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世界名画一厘米》是一本由机械工业出版社著作,59出版的148图书,本书定价:线装,页数:2020-4-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读后感(一):它为我们打开了通向一个新的、光明的、神秘的绘画世界的大门。这个世界就像太空的深处,在那里,艺术杰作和他们的创造者的命运像星星一样闪耀
了解世界名画以及名画中的创作秘密,一本书拉进你与艺术的距离!
本书收集了大量世界名画高清作品,将名画细节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知道一幅画的细节,而细节往往藏着很多艺术家创作时的秘密。
本书中还藏有一个彩蛋,扫码书中明信片二维码,可以获得上万幅高清名作电子版,让艺术爱好者大饱眼福,同时部分作品作者以音频的形式送给读者。
在阅读被定义为艺术史或美术欣赏这类书籍时,读者很容易被庞大的信息量和知识点所淹没。
试着想一想,是不是在刚接触世界名画解析这一类书籍的时候,细细一遍读下来只记得住达芬奇、拉斐尔又或者米开朗基罗这样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及作品?另外尽管记得住人名,但对于画作的宗教故事、文化背景、元素所代表的特定含义往往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例如,我们在阅读《油画的发展与创作技法研究》时,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打破了中世纪的神秘主义观念,强调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性的全面发展,称为“人文主义”
提倡人性,反抗神性,以人权反抗神权,以现世主义反抗来世主义,以情感解放反抗禁欲主义,以求知欲望反抗迷信盲从。”
读时觉得有深度的文字值得反复阅读和回味,但对于一个刚对艺术领域充满好奇和热情的新鲜分子来说,反而可能觉得枯燥而失去耐心读下去。
因此,对于这样的阅读群体来说,书的趣味性和易读性就变得很重要。《离世界名画一厘米》就具备这2个特点。
先从书籍装帧这个角度来说,刚拿到书看到封面的字体设计时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一本被定义为美术赏析的书籍会用这样的幼稚字体,显得整本书缺少一种高级美感,接着翻开内页里面的内文排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是整齐的排版,而是会用上加粗字体或者用有颜色的字体重点标出一些主题句。
当翻开书正式进入阅读状态,看到编著者的身份时,反而就能理解这本书的字体运用和排版设计了。
这本书的编著者是齐晓晶,她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儿童中心油画课专题导师,这样的身份与头衔,结合这样的设计与排版,这本书的群体定位非常明显:这是一本适合启蒙青少年和艺术新鲜分子的读书,就像编著者在后记里所说的那样,整本书都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带你轻松的认识名作、了解名作。
讲故事是这本书的基调,但如何讲故事就牵涉到语言基调,看一下在《离世界名画一厘米》一书中的语言风格更接近于平易近人的网络语言。
如在离《基督受洗一厘米》这一篇章中,描述韦罗基奥“他原本是个金匠,后来在美弟奇家族的资助下,他的工作范围变得极其广泛,从装饰工艺品和乐器的制作,到教堂的吊钟和大理石水盘······甚至连装填在大炮里的火药,都在他的业务范围之内。”
其中“不会制造金器的制作家不是一个好的画家,说的就是韦罗基奥”。就是典型的网络语言,这种类型的语言风格在这本书中会经常出现,如,书中说韦罗基奥是达·芬奇的老师,那么问题来了,书中提出“传说当年有一个老师让达·芬奇画鸡蛋,韦罗基奥做过这个事情吗?”书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事情,而是讲了一个达·芬奇为韦罗基奥救场的故事,说是韦罗基奥在为教堂画一幅名叫《基督受洗》的祭坛画时局部一直没有完成,“教堂限定他必须在复活节完成,否则罚款。”这可急坏了韦罗基奥,“眼看只有7天的时间了,可韦罗基奥却高烧迟迟不退,万般无奈之下,他请爱徒达·芬奇来完成。”
故事的结局就是,这幅祭坛画中出现了两个小天使,其中一个是韦罗基奥绘制的,另一个就是达·芬奇,而韦罗基奥看了达·芬奇画的这个天使之后,深切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远不如这个徒弟,从此他再也没有画过一幅作品。
最后,编著者再回到了之前提出的问题:“韦罗基奥到底有没有教过达·芬奇画鸡蛋呢?”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很容易让人产生沉浸式的体验,青少年读者或者是刚接触世界名画的艺术爱好者可以很快的记住几个关键关系:达·芬奇的老师是韦罗基奥,他们一起画了《基督受洗》。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读者可以在轻松的阅读中刻画出对名作的基本理解,也可以在动人的情节中感受世界大师的天才式的孤独与造诣。
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创世纪》时世界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但是米开朗基罗作为一名雕塑家是怎么创作出这样震撼的画作呢?
