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极端的人群》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08-30 19: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极端的人群》经典读后感有感

  《极端人群》是一本由(美) 桑斯坦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极端的人群》精选点评

  ●社会心理学牛刀小试的推演:群体极化与流瀑效应。二阶化多样性应该是群体内部沟通的充要条件

  ●是翻译原因么?难以下咽,草草读完。

  ●明显赶不上《乌合之众

  ●群体的极化,只是因为相互间有选择吸收印证,进而不断增强,就如同从一个小涡流最终变成飓风一样,极化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可以到的是,每一个重大变革都有群体极化的影子。但极化也具有惊人破坏力恐怖主义就是一例。社交网络的发展给极端主义前所未有温床,可是堵是堵不住的,疏导才是根本。 另外,我是不赞成社交网络化的,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每一个人化身成网络上一个经过包装选择的小头像,这种交流是虚无的。

  ●桑斯坦的例子发现有一些重复性,不过角度永远新鲜

  ●毁于排版和翻译

  ●翻译太差,有很多读不通句子

  ●欲知暴力活动是否会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先发言或者采取行动,以及人们私下持有的观点的分布情况

  ●翻译超级烂!影响阅读的程度了……书的结构清晰,有的观点并不赞同

  ●补打卡。请大注意,桑斯坦这本书本质上是拿来主义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他本人对群体极化理论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极端的人群》读后感(一):毁于排版和翻译

  这是我至今看过的排版最差的一本书,拿到时翻开的感觉就想直接丢进垃圾桶。字很大,字间距也很大,难道是为了让老人清楚吗???排版毫无讲究之处,唯一原则就是页数要多,我用word都比这排版排得好!

  书中写的最好的部分可能就是外皮上关于全书内容概括,其实看那几点就可以了,书真没必要读完,翻译得别扭之极,就连最后的作者致谢的话都不通畅,更不要说正文了。

  《极端的人群》读后感(二):网络和极化

  社会有不同意见正常的,然而现在很多人对持有相反意见者的对抗态比以前强烈的多。不只是网络放大了这种撕裂,而是由于我们错误方式使用网络才导致裂痕加深中最大问题在于“同温层”,网络时代我们和内容以在网上找到意气相投的网友,造成一种朋友很多的错觉,而且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兴趣或者价值观,于是渐渐令人觉得某些观点是正确的,主流的,忽略了其他想法立场。而当人群开始封闭讨论,也开会出现观点的极化。

  《极端的人群》读后感(三):我最怕那种只在一个小组里混、只读几个作家作品、像册里还都是重型武器的人

  题目这句话是malingcat老师说的,的确豆瓣很大程度上成了小众的天下,却也成了极端的发源地。阿北他们一直在避免这样的状态持续下去, 虽然有阿尔法城这么美好的愿景,虽然有小站这么成功的基础,可是目前看来的确是很不够,只希望我们在豆瓣生活的方式能更加接近我们的现实,也让我们所有不同性格的人能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书摘:

  许多时候,一群人最终考虑和做的事情是群体成员在单独的情况下本来绝不会考虑和做的。

  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们尤其可能会走极端。当这种群体中出现指挥群体做什么、让群体成员承担某些社会角色的权威人士的时候,很坏的事情就可能发生。

  由具有相同想法的人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的孤立的小群体,会因为它们的自我隔离而更加急剧地走向暴力倾向。

  政治极端主义往往是群体极化的产物。社会隔离是造成极化的一项有用的工具。

  如果人们被告知,自己在某个群体中具有明确的成员身份——天主教徒、犹太人、爱尔兰人、俄罗斯人、民主党人、保守派等——他们就不太可能会认真听取身份标明有所不同的人们的意见。

  关于群体行为的三个比喻:回音室、同嗜性、流瀑

  社会流瀑效应 Social cascades:当流瀑发生时,信念和观点从一些人那里传播到另一些人,以致许多人不是依靠自己实际所知,而是依靠(自己认为)别人持有什么想法。这种信念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人们不是依靠自己的私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所信任的别人做出的判断(参见股市和房市,流瀑效应也称为灌输轮)

  说深了的话,协商民主、峰会什么,不都是不欢而散么?

