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恒之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08-18 23:0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恒之间读后感锦集

  《永恒之间》是一本由李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3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之间》读后感(一):因为有意义,所以永恒

一个真正重要的人,不会因为离开人世而退出历史篇章。就像臧克所写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没有见过生命时间长度无限的人,但是生命的传承度无限的人却大有人在,在诗歌史上,更是如此。通过鬼才李炜的《永恒之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我们到了那些著名诗人然其中不乏被忽视的诗人,被忽视不是他们的问题,这是历史的选择,但是他们最终被发现说明历史也没有放弃他们。

本书的写作方式特别,我们看过的历史一般按照历史的发展脉络叙述,但是该书是按照倒叙的方式进行叙述,分别是从新(二十世纪法国)、私(十九世纪美国)、名(普希金时期俄国)、哲(歌德时期德国)、戏(莎士比亚时期英国)、学(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译(中世纪波斯和阿拉伯)、才(古罗马和希腊化时代)和传(古希腊)几个部分进行介绍。我们从书中的目录可以看出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有一个或者多个的代表人物文章结构颇有特点,这正能够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对于很多不熟悉这些诗歌史上的任务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很好的培养自己文学素养书籍

既然是诗歌史,那么肯定离不开那些优美的诗歌,在这部书中,你可以欣赏来自各个时代的,多个国家的诗歌,这些诗歌有的确实很有名,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偏小众的诗歌,无论怎样,诗歌是这本书的精髓,也是我们需要花时间去认真研究的。总之,这是一本偏文艺的书籍,需要我们花较长的时间去理解,去体会

因为有意义,所以永恒,永恒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的,或者说其中的内核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是来自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国家的诗歌,成为了经典,就会一直是经典。经典的诗歌就是这样的,经典的诗人亦是如此,们和他们都是永恒的。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费劲心力构造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这样是对于自己负责,也是对于读者负责。很有幸遇到了这本书,而且是作者李炜老师的签名本,内异常开心,对于西方诗歌,我就读这本书了。

  《永恒之间》读后感(二):以灵气文字书写西方诗歌史

这是一部内容非常充实丰富的西方诗歌史,值得一读再读。作者之所以命名本书为“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是因为它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各位诗人,而是别出心裁使用了倒序。因为作者认为时间线就意味着一种“持续的发展和进化”,但是这在诗歌发展中并不适用,没有哪个人能说二十一世纪的古典音乐超过了贝多芬和莫扎特,或者说“当代意大利艺术比文艺复兴时期更精致”。这一点发人深思。

本书的作者李炜从十五岁起就留美学习英语、法语,后又在芝加哥大学、纽约大学等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及德意等欧洲小语种。他所精通的不仅是诗歌,还有语言及翻译。他的语言很有特色。是诗一般的文字。他很少在一句话中使用长定语,因此读起来有音乐感和跳跃感。而且其中不乏幽默和叛逆。总之给严肃的诗歌史增添了不少生机。

这部作品选取了十个诗歌发展时期及十位诗人,其中有热门的也有冷门的,包括普希金、马洛、狄金森、鲁米等。不仅是诗歌史,也是诗人传记。其中从每一位诗人的解说中又发散出去,联系到更多的同时代诗人。因此知识量非常庞大。比如作者写到狄金森时,又同时介绍了受到狄金森崇拜的诗人布朗宁夫人及艾略特,以及与狄金森相对照的女诗人里奇和罗塞蒂等。此外作者还用生动的笔触解释了狄金森为什么最爱使用破折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译”这一章节。作者从鲁米的诗歌翻译,以及庞德译李白诗等例子与读者一起探讨了有关翻译的事。其中提到Frost的挖苦之言:“所谓诗,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丧失的东西”。以及塞万提斯曾这样比喻:“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好比从反面看佛兰德壁毯,虽然人像可见,但针线太多,使得轮廓模糊不清,而且也没有正面那般光滑鲜艳。”作者在最后的“序”中也提到诗歌翻译的困难。他在翻译文中诗歌时很多都是找到原语言的版本而并非英语版本来翻译,力求还原诗歌本来面貌。但是诗歌翻译确实是个难题,由于各种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译后的诗歌韵味会损失不少。作者在这方面给了很多启发。

最后引用作者李炜在序言中说的那句:“真正不朽的,并不是诗歌,更不是诗人,而是读诗的人。”多读诗歌吧,优美的,哀伤的,热情洋溢的,波澜壮阔的……

  《永恒之间》读后感(三):《永恒之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读史读出了看剧的欲罢不能感!