编著者揭开了这个背后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描述会让读者为之动容,从而会因为故事对米开朗基罗产生自发而由衷的敬意,并产生一种想要了解他更多的想法。
这就是《离世界名画一厘米》的成功之处,通过讲故事让你离世界名画的距离近了一厘米,而这走近的一厘米却让读者忍不住想要去探索、去了解更有深度的艺术历史和艺术世界。
全书读完时间一天半,不过能留下多少空间让读者再花时间去探索,就取决于读者自己了。
《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读后感(三):《离世界名画一厘米》| 消费艺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4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评价人数不足20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齐晓晶的《离世界名画一厘米》收录了西方美术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十六幅作品,介绍的画家包括文艺复兴的领路人乔托、文艺复兴三杰、德国的丟勒、荷尔拜因及荷兰画派的伦勃朗等等。 全书内容集中在两方面:解释画面内容背后的故事和介绍画家生平鲜为人知的轶事。迅速看完之后,我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就像是你听完循环歌单里“一人一首成名曲”的所有曲目,有些歌你甚至已经会哼唱,精神却依旧疲乏空洞。 过去有一段时间,我特别迷恋艺术话题,一边忙着奔走于博物院、美术馆,一边在图书馆啃完了厚厚的《艺术鉴赏》。那时候,我选修的课是《西方美术欣赏》,我的伞是梵高的《星空》,我的衣橱里有大都会博物馆联名莫奈的吊带衫,我的收藏夹里还有蒋勋、陈丹青的纪录片,我甚至被公众号里的卢浮宫吸引,想要亲眼一睹风采…… 如同消费主义,艺术毫无防备地挟持了我。 我不敢在没有深入了解参展艺术家之前踏入展馆,不敢直视私人美术馆里讲解员的眼睛,不敢对墙上的作品发表任何见解,我行尸走肉般经过宏伟的展厅,一似噤声的贼。总而言之,没有人会对一个参观养猪场却不懂得饲养技术的青年表示鄙夷,却总有人对美术馆游荡的外行议论纷纷,这就是可笑的地方。 如今我终于认识到,也许对于画家来说,艺术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不艺术会死”的灵魂支撑,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却并非云端圣物,而是地里的种子,一如宗教、文学,只是一种可由人选择获得与否的知识。 对每一幅名画的背景和画家生平了如指掌的人,或许不一定能体会到心灵的震颤,体会到时间河流的逆向冲击,也不一定能体会到“美”本身,带来的简单、纯粹、真诚的快感。因为艺术家,艺术流派,背景、经历、思想、地位……早已织成一张大网,将一种名为“直观感受”的东西束缚其中。对那些人来说,艺术素养很大很大,艺术很小很小,知识很重很重,感受很轻很轻。 这般趋势下,镀金的艺术哪怕沦为商品,他们依旧对它敬若神明。 就像手头这本《离世界名画一厘米》,其内容既不在于对特定美学作品的分析,亦非传统教育类书目对艺术的理论论述,更无法达到像德里达笔下,对“绘画”和“真理”的严厉诘问——从形而上学到艺术哲学,从古典美学到当代艺术实践进行的哲学性建构。 作者这种简单地将脍炙人口的名画作品和进行背景解释和画派整合,并加入画家的奇闻轶事进行补缀的写法,让我想起了欧洲曾风靡一时的金句语录 和当下流行的许多金句APP这些随着“倦怠社会”应运而生的产物,除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激活浅层读者一瞬间的阅读兴趣,为人们留下茶余饭后的谈资外,没有内在价值。
波蒂切利 春 15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 乌菲兹宫藏从内容上看,作者对于名画内涵的解读浅尝辄止,举个例子,仅是波提切利《春》的寓意,从阿尔贝蒂开始,至今也没有定论,作者却一味认定这是对贵族新婚妇女的训诫;检视选材,作者也只是选择《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宫娥》《夜巡》,这些脍炙人口的名画作为书写对象,又难免让人觉得有“kitsch”(注1)嫌疑。 就像许多人那样,读历史,我更喜欢看“对抗性历史”、“另一个历史”。这些与“官方历史”相对抗的历史,往往由被压制的一方或少数派创造出来,或为趣味的承载者,或为空白的填充者,或为正统的批判者。 那么,当我拿到一本装帧精美的艺术书籍,期待看到洋溢着作者思想光辉的“另一种艺术解读”,却发现只是一本被大幅删减的名画介绍书,阅读过程简单到几乎不用思考,未免是有些失望的。 注1:十九世纪下半叶德国慕尼黑的艺术品市场,“kitsch”(媚俗)是流行于艺术品与商人之间的行话,用来区分市场上两种不同性质的艺术作品:一是被称为“画作”的真正非凡的艺术品,而与之相对的则是被嗤之为“kitsch”的作品,毫无艺术价值却符合大众审美。
《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读后感(四):艺术应该如何理解?三分钟带你理解名画背后的世界
《蒙娜丽莎》达·芬奇艺术是什么?