  协商民主是要有限定的:我们需要具体规定协商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对其加以赞美。一项协商制度如果包含不同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它就方法、信息和立场而言具有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就可能会运转顺利。

  归根结底,认知的多样性至关重要,“社会会得益于二阶多样性”

  说到底,我们太想肯定自己,我们又太想取悦他人了。

  《极端的人群》读后感(四):先验偏见+流瀑效应+信息与权威

  几年前看过乌合之众,觉得人群的心理研究很有意思,所以在书摊上看到这本书时,忍不住买了回来。

  虽然感觉翻译得不是特别好,但总体说来该书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这里只举几个点:

  首先先验的偏见,我觉得不仅适用于人群,对于单个人其实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翻唱不如原唱,我们在与别人讨论前,如果心里就有某个趋势,在与跟我们持相反意见的人讨论时,我们容易趋向于极化,而不是通过讨论使双方向折中方向行驶,我们很有可能是排斥对方的意见,或者把对方的信息视为假象(如果信息不是特别有权威的情况下)

  至于产生极化的原因,有可能是单纯的对与持相反意见的人的反感,面子思想。当持两种观点的人群进行讨论时,结果可能是两种极端人群的出现,我们总是乐于听取我们想听到的观点,从而验证自我的正确性,从中得到满足。

  其次是流瀑效应,这个效应很有意思,而且可以在团队合作中进行运用。所谓流瀑效应是指,一部分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又有一些人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第二批表达的人因为听取了第一部分的人的论据,就有可能隐藏自己的观点,而跟随第一部分人的判断,然后是第三批人,因为看到前面的人都持有了某种观点,从心理上可能会自我否决从而屈服去前面的人的观点,一直传播下去,最后群体得到的观点很有可能是基于第一批人的观点。在团队合作中,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现象?

  信息与权威,群体在作讨论时,只有当信息足够权威时,人们平均判断正确率在50%以上时,人们才有可能得到比较明智的判断。否则,很多信息将被视为无效等等。

  极化其实并非全然是不好的,但大多数极化都不太好,因此要考虑三种避免极化的方法:

  1. 考虑传统主义,经验法则;

  2. 考虑后果,问结果是什么,分析决策成本;

  3. 制约与均衡,在团队中采取均衡的制度,避免极化。

  《极端的人群》读后感(五):《极端的人群》读后感:人都是非理智的,会受到群体倾向的影响。

  观点:

  1、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持有支持或者反对的立场,那么,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永远没有办法客观中立。

  2、恐怖主义并不是由某人领导发生的,而是群体的自发行为。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群体极化,从而造成暴力的结果。

  3、当人们身处由持相同观点的人组成的群体当中的时候,他们尤其可能会走极端。

  因为:

  ①人们感觉到某种因素所带来的团结,不同意见就会被抑制。

  ②抱有偏见的同化。人们希望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因此在相同观点组成的人的群体中,这种观点会符合人们的预期,人们会更倾向于相信这种观点,会寻找支持这个观点的材料佐证自己是“正确的”。这个时候提出相反的观点,他们会觉得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反而再次加深坚定他们的观点。即便他们原有的观点是错误的,在读到矫正性的材料之后,这种矫正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们感到愤怒,人们不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反而会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

  4、人都是非理智的,会受到群体倾向的影响。

  因为:

  ①临界点

  临界点很低的人,容易被其他的观点所影响。当临界点很低的人被影响变成支持A观点的人之后,原本临界点稍高的人,就会重新变成新的临界点很低的人。事情发展的顺序是,具有暴力倾向的人们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接着是临界点很低的人,然后才是临界点稍高的人们,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朝着暴力活动方向发展的某种流瀑效应。

  ②权威和服从

  如果一个人代表着权威的立场,你会更倾向于去接受和信任他告诉你的观点。

  ③社会流瀑效应

  处于流瀑之中的人们没有披露自己私下掌握的信息。后面的每个人学着前面的人的样子做。如果人们这样做,他们最终就可能朝着十分偏激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

  在名誉流瀑中,人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者什么可能是正确的,但他们仍然采取从众行为,以保持别人的好感。当“政治上的正确性”迫使人们显著地向左转或者向右转的时候,一般就牵涉到流瀑效应。

  但是,群体的极端也不总是坏的。也会有好的影响。

  ①二阶多样性。 如果人们与志趣相投的其他人进行交流,他们的活力就比较可能会被激发起来。而如果他们的活力比较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可能会变得很活跃。

  ②小圈子。出于各种原因不便在公众表达的观点,在小圈子可以得以表达。从这方面看,小圈子是有益的。但是小圈子同时又存在一种严重的危害,就是极端反向的群体极化。

  ③制约与均衡。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知道的道理:

  1、要尝试去跟立场不同的人多做交流,避免只跟立场相同的人交流,从而变成极端的群体。

  2、即便是权威传达的信息,也要先打个问号。

  3、你有勇气在社会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吗?勇敢的告诉前面一个传达信息的人,你是错的,我认为是XXX是对的。不为了保持他人好感而采取从众行为。

  4、尊重任何人拥有不同的立场,不迫使他人和你有相同的“政治正确”。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极端的人群》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