说的幕布、见证,作为意象化的无言的存在,取代了传统的社会政治背景,为小说唯美主义的写法奠定了基础。《天瓢》全书除了主人公杜元潮以及采芹、邱子东外,还刻画了程瑶田(采芹父)、杜少岩(杜元潮父)、邱半村(邱子东的父亲)、艾绒(杜元潮妻)、以及李长望、范瞎子、二傻子、朱荻洼、朱小楼等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成熟地驾御了众多的角色,赋予了他们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不论在作品中的轻重程度如何,每个人物读起时都令读者觉得有血有肉、犹在眼前。曹文轩完全驾驭了各色的人物。这也成为小说的成功之处。
全书由内而外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思想。小说中的油麻地似乎是一个与外界联系不十分紧密的地方,又似乎是作者在刻意淡化那些风起云涌的年代。解放战争、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在书中或是含蓄而简短地带过,或是从微小的侧面来表现,即便像土改这样对小说故事产生巨大影响的变革,作者也不去分析他们的本身,而是直接关注人们在种种变迁下所做出的改变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这种描写下,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展现出浓郁的人性美。另外,小说没有直接或间接地谴责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似乎事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而不论当时他是否得到了表面的好处。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许多人生的是非问题,而最终却发现,有许多人,许多事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
美,是整部作品中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无论是从文字语言,还是从人物形象,或者是民风民俗,通观全篇,书中处处充满着美。《天瓢》中的美并不是一种凄惨的美,亦或是悲壮的美,他给人的美是一种安静祥和的美,一种属于心灵宁静出的美。
总的来说,《天瓢》是一本集浪漫与理性于一身的佳作。
由于文学审美水平的限制,对曹老师作品的解读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望老师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