几年前的我,还对那些被称颂为艺术的东西敬而远之,对那些莫名其妙的音乐与画作敬而远之;如今的我,渐渐开始明白,艺术,只是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
所有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
让人舒服、让人喜悦、让人向往、让人追忆,亦或者让人感悟。
《雅典学院》拉斐尔在阅读《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这本书,作者齐晓晶更是告诉我,艺术,其实是一个个讲述给人们听的故事。
画家与作家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用文字来表达故事,一个用线条与颜料来表达故事。
故事可以浅显易懂,也可以深奥晦涩,就如同不同风格的画作一般。不该以古非今,或者以今非古。
在《离世界名画一厘米》一书中,作者齐晓晶细致讲解了从文艺复兴到巴洛克艺术时期一共十五张名画的故事,仔细分析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画这个,他想要表达什么。
书中没有让平常人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作者对画作中细节的讲述,让读者对这些名画更加深了一番印象,对它们背后的故事再难忘怀。
齐晓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青少年美术馆特聘专家,马蒂尼美术馆艺术顾问。另著有《原来你是这样的艺术家》。
说起来,《离世界名画一厘米》中的许多画作,我之前已经在不同地方中都见过了,而且大多不止一次,但阅读本书,我仍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波提切利所画《春》一篇中,中间是爱神维纳斯,因为这幅画作,是为一场政治婚姻而作的贺礼。
画作的委托者,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望的家族——美第奇家族之首洛伦佐。他的侄子,将要迎娶一个敌对家族的女儿。
图的右边讲述的是风神与克罗莉丝的故事,并且在一张画面上,作者极为细致巧妙地表现了克罗莉丝日后的模样——花神芙洛拉。两人一开始的关系可能并不融洽,但是日子久了,芙洛拉还是有了幸福的样子。
“波提切利用这种表现方式,来安慰忐忑不安的年轻新娘,祝愿他们的婚姻最终会幸福美满。”
波提切利《春》而画面的左侧,是众神信使墨丘利和美惠三姐妹。
信使墨丘利手拿神杖指向天空方向,可能是在驱散乌云,也可能是向众树传达春天的讯息。
而美惠三姐妹,穿着轻薄的纱衣起舞,表现了一种极为美丽的动态画面,喜悦欢愉的主题。
画面的最上方,则是蒙着眼睛的小爱神丘比特,他的箭头,指向美惠三姐妹。象征着爱情的到来,尽管这样的爱情之箭目前还是一种茫然的状态。但相信,结局还是值得期待的。
《宫娥》委拉斯凯兹在《离世界名画一厘米》一书中,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向读者介绍了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
艺术并不遥远,正相反,比起浩瀚如烟的史料文献,比起晦涩难懂的哲理巨著,它通常会以更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用丰富的修辞打造令人印象深刻的世界,那么,绘画艺术则是用细腻的线条和色彩明暗的变化来呈现作者心中所思所想。
《蒙娜丽莎》是人的复杂,《雅典学院》是真理的求索,《宫娥》则是表现小公主的纯真活泼。
艺术,是一种思想的表达。
而这种思想,常常又是在故事的触动之下产生的。
所以,读懂了名画背后的故事,也就明白了它为何成为艺术——艺术,归根结底是希望人能变得更好。
艺术想要表达的无非三种,或是真实,或是善意,或是美好。
《离世界名画一厘米》读后感(五):画中世界,画外玄机(上)
文| 伊达政宗疯了 【本文会同步发布到全网,公众号&全网唯一ID:墩蛋探险记】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关注过艺术,它无处不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有少数人执着于探究事物背后的美感,就像只有少数人有机会离世界名画一厘米——
而手上的这本书就给了我这样的机会。
《离世界名画一厘米》,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艺术时期的16幅代表名画,用独特的微观视角,讲述了这些画诞生的时代背景,艺术家生平,画家创作的意图与画中藏着的秘密。随书附赠的名画卡片很有设计感,值得收藏!