  

在我印象中,一谈到各种“史”,它们都是一本正经、有条不紊地从某个年代开始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充满了权威感,当然读着读着,我也要顽强抵抗不断袭来的瞌睡感。

然而,被称为“华语创作界的孤岛”李炜老师的《永恒之间——一部与时间作对的西方诗歌史》虽然题目落脚在诗歌史,却让我从中读出了小说的感觉,别具一格,耳目一新。

这样一部另类的诗歌史,就像书腰所说,是由诗人各自的命运连缀而成。而诗人的命运在李炜老师的笔下,仿佛一幕幕鲜活的戏剧,让诗歌史摆脱了教科书式的说教,更具艺术性。

首先,在谋篇布局和文章的结构上,作者就像以《永恒之间》为题设立了一个总体的大框架,下设十幕故事,分别命名为战、新、私、名、哲、戏、学、泽、才、传、序。

单单从这十个简练的题目来看,我完全猜测不到作者的意图和篇章的内容,好奇心一寸一寸地冒出来。

是不是还发现有些奇怪的地方?没错,作者还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大彩蛋。全书并没有中规中矩地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这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来说,还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小恶作剧”。

其次,每个篇章的写作风格各异。

作者所串连的这些诗人,无论性格、风格或者处境都有差异,于是每个人的命运便大相径庭。

所以作者并没有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描述所有诗人,而是根据诗人的特征来调整写作风格。

比如说狄金森,作者每个小节都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就像在讲述一个古老的童话故事。故事中有一个隐居的女诗人,无形中让狄金森的生平更添神秘色彩。

而且每一个“很久很久以前”,都可以让读者窥探到狄金森的多面性。

她喜欢穿一袭白衣,弃绝社交,独自隐居,通过邮政信件与笔友交流;爱是她诗歌题材的重心,清新又别致;她沉迷于死亡,写出的死亡诗俏皮幽默,不同凡响;她的个性和作品独树一帜,展现了难以驯服的叛逆姿态;还有她诗歌中无处不在的万能破折号……

就在作者一遍遍地重复“很久很久以前”的过程中,我们对狄金森的生平乃至作品都有了更全面的理解。这些理解并非人云亦云地评论,而是聚焦诗人本身,再做延申。

作者的文笔时而幽默试而饱含深情,每一个篇章都带来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诗人,作者仍然会给你带来新的发现和思考,有种脑洞大开眼前一亮的通透。

同时,以诗人为主体的讲述方式不仅立体全面,而且通过诗人之间的种种关联,还可以编织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比简单粗暴地罗列时代背景更容易让读者愉快地接受,更有趣味性。

《永恒之间》通过创新的写作方式,展示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西方诗歌史。这么灵动洒脱的写作方式,想必也和李炜老师从15岁开始便在国外求学和生活有关,对西方文化更加熟悉,写起来也更加自如,不拘一格。

强烈推荐!

  《永恒之间》读后感(四):用十个字讲述的诗歌史

  

关于《永恒之间》的副书名,我和李炜曾有过一番讨论。“西方诗歌史”的定义在我看来太严肃、太宏大,正襟危坐的五个字会把读者引向歧途,让他们误以为《永恒之间》也是那类先搭好框架,再往里填充诗人和诗作的文学史论著。李炜的文字天生反骨,驱逐一切晦涩的理论和固化的形式,完备的架构与系统化的表述从来不是他在意的问题,自然也就不适合让这本书戴上一顶学院派的帽子。我更倾向于把《永恒之间》理解为一部诗人列传,因为李炜关于诗歌、关于文学的所有思考,都是围绕具体的诗人展开的。而且,他太擅长书写命运了,无论是受到“时光的屠戮”而已然面目模糊的古人,还是挣扎于现代战争中的近人,都在他的笔下出神入化地活着,让人揪心,惹人叹息,引人感慨。