画作:Kiss of Judas
画师:Giotto/乔托
创作时间:1305年左右
收藏地:意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创作形式:湿壁画
提起乔托,普通人可能不了解。大家都知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知道文艺复兴三杰,却不知道第一个举起文艺复兴这面大旗的人——乔托。
《犹大之吻》的画作内容取材自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最后的晚餐”,餐桌上的这一幕被后人反复描绘,一时间成为“西方最有名的饭局”。这其中,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
《最后的晚餐》gif图等等。这跟《犹大之吻》有什么关系?
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就从这里启程了。大家都知道《最后的晚餐》中紧握钱袋子的人就是犹大,是他出卖了耶稣。却不知这画只是耶稣说完“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之后,门徒的第一反应的定格。后续的故事是,犹大发现直接暴露了,提前溜走,立即为一队兵引路捉拿耶稣。犹大定下暗号:
我亲吻谁,谁就是耶稣。
来到克西马尼园,犹大快步走向前抱住耶稣亲吻,耶稣瞬间被包围,气氛十分紧张。乔托的《犹大之吻》,就是描绘了这一场面的定格。
顺便提一句,在西方,亲吻作为见面礼是用来表示友好,但是犹大却用这样亲密的行为,来置对方于死地。人们不仅恨透这个吻、恨透了犹大,连这个犹大衣服上面积最大的“黄色”也成了犹大的代表,被一起嫌弃了。这股“yellow”风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并传到了中国,代表皇室特权的“黄色”也变了低俗色情的代名词……
《犹大之吻》02 离《维纳斯的诞生》一厘米
画作: La Nascita di Venere/The Birth of Venus
画师:Sandro Botticelli/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1482~1487年左右
收藏地: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创作形式:画布蛋彩画
我跟大部分人观点一致,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才是最美的。全画的色调明朗、和谐,不利用明暗来表现人体的造型,而是选用轮廓线使人物呈现浮雕式的感觉。埋藏在这幅画背后的秘密主要有三——
1.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幅描绘女性裸体形象的作品。
2.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心脏是佛罗伦萨,那些最为人熟知的艺术家,多半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美第奇家族统治了佛罗伦萨断断续续长达三个世纪。当我们漫步世界艺术馆欣赏《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当我们的眼睛掠过马萨乔、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拉菲尔、德拉瑞亚、米开朗基罗、提香、曼坦尼亚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或许应该了解,还有一个名字在这些文艺复兴巨匠的身后闪光,那就是———美第奇。事实上展览的许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有不少画像和雕刻,就是为这个家族的成员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来源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也是这个家族的遗产。《维纳斯的诞生》,也正是美第奇家族的下单订购。我们不能说,没有美第奇家族就没有意大利文艺复兴,但没有美第奇家族,意大利文艺复兴肯定不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面貌。
3.这个最美的维纳斯,不是源自波提切利的凭空想象,而是一个名叫西莫奈塔的美貌女子。当时很多诗人在作品中歌颂他的美貌,波提切利也把这个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女子作为众多画中女神的化身。
意大利有史以来最美丽的女子——西莫奈塔《维纳斯的诞生》03 离《春》一厘米
画作: La Primavera/Allegory of Spring
画师:Sandro Botticelli/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1480年
收藏地: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创作形式:木板蛋彩画
在绘画史上,有许多描绘春天的作品,然而还没有一幅作品能与玻利切利的这副相媲美。
波提切利把画中的众多人物安排在了适当的位置,并根据人物在画中的不同作用,赋予了他们恰当的动作。由于故事性模糊,此画古往今来引来无数解读,莫衷一是。本书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论证了为什么是一幅美第奇家族的新婚委托画,却出现了强暴的内容。也许画中的主题真的像那个年代所面对的普遍困境相关——一场是被包办的政治婚姻,即使开始男女双方非你情我愿,也祝愿其婚姻幸福美满,以此来安慰忐忑不安的年轻新娘。
从左至右:众神信使墨丘利,美惠三女神——爱,纯洁与欢乐,维纳斯,花神芙罗拉,克罗丽丝,风神。04 离《基督受洗》一厘米
画作: The Baptism of Christ
画师:Verrocchio /韦罗基奥
创作时间:1472~1475年
收藏地: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创作形式:湿壁画
这是一个基督教传统绘画题材,是应瓦隆勃罗萨教团之邀,为该教团的一所寺院而画的。那时达·芬奇尚未离开老师的工场。据称这幅画的主要构图是委罗基奥完成的,达·芬奇只画了左侧两个小天使中左边一个。可是就这一个侧面形象的天使,从人物造型和脸部的神情表现来看,要比老师所画的其他几个人物生动得多。
韦罗基奥比达·芬奇年长17岁,他身体健康欠佳,未满40岁已百病丛生。《基督受洗》正是因为老师高烧不退而时限只剩7日,才不得已师徒联手创作。这位老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辛勤的艺术与科学的探索者 。对他来说,绘画是立体美的数学示范,一切艺术形象都必须建立在几何设计的基础之上。形象,必须是有形体可依的,立体的,它不仅应该有长度、宽度,而且还应有深度。这种科学态度在那个时代是人类自身觉醒的一种求知表现。它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天才达·芬奇具有强有力的影响。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没错,老师正是这个韦罗基奥。
但达·芬奇的天分胜于他的老师,因为他不仅爱好数学,还爱好哲学,哲学帮助他去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深入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绘画艺术的写实才是全面意义上的写实。
合作完这副作品后,韦罗基奥深知自己的作品远不如这个徒弟,要知道,这一年达芬奇才20岁。此后,
韦罗基奥再也没有画过一幅作品。
韦罗基奥,他原本是个金匠,后来在美第奇家族的资助下,他的工作范围变得极其广泛,从装饰工艺品和乐器的制作,到教堂的吊钟和大理石水盘,再到骑兵比武用的军旗和护具,甚至连装填在大炮里的火药,都在他的业务范围之内。正是因为这样全能的师傅,才教出了全能的徒弟——达芬奇,波提切利,佩鲁吉诺,吉兰达约。
达·芬奇手稿05 离《蒙娜丽莎》一厘米
画作:Mona Lisa
画师:Leonardo da Vinci /达·芬奇
创作时间:1503~1506年
收藏地: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创作形式:油画
每年到卢浮宫鉴赏《蒙娜丽莎》作品的人数,大约有600万左右。它虽然尺寸不大,却能让卢浮宫为它腾出一整面墙来陈列。你看,她的眼睛,
无论你站在什么地方,都好像在看着你
蒙娜丽莎的微笑达芬奇创造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咋看是一个女人的微笑,但事实上不是,在这幅画的背后还隐藏着第二张脸,科学家通过多光谱扫描发现了三种不同的绘画,他们就隐藏在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如果我们将这些图像还原,那么就会看到一个动态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不得不佩服达芬奇的天才创作。
所以,观赏者口中说的,每个人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感受的原因就在这——某情感分析app分析出这幅画的主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切都归功于达·芬奇的招牌绝技“晕涂法”(Sfumato),整幅画融合了共4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头发厚度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就消失无踪。
由于画作上没画笔的痕迹,科学家估计达芬奇是把油彩涂于手指上绘画。带领研究小组的沃尔特表示,纤薄油彩是画作引人入胜的关键。能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功力极深厚。同时,由于每层颜料都要数月才能风干,为了实现这种特殊效果也是本作花了四年才完成的重要原因。
这并不是一张肖像写生画,而是一个精神的投影,如果你稍加留心,就会发现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女人”淡眉的消失,说明达·芬奇对性别的超越,也有一批学者认为这根本就是达·芬奇将自己的自画像变为了女人,
女…女装大佬达·芬奇?
除此之外,《蒙娜丽莎》还有诸多彩蛋,比如达·芬奇在画里留下的神秘符号(我小时候看过一本畅销书叫《达芬奇的密码》),比如另一真迹——《不微笑的蒙娜丽莎》……
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娜丽莎只会变得越来越神秘,
成为当今世上无可替代的名作!
由于篇幅的关系,对于本书的介绍我会分为上中下三篇,因为我实在是太喜欢本书,一不小心的写成了万字长文!也推荐给爱好艺术的朋友,这本书的全新视角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名画之旅!