然而李炜并不希望被人视为传记作家,他有他的野心。每一章里遴选出的主角,未必是诗歌史上声名最为卓著、命运最为坎坷、后世最为膜拜的那些人,但必定在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诗歌生态中具备特殊的意义,标志着审美进程中的某种波动或转向。借用他描写阿波利奈尔的句子,这些人“就像自行车的轮毂那样,联结着所有辐条”。“辐条”里自然包括他们继承过的前人、交往过的同辈和影响过的后人。他们并非简单登场,而是承担着照亮一大片区域、晕开一整幅图景的任务。将这些图景连缀起来,西方诗歌三千年的历程便有了整体的呈现。这是李炜在整本书的结构里寄托的深意,他当然希望读者能从副书名的提示中发现它。

也许李炜考虑到会有读者产生与我同样的困惑,在最后交稿的序言里,他对自己这部诗歌史与通常的文学史著作之间的区别作了交代:“我认为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甚至一个细节的特写,要比那些仅关注全局、只在乎群体的‘年鉴学派’提供的远景,更能照亮历史。从外太空看长城,再怎么努力也只能看到一条细线。如果通过一块砖头来描写长城,岂不更有意义?单凭这块砖头的制造过程及最终位置,几乎就能说明整座建筑的来龙去脉。”没错,李炜把他挑出的每一块砖头都写透了,从烧制时火焰的姿态,到岁月在它们的裂隙里留下的信息。

除了微观与宏观的视角之分,《永恒之间》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悍然采用的倒叙模式。开篇即进入20世纪战火纷飞的西班牙,历经四五百页的跋涉后,才能见到身裹长袍的奥维德和被画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酒壶上的萨福。这种“与时间作对”的编排当然符合李炜对于恶作剧的一贯爱好,但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文学观。通常的历史叙述所采用的正向时间线,“暗示了持续的发展和进化”,让人“把历史看作一场通向启蒙甚至自我完善的长征”,但在李炜看来,至少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进步全然出于臆想,实际并不存在。逆向的时间线有意消解这种虚妄的进步感,希望让人在阅读中领会,“所有艺术在本质上是平等的”。于是在这本书里,美国小镇上的狄金森写下“死神是一个灵敏的求婚者/最终总会赢得芳心——”的许久之后,普希金才跌落在自己的大衣上,看着鲜血染红涅瓦河边的雪地。诗性的感伤,在时间的倒退中升腾。

至于李炜为什么在三千年里选出这十个节点,让它们负责串起整部西方诗歌史,他倒是从未解释过。我猜想,是因为这十个节点不仅容纳了足够密度的天才诗人与诗作,它们还恰好牵扯出李炜所关切的一些主题,一些触及诗歌或文学本质的问题。属于巴列霍、洛尔迦、乌纳穆诺、马查多和聂鲁达等人的那一章,探讨战争(政治)对诗歌的巨大影响,表达“对所有那些被战争夺取了性命、毁掉了人生、改变了作品的诗人的怜悯”。属于阿波利奈尔和巴黎先锋派们的那一章,引出每一个时代都会面对的问题:文艺的创新。通过狄金森,揭示诗人的个人生活与其创作间的关系,勾画诗人先认识自己进而认识周围世界的路径。借助普希金,书写诗人成为“名誉的奴隶”之后的命运,为天才往往被无比庸俗地意外摧毁而愤怒。属于荷尔德林的那一章,让诗歌与哲学同场竞技,并最终证明它们背道而驰。属于马洛的那一章,记录了职业作家取代有闲阶层的时代,市场因素所引发的文学变革。属于彼特拉克的那一章,是一场发生在意大利的“文言”与“白话”之争,触及雅与俗、新与旧的命题。关于鲁米、海亚姆的那一章,探讨诗歌究竟是否可译,或者说,诗歌究竟应该如何翻译。奥维德亮相,引出诗人如何丧命于自身才华的故事。萨福登场,梳理只剩下断章残句的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

这一连串的归纳,远不如李炜自己的陈述来得精练,他只给出了十个字:战、新、私、名、哲、戏、学、译、才、传,然后把它们分别放在倒计时的10个数字边上,构成了这本书的目录。

至于与正文同样精彩的那篇序言,应该是我印象中李炜写过的最温柔的文字。李炜在整部历史行将结束的时候,放下一切戏谑、调侃甚至毒舌的冲动,转身面向读者,将全书最伟大的角色赋予他们:“诗歌——以及所有其他艺术形式——仅存在于接触它的那些人心中。这群人,而不是作者本人,才是‘审美行为’真正的负责人。他们通过体验、理解和鉴赏,让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曲‘活过来’,赋予它们价值和存在意义……换言之,真正不朽的,并不是诗歌,更不是诗人,而是读诗的人。”

  《永恒之间》读后感(五):既是诗歌的历史,也是西方诗人们的人生与精神历程

如果要说到语言的美妙和韵律,那么各个国家的诗歌作品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各种语言的诗歌都富含了那种语言的精华和美感。

我曾经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想为他寻找一些关于诗歌的启蒙书籍。发现北岛在《孩子们的诗》中曾经说到。他看到自己的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老师推荐让他们阅读的诗歌,觉得中国的孩子们,甚至老师们都并不知道什么才是优秀的诗歌。所以他编辑了一本给孩子的诗歌欣赏作品。

我在带孩子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了非常多优秀的诗人。比如说佩索阿,普希金,荷尔德林等等。即使翻译成中文,他们诗歌的意境也非常的丰富磅礴。但是关于诗人的介绍就非常的简单。因为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只是大概列了一下诗人的国籍和代表作,而这本《永恒之间》则满足了我对于诗人生平经历的一些好奇。

这本《永恒之间》看上去是写了诗歌的历史,实际上可以说是一本各位诗人的各国诗人们的人生与精神历程。

作者李炜对于每个诗人的生平历史背景,性格都非常的了解。所以你在这本《永恒之间》之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些诗人所处年代对于他们自身诗歌风格的影响,你也可以感受到诗人本身的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

其中包括诗人身边的一些人也非常有趣。我非常喜欢巴列霍那个遗孀,她曾经在巴列霍死后多年为他守寡,并且积极地推广他的作品。可以说巴列霍生前的名气并不如他生后的名字大,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位遗孀不遗余力地推广 着当巴列霍的作品。

书里面记录了一个小片段,有一位诗人开玩笑说巴列霍曾经在生前欠了他钱,遗孀就愤怒地站起身,把钱扔到他的脸上,说:你这混账!巴列霍有债必偿!可以说描写得相当的生动了。

李炜文笔极佳,虽然《永恒之间》写了一些桥段,因为某些原因,我有些看不懂,但是也不影响我能够感觉到文字的优美和丰富性,并且阅读起来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并不因为事件的复杂性而显得晦涩。

这本书按照时间分为几部分。李炜是按照时间的逆向顺序排列的。所以你可以看到,书开始的时候就是非常壮丽的 西班牙内战。内战中的西班牙诗人不仅拥有极高的文学才华,对于社会的一些进程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李炜在每个桥段之间都会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主题,比如说第一章用的一句西班牙语的“死神万岁!”所以即使作者在阐述诗人生平的时候,线头拉得再远,也可以及时地把它收回来。这显示出李炜的对于文字结构,文学写作技巧 的极佳掌控力。

我个人非常喜欢李炜的文笔,让人看起来觉得不明觉厉。我也非常喜欢《永恒之间》中诗歌的翻译文字。要知道对于各个国家的诗歌来说,能够保持其中的含义,还能保持其中的韵律,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是极为不容易的,但是这本书做到了。

我和孩子一起看的那本国外诗歌,都是由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的。这本《永恒之间》的文字翻译,我感觉不输那几位著名的翻译家,可以说,做到了信达雅。

看完这本《永恒之间》之后,再去跟儿子一起读《给孩子的诗》,会让我觉得对于这些诗作所透露出来的情怀,更加的了解深入了一些。所以等孩子大了一些,我觉得可以和孩子一起看这本《永恒之间》,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恒之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